英國BBC紀錄片《杜甫》海外爆紅,甘道夫用英文念杜甫詩

2020-12-10 布船長看戲

杜甫很忙。

距離上一次的忙碌已過去8年。

▲2012年3月,適逢詩聖杜甫誕辰1300周年之際,網絡興起塗鴉惡搞語文課本上的杜甫形象。

最近活在教科書的杜甫又要忙起來了。

而這次,子美登上了國際舞臺。

英國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熱播,將向西方世界介紹這位大唐詩聖。

「最偉大詩人」搞事情?最怕飯圈爭C位。

船長觀察了一圈,發現不少網友第一反應居然是在揪「最偉大」這個字眼,並且撕了起來。

有人說,最偉大?有點過了,把我李太白、蘇東坡放在哪裡?也有人說,西方根本就領悟不了我大中華的精髓,有點狹隘了。

船長看著這些類似飯圈爭C位的言論,心裡不是那麼的暢快。

把文化輸出當愛豆事業一樣搞數據維護,恐怕狹隘的是這些粉絲。

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選世界「千年英雄」12位,而亞洲唯一入選的是蘇東坡。

(注意,這裡選的是「千年」,蘇東坡出生於公元1037年,是屬於千年內的範圍。)

法國人的解釋是:具有樸素的民本主義,才是法國人心目中的英雄,蘇東坡視民如子的執政理念是最可貴的。

而紀錄片《杜甫》正是從儒家「忠君愛國」的角度出發,解釋為何杜甫始終一心渴望入仕,憂國憂民。

由此可見,西方學者在判定「最偉大」更多是看他是否心懷百姓蒼生。

簡單一句話就是,除了詩作得好,眼界也要開闊,不要只看到自己那兩畝地。以人為本,反對暴政,這才是「仁」的精神內核。

文化無國界,不論種族的差異,它首先是從「人」開始。

「最偉大」或許只是一個肯定杜甫地位的說法,並沒有否定其他人並與之爭高下的意味。

當然,如此一句話也實在是道不清杜甫的「偉大」。我們回到這部紀錄片本身,看它將如何呈現一代詩聖的精神世界。

01

旅行者探尋足跡+莎翁腔讀詩

紀錄片採用旅行者走訪古蹟勝地的形式展開,而這位旅行者正是BBC主持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

在中國,杜甫家喻戶曉;而在西方,卻鮮有人知。將杜甫和西方類比,會是很好的視閾。

比如,伍德介紹杜甫出生於唐朝公元8世紀,正是英國產生《貝奧武夫》的時代。

介紹中國最古老的詩歌傳統有長達3000年的歷史,比西方的荷馬史詩更久遠。

介紹杜甫用「最偉大的詩人」來形容,並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

伍德帶著他的疑問重訪杜甫走過的路,從黃河到長江三峽,再到湖南的森林丘陵,一路探尋歷史足跡留下的詩篇精神。

他感嘆世上沒有任何文明像唐朝一樣如此優雅,而這個盛世王朝卻又在戰亂和屍橫遍野中終結。杜甫正是在苦難中創造了他的詩歌藝術。

英國的國寶級演員伊恩·麥克萊恩(對,就是你想到的《指環王》裡的甘道夫),用英文朗誦了杜甫詩。

儘管我們常說英文翻譯只能說出漢詩的意思,道不出其意境,但伊恩爺爺沉鬱優雅的莎翁腔調演繹,衝破中西壁壘,也是一種文化碰撞的感動。

02

顛沛流離的一生,在苦難中譜寫史詩的流浪者。

從出生、漫遊、求官、入仕、流亡到最後死於舟上……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當叛軍洗劫都城,洪水和饑荒摧毀國家時,杜甫被迫逃離。途中被叛軍俘虜,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

就是在此時,望著破碎的山河,他寫下了《春望》。

成都。

公元759年,杜甫來到成都和家人度過了一段安逸清閒的農夫日子,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

他在自然和日常行為中尋找美感,但他內心持續為報國理想感到苦悶。

在這裡,他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白帝城。

隨著軍隊不斷西進,杜甫重新上路,沿長江東下,抵達白帝城。

這裡的巨大峽谷如大海一樣有力。杜甫對著自然和時間的廣闊,和自己的極限達成了和解。

在這裡,他寫下了《閣夜》。

在這裡定居的兩年,他有著關照貧困鄰居的社交活動,也收到了城鎮中工作的邀請,一切都是簡樸又平靜。

直到一晚,他去看了一場劍器舞,觸動了他50年前最深刻的童年記憶。

杜甫在幼年就見過公孫大娘跳劍器舞,而此時自己卻白了頭,跳舞的也不再是公孫大娘,而是其弟子。

此時的大唐也已今非昔比,自己又將何去何從?

(註:公孫大娘是開元盛世的第一舞者,劍器舞流暢矯健,象徵著盛唐的自信風採。張旭看了她的舞蹈後悟出了書法要領。)

長沙。

公元768年,杜甫將小屋送給鄰居,然後又開始啟程南下。

在船上,他寫下了《旅夜書懷》。

他來到了遠離北方戰亂的長沙,在這個安全天堂,他找到了共鳴者。

「漫長的流離是我的宿命。」

懷著對故鄉的思念和家國的理想,杜甫又重新上路,而年老病弱抵不過路途艱辛。

公元770年,他死在羈旅的船上。

他的最後一首詩是《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03

不僅僅是一個詩人,還是一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杜甫?」

伍德在踏訪途中與老百姓進行了交談,他得到了答案。

從杜甫詩中讀懂他的精神意志,感受詩詞或沉鬱頓挫、或清新雅致的優美,並得到力量。

正如這位老伯伯說道:因為杜甫是在表達人民群眾的情感,尤其是窮人。

作為戰亂的親歷者,杜甫最能體會老百姓的流離失所。他用詩歌寫下人民的苦難,記下歷史,這對後世的歷史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就像伍德說:在當代,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離我們遠去。但尋旅者仍然可以在中國當代找到古中國文化的價值。

「他的詩歌比之前的任何詩歌都更加關心食物。」

關心食物,是對勞動者的尊重和基本生活享樂的追求,這是淳樸的,可貴的。

伍德說,杜甫不僅僅是一個詩人,更是這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正如杜甫詩中所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願我們有空多讀幾首詩,銘記歷史生命力,必是不會辜負杜甫想傳達的意志力量。

相關焦點

  • BBC拍了部杜甫的紀錄片,「甘道夫」念的英文詩,翻譯的是杜甫的哪一...
    全世界都宅在家抗擊疫情的時候,英國出版業表示:「哎呀,一不小心線上銷量還上漲了?」大家紛紛表示:「終於有時間把傳說中的《尤利西斯》《卡拉馬佐夫兄弟》(等等名著)讀完了。」 這還不算完,BBC新推出的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也在他們那紅了。so,who is Dufu?
  • 英國人拍了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 「甘道夫」出來念詩啦
    近日,BBC新推出的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這部單部單集58分鐘的紀錄片名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為了讓西方觀眾直觀地了解杜甫的地位,他們直接把他的作品與《荷馬史詩》相提並論。外國人講杜甫,靠譜嗎?
  • 甘道夫「莎翁腔」太好聽!BBC紀錄片讓杜甫「忙」到國外
    近日,英國BBC推出單集58分鐘的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這是杜甫第一次以紀錄片的形式,詳細地被介紹到全球。該片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也引發網民重溫杜甫的詩歌。專家告訴記者,杜甫值得國際化,他本就是國際文化人。
  • BBC推出專題紀錄片,豪華陣容推介詩人杜甫
    喜歡看英劇的觀眾會注意到,一些英國演員早期活躍於戲劇舞臺,因影視成名後依然兼顧兩者,尤其喜歡參演「國民作家」莎士比亞的劇目,以BBC推出的莎士比亞作品改編系列為例,就出現過演員「甘道夫」伊恩·麥克萊恩、「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抖森」湯姆·希德勒斯頓等人,助力推廣莎翁在青年觀眾和讀者群中的影響力。
  • 杜甫爆紅英國,甘道夫莎劇腔朗誦古詩,引抗疫者共鳴
    英國國家廣播電視臺(BBC)近日推出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該片在英國引起許多居家抗疫網友的關注和點讚。據悉,這是首次以紀錄片形式,將中國詩人杜甫介紹至全球,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發文稱,「杜甫的偉大與悲憫正引起西方共鳴」。
  • 「甘道夫」朗誦十餘首英譯杜甫詩,是一種什麼風味?
    喜歡看英劇的觀眾會注意到,一些英國演員早期活躍於戲劇舞臺,因影視成名後依然兼顧兩者,尤其喜歡參演「國民作家」莎士比亞的劇目,以BBC推出的莎士比亞作品改編系列為例,就出現過演員「甘道夫」伊恩·麥克萊恩、「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抖森」湯姆·希德勒斯頓等人,助力推廣莎翁在青年觀眾和讀者群中的影響力
  • 「詩聖杜甫」受外網追捧,BBC紀錄片專題報導,甘道夫親自配音
    走紅外國的唐朝詩人 英國的BBC向來都是打造高質量紀錄片的一個平臺。今年四月份,BBC推出了一部介紹詩人的紀錄片,其主角不是莎士比亞,不是但丁,而是杜甫。 紀錄片的名字簡單粗暴,就叫《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 BBC杜甫紀錄片海外走紅!主創:詩裡的團結是當前全人類需要的
    近日,英國國家廣播電視臺(BBC)推出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資深主持人兼撰稿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走訪中國多個城市,回溯杜甫起跌浮沉的人生足跡,該片在英國引起許多居家抗疫網友的關注和點讚。
  • BBC推出杜甫紀錄片 伊恩·麥克萊恩讀杜甫英譯詩
    記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麥可·伍德在成都杜甫草堂伊恩·麥克萊恩原標題:BBC推出紀錄片 中國「詩聖」走向世界在東方4月6日,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了時長將近一小時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杜甫其人其詩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介紹給西方世界。
  • BBC紀錄片《杜甫》火了,英國導演:理解中國需要一輩子
    四年前,因為一部追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型英文紀錄片《中華的故事》,英國歷史學家、紀錄片導演兼撰稿人麥可·伍德為許多中國人所知曉。兩年後,他製作推出《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僅預告片就有超過1億人次的觀看量。今年4月份,他導演並主持的單集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BBC播出,再次受到英國媒體和觀眾廣泛歡迎。
  • 繼李子柒之後,63歲的阿木爺爺又爆紅海外,圈粉100W!
    作為Youtube首位粉絲破千萬的中文視頻博主,李子柒用獨特的田園美食視頻徵服了老外。 前段時間,《一剪梅》在經過短視頻創作改編後,也突然在國外爆紅,在Spotify芬蘭、瑞典、挪威榜上名列前三。一句自帶bgm的歌詞「雪花飄飄,北風蕭蕭」成為了海外社交平臺的瘋轉元素。
  • BBC紀錄片《杜甫》火「出圈」,英國導演:理解中國需要一輩子
    四年前,因為一部追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型英文紀錄片《中華的故事》,英國歷史學家、紀錄片導演兼撰稿人麥可·伍德為許多中國人所知曉。兩年後,他製作推出《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僅預告片就有超過1億人次的觀看量。
  • BBC最新英文紀錄片:杜甫,中國的莎士比亞
    4月7日,BBC推出了最新紀錄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該片由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執導,在片中,他走訪探尋了唐代詩人杜甫一生的足跡,向人們介紹杜甫波瀾壯闊的一生。
  • 「甘道夫」朗誦杜甫的詩是啥體驗?BBC新紀錄片聚焦中國「詩聖」
    真實的杜甫是怎樣的?4月6日,因BBC推出了紀錄片《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杜甫》,人們又開始了上述一問。《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杜甫》,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將杜甫介紹給西方世界。紀錄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沿著杜甫生前的足跡,回溯了詩人的一生。而《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也在其中朗誦了杜甫的十幾首詩(英文版)。
  • BBC推出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出現不少洛陽鏡頭
    近日,人民網、新華網等媒體報導了英國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的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該紀錄片毫不吝嗇地用「最偉大」來稱許杜甫,相關媒體報導顯示,這也是「詩聖」杜甫第一次被以紀錄片方式展示給國外。
  • 杜甫爆紅BBC,圈粉無數老外:不愧是中國最偉大詩人,我閱讀並背誦全文!
    這畢竟是西方第一部專門介紹杜甫的紀錄片,如果觀眾不感興趣,怎麼辦?BBC:「快去西天請如來佛祖……不是,是請甘道夫!」甘道夫:「好的,我來辣!」李爾王、甘道夫等諸多著名角色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爵士,用他的莎翁腔念起了杜詩。性感爵爺,在線念詩,點開視頻,耳朵懷孕。好惹,話不多說,看片。
  • 英國啟用國寶演員,拍關於杜甫的紀錄片,為何很多中國觀眾不喜歡
    很多日本人喜歡寫《楓橋夜泊》的張繼,也喜歡唐代詩僧寒山;美國詩人把李白的《長幹行》翻譯成英文,雖然譯出來的版本比中文版差了不少,卻也能讓詩仙收穫了不少粉絲。以上種種,其實已經說明了我國傳統詩歌的魅力。近日,咱們的詩聖杜甫又紅到英國去了,原因是英國BBC拍了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名字叫《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說起來,這部片子拍得是很有誠意的。
  • 從這部BBC紀錄片,看杜甫的人與詩
    近日,西方首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在BBC上映。在紀錄片中,主持人麥可·伍德通過走訪留下過杜甫足跡的城市、地點、山川河流,還原了這個「中國最偉大詩人」歷經坎坷的一生。同時,穿插在這些回訪鏡頭中的,是由「甘道夫」扮演者所朗讀的杜甫詩作。這位出演過眾多莎士比亞劇作的國寶級男演員,用渾厚的莎腔附著了杜甫詩歌獨特的力量。
  • BBC推出紀錄片,中國「詩聖」走向世界
    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海報。在東方,中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是不朽的;在西方,卻很少有人聽過他的名字。麥可·伍德在成都杜甫草堂。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評價這部片子「立意高遠、製作精良」,「拍的是杜甫,說的是人類共通的情感和價值」。他認為,《杜甫》寫的是「一個志向高遠、才華出眾的年輕人離家遠行闖世界,卻一再遭受打擊:考試不順,找工作不順,掙不到錢,但他寫出了最美、最有同情心和最有人性穿透力的詩句。這幾乎是許多天才的相同命運,如梵谷、巴爾扎克、米開朗基羅……讓今天的年輕人很有共鳴,不論中國的還是外國的。」
  • 「松社映像」BBC紀錄片《杜甫》:詩史深處,少陵野老
    最近BBC就拍了一部杜先生的紀錄片,大家奔走相轉發的熱情也很高漲。這次BBC可是「明目張胆」地好一通讚美,標題即可見一斑:《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影片評論區對此有研究的觀眾專程做了查對,不僅題名相同,紀錄片中的詩作也全部採用了洪業該書的譯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