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很忙。
距離上一次的忙碌已過去8年。
▲2012年3月,適逢詩聖杜甫誕辰1300周年之際,網絡興起塗鴉惡搞語文課本上的杜甫形象。
最近活在教科書的杜甫又要忙起來了。
而這次,子美登上了國際舞臺。
英國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熱播,將向西方世界介紹這位大唐詩聖。
「最偉大詩人」搞事情?最怕飯圈爭C位。
船長觀察了一圈,發現不少網友第一反應居然是在揪「最偉大」這個字眼,並且撕了起來。
有人說,最偉大?有點過了,把我李太白、蘇東坡放在哪裡?也有人說,西方根本就領悟不了我大中華的精髓,有點狹隘了。
船長看著這些類似飯圈爭C位的言論,心裡不是那麼的暢快。
把文化輸出當愛豆事業一樣搞數據維護,恐怕狹隘的是這些粉絲。
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選世界「千年英雄」12位,而亞洲唯一入選的是蘇東坡。
(注意,這裡選的是「千年」,蘇東坡出生於公元1037年,是屬於千年內的範圍。)
法國人的解釋是:具有樸素的民本主義,才是法國人心目中的英雄,蘇東坡視民如子的執政理念是最可貴的。
而紀錄片《杜甫》正是從儒家「忠君愛國」的角度出發,解釋為何杜甫始終一心渴望入仕,憂國憂民。
由此可見,西方學者在判定「最偉大」更多是看他是否心懷百姓蒼生。
簡單一句話就是,除了詩作得好,眼界也要開闊,不要只看到自己那兩畝地。以人為本,反對暴政,這才是「仁」的精神內核。
文化無國界,不論種族的差異,它首先是從「人」開始。
「最偉大」或許只是一個肯定杜甫地位的說法,並沒有否定其他人並與之爭高下的意味。
當然,如此一句話也實在是道不清杜甫的「偉大」。我們回到這部紀錄片本身,看它將如何呈現一代詩聖的精神世界。
01
旅行者探尋足跡+莎翁腔讀詩
紀錄片採用旅行者走訪古蹟勝地的形式展開,而這位旅行者正是BBC主持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
在中國,杜甫家喻戶曉;而在西方,卻鮮有人知。將杜甫和西方類比,會是很好的視閾。
比如,伍德介紹杜甫出生於唐朝公元8世紀,正是英國產生《貝奧武夫》的時代。
介紹中國最古老的詩歌傳統有長達3000年的歷史,比西方的荷馬史詩更久遠。
介紹杜甫用「最偉大的詩人」來形容,並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
伍德帶著他的疑問重訪杜甫走過的路,從黃河到長江三峽,再到湖南的森林丘陵,一路探尋歷史足跡留下的詩篇精神。
他感嘆世上沒有任何文明像唐朝一樣如此優雅,而這個盛世王朝卻又在戰亂和屍橫遍野中終結。杜甫正是在苦難中創造了他的詩歌藝術。
英國的國寶級演員伊恩·麥克萊恩(對,就是你想到的《指環王》裡的甘道夫),用英文朗誦了杜甫詩。
儘管我們常說英文翻譯只能說出漢詩的意思,道不出其意境,但伊恩爺爺沉鬱優雅的莎翁腔調演繹,衝破中西壁壘,也是一種文化碰撞的感動。
02
顛沛流離的一生,在苦難中譜寫史詩的流浪者。
從出生、漫遊、求官、入仕、流亡到最後死於舟上……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當叛軍洗劫都城,洪水和饑荒摧毀國家時,杜甫被迫逃離。途中被叛軍俘虜,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
就是在此時,望著破碎的山河,他寫下了《春望》。
成都。
公元759年,杜甫來到成都和家人度過了一段安逸清閒的農夫日子,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
他在自然和日常行為中尋找美感,但他內心持續為報國理想感到苦悶。
在這裡,他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白帝城。
隨著軍隊不斷西進,杜甫重新上路,沿長江東下,抵達白帝城。
這裡的巨大峽谷如大海一樣有力。杜甫對著自然和時間的廣闊,和自己的極限達成了和解。
在這裡,他寫下了《閣夜》。
在這裡定居的兩年,他有著關照貧困鄰居的社交活動,也收到了城鎮中工作的邀請,一切都是簡樸又平靜。
直到一晚,他去看了一場劍器舞,觸動了他50年前最深刻的童年記憶。
杜甫在幼年就見過公孫大娘跳劍器舞,而此時自己卻白了頭,跳舞的也不再是公孫大娘,而是其弟子。
此時的大唐也已今非昔比,自己又將何去何從?
(註:公孫大娘是開元盛世的第一舞者,劍器舞流暢矯健,象徵著盛唐的自信風採。張旭看了她的舞蹈後悟出了書法要領。)
長沙。
公元768年,杜甫將小屋送給鄰居,然後又開始啟程南下。
在船上,他寫下了《旅夜書懷》。
他來到了遠離北方戰亂的長沙,在這個安全天堂,他找到了共鳴者。
「漫長的流離是我的宿命。」
懷著對故鄉的思念和家國的理想,杜甫又重新上路,而年老病弱抵不過路途艱辛。
公元770年,他死在羈旅的船上。
他的最後一首詩是《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03
不僅僅是一個詩人,還是一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杜甫?」
伍德在踏訪途中與老百姓進行了交談,他得到了答案。
從杜甫詩中讀懂他的精神意志,感受詩詞或沉鬱頓挫、或清新雅致的優美,並得到力量。
正如這位老伯伯說道:因為杜甫是在表達人民群眾的情感,尤其是窮人。
作為戰亂的親歷者,杜甫最能體會老百姓的流離失所。他用詩歌寫下人民的苦難,記下歷史,這對後世的歷史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就像伍德說:在當代,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離我們遠去。但尋旅者仍然可以在中國當代找到古中國文化的價值。
「他的詩歌比之前的任何詩歌都更加關心食物。」
關心食物,是對勞動者的尊重和基本生活享樂的追求,這是淳樸的,可貴的。
伍德說,杜甫不僅僅是一個詩人,更是這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正如杜甫詩中所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願我們有空多讀幾首詩,銘記歷史生命力,必是不會辜負杜甫想傳達的意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