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網、新華網等媒體報導了英國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的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該紀錄片毫不吝嗇地用「最偉大」來稱許杜甫,相關媒體報導顯示,這也是「詩聖」杜甫第一次被以紀錄片方式展示給國外。
杜甫畫像
近日,人民網、新華網等媒體報導了英國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的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該紀錄片毫不吝嗇地用「最偉大」來稱許杜甫,相關媒體報導顯示,這也是「詩聖」杜甫第一次被以紀錄片方式展示給國外。
片中不僅出現了龍門石窟、西大街、麗景門等洛陽元素,更有英國著名主持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漫步老城街頭,講述杜甫在洛陽與李白相遇的時光。
紀錄片中出現的龍門石窟鏡頭
龍門橫野斷,驛樹出城來。氣色皇居近,金銀佛寺開。
往還時屢改,川水日悠哉。相閱徵途上,生涯盡幾回。
——杜甫《龍門》
「甘道夫」在紀錄片中朗誦杜甫經典詩作
近日,BBC推出單集58分鐘的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關注。
該紀錄片主持人麥可·伍德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公共歷史學教授、中英了解協會主席,身兼歷史學家、紀錄片製片人、主持人、作家等多重身份,拍攝的高口碑紀錄片《中華的故事》《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為中國觀眾熟知。
為讓西方觀眾更直觀地了解杜甫的文學地位,紀錄片將杜甫比作中國的莎士比亞,並把他的作品與《荷馬史詩》相提並論,同時指出,「沒有任何一位西方詩人能與杜甫之於中國的地位所比擬,因為他的靈魂和作品是如此緊密地與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BBC也認為「中國詩歌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延續上下三千年的現實主義傳統,比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更為古老」。
紀錄片還邀請到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上有很高造詣的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所安,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曾祥波、牛津大學博士劉陶陶等學者,對杜甫進行多重視角的專業解讀。
值得一提的是,BBC還邀請到在《指環王》系列電影中扮演「甘道夫」的伊恩·麥克萊恩,這位英國國寶級演員深沉地朗誦了《壯遊》《閣夜》《夢李白》《月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15首杜甫的經典詩作。
紀錄片中出現多組洛陽鏡頭
要了解杜甫的一生,重走他腳下的泥土是最為合適的方式。麥可·伍德沿著杜甫的足跡,尋訪鞏義、洛陽、西安、成都、長沙等地,從杜甫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回溯了這位中國「詩聖」的一生。
紀錄片中還出現龍門石窟、西大街、麗景門等多組關於洛陽的鏡頭。
「龍門橫野斷,驛樹出城來。氣色皇居近,金銀佛寺開。往還時屢改,川水日悠哉。相閱徵途上,生涯盡幾回。」當鏡頭聚焦盧舍那大佛時,麥可·伍德吟誦了杜甫的這首五律《龍門》。
麥可·伍德坐在老城區西大街介紹「詩聖」與「詩仙」相遇相知
在老城區西大街,麥可·伍德坐在熙熙攘攘的街頭,介紹「詩聖」杜甫與「詩仙」李白的相遇相知,不翻湯店、古玩字畫店等極具辨識度的洛陽老城畫面不斷切換。講到盡興處,他還聲情並茂地用英文吟誦了杜甫的《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
杜甫與李白初次相識於洛陽
「杜甫出生鞏義,築室偃師,大約從20歲開始了自己的漫遊生活。公元731年,杜甫20歲時,至山西郇瑕(xún xiá)(今山西臨猗一帶),後又南下吳越,直到24歲才回到洛陽參加科舉考試,此年貢舉不第,遂有齊趙之遊。30歲時,杜甫結束齊趙漫遊,重回東都,32歲時初遇李白於洛陽,二人相從如兄弟。」洛陽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高慎濤說,公元712年,杜甫生於鞏縣(今鞏義市),公元770年病故於湖南耒陽,享年59歲。40餘年後才由其孫子杜嗣業收拾骸骨,歸葬偃師。
杜甫4歲時,因生母早喪,父親在外做官,被寄養在洛陽姑母家。他聰明過人,「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十四五歲時,在洛陽一帶已頗有文名,得到著名文人崔尚和魏啟心的激賞。
公元744年,李白與杜甫在洛陽相遇,開始了他們一生的友誼。此時李白44歲,杜甫32歲,前者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途經洛陽,後者則結束遊歷不久回到洛陽居所,二人一見如故。
詩人聞一多在《唐詩雜論》中,曾激動地描寫李杜的這次洛陽之會:「寫到這裡,我們該當品三通畫角(畫角,古代樂器名,記者注),發三通擂鼓,然後提起筆來蘸飽了金墨,大書而特書。因為在我們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個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
「詩仙」和「詩聖」惺惺相惜,關係甚密。從杜甫的《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一詩中就能看出: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李白往往有很美妙的詩文,寫得像南朝人陰鏗那樣好。我也算得上是魯郡的隱士,喜愛他就像對待自家弟兄。晚上大醉後同蓋被子睡覺,白天則結伴攜手一起遊玩。
「洛陽在杜甫的生命中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不管身在何處,他始終念著故鄉洛陽,在他現存的詩歌中,反映洛陽或思鄉之情的有很多。」高慎濤說,如「成都萬事好,不如歸故廬」「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昔在洛陽時,親友相追攀」「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等。(記者 牛鵬遠)(圖片均為視頻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