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以南,漢水之北,有一座著名的歷史名城一南陽。
當你站在南陽猿人遺址上,追溯人類文明的潛蹤時,當你一睹內鄉縣衙的衙堂威儀時,當你驚嘆全國規模最大的杜旗山陝會館石雕、木雕藝術的完美時,你無疑是穿越時空,走進了紛紛擾擾的歷史煙塵,和人類文明進行了一次偉大的接觸。
南陽地處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中心。東依桐柏,西屏武當,北靠伏牛,南瀕漢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北控汝洛,南蔽荊襄,西通漢中,東連江淮,自古為四方交通衝,兵家必爭之地。
南陽古稱宛,西周為申伯國地,城始建於西周宣工時期,距今已有2800餘年歷史。戰國時為楚國重邑。西漢時,南陽被稱為全國三大灌區之一。東漢時,光武帝劉秀起兵南陽,成就帝業,南陽被稱為「帝都」。兩漢時的宛城規模宏大,經濟發達,與洛陽、長安、成都、臨淄並列為全國五大城市。
後經歲月變遷和戰爭破壞,城址逐漸變為廢墟,現遺址位於南陽市東北部,目前僅殘存東北隅和南部二處及一段護城河。遺址土層內發現了大量的漢代陶片,有罐、壺、豆、碗、板瓦等,還有少量石塊、磚塊和燒土。護城河遺蹟位於東北隅城垣外,寬約40餘米,地勢低凹。根據文獻記載漢代宛城有兩重,郡城(大城)為外城,小城為內城,在郡城西南隅,兩城互相連圖案新穎、花紋清晰、做工精細、品質優良。結。這座故城遺址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對研究漢代城市的形成與發展,以及當時社會經濟狀況,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明代南陽為重藩,是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極的封國,共歷9世11王,統治南陽200多年。清軍入關後,原封藩南陽的唐王朱聿鍵曾在福州稱帝,建號隆武。清代南陽是北京到雲貴的驛道要衝,客商遊賈雲集,工商業十分繁盛,為鄂豫陝界上的貿易中心和貨物集散地。
被海內外譽為「神州大地絕無僅有的歷史標本」的內鄉縣衙在經歷700多年的滄桑之後,仍嚴格地保存著中國古代縣級衙署的規格形制。縣衙內鄉縣衙始建於明代,坐北朝南,現存房屋117間,有「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之美稱。作為中國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縣署衙門,內鄉縣衙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探詢古代中同封建王朝在基層運行的鮮活標本。
南陽人文薈萃,文韜武略,代有所出。著名的謀略家、「商聖」範蠡,以創造渾天儀聞名天下的科學巨匠張衡,以《傷寒論》澤被後世的醫聖張仲景,以《出師表》名垂青史的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等歷史名人,彭雪楓、馮友蘭、姚雪垠、李季、王永民、二月河等現代名人也都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足跡。
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岀山之前曾「躬耕於南陽」。魏晉時期,南陽城西臥龍崗上已建有紀念諸葛亮的祠宇—武侯祠,後成為歷代瞻仰和祭祀諸葛亮的地方。現已被闢為南陽市博物館,存有大量碑刻題記。
與武侯祠比肩並峙的是漢畫館,它是我國較大的收藏漢代畫像石刻的陳列館。館建於1937年,1958年重修,收藏畫像石2300多塊,並將發掘的漢畫像石墓遷至館內復原陳列。漢代畫像內容豐富,有舞樂百戲、角牴戲、車騎出行、騎射田獵等豪華生活的場面;有以東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媧、龍鳳等奇禽異獸、神話人物為題材的畫面。這些眾多的漢畫像刻石,是研究漢代天文科學、文化藝術、社會經濟等方面珍貴的實物材料。
科學巨匠張衡之墓位於南陽市北25千米處的小石橋村西側,因張衡晚年曾擔任尚書,故又俗稱尚書墳」。墓高8米,周長79米,周圍磚砌甬道,並有圍牆,栽植蒼柏,花木芳香。墓前有「漢徵尚書張公平子墓」碑。墓北一箭之地,便是「平子讀書臺」,相傳是張衡幼年發奮讀書、鑽研學問的地方。
南陽的美,不僅在於它有豐厚的文化積澱,更在於它兼容南北風光的自然山水。兩山兩水將其點綴得完美異常。八百裡伏牛山,姿態萬千,峭拔如劈,冷峻似鐵,而瑰麗神奇的桐柏山,為千裡淮河的發源地,登上主峰山頂,可見山景,能賞水色。被稱為2世紀中國四大工程之一的南水北調工程,使南陽的丹江口水庫更加名聞遐邇,而南陽北部的麒麟湖、鴨河水庫,已成為人們休閒度假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