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屬於免疫力較弱的群體,使用化學藥物可能會給寶寶帶來傷害。因此,益生菌以菌制菌的天然生態療法對嬰兒來說更為安全。如今嬰幼兒食品中添加益生菌已成為一種潮流,在嬰幼兒消費者的營養品中,益生菌已是母嬰店營養品銷售排名第一的品類,益生菌正成為育兒的標品。
嬰幼兒需要補充益生菌的原因大致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改善免疫力,降低過敏,預防等多種疾病;二是促進消化,讓寶寶健康快樂地成長。
但是,益生菌不像其它營養品,它不僅有不同的菌株,而且還有多種製劑。目前獲得國家衛健委批准可食用的益生菌多達30多株,其中適用於嬰幼兒食用的菌株只有12株。
《2020中國母嬰產業發展營養藍皮書》按照製劑,把當前市場上常見的嬰幼兒營養食品分了四類,調製乳、固體飲料、濃縮糖漿滴劑、凝膠糖果,而益生菌最常見到的製劑是調製乳、固體飲料、滴劑三類。
那麼,這三種製劑有什麼特點?
調製乳粉是嬰幼兒益生菌常用的一種製劑。調製乳粉是以生牛(羊)乳或及其加工製品為主要原料,添加其它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劑和營養強化劑,經加工製成的乳固體含量不低於70%的粉狀產品。但是,調製乳粉益生菌的載體是乳粉,如果寶寶本身腸胃不適,或者蛋白質過敏,一定要選擇不含乳粉的益生菌產品。但如果寶寶不對蛋白過敏,調製乳粉益生菌也是不錯的選擇。
由於可選擇的載體更多,固體飲料製劑的益生菌則更為普遍。可以是糖、乳製品、蛋製品、果汁或食用植物提取物等為主要原料,呈粉末狀、顆粒狀等。比如選用植物提取物、膳食纖維作為載體,可以降低過敏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固體飲料製劑的益生菌更為常見的原因。如當前市場益生菌主流品牌,合生元益生菌、專加益生菌、湯臣倍健、life space等,包含白雲山這樣的製藥企業的益生菌,基本都是採用固體飲料製劑,也是從優化配方,更適宜寶寶食用的角度考慮。
今年發生在湖南郴州的大頭娃娃事件,門店把固體飲料當成特殊配方奶粉銷售,讓很多消費者心有餘悸,也對固體飲料產生了誤解。其實,作為寶寶的營養食品,特別是益生菌,固體飲料仍是極佳的製劑。消費者不必為此擔憂,無論是調製乳粉,還是固體飲料,只是益生菌載體的差異,畢竟不會有父母把1-2克條裝的益生菌當成孩子的主食,只要學會區分即可。
再說說滴劑益生菌。滴劑益生菌一般是採用食用油作為載體,採用滴劑形式在食用上確實較為方便,但滴劑益生菌有幾大的缺陷,一是如果是腸道嬌弱,消化能力有限的寶寶,食用油可能會增加其腸道的負擔。另外是滴劑中益生菌的分布不均勻,益生菌不會融於油脂中,而是懸浮狀態,就算使用前用力去搖均,還是無法精準的控制每次的吸取菌的數量,而且在猛烈搖勻的過程中極易混進空氣,造成活菌的衰亡。
那麼,三種製劑應該怎麼選呢?
無論選擇什麼製劑,判斷的標準有共同點,關鍵是選擇適宜的。
由於嬰幼兒益生菌的菌株均來自國家衛健委公布的12株菌,同一個菌株,不同品牌的產品本身不會有差異,差異的是配方,以及生產工藝及製劑形式。給孩子選擇益生菌,這裡有三點值得關注。
一是看是否會增加寶寶腸道負擔,主要看益生菌的載體,以及寶寶的身體狀況。
二是看活菌的添加量,一定要科學配比,並不是添加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據每個菌株以及人體需要設置科學的數值。
三是進入腸道的活菌量,因為只有進入腸道後,仍能保持活性才能發揮作用。這與食用時的活菌數,以及從口腔到定植部位,是否仍能保持活性有關。
益生菌不同菌株的功能不同,消費者在選購益生菌產品時,一定要根據寶寶具體情況選擇相對應的菌株,這樣效果更加顯著。
但不管是哪種製劑,建議給寶寶選擇益生菌產品的時候要注意產品配方中的輔料和致敏成分,儘量選擇純淨的益生菌產品,不要給寶寶吃含有多種其他添加物質的益生菌產品,尤其是過敏體質的寶寶,另外蛋白質過敏的寶寶要選擇不含乳粉的益生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