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福氣呢?其實,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有個好的運氣,能過一個平安祥和的人生。
無論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希望能讓自己有一個滿意的狀態,達到這種狀態,即我們常說的「好福氣」。
而很多人認為,福氣是上天給的,或者是天生就有的,但其實「福氣」這個東西,並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修來的!
而且好福氣的人往往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擁有一副好脾氣!
生活中,你可以注意觀察一下,那些你認為福氣好的人,是不是脾氣大都不錯?
這沒有任何玄虛的成分!當一個人脾氣好了,身體更健康了,心胸更寬廣了,人際關係更融洽了,幹啥都更順心了,這不就是所謂的「好福氣」嗎?
一句話:好脾氣,就是好福氣!
那麼,對於脾氣不怎麼好的大多數人,該如何修一副好脾氣呢?
千古奇書《菜根譚》的2句話,值得我們反覆咀嚼:
1、一起便覺,一覺便轉
印度聖雄甘地曾說過:「世界上的資源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但不能滿足所有人的欲望。」
節制欲望,「一起便覺,一覺便轉」。也就是說,意識到自己某種慾念起來了之後,馬上要轉念。
比如當聽到別人的批評,心頭火起的時候,你就要警覺起來,對自己說:我為什麼這麼激動?是不是我的慾念在作怪?對方的批評到底是惡意的,還是善意的?對我是不是有幫助?
這樣「轉念一想」,人自然就容易心平氣和,很多無謂的爭端,往往就這樣被消弭於無形了。
「一起便覺」是知,「一覺便轉」是行,知不易,行更難!只有知行合一,才能把握人生轉禍為福的諸多契機。
所以我們在看到這兩個道理之後,也不要只是看過便罷了,付諸於行動才能有所收穫!
2、「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嗜。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這句話的意思是:路窄無妨,互相讓一步彼此都能安行;自己活得有滋有味,也要考慮他人的生活,不妨讓出三分利益,讓他人也有滋味。這是在世間長保平安快樂的妙法。
馮夢龍所編《廣笑府》裡收錄的一則笑話,也提到過這個。
說是有一對父子脾氣很大,心眼很小,一點小事都不肯讓人。
有一天,有客人來訪,父親吩咐兒子進城買肉,等了許久不見回來。父親就出門去找,發現兒子提著一塊肉,在城門口與一個人面對面怒目相視,誰也不肯讓路。
父親就對兒子說:「你先帶肉回家陪客人,我在這裡和他耗著,看誰耗得過誰!」
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類似的場景在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
要是我們能夠多考考一些別人的感受,自然能夠多些理解,擁有好脾氣,好人緣,這時福氣自然來!
這兩句話都是出自奇書——《菜根譚》,這是明代一部論述修身、處世、待人、接物的格言集,深得儒釋道三家精髓,不教你做窮兇極惡的「狼」,也不做任人宰割的「羊」,而是做一個率真自的「人」。
「菜根」得來於「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等民間俗語,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鍊才能獲得」。「譚」即是「談」;
《菜根譚》一書中都是一些短句箴言,一段話數十字、數百字不等,就像一位智慧的老者在為我們娓娓道來他對人生、人際、人性的理解,讀起來朗朗上口,猶如醍醐灌頂。
對於《菜根譚》這樣一本好書,更宜藏於書桌案頭,每日反覆讀來咀嚼。
作為「處世三大奇書」之一的《菜根譚》集世故之大成,蘊含人生百態。
花一點時間看看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的《菜根譚》,就能學到他一輩子為人處事通變的智慧,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商品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