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徐寧編輯 | 張慧1
「PTA的實際供需矛盾已提前拉開序幕。」
供需矛盾最直接的表現為,截至5月中旬,PTA的實際社會庫存已升至379萬噸,創下近五年新高。上一次PTA庫存最高水平出現在2015年,為200萬噸。目前的庫存量較當時高出近九成。
PTA是精對苯二甲酸的英文縮寫,是重要的大宗有機原料之一,其主要用途是生產聚酯纖維、聚酯瓶片和聚酯薄膜,廣泛用於化學纖維、輕工、電子、建築等各方面。
聚酯纖維俗稱滌綸,是化纖中產量最大的品種,重要的紡織原料。萬聯證券去年9月的研究報告顯示,聚酯纖維約佔整個聚酯產量的75%。這一產業鏈大致可分為「原油-石腦油-PX-PTA-聚酯-織造-紡織服裝行業」。
隆眾資訊PTA分析師白小東向界面新聞記者作出上述表示稱,新冠疫情的出現,雖然對PTA下遊需求端有一定抑制,但適中的利潤卻刺激了工廠加大開工。業內原認為,恆力石化(600346.SH)五期項目投產後,PTA行業才會出現過剩,但這一節點已提前到來。
供應緊平衡被徹底打破
「高庫存是PTA供需平衡被提前打破的一個表現。」金聯創PTA分析師邱倩倩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若沒有新冠疫情,業內普遍預計PTA市場的供給過剩會出現在2020年下半年——業內龍頭企業的大型新PTA裝置,多計劃在今年下半年投產。
據界面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下半年,預計有1050萬噸PTA裝置將會投產,分別涉及恆力石化五期項目、百宏集團的福建百宏項目、新鳳鳴(603225.SH)的獨山能源二期項目、逸盛新材料項目。
PTA的行情並不孤立。上下遊之間相互傳導,並與原油、聚酯等市場行情休戚相關。今年3月,沙特發動原油價格戰,導致全球原油價格暴跌,傳導至PTA產業端,表現為生產原料成本的整體下降。
同期,國內疫情緩和,PTA下遊聚酯復工加快,需求有所回升,PTA加工費也恢復上漲,帶動了高開工率。
據邱倩倩介紹,一般情況下,PTA企業的收益按加工費計算,行業平均加工成本價約600元/噸,超出這一價格的部分可看作是企業的利潤。
據金聯創數據顯示,4月,PTA加工費約730元/噸,企業可盈利約130元/噸,較上月加工費平均值580元/噸,環比上漲約兩成。
廣發期貨研報稱,該加工費雖不及去年水平,但能夠保證大部分裝置實現盈利。
自2017年起,因環保升級帶來新增需求提振,聚酯行業產能開始集中投放,但上遊PTA產能增速未能跟上聚酯的投放節奏,一直處於供需緊平衡狀態,導致加工費高企。
截至去年12月中旬,PTA年內平均加工費為1068元/噸,處於近七年來的最高水平,較2018年增長9.2%,較2016年則增長超1.3倍。
高利潤水平下,PTA工廠的開工意願強烈。截至4月20日,PTA企業開工率維持在84.05%的高位。
但因疫情原因,下遊聚酯開工率雖較疫情初期略有回升,但相對仍處於低位,且受到海外疫情抑制,紡織訂單出口減少,這促使PTA庫存水平不斷升高,供需開始失衡。
隨著恆力石化等PTA新增產能在下半年逐漸釋放,行業過剩問題將更加突顯。
中石化齊魯石化規劃院項目主管於國良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預計今年PTA新增產能達1580萬噸,總供應量接近5000萬噸。
於國良表示,今年聚酯行業計劃新增產能約800萬噸,其中一半產能將於下半年投放,甚至延遲至2021年投放,預計今年聚酯行業對應的PTA總需求量約4000萬噸。
由此計算,今年約1000萬噸的PTA產量將過剩,相當於總供應量的兩成。
據《期貨日報》數據顯示,去年,PTA實際有效產能約4898萬噸;產量為4470萬噸,消費量為4502萬噸。
《期貨日報》分稱,2016-2017年,在高利潤刺激下,聚酯行業大幅擴張產能,拉動了上遊PTA需求上行。聚酯工廠的建設周期一般為1-2年,2019年是聚酯工廠建成後集中投產的第二年。
這意味著,今年聚酯行業將逐步走出快速增長階段,這對PTA行業形成更大壓力。
寡頭壟斷格局加劇
隨著新一輪產能過剩的到來,對落後產能的清退將不可避免。
上一輪PTA產能過剩出現在2015年。據卓創資訊數據顯示,2002-2014年,中國紡織業快速發展,紡織出口量以年均14.27%的增速連年增高。
這帶動國內聚酯企業數量不斷增加。2001-2014年,國內PTA產能的年均增長速度達26.47%,遠超過聚酯產能13.99%的增速。截至2014年底,行業PTA產能過剩433.37萬噸。
隨後,PTA價格不斷下跌,企業利潤大幅縮水。據《期貨日報》報導,2014-2015年,包括賜福集團、遠東石化在內的16家化纖企業相繼倒閉。
圖片來源:卓創資訊眼下這一輪產能過剩,對於老舊裝置、規模較小企業的淘汰力度將更大。
據界面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PTA行業內100萬噸裝置以下的企業約有九家,主要包括福建佳龍石化、重慶蓬威石化等。
近年來,PTA行業新投產的裝置多為100萬噸以上的大型煉化一體化裝置。
白小東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大型裝置在產業配套及加工費成本控制等方面具備明顯優勢,生存空間更為廣闊。隨著新裝置集中投產,頭部企業跟中小企業將處於完全不同的境地。
隆眾資訊PTA分析師孫雪霏也認為,目前PTA產業鏈的話語權主要集中在大型企業手中。中小企業競爭不利,生存空間被壓縮,行業必將重新洗牌以尋求供需的再平衡。
據大宗內參數據顯示,恆力石化新裝置的PTA加工費成本約為280-300元/噸,老舊裝置的加工費成本則普遍在700元/噸。
在產能過剩階段,行業平均加工費或壓縮至300-500元/噸。老舊裝置將基本處於虧損狀態,大型新裝置卻仍能實現至多200元/噸的盈利。
屆時,老舊或缺乏配套產業鏈的裝置將被迫經常性停車,或直至被大型新裝置擠退出市場,頭部企業產能佔比將更為集中。
《期貨日報》稱, 目前PTA行業已呈現寡頭壟斷格局,前三大龍頭企業分別為逸盛石化、恆力石化和福化福海創。
這三家企業的PTA產能佔行業總產能的「半壁江山」,在行業中具有絕對的話語權。
據《期貨日報》數據顯示,去年,逸盛石化的PTA產能佔行業總產能的比例為26.2%、恆力石化的產能佔比為13.5%,福化福海創的產能佔比為9.18%。三者合計佔有行業總產能的48.9%。
天眼查資料顯示,逸盛石化成立於2003年,第一、第二大股東分別為恆逸石化(000703.SZ)和榮盛石化(002493.SZ),持股比例分別為56.07%和16.07%。
恆逸石化還參股浙江逸盛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稱逸盛新材料),擬擴大PTA產能。天眼查資料顯示,恆逸石化、寧波中金石化有限公司各持有逸盛新材料50%的股份。
去年9月,恆逸石化宣布,預計總投資67.31億元,用於建設逸盛新材料年產600萬噸PTA工程。
恆逸石化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今年,公司將推進逸盛新材料該PTA項目的建設,擴大公司PTA產品的市場規模,提升公司在PTA市場的話語權。
產能過剩的出路
近年來,PTA行業的一體化縱向發展及大型化趨勢明顯,這也成為頭部企業在產能過剩階段的最大競爭力。
隆眾資訊PTA分析師孫小葉向界面新聞記者舉例道,新鳳鳴、福建百宏屬於下遊聚酯企業向上遊原料延伸尋求原料供應配套;恆力石化、榮盛石化、盛虹石化等則屬於大煉化裝置尋求完善產業鏈,配套布局以抵抗風險。
東方證券研報稱,PTA作為聚酯產業鏈的中軸環節,上承PX下啟聚酯,不論是對煉化還是滌綸,都屬於「必爭之地」,具備很強的一體化屬性。
PX-PTA一體化,可以節省PX倉儲、物流和銷售費用;PTA-聚酯一體化,則可以節省PTA的運費和聚合預熱的能耗物耗。
通過近幾年的擴張建設、投產,恆力石化、榮盛石化等企業,已陸續構建起原油-PX-PTA一體化、或是PTA-聚酯-紡織一體化等產業鏈布局。
從去年業績表現看,恆力石化、榮盛石化等企業已受益於新一體化項目的投產。
去年5月,恆力石化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全面投產,該公司去年實現營收破千億、淨利增兩倍。榮盛石化也因新項目投產等原因,去年盈利增長了近四成。
恆力石化董秘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公司總體受疫情影響較小,因大型裝置需要人力較少,不存在操作員工大規模返鄉受阻等情況。此外,公司PTA新項目的建成投產計劃進度正常。
「公司是先有下遊訂單再開工生產,PTA有一定的社會庫存,但整體控制地較好。」他說。
除不斷擠壓落後產能,佔據市場份額外,將過剩的產能壓力通過出口進行疏導,也是PTA企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出路之一。
於國良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近幾年,終端紡織行業向東南亞轉移的趨勢逐步明顯,伴隨著中國PTA供應增加,PTA企業或重拾對外貿易道路。
卓創資訊也表示,隨著中國廉價勞動力的人口紅利遠去,東南亞等地紡織業崛起,考慮到短期內東南亞、非洲等新興服裝產業基地上遊聚酯化纖配套並不完善,預計這些國家仍將主要依賴進口國內聚酯化纖原料加工生產為主。
瑞達期貨研報稱,據海關數據顯示,今年3月,中國PTA出口量為10.57萬噸,創單月歷史新高,出口量同比上漲91.06%。
此前,PTA單月出口最高記錄是2016年3月的10.3萬噸。
中宇資訊預計,未來兩年中國將約有2000萬噸的PTA新產能投放,中國PTA產業鏈成本將低於全球同行,PTA出口量或持續創下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