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改革攻堅專班全面展示、介紹,10位媒體代表當面提問,市級領導點評,24名來自全市各界的改革攻堅觀察團現場書面測評……「這次會議規格層次高,研究問題準,方式方法好。這是一次改革成果展示會、改革工作爭鋒會、改革攻堅推進會,也是一次督導會、造勢會和提高改革素質的推進會。」昨日上午,我市召開全市改革攻堅工作評議會,省委改革辦專職副主任、一級巡視員楊佔輝表示。
堅持用好改革「關鍵一招」。眼下,煙臺市按照省委省政府「九大改革攻堅行動」的總體部署,有效對衝新冠肺炎疫情和國內外形勢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以攻堅的精神、攻堅的姿態、攻堅的節奏推動各項改革全面落地見效。
向改革創新要澎湃動力
確保新舊動能轉換初見成效,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煙臺動力何來?動能何在?煙臺給出的答案是,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創新,充分激發高質量發展動力活力。
企業改革攻堅,持續打造混合所有制改革「煙臺樣板」,市管企業混改比例、證券化率雙雙突破70%,分別比省屬企業高出1.79和19個百分點。萬華、泰和成為全省僅有的兩家整體上市國有公司;密封科技首發上市順利過會;萬華市值保持「魯股之冠」;北極星混改即將掛牌交易,「百年品牌」走上復興之路。
資源環境領域改革攻堅,率先在國際招商產業園實行「標準地」供給改革,穩步推廣至「四園兩區」及省級園區,探索推行「拿地即開工」模式。目前,已儲備「淨地」3.3平方公裡,首批兩宗工業項目「標準地」順利完成出讓,第三宗「標準地」正在掛牌公示。出臺「畝產效益」分級評價實施指南和差別化價格政策,分市縣兩級對1764家規上工業企業進行評價。龍口市作為省「畝產效益」評價改革試點市,已完成對所有規上工業企業的評價。
以開放促改革攻堅,「四園兩區」全面起勢,鍛造以開放促改革新引擎。統籌推進中韓產業園、中日產業園、中德新材料產業園、國際招商產業園和自貿區、綜保區建設,制定推進方案和工作要點,創新公司化運營等7大機制,打造對外開放陣地群。
財稅金融改革攻堅,縱深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在全國首創以統一範圍為基礎、統一平臺為支撐、統一管理為主體、統一運營為核心、統一收支為保障的國有資產「五統一」管理運營新模式,組建成立國有資本運營集團,建立大資產池,僅用一年時間就實現國有資產由分散租借到公開招租、整合注入、重組調整的三次蝶變,最大程度放大國有資產價值,實現了「盤活存量、吸引增量」和「以城建城、以城興城」的改革效果。
科技改革攻堅,創新科創平臺建設模式,按照「一個產業集群、一個科創平臺」的思路,與中科院蘭化所共建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山東省實驗室,成為全省首家揭牌的省實驗室,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共建環渤海藥物高等研究院,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共建山東蘋果·果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支持區市、園區、企業建設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
用活關鍵一招,激活一池春水。實踐再一次證明,增長動力只能從改革中來,從調整中來,從創新中來。
「改革的腳步愈發堅定,發展的動能愈發澎湃,預計全年市管企業總資產達到2800多億元、營業收入突破1100億元、利潤總額130多億元。以佔省屬企業1/22的資產總額,實現了1/6的營收,創造了1/4的利潤。」市國資委主任王浩表示,煙臺整體上市國企數量居全國地級市首位,佔全國地方國企的1/10,投資運營公司改革「煙臺路徑」、國資大監督格局、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等多項經驗得到上級肯定,中央改革辦、國務院國資委來煙進行專題調研。
銳意改革惠民生
市民幸福感是衡量城市品質的一把重要標尺。民生服務的完備、高效以及優質,不僅決定市民的生活質量,還會形成口碑效應,進而構成決定城市發展前景的風向標,決定城市的競爭力。眼下,煙臺多項民生領域的改革相繼「分紅」,增強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
今年是極為特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煙臺在凝心聚力參與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聚焦大疫大戰中暴露出的短板弱項,精準施策、集中發力,著力深化「四大體系」改革,全面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第一時間成立了市委重大疾病和傳染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有效提高了統籌協調和應急動員能力。」市衛健委主任包信勇表示,圍繞提高大數據應用保障能力,在用足用好全省疫情直報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建成了市疫情防控和全員核酸檢測大數據平臺,真正做到了用信息技術為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賦能、賦智、賦力。
改革惠及民生。當前,煙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推動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
流程再造改革攻堅,推行醫保服務「六統一」和「一單制」結算模式,智慧醫保實現電子憑證全覆蓋,辦結時限壓減50%以上;智慧人社推出183項秒批秒辦服務事項,納入人社部快辦服務試點;智慧公積金實現11項業務「掌上辦」「零跑腿」;公安系統「六辦四店」模式極大提升了服務效能,80多項服務事項可通過智慧公安移動端「全程網辦」;推行退役軍人「一件事」聯辦服務模式,被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推廣。
優化法治環境改革攻堅,出臺了《創建「現代警務共同體」指導意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警民聯勤聯防、警居聯治聯管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全市社區警務共同體實現全覆蓋。
人才體制改革攻堅,立足服務智能化,在省內率先推出「人才政策電子詞典」「人才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和「電子優才卡」,實現600條人才政策「一鍵查詢」、6項市級人才工程「一站申報」、26項人才服務「一碼供給」。
教育改革攻堅,突出職業教育的類型地位,在全省率先將職教高考班列入中考招生第一批次錄取,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渠道,形成「升學有路、就業有崗」的良好導向。
民生改善無止境。一批改革措施綱舉目張、紮實推進、落地生效,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這些民生改革也成為煙臺「新名片」,提升了城市「硬實力」。
一以貫之在「穴位」上持續加力
這場在煙臺大地燎原的超常規、大力度、突破性的改革創新之火始於2018年。煙臺從「立足自身、面向全省、放眼全國」三個維度出發,聚焦關鍵領域、實施重點突破,強化系統集成、促進整體推進,煙臺改革攻堅呈現出全面展開、全域延伸、全力突破的新格局。
立足自身,刀刃向內——推進自我革命,堅持問題導向,推出了招商引資體制、市區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教育管理體制、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運營管理等重點領域改革,破解了一批多年積存的體制機制障礙,理順了關係,釋放了活力,有力推動了相關領域工作的開展。
面向全省,當先鋒、打頭陣——主動扛起責任擔當,流程再造率先破題、長島綜試區高標推進,推動自貿區創新走在前列,堅持為國家試製度、為地方謀發展,下放市級行政權力、公共服務事項760多項,組建自貿區研究院,成立全國首個海洋產業特色支行,設立全省首個自貿區企業服務專區和海關業務窗口。
放眼全國,先行探路——積極主動探索實踐,蘋果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趟出農業轉型升級新路子,海洋牧場建設趟出經略海洋新路子,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闖出鄉村振興新途徑……萬華改革經驗入選全國「雙百企業」典型案例,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做法被中央改革辦推廣,作為唯一的地方國企代表在9月27日全國國企改革會議上作典型發言。「改革、創新、擔當」的萬華精神在煙臺大地蔚然成風,企業改革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
發展環境越是嚴峻複雜,越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進入2020年,按照省委省政府「九大改革攻堅行動」的新要求,煙臺突出三個主體作用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
領導幹部親力親為,以上率下,發揮「領頭雁」作用。市委深改委組織召開深改委會議7次,審議通過改革方案60餘個;市級領導領銜推進19項涉及領域廣、突破難度大的改革任務,點題推進市屬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市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濱海旅遊景區管理運營、蓬長一體化發展、「標準地」等一批重大改革;
改革專班發揮「衝鋒隊」作用,圍繞各自領域創新方法,抓實舉措,走在前列。全市今年新增省級以上改革試點28個,其中國家級10個,累計承擔省級以上改革試點407個。其中國家級152個。經濟園區體制改革於10月31日提前完成改革任務。山東自貿區煙臺片區有3項創新案例得到國家部委推廣;
改革辦發揮「督導組」作用,對每一個改革攻堅方案,都實行一張圖、一張網、一套機制推進,市委改革辦圍繞改革攻堅熱點、難點、弱點抓督導、促落實,推動全市改革攻堅步步深入、紮實有效。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用改革的「衝擊鑽」,在「穴位」上持續加力,打通各個環節,開好局、起好步,搶抓經濟社會發展制高點更為重要。「我市改革要很好地落實上級精神,按照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市委全會精神,圍繞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這條邏輯主線,著眼於讓群眾和市場主體有感受,統籌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市委書記張術平表示。
改革攻堅,如同登山,只有攀登上去才能領略無限風光。聚力改革攻堅,錨定改革目標、加大攻堅力度,創造更多在全國全省立得住、叫得響的煙臺改革品牌,為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市賦能!(YMG全媒體記者 唐壽銳 鍾嘉琳 通訊員 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