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選》一書,最近引起了不少讀者的關注。它的封面上,一幅創作於新中國成立前夕關於豆選的版畫,生動描繪了廣大普通老百姓正在用豆子進行選舉的情景。畫面把人拉進了那個並不太遙遠的激動人心的時代,給人許多遐想。
所謂「豆選」,就是用豆子作為選票來表達和實現選舉者的意願的一種選舉形式。「豆選」的力量來自它在選舉中承載的選舉人意願,使多數人的主張得以形成、民主得以實現。「豆子雖小,意義重大,一顆豆子是一個選民的心聲。」「豆選」就是通過投豆這一文明的方式而不是通過暴力的方式,來整合群體的不同意見,從而提高群體的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對於生活在今天的人們來說,「豆選」似乎是一個很遙遠的故事。但是對於領導中國人民成功進行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事業的中國革命進程來說,「豆選」則是最樸實、最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廣大貧苦人民政治上獲得翻身解放的重要標誌。一粒粒再普通不過的豆子,記錄著中國廣大貧苦人民政治地位的根本變化。
「豆選」是中國共產黨在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建立基層政權的重要民主形式和途徑。中國共產黨在陝甘寧邊區政權建設中,進行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創舉,特別是對於邊區政權和基層政權採取了不同的組織原則和方式。陝甘寧邊區政府穩定時期擁有23個縣、150多萬人口,這一時期政權組建的基本模式是「三三制」,即中國共產黨人、左翼進步人士和中間派人士各佔三分之一,建立最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而對於廣大基層政權人員的組成,則規定由老百姓直接選舉產生。1937年5月制定的《陝甘寧邊區選舉條例》規定了選舉可以採取多種投票方法:識字多的選民用票選法,識字不多的選民用畫圈法、畫槓法,完全不識字的選民用投豆法。由於當時廣大基層群眾90%以上都是文盲半文盲,「豆選」就成為邊區革命根據地最重要的選舉形式。通過這種「豆選」,中國共產黨在邊區革命根據地有效地推廣了民主選舉的制度,賦予了廣大民眾選舉的權利,廣大民眾實現了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民主。今天我們還不斷傳唱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歌,多次重複著這樣的歌詞——「實行了民主好處多」,就是1943年曹火星滿懷激情在平西抗日根據地創作的。
「豆選」這種看似簡單但是政治含義十分深遠的選舉方式,使廣大貧苦民眾能夠選舉出他們信得過的人來組成基層政權,徹底摧毀了農村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當年老百姓的歌謠唱得好:「金豆豆,銀豆豆,豆豆不能隨便投;選好人,做好事,投在好人碗裡頭。」由廣大民眾「投豆選幹部」,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情,由他們選舉自己信得過的人當幹部,就是邊區革命根據地對中國獨有的基層民主模式的積極探索。我們知道,根據地的群眾就是通過「豆選」這種方式,選舉年輕的習仲勳擔任蘇維埃政府主席的。曹徵路在其小說《豆選事件》中提到,「豆選就是都選」,「村長是大家選的,大家不擁護,他就不能當村長」。辦法是「一個候選人名字擱一個大碗,你高興選哪個,就在他碗裡丟一顆大扁豆,旁人都看不見」。這都是「豆選」最生動的寫照。
「豆選」更是中國共產黨實現對中國農村社會進行深刻變革的重要途徑,真正體現了在邊區人民翻身當家做主的深刻的社會變化。人民享有更徹底的民主和自由是中國共產黨追求的根本目標之一,特別是在深受封建剝削關係束縛的廣大農村進行社會變革,徹底剷除封建統治,把農村治理權交給廣大貧苦農民,就必須通過「豆選」等形式,發動和動員不識字或基本不識字的貧苦民眾參加選舉和履行選舉權,從而摧毀中國農村長期以來存在的舊的保甲制度,建立屬於人民的新型基層政權。可以說,這場深刻的農村變革是當年中國共產黨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支持的根本原因所在。
「豆選」之所以受到人民的喜愛,成為我們民族追求民主的美好記憶,還是因為在傳統中國社會,沒有文化、不識字的廣大民眾對國家和社會政治生活是沒有什麼發言權的。「豆選」成功地給予人民群眾衝破文化和政治局限,表達自己政治訴求的機會。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豆選」是中國特色基層民主建設和民主政治的成功嘗試。看似簡單的「豆選」,保證了選舉的公正合理,一方面它較好地解決了選舉者不識字而產生的選舉困難,另一方面也有效防止了因選舉可能產生的選舉人遭受威脅、利誘和報復的危險。可以說,它體現了普遍選舉的原則、秘密投票的原則和公平選舉的原則。
「豆選」這種方式最早不是在中國出現的,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就出現過,但是那時他們採用的「豆選」都不是最普遍的選舉,對選舉權有很多的限制。它們與中國抗日根據地的「豆選」,不僅時差兩千多年,而且地隔萬裡,沒有證據證明中國的「豆選」是借鑑了西方的經驗。我們相信,「豆選」是人類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約而同創造的,是人類追尋民主理想的智慧結晶。
今天再來閱讀和思考「豆選」的意義在於,我們要不斷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不斷豐富民主的內容與形式,民主就像清潔的空氣,誰都離不開;要深刻理解世界民主發展道路沒有固定模式,不能簡單地照搬其他國家的模式,不能喪失了民族自信、獨立思考和自我選擇的能力;要堅信我們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道路。
(本文作者分別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總編輯、《豆選》一書策劃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