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宣化上人,很多高僧說他是觀世音菩薩轉世!
道高龍虎伏 德重鬼神欽神通遊三昧慧光耀古今 夢佛而生
宣公上人,東北吉林省雙城縣人,民初戊午年農曆三月十六日生。俗姓白,名玉書,又名玉禧。父富海公,一生勤儉治家,以務農為業。母胡太夫人,生前茹素念佛,數十年如一日,懷上人時曾向佛菩薩祈願,生上人前夕,夢見阿彌陀佛身放金光,照耀世界,震動天地。驚醒之後,異香撲息,其味非常,清澈肺腑,真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不久,宣公降生人間,連哭三天三夜而止,蓋覺娑婆世界之苦不堪忍受故。今將宣公上人自述出家的因緣,摘錄如下:我在十二歲以前,脾氣很倔強,倔強到什麼程度呢?凡是有人惹我的時候,就會哭,一哭起來,沒有完的時候。父母的話也不聽,非常任性,有時候不吃不喝,拼命的哭,令父母 也沒有辦法。當時的想法,知道父母非常疼愛我,我若是不吃東西,父母的心會軟,會向我投降。我那時就是這樣的不孝,不體會父母的辛苦。現在想起來,實在不應該這樣不守規矩。 有一次,鄰居的小孩子來到我家,那時,我剛會爬,他也是在爬的階段,我們在炕上爬,看誰爬得快?我爬到前頭,不料他用嘴來咬我的腳。愚笨的我,不知反抗,只知大哭。現在想起來真可笑!六祖授記東北時期,一日上人打坐時,見六祖大師至茅棚,告訴他:「將來你會到西方,所遇之人無量無邊,教化眾生,如恆河沙,不可悉數,此是西方佛法崛起之徵象。」還告訴他,禪宗會由五宗變為十宗。說畢,忽而不見。龍蛇皈服 在上人的一生中,曾有十條龍和一條大蟒神前後皈依上人,傳為佳話。
「龍」究竟是什麼樣子?一般人是不知道的。除非開五眼的聖人才知道龍的真面目。不過,中國人所畫的龍,頭上有角,身上有鱗,眼睛突出,嘴巴很大,有鬍鬚,有四足,身很長,尾很短。畫龍的人,只畫龍頭不畫龍尾,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表示有神秘之感。中國人繪龍為什麼是這樣子?因為曾經有位禪師,他在定中所見龍的形相是這樣子。龍有神通,變化莫測,能大能小,能隱能現。六祖大師曾經用缽將巨龍降服,為南華寺除害。龍是一條大蟲,因為往昔修行時,乘急,所以有神通;戒緩,所以墮為畜生。龍的種類不同,有金龍、白龍、青龍、黑龍,有胎生的龍,有卵生的龍,有溼生的龍,有化生的龍,又有虯龍、鷹龍、蛟龍、驤龍,又有天龍、地龍、王龍、人龍,又有魚化龍、馬化龍、象化龍、蛤蟆化龍。
龍有四種苦:(一)被大鵬金翅鳥所吞苦。 (二)交尾變蛇形苦。 (三)小蟲咬身苦。 (四)熱沙燙身苦。 龍的職業是布雲降雨。可是有五種情形不能降雨:(一)火大增盛。 (二)風吹雲散。 (三)阿修羅收雲入海。 (四)雨師放逸。 (五)眾生孽重。 各位想知道龍的形狀?那麼,就努力修行用功打坐,開了五眼,便見到真龍的本來面目。我現在講「龍的公案」,這是我親身經驗的故事,千真萬確,絕非杜撰。我在東北的時候,收了一個徒弟,法名果舜,他很用功修行,不到半年的時間,打坐能入定,在定中能知道因果循環報應的道理,修持功夫頗到家。後來他自己到外邊建一所茅棚,作為修行的道場。落成之日,請我去開光,我領四個徒弟前去,其中有兩個徒弟已開五眼。當時我沒注意在茅棚的旁邊有龍王廟,當天的境界來了,我們正在打坐的時候,那兩個開五眼的徒弟來到我面前說:「師父!茅棚外邊來了十條龍,要皈依師父。」我對徒弟說:「你不要胡說,你怎麼知道他們是龍?他們皈依我做什麼?我怎能作他們的師父?我沒有他們那樣大的本領。」徒弟說:「他們自己說是龍,現在跪在外邊,一定要求皈依。」當時正逢初夏,天旱無雨,田地的禾苗,差不多枯死。我對龍(化人身)說:「你們皈依我可以,但是我有一個條件。你們是龍,專管下雨,現在哈爾濱附近很久沒下雨,非常乾旱,明天如果下雨,那麼,後天就給你們授皈依;要是不下雨,就不收你們作弟子。」眾龍異口同聲的說:「我們的職責就是行雨,可是沒有玉皇大帝的敕令,我們不敢下雨,否則,要受處分。」我又說:「你們到玉皇大帝座前對他說:『哈爾濱有位出家人,請求在哈爾濱四周四十裡之內降雨』這是我的條件。」第二天果然天降大雨,解除旱災,在哈爾濱四十裡內,普降幹霖。第三天,便給這十條龍授皈依,共同法名叫「急修」。他們皈依之後,隱行不見,去度化同類的龍。從此之後,我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有水用。我在香港,香港有水用;我到萬佛聖城,萬佛聖城有水用。這不是奇蹟出現,乃是因為十條龍及其眷屬都來護法的緣故。有人問:「師父!你看那十條龍是什麼樣子?」皈依我的龍,乃變化人的形相,和普通人一樣,沒有什麼區別。開五眼的人知道是龍。你想知道嗎?趕快用功修道,專心打坐,少打妄想,不要發脾氣,無論是順境或逆境都要忍耐,不可起貪心,到一念不生一塵不染的境界,自然開五眼。那時候,你就能清清楚楚看清楚龍是什麼樣子!龍王求戒 1932年春,虛雲老和尚在鼓山傳戒。忽來一老者,鬚髮皓白,容貌清奇,一直進入方丈室,跪在老和尚面前求戒,問其姓名,答:『姓楊,閩南臺人。』有一位新戒子法名妙宗,也是南臺人,從來就沒有看過這位老頭兒。到菩薩戒畢,給牒後那老人不見蹤跡;等到妙宗回南臺,至龍王庵見坐像,儼然就是同戒的老人,且戒牒還握在神像手中。當時鬨動南臺,都說是龍王向老和尚求戒。
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日星期日晚,萬佛聖城四眾弟子,正在舉行法筵。眾人繞著萬佛殿,齊念『南無阿彌陀佛』。回堂時,赫然發現一條青色花斑小蛇,伏在大殿之前門側邊,該蛇約三、四尺長,形狀細長。大眾中有人睹之,即被嚇得卻步不前。 時糾察恆無法師,建議把蛇拿走,但上人莞爾微笑說不必,所有眾生,皆有佛性,此蛇乃來親近三寶聽法,不應驅之。 奇怪者,此蛇不同普通蛇,它伸直躺在地上,雖有近百人前後來往,卻毫無怯意,而是柔順馴服。上人登法座,說:『告訴它可以進來聽法。』該蛇立刻聽招呼,隨即從前門爬行到殿內,未曾驚怖任何人。再從大殿左側爬至右側,作繞佛一圈,然後伏在法座前面,靜得儼如跪在佛前聆聽說法。 上人接著開示如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這是釋迦牟尼佛所說,所有眾生,皆是諸佛所示現,但因一念不覺生三細:業相、現相、轉相,便愈跑愈遠,沉淪苦海,永失真道。此種道理是很顯淺的,可惜被人忽略。修道人又應作如是觀想:一切眾生是我過去生中父母,未來諸佛。既是過去生中父母,就應想法子孝順,超薦他們,令彼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既是未來諸佛,則在彼等猶未成佛之前,就應當尊重恭敬,如面對十方三世諸佛無異。若能常作如是觀想,就不會對任何眾生有不恭敬心,不禮貌,或惱害想。所謂眾生,不只是凡夫肉眼能看見者,有很多是看不見的——如鬼、神、仙、魔等,也是眾生之一部分。既是眾生之一,則應以誠相待,不得輕慢,要一視同仁。今天,大家進佛殿時看見一條蛇,它也是眾生之一。但因示現蛇身,眾人便望而生畏,見之而不認識,甚至被嚇呆。但此蛇是來親近三寶聞法聽經,否則它怎會老老實實,躺在門檻一點也不動彈呢?雖然,乍眼看去是一條小蛇,其實它懂得千變萬化,會隱形,會現小,變大,又能騰雲駕霧,在空中吐在飛行,吾人不能知道其本領而已。此蛇將來修行成功,也能得道。佛經上講的天龍八部,它就是其中一部——摩侯羅伽,即大蟒蛇。觀察彼蛇之來由,可能在周朝時為一小國之大臣。心懷詭計,謀纂國位。以浸過鴆酒之匕首,藏於袖內,刺殺國王。但此舉不但沒有奪得帝位,反而搞得天怒民怨。大臣臨終時生大嗔恨心,死後即墮蛇身,轉為巨蟒。世間上有兩種力量:一為陰,一為陽;亦可說一為善,一為惡。從善者盡修福慧,能成仙、成聖、成菩薩、成佛。惡者力量亦大,但專造黑暗見不得光之勾當,互相仇報殺害,故釀成一股巨大無比之怨氣。舉目滔滔,世上皆是毒蛇、毒龍布滿,此諸毒蛇毒龍,非一般肉眼所能看見,然彼確實瀰漫國土。此諸毒蛇,就是人心裡之貪嗔痴積累成形,而到處為患。世上天災人禍、飛屍邪鬼、妖精魔魘、瘟疫流行,種種不治之奇症,皆是此類毒蛇作怪。這些惡龍疫鬼,專放毒氣,惑亂民心;或是魑魅魍魎,奪人精氣,使人驚怖顛狂。故現時流行之種種心理病,如精神分裂,顛狂恐懼,生理上種種頑疾,不出於妖魔鬼魅在興風作浪,荼毒生靈。現代心理學、醫學界均不深明箇中道理,不能對症下藥,故痊癒率不甚理想。當然,唯有佛法,才是最究竟之靈藥,消難息災之奇方!話說回到此條毒蛇的因緣:它由嗔心所持,發奮修煉,繼而成精。它法術日益增進,久而能通天徹地,總以惱害庶民為樂。時下,類似此蛇之事,不知多少。望它趕快生懺悔心,無復妖孽,禍害民間。及至宋朝期間,此蛇已變成毒龍,在大江裡翻風覆雨,殺害無數之漁民或渡船人。一時該地人民生活於恐懼驚怖、焦急萬分之中。幸得某位法力高強之聖僧,特來營救。聖僧手持錫杖,站在岸旁,大聲呵斥毒龍。毒龍聞聲,勃然大怒,乃使出本領,現數千丈之巨蟒身。然法師由金剛三昧力所加持,毫無怖畏,乃用鉤召法、降伏法,經過三日三夜之生死苦戰,終把毒龍折伏。邪不勝正,毒龍之惡術被破,無奈之下,只好投降。法師為它說法,一切皆苦、空、無常、無我,唯有業隨身,並勸諫它應生慈悲心,以法術來裨益眾生,不可加害生靈。此蛇聞法後,恍然有覺,得清淨眼。法師遂授以三皈五戒,命它到某山洞去修行,無復擾亂人民,毒龍欣然從命。從宋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此龍至今已成天龍八部之一,神通變化自如。此時女界有比丘尼說話:『數星期前,我們見到此蛇在大喜舍院,女眾佛堂附近。因為怕它是響尾蛇,故收之於鐵罐內,又用堅硬的木板蓋上,預備把蛇送到較遠的樹林釋放,以免擾害住眾。誰知一轉過頭來,打開鐵罐,該蛇已赫然不在,按理它是無法跑的——難怪說它有神通!』上人笑著說:『這條蛇我老早就認識它。二十多年前在香港大嶼山慈興寺(按:上人興建之道場),它常到廟上聽經。雖不曾惱害任何人,但眾生皆駭怕它的蛇形。一次,有人亦把它兜到鐵罐內運送至幾哩外的山林處,擬釋放之,孰料打開罐子一看,蛇已不翼而飛!』『而今,佛法傳到西方,它亦不憚遠渡重洋,來美國護法。』最後上人循循善誘的作以下之訓示:學佛的眾生,要深信因果;若不種惡因,自然不結惡果;若種善因,將來必定結善果。因果是昭然不爽,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不要以為害人是便宜事,害人是最大的損失。為什麼?上天有好生之德,天不欲任何眾生做惱害眾生的事。一旦錯因果,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什麼都可以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若撥無因果,情形則非常危險。菩薩畏因不畏果。在因地他很小心種善因,至於不知不覺種下之惡因,則坦然受其惡果。他面對現實,接受果報,從不怨天尤人。反之,我們眾生,怕果不怕因。種因時隨隨便便,顛顛倒倒,亂作胡為。到受果報時駭怕,又怨天尤人,說:『為什麼我要受這種折磨?受這種不公平的報應?』你且捫心自問,假若往昔不是作這種因,怎會受這種果報呢?今天既逢這個因緣,有天龍八部來現身說法,故藉此機會略說它的前因後果。『只因一著錯,輸了滿盤棋』,一念之差,則不容易挽回劫運。幸虧它能皈依三寶,將來還有明心見性之機會。各位若不相信此段因緣,儘管自己去試試。若相信因果,則不應存絲毫懷疑心。
宣化上人開示:六根互用妙不可言 一九八四年二月十六日一般人只知眼能見色,耳能聞聲,鼻能嗅香,舌能嘗味,身能觸覺,意能知法。若是對他講六根互用的道理,他是絕對不會相信的,認為是無稽之談。但真是到了這種境界,得到這種功用,自己便知道佛法確是有此種妙不可言的境界,很不可以思議的。有人在打這種妄想:『我才不願有這種境界呢!為甚麼?因為太麻煩了。往上能看天人的舉動,還能聽到他們的談話,影響自心的清淨。往下又能見地獄的情形,繼而生起恐懼心,影響晚上睡不好覺。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不喜歡有這種境界。』就是你歡喜這種境界,也不一定能得到這種境界。為甚麼?因為你不認真參禪打坐,或者坐在禪凳上妄想紛紜,心猿意馬的向外奔馳,自己管不了自己;或者昏沉,坐在禪凳上去和周公聊天,呼呼大睡,鼾聲如雷。像這種情形,焉能開悟?焉能得到妙用?簡直是在混光陰哪!要想得到這種境界,就得沒有妄想。要見而不見、聞而不聞、嗅而無嗅、嘗而未嘗、觸而未觸、緣而未緣。不為境界所轉,才能得到這種境界,若是被境界所轉:『呀!我能看見天上這樣遠的地方,我能不能睡著覺呢?』坦白告訴你,得到此種境界,你還是照常睡覺。願意睡就睡,不願意就不睡。任運自在,絕不勉強,就這樣的妙!剛才打這個妄想的人,聽我這樣講,他又打了個妄想:『我所打的妄想,師父怎會知道呢?莫非師父有他心通的本領?』為甚麼你要打這個妄想?你會打這個妄想,我怎會不知道呢?』你要怕我知道,就不要打這個妄想。要知道六根互用,人人皆可以做得到,只看你修行不修行。阿那律陀尊者,他不用眼睛能看三千大千世界、如同觀掌中庵摩羅果一樣的清楚。這是因為雖然他眼睛失明,可是得到天眼通的緣故。跋難陀龍沒有耳朵,他用天眼來聽聲音,聞聲救難。殑伽女神(恆河女神),她的六根均可嗅到香氣,無論那一根,都有嗅覺作用。憍梵缽提尊者不用舌根而能嘗到味,乃因用鼻子來代替之。舜若多神(虛空神),他沒有身體,用其他根來接觸,而知道一切法皆空,故為自然之神。摩訶迦葉尊者不用意根,而能知道諸法實相的道理,亦即無相。無相就是無所不相。以上都是六根互用的例證。咒巖得水 香港西樂園寺原無水源,為此困擾多年無法解決,51年上人修建此寺時找到了一個巖縫並誦持大悲咒,巖縫即很快出水並形成了一個水池,一舉解決了水源問題,轟動了當地。
座下放光 51年,這是上人在西樂園同信眾——上人座下出現一團光託著上人祈禱和平62年,古巴飛彈危機期間,上人絕食35天回向世界和平(前二十天每天只飲水不超過一杯水,最後兩星期滴水未沾,臨近絕食結束時,危機化解)花開五朵 一九六八年農曆年時,上人預言那年美國佛教的有五朵蓮花會開放,時尚無任何美國青年會投身佛教的跡象,而當年暑期楞嚴班之後,果然花開五朵——五位美國人在上人座下出家,至臺灣基隆海會寺受具足戒,是美國始有僧相的記錄.鴿子因緣宣化上人經常在講法時用宿命通隨緣開示一些前因後果,以令弟子們深信因果輪迴之理,如兩隻鴿子的因緣、青花蛇的因緣等。68年舊金山佛教講堂放生法會放了38隻鴿子,有兩隻始終不肯走,而且常參加講堂的活動,上人在解釋這兩隻鴿子是他唐朝(公元750年)的兩個出家弟子時,落淚了。上人為它們分別取名「七菩提分」和「十二因緣」,「七菩提分」性格溫和,「十二因緣」則十分急躁,常用翅膀拍打以悲智來教化他的上人。
1932年春,虛雲老和尚在鼓山傳戒。忽來一老者,鬚髮皓白,容貌清奇,一直進入方丈室,跪在老和尚面前求戒,問其姓名,答:『姓楊,閩南臺人。』有一位新戒子法名妙宗,也是南臺人,從來就沒有看過這位老頭兒。到菩薩戒畢,給牒後那老人不見蹤跡;等到妙宗回南臺,至龍王庵見坐像,儼然就是同戒的老人,且戒牒還握在神像手中。當時鬨動南臺,都說是龍王向老和尚求戒。參透人生便是禪 分類: 宗教修行人生路上,一路走來,有許多難解的問題,關乎心靈,涉及思想,讓我們困惑不已。隨著人生境遇的不斷改變,禪意盈心,便有了心得。什麼是禪?禪是佛教禪宗的一種修行方法。參禪悟道,需要人生的大智慧。禪的境界,就是上善若水,真善美的至高境界。 一直以來,我們頑固地認為,修身養性固然不錯,但難達到不恨不怨的豁達境界。試想,人生路上,遭遇坎坷,怎麼會不怨天尤人?生命裡,被人傷害,為什麼不去還以顏色,以牙還牙?向敵人示弱,為對手鼓掌,這樣的人生豈不是一種懦弱行為?難道好人就是軟弱可欺的嗎? 一直很欣賞這四句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意思是說,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每個人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遮蔽了光明的本性。直到有一天,讀到以下四句偈語,一顆心才突然感悟,原來煩惱都是自己尋找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無一物,怎會染上塵埃?這之後,人生所有的難題便都迎刃而解。當心靈變得博大,空靈無物,猶如倒空了的杯子,恬淡安靜。那禪精要義,就如奔流的溪水,溫暖地流淌,滋潤著我的心田。讓我的心靈原野鬱鬱蔥蔥。 有人問大龍智洪禪師:「什麼是微妙的禪?」智洪禪師回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空中,梧桐落葉飄零。眼前,蕭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問趙州禪師:「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趙州禪師淡淡地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智洪與趙州禪師的境界,我們永遠無法企及,但我們以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可以不斷地接近。 在偈語妙諦中參透禪機,在禪意玄機中覺悟人生。正所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佛說原來怨是親。縱使別人怨恨我們,我們也要拿他們當自己的親人,都要感謝他。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他人製造的種種人生的磨難,我們的心就無從提高。心寧靜,以致遠。人行走於四方,奔波於名利之間。人活著應該是努力讓心靈升華,把現實中的名利看淡一些,更值得關心的,應該是你自己的心。人的心靈,若能如蓮花與日月,超然平淡,無分別心,取捨心,愛憎心,得失心,那麼,便能獲得快樂與祥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天下無物不美,但要有一顆欣賞美的心。 紅塵中,許多人喪失了甘於平淡的樸實的心,不再珍惜和感激真摯的收穫與擁有,不再有一顆豐盈的心。豈知,擁有一顆平常心才能將功名利祿看淡,將勝負成敗看透,將毀譽得失看破,才能獲得禪宗所說的「平常心」。 佛說,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地春。水往低處流,雲往天上飄,一切都自然和諧地發生,這就是平常心。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如行雲流水,便是禪悟的心得。 寧靜的心,質樸無瑕,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