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許戈說財經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一個新聞,說的是40歲的復旦大學博士年收入僅8.2萬元,折合月工資6833元。
5月21日,在2020年「聲音責任」醫藥衛生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座談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的何琳副所長向包括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內的媒體及與會代表激動地表示:「我們2018年流失的一個博士,上海復旦大學流行病學與統計學畢業,現在已經到深圳去了。作為40歲的副主任醫師,2017年全年的收入只有8.2萬元。」
何琳指出,從2010年開始,疾控人才隊伍就在流失,這幾年流失了200多人,包括她所在的貴州疾控中心省級人才流失也很嚴重,很多博士都走了。
堂堂復旦大學畢業的博士月入不到7000,這合理嗎?
根據2018年發布的一則報告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37個主要城市的平均薪資為7629元(月薪),按照這個數據,我們的復旦博士月收入還趕不上全國平均工資。
上海住家保姆的月工資就有五千左右,稍微有些職業資質的月嫂,則工資過萬很正常。
這樣的落差,令網友大跌眼鏡。立即站出來有人為一線博士叫屈,「請尊重知識分子」「社會地位與收入明顯倒掛!」
(圖片來源於網絡,大概圖文無關)對此,有人云淡風輕地說,其實這才是很多博士、教授的常態收入,沒啥好驚訝的。
我陷入了沉思——都說知識改變命運,但如今,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
從小我們的父母就教育我們要好好讀書,將來才能夠出人頭地,享受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現在我疑惑了——月入7000的人,真的能夠享受生活嗎?或者說,在上海,真的能夠生活下去嗎?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博士待遇
在很多行業都有點低
復旦畢業40歲博士年收入僅8.2萬元,這絕不是個段子,同時,這也絕不是個例。
誠然,博士生畢業後的待遇與很多因素掛鈎,比如選擇的職業,還有博士生本身的專業等。但縱觀大環境,大多數博士生們首選的從業行業(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大多數的專業(比如四大天坑專業)畢業後的待遇,都和這位復旦博士的年收入差不多,總結起來就兩個字「偏低」。
我們曾調研過身邊一些材料學專業的博士,他們畢業後的薪資待遇。
總體來說,在高校的博士都比在企業的博士,薪資方面差了很多。
@老王。雙非本科,211碩士,雙一流博士,博士畢業後進入了雙非的本科,補貼要分5年領,每個月加年終平均7.5k,進學校立刻懷孕生小孩休產假,現在謀求跳槽到畢業學校做實驗員,離家近,沒有科研任務,綜合月薪也大概7.5k,結果要賠之前籤的學校違約金,大概前幾年都白幹了。
@老劉夫妻。同屆同學,夫妻同實驗組,打包進北方某大學,每人一套房,憑發票報銷,月薪不到1萬/月,有科研要求,感覺比企業壓力大。
@老李。來自於非一線城市,博士畢業之後進入了博士後流動站,現在大概年薪12萬,出站後年薪不低於12萬,當然還可以兼職一些企業的顧問,不用朝九晚五,但科研壓力大。我覺得還不錯,每天早起簡直就是最痛苦的事情。
@老徐。老徐本碩博都是雙一流,博士畢業留校,師資博後,長相帥氣,女朋友還算有錢,市裡幾套房,薪資25-30萬,時常抱怨科研壓力大,可能性格比較要強,希望自己買房和女朋友一起,這樣在女方家裡更有底氣。
當然了,這些例子是特指材料學專業的博士。但情況可以普遍適用於大多數專業。
實際上,大批剛剛畢業,沒有海外經歷,沒有人才帽子,沒有傲人履歷的博士生,在求職時,都是處於高校生態圈的最底層的。
他們當中,有的人到中年還只能拿到7、8萬的年薪;有的為項目、論文徹夜不眠,疲於奔命;有的不得不接受工作考核,甚至正面臨失業的風險。
據青塔的一項調研,在我國,高校教師的工資構成大概是這樣
也就是說,普通高校新晉講師基礎工資約在1000-1500元/月,加上課時費、公積金等勞務及福利補貼,普通青年教師的基本工資可達到3000-5000元/月。高校引進人才時承諾的安家費或租房補貼一般都是按照月或季度發放。這樣下來,一個普通高校新晉青年教師每年的基本收入最多約在9萬元。
這樣是不是就直觀一點了?那麼高校是這樣,普通的科研院所呢?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曾刊發的這樣一篇文章,《中國天眼年薪10萬招不到科研人才,究竟諷刺了誰?》
簡單來說就是,在2018年,中科院國家天文臺FAST(中國天眼)開出10萬的年薪招聘科研人員,但卻有點「難覓人才」。
在當時,就有不少人提出,市場經濟已經這麼多年,真心希望政府和科研機構能審視一下自己的薪酬體系,我們沒有要求讓科研人員一夜致富,但至少要讓他們的收入配得上安心奉獻的程度,這已經是最起碼的底線了。我們要講情懷,但也不能只講情懷,對吧?
誠然,博士畢業後拿到高薪的也有,比如,華為開出最高年薪 201 萬招應屆博士。
但這些,也都屬於領域內的頂尖佼佼者,對於我們大多數剛畢業的普通博士來說,很多人會發現寒窗苦讀這麼多年,出來後薪資水平還不如當時不考博直接工作的同學。
網上有這樣一個段子:
A問B:做什麼可以不需要學歷就能在短時間內賺到100萬?
B:大概是搶銀行吧。
A:不行,我們要合法正當的職業。
B:那就只有當網紅了。
略帶諷刺意味的黑色幽默,總是讓人回味無窮。
在第一批網紅經濟中,最先崛起的大網紅們已經賺得盆滿缽滿,身家少則千萬,多則上億。
就比如快手網紅giao哥,他曾經在直播過程中向粉絲們吐露心聲,毫不隱瞞地表示自己以前就是一個騎三輪車賣蘋果的小商販,一年收入僅僅一兩萬。但是自從在網絡上爆紅後,一年收入超過1000萬。
明星需要才藝和演技才能年入千萬,部分網紅卻未必需要這些。他們往往是通過賣慘的人設、或是奇葩的才藝表演來吸引人們的眼球,甚至是喊一句「奧力給」就能吸金無數。
前段時間羅志祥出軌風波沸沸揚揚,一位小網紅因長相酷似羅志祥,在直播中被刷屏痛罵「渣男」。隨著叫罵而來的還有源源不斷的錢財——在短短3天內他通過直播打賞和帶貨將200萬元收入囊中。真是人在家中坐,錢從天上來。
客觀來說,我們並不是說網紅直播不好,現代社會節奏加快,人們工作壓力也在加劇,如果能夠通過這些網紅直播表演放鬆身心,倒也並無害處。但是,如果讓這些毫無營養的網紅鬧劇佔據社會娛樂主流,無疑會對我們下一代的價值觀造成嚴重影響——有名有利很輕鬆,住著豪宅開著寶馬,當個網紅多好!
這個社會也許沒有我們想的那樣好,但是也絕不會像你想像的那麼糟糕。
當一個國家的孩子們理想的職業已經不再是科學家、太空人,而是網紅明星,這個社會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
這位博士迫於生計被迫下海,相信這是他無奈的選擇。疾控人才隊伍的不斷流失對我們也是一種警示,不僅是疾控中心,更多的科研機構工作者的待遇遲遲得不到保障,我們的人才缺口會無可避免地逐漸擴大,人才大量流失,這並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內容來源:本文由募格學術綜合整理自21世紀經濟報導、青塔、募格學術此前報導等,文章僅作分享之用。
這6篇文章你看了嗎?
1、 四次熔斷?別急,全球金融危機或已來
2、突發重磅 剛剛美聯儲降息100點至零 史上未有
3、全球性危機?原油之災遠比想像的嚴重
4、市場血崩!大蕭條會來嗎?買什麼能自保?
5、假設經濟徹底崩潰,買房能保值嗎?
6、多國禁止糧食出口,世界進入囤糧時刻,我們要囤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