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課堂創新設計

2021-02-08 張敏名師工作室

教學設想:

 俗話說:字好一半文。而「字好」的捷徑,無外乎「臨帖」模仿;同理,寫作是語文學習的「半壁江山」,語文素養的高低,幾乎取決於寫作能力。統編教材精選的閱讀篇目,無一不是名師大家的經典傳世之作,精確靈活地借鑑名家經典寫作藝術,打通閱讀與寫作,模仿與生成,技巧與生活,搭建一座遷移融合的橋梁,探索一條科學高效的作文訓練之路,助力學生「我手寫我心」的自由表達,形成個人風格,也是一條習作者通過研名家之作,習名作之帖,最終 「出帖」的捷徑之道。

依此啟發,設計出一組「向名家學寫作」的創意課堂,期待在守正統編教材課改新理念的同時,探索出一條既科學理性又能因地制宜的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路徑。

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方法,在文學創作上指不用濃麗的形容詞和繁複的修辭語,也不精雕細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徵,用準確有力的筆觸,簡煉的語言,寥寥數筆就寫出活生生的形象來,表現出自己對事物的感受。

文學大師魯迅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個字,即「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先生將白描技法成功地運用到語言藝術之中,使他筆下的物象呈現出形神逼肖的立體之美、神理妙極、寓意無窮。他的散文代表作《藤野先生》中,就有許多使用白描手法的範例。

師:(出示簡筆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這是一副——畫?

生:簡筆畫。

師:對,簡筆畫也叫白描,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飾與渲染烘託的畫法。同時也是一種文學表現手法。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被稱為「白描聖手」。 今天這節課,我們專門跟魯迅先生學習寫作中的「白描」手法,以他的經典作品《藤野先生》為例。

師:魯迅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個字,即「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具體說來就是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徵,用準確有力的筆觸,簡煉的語言,寥寥數筆就寫出活生生的形象來,表現出自己對事物的感受。

我們來看大屏幕,感受白描手法在人物塑造上的精妙:

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

師:同學們從這段簡短的文字中,讀出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生:這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寫,從中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簡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

師:這就是典型的白描手法,僅用「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三個詞,抓住藤野先生外貌上的個性特徵,刻畫出藤野鮮明的學者形象。

師:運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是魯迅先生的一貫寫法。大家找找看,本文還寫到了哪些人物形象,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生:清國留學生。「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

師:作者僅抓住「盤辮子」這一突出特徵細描,將一群不學無術的清國留學生,依違在新思潮和舊勢力之間糾結搖擺,醜態畢露的嘴臉傳神勾勒,看似不動聲色的隻言片語,卻強烈表達了先生對這群庸俗麻木的留學生的厭惡之情。如果說,作者寫藤野先生是「人物外貌」的白描,那麼此處這就是「人物靈魂」的白描,一針見血!

師:好,我們現學現用,請你們試著用一二句簡潔的語句刻畫出本班中你的好朋友,讓大家猜猜看。

生現場口頭表達、分享。

師:請同學總結一下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有哪些關鍵有素?、

生:1要抓住人物最鮮明的個性特色;2用簡潔的文字描述

03

師:引發先生「棄醫從文」的「觀影事件」,該是人生的重大事件吧,按理說該濃墨重彩的交代來龍去脈才是。然而,一向崇尚用字儉省、力避行文嘮叨的魯迅,也一如既往的化繁為簡,要言敘述。

請看大屏幕,感受白描手法在簡言敘事上的精妙: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閒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師:同學們從這段掐頭去尾的文字中,讀出了哪些信息?

生:從「拍掌歡呼」,我讀出了那群看客的麻木不仁。

師:僅僅是那群看客麻木不仁嗎?

生:不是,當時整個國民的麻木不仁,比如那群不學無術的清國留學生.

生:從「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我讀出了魯迅的痛苦。

師:嗯,「痛苦」這個詞用的很傳神,你能不能品析一下此時此刻先生痛苦的具體內涵?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痛苦!

師:你真的是先生的知音啊!大家還讀出了什麼?

生:從「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我讀出了魯迅的堅定。

師:嗯,「堅定」這個詞也很有內涵,你能不能具體解說一下?

生:先生堅定了「棄醫從文」的決心,從此將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緊緊的聯繫在一起。

師:這一段文淺意深的文字,沒有故作驚人特寫渲染,也沒有長篇大論的心理描寫,只是斷章取義的點睛之筆,就將魯迅先生內心複雜的感情,表現得洶湧澎湃,充滿張力。從此「棄醫從文」,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告,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吶喊,只是一個人奮盡全力默默戰鬥,踐行著「我以我血薦軒」的誓言,將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緊緊相連,無限情理融在這質樸自然的語言之中。「不做作,勿賣弄」,文如其人的簡約,讀來卻盪氣迴腸,言已盡而意無窮,這就是魯迅白描語言藝術的表達效果。

請同學們在課文中還找一例用平實無華的語言記敘,表達出百感交集的敘事內容,體會作者欲述還休的「言簡意賅」,感受留白的藝術魅力。

生:「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我感覺這句話意味深長。

師:同感。你覺得這句話要重讀哪個字?能不能具體解說?

生:「也」字。滿懷愛國激情尋求救國道路前往日本求學的魯迅,卻在公園看到了一群渾渾噩噩的清國留學生的醜陋表演,中國留學生會館的「滿房煙塵鬥亂」,沒想到東京也是這樣烏煙瘴氣,於是失望痛苦之至的作者情不自己的發出一聲嘆息。

師:遠大的抱負與灰暗的環境形成巨大反差和尖銳矛盾,所以魯迅輾轉到仙臺,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藤野先生。寥寥8個字,沒有前因後果的繁瑣交代,也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僅一個「也」,還有「無非」,不僅把作者百感交集的複雜感情囊括其間,而且在情節上,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關鍵作用,真可謂言簡意賅,寓意無窮。為什麼說魯迅先生是大文豪啊!

師:白描要求的「簡」,在人物塑造上要抓住最鮮明的個性特色;在事件記述中,力求言簡意賅,寓意無窮;那麼在自然景觀的描寫上,又有什麼要求呢?同學們說說看——

生:也是要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徵,用簡潔的文字表現。

師:對!人文景觀的白描,要求用真實有力的筆觸,質樸平實的文字,明快精簡的語言,千淨利落地勾勒出事物的形貌特徵,表現作者的感受。《藤野先生》中純寫自然景觀的句段很少,唯有第四自然段中,作者離開東京輾轉去往仙臺時,提到「日暮裡」和「水戶」兩個邂逅的驛站,牽強權作人文景觀。

請看屏幕:

從東京出發,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裡。不知怎地,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名目。其次卻只記得水戶了,這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師:從這段文字,你們讀出了什麼?

生:有點傷感。因為提到了客死日本的思想家朱舜水,他是一位忠於明朝的人。

生:我從「日暮裡」,也讀出了悽涼,這個地名讓人聯想到「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遊子思鄉之情。

師:你對文字很敏感。對於「日暮裡」這三個字,曾引來眾多學者興師動眾的思辨求證:一種說法是表達了魯迅作為一名愛國主義者、一名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戰士,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憎惡和詛咒;還有一種說法是身處異鄉的魯迅,地名使他觸景生情想到故國當時的處境,油然而生的一種「日暮途窮」之感;第三種說法是魯迅失望之極才從東京輾轉仙臺,途中偶遇驛站竟是「日暮裡」,自然產生一種「去國還鄉,滿目蕭然」的愁緒。

這種種思辨求證,讓我們感受到一個怎樣的魯迅呢?

生:一個憂國憂民的魯迅。

生:一個愛國的魯迅。

生:一個有強烈民族自尊心的魯迅。

師:這就是「留白」的藝術魅力,「日暮裡」三個字,絲毫沒有描述那時那地的人文天地景觀,只因先生時隔20多年「還記得這名目」,便賦予了這名不見經傳的景觀格外豐厚的意蘊內涵,讓我們鮮明感受到先生深沉的愛國之情。如此藝術效果,恐怕只有魯迅這樣的大文豪才能「妙手偶得之」!

技法回顧,課堂小結

師:「字好」需要「臨帖」模仿;同理,寫作更需要靈活借鑑名家的經典之作,進行精準仿寫,提升我們的寫作能力。同學們,從本節課中學到了白描的三種表現形式,試著用思維導圖歸納出來。

師:打通閱讀與寫作,模仿與生成,搭建遷移融合的橋梁,探索科學高效的寫作訓練之路,助力同學們「我手寫我心」的自由表達,習名作之帖,寫美文佳作!

作者簡介:張敏,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省新銳十佳班主任,省「教研名師」,市骨幹教師,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王君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在《中國教師報》《語文世界》《湖北教育》等報刊雜誌及大型公眾平臺上發表文章百餘篇。踐行的教育格言:修養是教育的載體,境界是教育的起點,人格是教育的風帆。

相關焦點

  • 《藤野先生》教學設計
    1.抓住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細讀關於藤野先生外貌、神態、動作、語言等的描寫,體認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獨特感情。(重點)2.品味關鍵詞句,感受「我」的困境,理解「我」的心路歷程。若從中選出一個詞,來表達作者對藤野先生的評價,你選哪個詞?(「偉大」)藤野先生只是一個普通的醫專教授,兩人僅有不到兩年的相處時光,況且魯迅後來也棄醫從文,為什麼在二十多年後,作者對藤野先生評價如此之高,竟用上了 「偉大」這樣一個大詞?
  • 日本大學研究發現藤野先生曾細改魯迅課堂筆記
    日本大學研究發現藤野先生曾細改魯迅課堂筆記  因為魯迅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的名字在中國家喻戶曉。日本東北大學魯迅研究課題組15日透露,對魯迅在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留學期間時課堂筆記的分析顯示,他的老師藤野嚴九郎曾對筆記的日語用法作出了修改。
  • 《藤野先生》
    今天咱們來讀《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留學時候的老師,他對魯迅非常關照,魯迅也一直很感激和懷念他。這篇文章,魯迅回憶了自己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也回憶了在日本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的人生發生了一個很關鍵的轉折,就是棄醫從文。為什麼學醫學得好好的,要中途放棄呢?聽了《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之後,你就會明白了。
  • 特級教師|餘映潮:《藤野先生》教學實錄
    一、教學設計:1、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 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  二、課堂實錄  (一)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師: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與他人的因素,而老師又是其中很重要的角色.大家所熟悉的魯迅先生也是這樣. 師: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記得三味書屋中老先生的名字嗎?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不記得了
    魯迅先生的考試成績不錯,就有人懷疑是老師將考試題目洩漏給他,他們的理由就是藤野先生曾經親筆修改過魯迅先生的課堂筆記,有可能在他的筆記本上做了什麼暗示。在當時的一些日本人看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藤野先生肯定不屬於這一類的日本人。
  • 魯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後來到底怎麼樣了?
    當時仙臺醫專有一個解剖學教授「叫做藤野嚴九郎的」,對中國來的這個「周樹人君」非常照顧,認真給他修改課堂筆記,關心他的語言障礙,關心他的食宿問題,還時時鼓勵他。然而到第 3 年時,周樹人決定退學。藤野先生很是惋惜,周樹人君很是愧對恩師。
  • 魯迅:恩師藤野先生,我永生難忘,藤野疑惑:魯迅是誰?記不得了
    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寫道:「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在日本求學時,魯迅還是個迷茫小青年,他空有救國救民的理想,卻始終報國無門。然而,他在東京的弘文學院補習了2年日文,並來到仙臺醫學專門學校之後,卻遇到了一個「貴人」,恩師藤野先生給了他莫大的幫助與啟發。
  • 魯迅:藤野先生,永難忘懷!藤野:魯迅是誰?哦,那個中等生呀
    魯迅一生當中記憶深切的老師一共三位:年少時私塾的啟蒙老師壽鏡吾,留日時的解剖學老師藤野嚴九郎,還有為他傳授《說文》的章太炎。這位藤野先生究竟給過他怎樣的幫助呢?其實我們今日看來,也不過是老師關心學生的那些日常行動。藤野先生在課下細細查改了魯迅的講義,講義也就是我們現在的課堂筆記;為魯迅糾正解剖圖的細節錯誤;有時向魯迅問起中國的一些情況。
  •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藤野先生》餘映潮教學實錄
    一、教學設計:1、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 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本單元學習的目的是「欣賞散文,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賞析文中的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寫,品味精妙的語言。」
  • 這裡保留著醫學生魯迅的聽課座位:在仙臺尋蹤魯迅和藤野先生
    魯迅對此不甚滿意,後來在仙臺醫專老師藤野先生的勸告下,「搬到別一家」去住了。青年魯迅藤野先生,姓藤野,名嚴,排行第九,故又稱藤野九郎。他對魯迅從生活到學習給予很多的關心,還幫助魯迅用紅筆仔細修改他所抄的講義和課堂筆記。魯迅先生心存感激,於1926年在廈門大學任教期間,寫下著名的散文《藤野先生》,我就讀時的中學教科書裡收集了這篇名文。
  • 魯迅的老師藤野先生:他是怎樣的人?他的人生結局如何?
    我們中學時學過的魯迅散文《藤野先生》,講述了一段異國師生情。魯迅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在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然而,仙臺一別,魯迅再也沒有見過藤野先生。他們相處不到兩年,藤野先生在魯迅心目中卻有如此之高的地位,這位藤野先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後來又怎麼樣了呢?
  • 講《藤野先生》時說日本的好話,會不會是毒害學生呢
    突然想到,我曾經在課堂上講《藤野先生》時說過說過一些日本的好話,也對中國人的一些劣根性有過嘲諷。是不是在微博等地方說過日本的好話,實在是記不清了。現在內心很是惶恐。如果我曾經的學生,硬要翻出當時我在課堂上說日本的好話,我是無法抵賴的。
  • 廖久明 | 一篇存在細節錯誤的回憶錄——《藤野先生》論
    魯迅醫專課堂筆記的骨學課,也是由敷波教授擔任的」;(三)「八字須」——「30.1904年7月以前,藤野先生還沒有留鬍鬚,其後,至1905年7月期間留有鬍鬚。這從東北大學圖書館醫學分館收藏的醫專畢業生合影,以及1909年以後的在校紀念冊上可以確認。魯迅入學時,藤野先生也不是八字須,而是照片上所看到的鬍鬚」;(四)「他接著便講述解剖學在日本發達的歷史」——「32.
  • 課文詳解丨八上第二單元《藤野先生》
    二、主題概述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通過記敘「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過程,歌頌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洋溢著對藤野先生的敬重、懷念之情。同時交代了自己先學醫後棄醫從文的原因,反映出那個時代的進步青年所特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 魯迅為何對藤野先生這麼感激?藤野:我很尊敬中國的先賢
    我到仙臺也頗受了這樣的優待……」我是初中讀完魯迅這篇課文的時候,才知道「物以稀為貴」的,後來每接觸到這個成語,便想起魯迅的《藤野先生》。尤其是藤野先生對他的學習的關心和對他志向的理解,讓他生出滿心的感動,作為當時仙臺醫專唯一一個中國留學生,藤野先生給予了他無微不至的關懷,每周還要查看他的上課筆記,每次都從頭到尾用紅筆修改,不僅修改了許多脫漏的地方,即便是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修改訂正。這讓這個平時受盡了別人譏諷嘲笑的異國學子,感到了無比的親切和溫暖。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後來結局如何?
    不過在後來的文章中,他也多次提到過自己在日本學醫時的情形,也提到過他的一位老師——"八字須、戴著眼鏡"的藤野先生。從他的文字可以看出來,魯迅對他這一位日本老師心裡是相當尊敬和懷念的,當時的日本人對中國人民抱有狹隘的民族偏見,但藤野先生對來自弱國的魯迅毫不歧視,倍加愛護,並以自己的高尚品質給魯迅以極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位藤野先生以及他後來的結局。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世難忘!藤野:他是誰啊?哦,那個差等生
    魯迅寫的另外一個老師是《藤野先生》的主人公藤野嚴九郎,當時的日本人都很歧視中國人,但藤野先生沒有因為魯迅是中國人歧視他,而是一視同仁,仔細檢查魯迅的筆記,還耐心用紅筆幫他標記錯誤的地方。魯迅因為戰爭的原因不太喜歡日本人,藤野先生卻是個例外,要不然他也不會時隔多年還專門為他寫一篇文章,那麼你知道藤野先生後來又是怎麼看魯迅的嗎?
  • 八年級上冊《藤野先生》考點梳理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藤野先生》。一,寫作背景:1902年,魯迅22歲,他懷著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學,在東京的弘文學院補習日文。1904年,轉赴仙臺,進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對來自弱國的魯迅毫不歧視,甚至倍加愛護,並以自己的高尚品質給魯迅以極大的影響。
  • 我心中的老師「藤野先生」
    頑皮的我讀的書不多,卻依稀還記得魯迅先生的幾篇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的閏土, 藤野先生。就像小學的老師很多,也記得不是很全,相比許多老師有著威嚴的距離感。我更喜歡一位小學老師,闕老師是我印象最深的,不僅有八字鬍,深黑而大大的眼睛,現在回想起來應該和金城武有幾分神似。
  •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的「恩師」藤野先生,後來有著怎樣的人生結局?
    時至今日,我們依稀記得《藤野先生》這篇散文當中,對於藤野嚴九郎的描寫「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而作為魯迅先生啟明燈的,藤野先生又有著怎麼樣的人生呢?尤其是藤野先生,對於這位中國的留學生幾近關懷,讓身處異國他鄉的魯迅倍感溫暖。記得在「藤野先生」這篇散文當中魯迅提過,為了讓魯迅先生能夠理解課堂上所教授的內容,藤野先生讓其一周交一次講義,並對魯迅抄寫的講義進行批改和用紅色筆備註,以方便他能夠看懂。或許是因為藤野先生的照顧和關懷,給魯迅留下了一生都不可磨滅的回憶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