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想:
俗話說:字好一半文。而「字好」的捷徑,無外乎「臨帖」模仿;同理,寫作是語文學習的「半壁江山」,語文素養的高低,幾乎取決於寫作能力。統編教材精選的閱讀篇目,無一不是名師大家的經典傳世之作,精確靈活地借鑑名家經典寫作藝術,打通閱讀與寫作,模仿與生成,技巧與生活,搭建一座遷移融合的橋梁,探索一條科學高效的作文訓練之路,助力學生「我手寫我心」的自由表達,形成個人風格,也是一條習作者通過研名家之作,習名作之帖,最終 「出帖」的捷徑之道。
依此啟發,設計出一組「向名家學寫作」的創意課堂,期待在守正統編教材課改新理念的同時,探索出一條既科學理性又能因地制宜的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路徑。
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方法,在文學創作上指不用濃麗的形容詞和繁複的修辭語,也不精雕細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徵,用準確有力的筆觸,簡煉的語言,寥寥數筆就寫出活生生的形象來,表現出自己對事物的感受。
文學大師魯迅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個字,即「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先生將白描技法成功地運用到語言藝術之中,使他筆下的物象呈現出形神逼肖的立體之美、神理妙極、寓意無窮。他的散文代表作《藤野先生》中,就有許多使用白描手法的範例。
師:(出示簡筆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這是一副——畫?
生:簡筆畫。
師:對,簡筆畫也叫白描,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飾與渲染烘託的畫法。同時也是一種文學表現手法。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被稱為「白描聖手」。 今天這節課,我們專門跟魯迅先生學習寫作中的「白描」手法,以他的經典作品《藤野先生》為例。
師:魯迅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個字,即「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具體說來就是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徵,用準確有力的筆觸,簡煉的語言,寥寥數筆就寫出活生生的形象來,表現出自己對事物的感受。
我們來看大屏幕,感受白描手法在人物塑造上的精妙:
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
師:同學們從這段簡短的文字中,讀出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生:這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寫,從中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簡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
師:這就是典型的白描手法,僅用「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三個詞,抓住藤野先生外貌上的個性特徵,刻畫出藤野鮮明的學者形象。
師:運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是魯迅先生的一貫寫法。大家找找看,本文還寫到了哪些人物形象,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生:清國留學生。「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
師:作者僅抓住「盤辮子」這一突出特徵細描,將一群不學無術的清國留學生,依違在新思潮和舊勢力之間糾結搖擺,醜態畢露的嘴臉傳神勾勒,看似不動聲色的隻言片語,卻強烈表達了先生對這群庸俗麻木的留學生的厭惡之情。如果說,作者寫藤野先生是「人物外貌」的白描,那麼此處這就是「人物靈魂」的白描,一針見血!
師:好,我們現學現用,請你們試著用一二句簡潔的語句刻畫出本班中你的好朋友,讓大家猜猜看。
生現場口頭表達、分享。
師:請同學總結一下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有哪些關鍵有素?、
生:1要抓住人物最鮮明的個性特色;2用簡潔的文字描述
03
師:引發先生「棄醫從文」的「觀影事件」,該是人生的重大事件吧,按理說該濃墨重彩的交代來龍去脈才是。然而,一向崇尚用字儉省、力避行文嘮叨的魯迅,也一如既往的化繁為簡,要言敘述。
請看大屏幕,感受白描手法在簡言敘事上的精妙: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閒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師:同學們從這段掐頭去尾的文字中,讀出了哪些信息?
生:從「拍掌歡呼」,我讀出了那群看客的麻木不仁。
師:僅僅是那群看客麻木不仁嗎?
生:不是,當時整個國民的麻木不仁,比如那群不學無術的清國留學生.
生:從「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我讀出了魯迅的痛苦。
師:嗯,「痛苦」這個詞用的很傳神,你能不能品析一下此時此刻先生痛苦的具體內涵?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痛苦!
師:你真的是先生的知音啊!大家還讀出了什麼?
生:從「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我讀出了魯迅的堅定。
師:嗯,「堅定」這個詞也很有內涵,你能不能具體解說一下?
生:先生堅定了「棄醫從文」的決心,從此將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緊緊的聯繫在一起。
師:這一段文淺意深的文字,沒有故作驚人特寫渲染,也沒有長篇大論的心理描寫,只是斷章取義的點睛之筆,就將魯迅先生內心複雜的感情,表現得洶湧澎湃,充滿張力。從此「棄醫從文」,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告,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吶喊,只是一個人奮盡全力默默戰鬥,踐行著「我以我血薦軒」的誓言,將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緊緊相連,無限情理融在這質樸自然的語言之中。「不做作,勿賣弄」,文如其人的簡約,讀來卻盪氣迴腸,言已盡而意無窮,這就是魯迅白描語言藝術的表達效果。
請同學們在課文中還找一例用平實無華的語言記敘,表達出百感交集的敘事內容,體會作者欲述還休的「言簡意賅」,感受留白的藝術魅力。
生:「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我感覺這句話意味深長。
師:同感。你覺得這句話要重讀哪個字?能不能具體解說?
生:「也」字。滿懷愛國激情尋求救國道路前往日本求學的魯迅,卻在公園看到了一群渾渾噩噩的清國留學生的醜陋表演,中國留學生會館的「滿房煙塵鬥亂」,沒想到東京也是這樣烏煙瘴氣,於是失望痛苦之至的作者情不自己的發出一聲嘆息。
師:遠大的抱負與灰暗的環境形成巨大反差和尖銳矛盾,所以魯迅輾轉到仙臺,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藤野先生。寥寥8個字,沒有前因後果的繁瑣交代,也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僅一個「也」,還有「無非」,不僅把作者百感交集的複雜感情囊括其間,而且在情節上,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關鍵作用,真可謂言簡意賅,寓意無窮。為什麼說魯迅先生是大文豪啊!
師:白描要求的「簡」,在人物塑造上要抓住最鮮明的個性特色;在事件記述中,力求言簡意賅,寓意無窮;那麼在自然景觀的描寫上,又有什麼要求呢?同學們說說看——
生:也是要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徵,用簡潔的文字表現。
師:對!人文景觀的白描,要求用真實有力的筆觸,質樸平實的文字,明快精簡的語言,千淨利落地勾勒出事物的形貌特徵,表現作者的感受。《藤野先生》中純寫自然景觀的句段很少,唯有第四自然段中,作者離開東京輾轉去往仙臺時,提到「日暮裡」和「水戶」兩個邂逅的驛站,牽強權作人文景觀。
請看屏幕:
從東京出發,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裡。不知怎地,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名目。其次卻只記得水戶了,這是明的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師:從這段文字,你們讀出了什麼?
生:有點傷感。因為提到了客死日本的思想家朱舜水,他是一位忠於明朝的人。
生:我從「日暮裡」,也讀出了悽涼,這個地名讓人聯想到「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遊子思鄉之情。
師:你對文字很敏感。對於「日暮裡」這三個字,曾引來眾多學者興師動眾的思辨求證:一種說法是表達了魯迅作為一名愛國主義者、一名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戰士,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憎惡和詛咒;還有一種說法是身處異鄉的魯迅,地名使他觸景生情想到故國當時的處境,油然而生的一種「日暮途窮」之感;第三種說法是魯迅失望之極才從東京輾轉仙臺,途中偶遇驛站竟是「日暮裡」,自然產生一種「去國還鄉,滿目蕭然」的愁緒。
這種種思辨求證,讓我們感受到一個怎樣的魯迅呢?
生:一個憂國憂民的魯迅。
生:一個愛國的魯迅。
生:一個有強烈民族自尊心的魯迅。
師:這就是「留白」的藝術魅力,「日暮裡」三個字,絲毫沒有描述那時那地的人文天地景觀,只因先生時隔20多年「還記得這名目」,便賦予了這名不見經傳的景觀格外豐厚的意蘊內涵,讓我們鮮明感受到先生深沉的愛國之情。如此藝術效果,恐怕只有魯迅這樣的大文豪才能「妙手偶得之」!
技法回顧,課堂小結
師:「字好」需要「臨帖」模仿;同理,寫作更需要靈活借鑑名家的經典之作,進行精準仿寫,提升我們的寫作能力。同學們,從本節課中學到了白描的三種表現形式,試著用思維導圖歸納出來。
師:打通閱讀與寫作,模仿與生成,搭建遷移融合的橋梁,探索科學高效的寫作訓練之路,助力同學們「我手寫我心」的自由表達,習名作之帖,寫美文佳作!
作者簡介:張敏,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省新銳十佳班主任,省「教研名師」,市骨幹教師,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王君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在《中國教師報》《語文世界》《湖北教育》等報刊雜誌及大型公眾平臺上發表文章百餘篇。踐行的教育格言:修養是教育的載體,境界是教育的起點,人格是教育的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