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鵬常年承擔著大量的科研任務,但他從未因此擠佔自己的授課時間。在他看來,知識的傳承是千秋大業,需要一代代學人的接續,教書育人永遠是自己第一位的工作。
無論是初出茅廬,擔任講師時,還是聲名漸隆,飲譽學界後,王兆鵬始終視教好書、上好課為天職,長期堅守在教學第一線。在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王兆鵬一直堅持在上課的頭一天備好課,增添新內容,構思新教法,面對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採用不同的上課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求知慾。同學們都說,聽王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由於教學成績突出,王兆鵬先後獲評湖北省優秀教師、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武漢大學本科教學質量優秀獎、武漢大學「我最喜愛的十佳優秀教師」之「最具風度的專業課老師」等諸多榮譽。
凡是自己的學生,王兆鵬都以九個字要求他們:讀好書,做好人,做好事。讀書要注重內容,既要閱讀專業書籍,也要廣泛閱讀其他領域的書籍,如讀一些西方的哲學原著可有效提高理論思辨能力。同時要講究方法,一是縱橫讀書法,研究作家不僅研究與其同時代的作家,還要研究其前後年代的作家,研究文學,又不能光是看文學,史部、子部群書也得有所涉獵;二是比較讀書法,從文學史觀、文學研究方法等方面比較中西文學作品的異同;三是「一網打盡」法,每讀一本書,把凡是需要的、可能有用的材料全部記下來。
做人須遵守五點:與人為善,待人以誠,助人為樂,懷人以德,替人著想。做好人方能處好事、治好學。做事要有認真的態度,不能眼高手低,不能急功近利。
在治學方面,王兆鵬特別強調,要有虔誠的求學態度,樸素的學術精神。王兆鵬說,自己的老師張國光、曾昭岷、唐圭璋研究學問都極其嚴謹嚴格,對自己影響巨大,唐圭璋先生九十高齡仍在做學問,逝世前躺在病床上仍在讀書和修改著作,這種學術重於生命的精神值得每一位求學者學習。
除了課堂教學,王兆鵬還把眼光放之於整個古代文學學科發展的大局上。1995年,王兆鵬擔任湖北大學古代文學科帶頭人,1997年至2000年,又擔任湖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任職期間,他秉持「學科帶頭人不僅要自己帶頭幹,還要帶著大家一起幹」的理念,鼓勵教師們相互改文章,聯名發論文,營造了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良好氛圍。同時,積極打造精英團隊,想方設法廣攬學術人才,凝聚了一批知名學者,湖北大學人文學院一度成為古代文學學術重鎮,培養了大批學術人才,遙遙領先於湖北省其他高校,在全國也享有盛譽,推動了湖北省乃至全國古代文學學科的發展。
日後,從這裡走出去任教於其他高校的學者均成為所在高校的學科帶頭人,如尚永亮成為教育部長江學者、唐代文學知名學者;王齊洲成為華中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專家。
學術輝煌莫如培植桃李。王兆鵬表示,如今自己在進行學術研究時,更加注重探索研究方式,拓展研究視野,關注的不是永久的學術結論,而是能夠予人啟迪的學術方法,以啟示後學,傳承文化,開拓新境。
為人閱世,一片素心,治學修業,兩座崑崙。懷著對知識純粹執著的痴迷,王兆鵬從湖大學子一步步成長為詞學巨匠,飽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王兆鵬矢志執教於三尺講壇,為學術傳承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不斷攀登著學術高峰,自己也成為令人仰望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