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中,每天走在去學校的途中,我幾乎都會遇到我們學校的學生。其中,既有高年級的,也有低年級的,還有的是從我們學校畢業,正在上初中的。見到我,他們大都會微笑著招招手,說一句:「校長好!」我也趕緊招招手,微笑著回一句:「你們好!真有禮貌!」
學生們在校內見到校長、教師主動問好,當屬正常;而在校外,他們見到老師和校長能夠問好,則令人感到欣喜。無論在校內還是在校外,學生都大方、自然、有禮貌。在我看來,這應該是學生應該有的樣子。
每次跟學生打完招呼,我心裡總會生出一種成就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我感到特別欣慰的是,我這個當校長的能夠和教師們一樣,贏得學生的喜歡和尊重。當然,收穫不僅僅是這些,更重要的是,我從中獲得了一種感悟,一種關於教育的感悟:走近學生,親近學生,才會走進學生的心靈,贏得學生的尊重,而「走近」和「走進」同時也是一種發現——發現教育,發現教育的秘密。
在欣喜和欣慰之餘,我也在思考:學生為什麼會對我這麼友好呢?我認為,這首先應該歸功於我們的拍手禮。每天早晨、中午入校時間,我都會帶領學校領導、教師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微笑著跟他們互相拍手、問好。時間長了,學生們都認識我了。無論我出現在校園的哪個地方,他們見了我都會微笑著說一句:「校長好!」許多學生還爭著跟我拍手。當我走進教室時,學生們會齊聲喊「校長好」。最近,有位教師對我說,高年級一些調皮的學生私下裡稱我為「森哥」。我想:正是因為天天跟學生們微笑問好,他們對我已經沒有了距離感,取而代之的是親切感和親近感。這種親切感和親近感溫暖了彼此,拉近了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可以設想:如果我只是每天站在學校大門口,表情嚴肅地看著學生,盯著教師,學生可能也會說「校長好」,但那可能是出於畏懼感,是一種機械的問好,而不會走心。
我還堅持每天深入班級,接觸學生,了解他們的想法。看到學生有哪個字寫得不好時,我就會在黑板上示範一下。學生們「崇拜」我寫的字,有時留在黑板上不捨得擦去。每年的「慶六一音樂美食節」活動期間,我都會到各個班級去跟學生們一起過節,並且給他們送上節日的祝福。每一屆六年級學生舉辦畢業典禮,我都會到每個班的教室裡給他們送去祝福和期望,跟他們一起合影,給他們籤名,與他們擁抱。
從師生關係的角度看教育,可以說教育學也是關係學。好的師生關係的構建,需要校長和教師主動走近學生,走進他們的心靈,贏得他們的信任和尊重。好的師生關係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走近學生本身也是一種教育。
為培養學生的文明素養,我們學校要求學生不亂扔廢紙,見到廢紙要主動撿起來。去年秋天的一天上午,我在操場上巡查的時候,發現有一名學生在操場邊上撿起一些廢紙,便記下了這名學生的名字和他所在的班級。下午,我一上班便來到這個班級,找到了那名撿廢紙的學生。當著全班學生的面,我獎勵那名學生一枚「學子星」,並號召全體學生向他學習。他們的班主任李老師非常有心,利用課外活動時間,以「小小的舉動,大大的讚賞」為題召開了主題班會,對全班學生進行了好習慣和環境保護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過了幾天,我正在操場上走著,突然跑過來兩名學生,對我說:「校長,我們剛才在操場上撿廢紙了。」我說:「哦,你們真棒!」然後伸手就去摸口袋,卻發現沒帶「學子星」獎牌,於是就對他們說:「壞了!我今天沒帶『學子星』。」其中一名學生說:「我們是二年級(3)班的,他叫×××,我叫×××。」我說:「好!好!你們都是好孩子。」
看著兩名學生走遠了,我卻陷入了沉思。這兩名學生因為撿了廢紙,專門來告訴我;我很明白,他們是想讓我獎賞他們。呵呵,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很簡單,做了好事就想得到肯定和鼓勵。但是站在我們教師的角度,做好事是為了得到獎賞嗎?我該不該再到他們班裡去獎勵這兩名學生呢?我又找到他們的班主任李老師,跟她說了這件事。李老師堅決地說:「這次性質不一樣,我們不能再發『學子星』。」我說:「孩子們給我們出了一道難題。看來,我們的故事還得繼續上演。你好好設計一次活動,解決這個難題。」
於是,李老師圍繞「彎腰撿廢紙是為了什麼」這個主題精心設計了一次班會,並給我安排了幾項任務。班會由兩名學生主持,設計了當小導遊、採訪、頒獎、情景劇、講故事、唱《拍手歌》、發倡議書等諸多環節。這些環節的設計或引發學生思考,或引起學生共鳴。我的任務一是給「環保小衛士」頒獎,二是接受採訪。在接受採訪時,我對學生們說:「為什麼我會彎腰撿起一張紙?因為我看到地上有廢紙就感到很不舒服,覺得這影響了環境衛生。學校是我們共同的家,學校的環境衛生需要我們大家共同愛護、保持。作為校長,我必須帶頭去撿。」接著,我引導學生們開展討論:彎腰撿廢紙是為了什麼?在班會的最後環節,小主持人向全校師生發出了保護環境的倡議。這個倡議太好了!我們為什麼不把它變成實際行動呢?我立即給學生們提了一個建議:專門搞一次籤名活動,由他們來設計一個橫幅,寫上他們的倡議,然後籤上他們的名字,並且號召全校師生都來籤名。學生們愉快地接受了。一周後,由他們班發起的「你我彎彎腰,校園更美好」 籤名活動得到全校師生的積極響應,每個人都加入主動撿拾垃圾、不亂扔廢紙的行列。
教育學生的過程,本質上也是一個教育者不斷發現、不斷思考並從中尋找教育機會的過程。作為校長,我意識到,要放下架子,走近學生,深入課堂,深入班級,乃至參加他們的活動,並且從中發現問題,「發現」教育,為學生創造更好的教育。
校長名片
劉樹森,五蓮縣實驗小學校長。在辦學中堅持「辦學生喜歡的學校」的目標,探索實施「博雅教育」;近年來開展了「關於教學評一體化的研究與實踐」「關於家委會作用發揮的實踐與研究」「可視化思維在小學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等省級課題研究並取得理想成果;關注和思考教育管理、學生教育、教師發展、家庭教育等問題,並有300餘篇通訊、教育隨筆在報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