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讀到最後,一定會讀《易經》,老祖宗傳下來的書,怎麼能不讀?
我說我讀懂《易經》了,立即遭到很多人質疑和譏諷。
其實,當我第一次接觸《易經》的時候,我並不了解它,也對它不感興趣。後來,我讀了一兩千本其他的書,當我回去讀的時候,我開始理解它們了。此時,我已經是一個歷經滄桑的中年人。有點諷刺的是,小小譏諷算什麼?
物聚到你身邊,為亨通、發達,其前提是與人同。《易經》同人卦的規律告訴我們:一個人能不能發達,不是命,而是靠內外兼修的3種能力。
1、心胸廣闊的包容力:
《易經》同人卦說:「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在古代,中部地區被稱為國家。國之外的地區就叫做郊,郊的外面是荒野。能夠胸懷天下,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就是同舟共濟。有了這樣的心態和寬容,我們就能「利涉大川」,做任何事都能興旺發達。
一個人想要發達,做事亨通,首先要超越自己,超越人性的本能。
人性的本能就是要除掉異見者。喜歡它的人非常喜歡它,討厭它的人非常討厭它。所謂酒逢知己千杯,話不投機半句多。
然而,另一個事實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即使是非常相似的雙胞胎。他們的個性也是不同的。
如果我們能接受每個人固有的獨特性,那麼我們的思想和模式就會得到改善。我們不會輕視別人,更具有包容性。
只有尊重別人,接受別人和自己不一樣,我們才能和別人和平共處,真正做到「同人於野」。
在工作和生活中,你會發現,那些喜歡挑三揀四、瞧不起別人的人普遍不受歡迎,小人的心態和模式很難成就大事。
古人說,宰相肚子能撐船。
如果一個人能達到那個高度,他必須有與之相匹配的頭腦和能力。否則,如果今天有人不同意你的意見,你會私下針對他;又或者如果你不喜歡另一個人提出的計劃,你就會故意壓制他。這種小人心胸幹不了大事,也不可能興旺發達。
2、中正而行的執行力:
《易經》同人卦說:「同人於野,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乾行,像天一樣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心胸廣闊的包容力,是一個人內在的涵養。所謂內外兼修,外在的執行力,同樣重要。
無論一個想法或方案多麼的好,如果它缺乏執行力,那麼一切都是空談。空談會失敗,實幹才能興邦。
行動力不是天生就有,可以刻意訓練。
例如,我過去和大多數人一樣睡得晚,起得晚。36歲以後,決心改變自己的作息方式。大約花了4年時間,中間出現了多次失敗。通過不斷的自我約束和自我暗示,早起的習慣逐漸形成。
通過這次事件,我發現:每個人都被一張惰性的網束縛著,很難擺脫它。但一旦你能堅持突破這個惰性點,你就會獲得自由,從此鯉魚就會跳過龍門,釋放出源源不斷的行動。真正做到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訣竅也在這裡,必須要在事上練。
3、平衡矛盾的掌控力:
《易經》同人卦說:「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分道揚鑣的耗損模式,另外一種就是相互磨合的模式,最終走向合作的關係。古話就是說得很好,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
不同性格的人走到一起,首先經歷衝突、爭吵、哭泣,逐漸找到平衡點,求同存異,最後達到合作,先哭後笑。這是一種平衡矛盾的控制。求同存異,求同存異。
無論你做什麼,做生意,領導團隊,還是開拓客戶,你都需要找到「利益達成一致」的相同點,這樣我們才能合作,取得成功。只有持續的雙贏才能帶來繁榮和繁榮。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很多人覺得《易經》這本書晦澀難懂,上面都是文言文,不知道從哪裡下手開始閱讀。
我讀的是這本白話文圖解版本《圖解易經》,書中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裡面還有相近的注釋和插圖,在書中領悟到了很多古人的智慧。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
它讓《易經》64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這本書才56元,一張電影票的錢,就能讓你近距離接觸古代先賢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