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智慧:一個人能不能發達,要靠內外兼修的3種能力!

2020-12-10 紅衣記史官

《易經》序卦傳說:「與人同者,物必歸焉。」

物聚到你身邊,為亨通、發達,其前提是與人同。《易經》同人卦的規律告訴我們:一個人能不能發達,不是命,而是靠內外兼修的3種能力。

1、心胸廣闊的包容力:

《易經》同人卦說:「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古代的中心區叫國,國之外是郊,郊之外是野。同人於野的意思是,能夠胸懷天下,團結廣大人民群眾。有這樣的心胸格局和包容力,就能「利涉大川」,做什麼事都能亨通。

一個人想要發達,做事亨通,首先要超越自己,超越人性的本能。

人性的本能,是排除異己,喜歡的人很喜歡,討厭的人很討厭,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然而,另一個事實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獨特性。

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即使是長得相似的雙胞胎,個性也有所不同。

如果我們能接納每一個人,生而俱來的獨特性,那麼我們的心胸和格局,就會提高几個度,不會看不慣別人,更具有包容性。

只有尊重別人,接受別人和自己不一樣,我們才能和別人和平共處,真正做到「同人於野」。

工作生活中,你會發現,那些喜歡挑刺、動輒看不慣別人的人,人緣普遍不好,小人物的心胸和格局,難成大事。

古人說,宰相肚子能撐船

一個人能上到那個高位,就一定需要具備與之匹配的心胸和肚量。否則,今天一個人和你意見不同,你就私下裡針對他;明天另一個人提的方案你不喜歡,你就刻意壓制他。這種小人心胸,是做不了大事的,也不可能有亨通發達。

2、中正而行的執行力:

心胸廣闊的包容力,是一個人內在的涵養。所謂內外兼修,外在的執行力,同樣重要。

無論一個點子或者方案,多麼優秀,如果缺乏執行力,那麼一切都是空談。空談誤事,實幹興邦。

《易經》同人卦說:「同人於野,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乾行,像天一樣運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對應到事情上,是指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體的執行力和行動力。

這種執行力,除了做到位,還需要中正,走正道,做正事。如果走的歪門邪道,或者小人捷徑,那麼事情遲早會出問題,不能「通天下之志」。

行動力不是天生就有,可以刻意訓練。

舉個例子,我以前和大多數人一樣,晚睡晚起。36歲以後,下定決心改變自己的作息。大概用了4年的時間,中間有多次失敗的反覆,通過不斷地自律和自我暗示,才逐漸養成早起的習慣。

通過這件事,我發現:每一個人,都被一張惰性的網,牢牢牽絆住,想要脫離它非常艱難。可一旦你能堅持到突破那個惰性的點,你就自由了,從此鯉魚跳龍門,釋放出源源不斷的行動力。

真正做到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訣竅也在這裡,必須要在事上練。

3、平衡矛盾的掌控力: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互相磨合,走向一致的合作關係;另一種是互相磨合,分道揚鑣的損耗關係

《易經》同人卦說:「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個性不同的人,走到一起,先是經歷矛盾衝突,有磨合的爭吵和號哭,逐漸找到平衡,求同存異,最後能達成合作,先哭後笑。

大師克,是衝突的大動幹戈;不打不相識,由相剋轉化為相遇。

這是一種平衡矛盾的掌控力,簡單地說,我們需要求同存異

無論做什麼事,做生意也好,帶領團隊也好,開拓客戶也好,都需要找到「利益達成一致」的相同點,大家才有可能合作和成事。只有持續的共贏,才能帶來亨通和發達。

其實,對每個人來說,學習《易經》最大的作用不僅僅是算命,更重要的是改命,易經就是一部做人做事的手冊和行動指南。

《易經》在中國的地位實在是特殊,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易經》。

包括到後來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易經更是六經之首,歷代學術思想發展之契機亦多建基於「易經」。

而人們常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讀真經一部」,就是說的《易經》。

但是讀原文的周易實在是過於深奧晦澀難懂,所以我讀的是這種帶有注釋、解釋以及白話文講解的《圖解周易》,裡面全都是大白話。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再深刻的道理,也讓你一目了然。

這本書還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通俗易懂,一看就會。

所以擔心上文的口訣看不懂的夥伴們可以選擇看看這本書,再加上口訣,就非常的簡單好理解了,對於易經感興趣的夥伴真的可以試試。

而且這本書才45元,現在45還能幹點啥?看個電影就差不多了,但是卻能讓你近距離接觸古代先賢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連結,就能直接購買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易經:一個人能不能發達,不是命,而是靠內外兼修的3種能力
    物聚到你身邊,為亨通、發達,其前提是與人同。《易經》同人卦的規律告訴我們:一個人能不能發達,不是命,而是靠內外兼修的3種能力。1、心胸廣闊的包容力:《易經》同人卦說:「同人於野,亨。有了這樣的心態和寬容,我們就能「利涉大川」,做任何事都能興旺發達。一個人想要發達,做事亨通,首先要超越自己,超越人性的本能。人性的本能就是要除掉異見者。喜歡它的人非常喜歡它,討厭它的人非常討厭它。所謂酒逢知己千杯,話不投機半句多。
  • 一個人能不能發達,不是命,而是靠內外兼修的這3種能力,要注意
    《易經》序卦傳說:「與人同者,物必歸焉。」物聚到你身旁,為亨通、發達,其前提是與人同。《易經》同人卦的規律性告知我們:一個人能否發達,並非命,而是靠內外兼修的3種能力。有這樣的胸懷格局和寬容力,就能「利涉大川」,做任何事都能亨通。一個人要想發達,做事亨通,最先要超越自我,超越人性的本能。人性的本能,是排除異己,喜歡的人很喜歡,討厭的人很厭惡,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殊不知,另一個事實是,每一個人都有著特有性。這一個世上,並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即便 是看起來相似的雙胞胎,性格也各有不同。
  • 易經:一個人能否發達,靠的不是命運,重要的是掌握這3種能力
    《易經》是古代的著作,這本書裡也有很多的內容。古人稱其為「群經之首」和「大道之源」。堪稱中國哲學之源。 《易經》的最大價值在於,它可以告訴你如何根據當今的情況怎麼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對于于我們來說這是一本很好的書。物聚到你身邊,為亨通、發達,其前提是與人同。
  • 《易經》提醒:一個人能不能發達,靠的不是命,而是這三種能力
    《易經》提醒:一個人能不能發達,靠的不是命,而是這三種能力隨著我們的長大,對成功和財富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因為接觸得多了,就對這個社會有了更清晰的認知。但不是每個想成功的人都能成功的,失敗的人覺得自己的失敗是因為命不好,是自己窮人的身份,限制了自己的發展。白手起家的人還少嗎?
  • 《周易》:一個人能不能發達,靠的不是命,而是這3種能力
    《周易》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人能不能發達,靠的不是天命,而是這3種能力。1、執行力一個主意或方案,無論多麼優秀,如果缺乏執行力,最後一切都是空談。空談誤事,實幹興邦。真正做到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的訣竅也在這裡,所以必須要在事上練。2、包容力:《易經》同人卦說:「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能夠胸懷天下,團結群眾的人才有這樣的胸懷和包容力,才能做什麼事都順利。
  • 《易經》:一個人要發達之前身上會出現3個信號,有一個也要恭喜
    《易經》:一個人要發達之前身上會出現3個信號,有一個也要恭喜《易經》是國內十分悠久的1部佔卦書籍,成冊時間距今大概有數千年的時間了,據傳是西周時期所撰寫,有關《易經》的來源以前有很以前叫法,有些人說《易經》是人們祖先伏羲所作,也有人說當時周文王被紂王囚禁時無所事事時所推演出來的1部神書。
  • 易經提醒你:一個人想要發達,靠的不只是勤勞,是有道理的
    想要發達順利還需要什麼幫助?其實簡單一句話,一個人想要發達,不是光靠努力就夠的,在這個世界上,能夠一路發達的人很少,很多人都是經歷挫折才發達起來的,這裡面就要求我們要抓住經驗,在《易經》中就有提示。《易經》這本書中,就記載了無數老祖宗的智慧。很多人把易經成為群經之首,稱為經典中的經典。
  • 一個人能不能成功,或許是要看是否具備這3種能力,要注意了
    《易經》身為遠古文明的產物,被稱作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總綱要。它蘊含的人生感悟,涉及到了許多 領域。自古以來,它蘊含的智慧和辯證思想吸引住了許多學者和專家深陷其中,競相學習。《易經》蘊含的人生感悟,涉及到了許多 領域。
  • 易經告訴你:一個人想發達,並不只是靠勤勞,建議你讀讀這4句話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有一段困難的時期,在這個時候,心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自甘墮落,而要繼續努力,爭取通過自己的努力度過困難的時期,每個人都會有失敗的時候,而最後成功的都是那些人都是因為他們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目標,而是選擇依然努力,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易經》上說,潛龍勿用。
  • 易經之道:一個人能不能掙到錢,靠的不是人脈,建議讀讀這6句
    對此,老祖宗就總結過許多智慧,以下結合易經提醒你:一個人能不能掙到錢,靠的不是人脈,建議讀讀這6句第一句:做人不能好高騖遠,做事要重視原始積累無論是做事也好,還是積累財富也好,都要重視原始積累,也就是開源節流。人的日常開銷,就是一進一出,只有進大於出,一個人才能有結餘。
  • 易經提醒你:一個人能不能發財,靠的不是人脈,建議你讀讀這6句
    在古代,《易經》是公認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所以魯迅先生才會說:「讀懂了《易經》,就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有一句話說的好,閱盡人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很多人覺得這句話有點誇張了。但事實上,《易經》的確是一本人生的「智慧之書」。
  • 易經提醒:不合群的人,身上這3種能力會很突出,人生也越來越順
    沒什麼大不了,做人反正是靠自己。如果你認真觀察身邊的人,你會發現,那些不合群的人,往往身上有這3個明顯特徵,人生也越來越順。並不是如一般人想像的,不合群的人,沒有人脈,不會有什麼大作為。易經提醒:不合群的人,身上這3種能力會很突出,人生也越來越順。「能扛事」的能力很突出,內心很強大。
  • 易經提醒你:一個人想發達,並不只是靠勤勞,建議你讀讀這4句話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但很少有人能真正成功。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沒有仔細研究老祖中留下的經驗以及智慧。老人們經歷了更多的事情,走了更多的路,獲得了更多的經驗,因此他們對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這些智慧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和理解。
  • 易經: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不僅僅靠能力,還有看看這3條天道
    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什麼?能力?金錢?勤奮和努力?老顧認為都不是!這些東西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命運,但不足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為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天規和天道!何為天規?何為天道?《易經》早就說透了。
  • 內外兼修的智慧圖書館,到底該如何打造?
    另外,圖書館是學校的心臟,是整個學校教育理念的集中地,圖書館的優劣直接能反映出學校辦學層次的高低。多數圖書館圖書整理情況不夠理想,利用率低,品種短缺,不能很好地開發館際互借活動和圖書的資源共享。在圖書的分類、加工、記錄等一系列工作上,仍憑人工來完成,任務量大、速度慢,或者圖書館的設備現代化程度低,服務水平不高。三、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素質仍需提高。
  • 易經提醒:一個人出現這3種特質,就是要轉運的前兆
    一個人進入中年後,經過十多年的社交經驗,他發現了一個道理:沒有比現在更早的時候了,除了努力工作和等待,不斷地磨練和提高自己,剩下的一切大驚小怪。孔子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如果一個人想成就一件大事,就不要急於追求,也不要被眼前的小興趣所吸引。但是要安定下來,為長期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 易經:成功不是偶然,成功的人都具備這3種能力,學會受益一生
    一個人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發生的,他身上一定有他的閃光之處,也有他過人的能力,那麼一個讓能不能成功靠的是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從《易經》中找到答案。1.以一貫之的執行力執行能力,就是有完成你預定目標計劃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行動能力。比如今天公司要舉行一場活動,不管你的活動策劃方案寫得多完美,但是如果缺乏團隊的執行能力,那麼要想完美地舉辦這一場活動,是存在很大困難的。一個超強的執行能力都可以說非常重要,是必不可少的。
  • 《易經》洩露一個人想成功,並不只是靠勤勞,建議你讀讀這4句話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有一段困難的時期,在這個時候,心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自甘墮落,而要繼續努力,爭取通過自己的努力度過困難的時期,每個人都會有失敗的時候,而最後成功的都是那些人都是因為他們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目標,而是選擇依然努力,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每個人成事的前期,都要經歷一個潛伏、積累、等待時機、厚積薄發的過程。
  • 易經:一個人能賺多少錢,從來不是靠運氣,建議你讀讀這6句話
    有一句話說的好,閱盡人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很多人覺得這句話有點誇張了。但事實上,《易經》的確是一本人生的「智慧之書」。在中國文化中,每個人都非常看重「風水」,一個家庭有一個家的風水,一個人其實也講風水。
  • 《易經》揭露:一個人「走財運」靠的不光是勤勞,是順應3大天規
    《易經》博大精深,在於它包羅萬象。虞世南說:「不知易不可為將帥。」而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典籍。所以,你要是能達到易經裡的這三大天規,想不發達走財運都難!而應人,就是要講人性、講人品、講人情,就是正確的為人處事。順應人心,可以利己但不能損人,經營好人脈,做順應人心的的事,以得人和。這樣就會有事業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只要做到這一點,相信大富大貴只是遲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