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魯鄭:歐洲對中國的看法,複雜中有了「新意」,我看了想笑

2020-12-19 澎湃新聞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

旅法作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今天是法國第二次封城的第一天。

但全天佔據媒體中心的仍然是昨天(當地時間29日)發生的尼斯教堂襲擊。早上8點半,法國新聞臺BFM就採訪了極右領導人勒龐女士。

說起來法國的政治環境變化實在是巨大。過去極右都如過街老鼠般,不受社會各界待見。上世紀八十年代,勒龐家還遭到炸彈襲擊。2002年她父親進入總統大選第二輪,引發全國遊行抗議。但現在極右已經是媒體的寵兒了。今年以來,僅BFM就已經專訪過勒龐多次了,而且都是黃金時段。

勒龐還是一慣風格,直言我們不要怕被別人說成恐懼伊斯蘭。我們面對的是一場伊斯蘭意識形態戰爭。早在今年一月就已宣布競選2022年總統的她,更聲稱她的話不僅僅是針對右派,而是面對全體國人。

隨後就是內政部長達爾馬寧出來講話,他同樣定調這是一場戰爭,而且是來自國內外的戰爭。

法國尼斯教堂發生恐襲砍人事件,三人遇難,總統馬克龍宣布增兵 圖自路透社

封城首日,這一番操作頗不尋常,是要轉移社會注意力,還是真的要認真對待伊斯蘭少數族裔的問題?

如果真的是要解決後者問題,首先必須打破價值觀的束縛,解放思想。否則解決問題的措施就不可能實行。比如要避免激化不同種族、宗教信仰之間的對立,就要禁止針對宗教的漫畫。法國其實不必學中國,學澳大利亞也可以。根據該國《反種族歧視法案》第18C章節規定,不能根據種族、膚色、國籍和民族而冒犯、辱罵、羞辱或恐嚇他人。所以,在歐洲和法國大行其道、引發國內和全球伊斯蘭社會抗議以及極端恐怖襲擊的漫畫,在澳大利亞是非法的。

澳大利亞是一個移民國家,但基本上能做到多民族和平相處,因為它們懂得尊重不同文明和信仰之道,並非價值觀至上。其實站在一個中立者的立場上,如果雙方都是價值觀至上,除了你死我活的對抗,沒有第二種可能性。

而一切仿佛驗證了我的看法,下午在巴黎十五區發生了持刀針對警察的襲擊。外交部長警告說威脅已經到處都在了。法國應對疫情和恐襲是一樣的思路和後果。這裡引用一位在法國生活的網友在朋友圈說的一句話:「這恐襲連連、疫情遍地的兵荒馬亂一天」。這恐怕是多數人的心聲。

其實民調也顯示了法國民眾的失望:四分之三的法國人認為沒有準備好對抗第二波疫情。67%贊同封城,上一次則高達93%。對政府的信任只有42%。

封城前,民眾「抓緊」聚會。圖自看看新聞

29日晚,巴黎主要交通道路出現擁堵。圖自看看新聞

歐洲疫情進入第二波,它們對中國的感受又複雜起來。中國不僅控制住疫情,生活也恢復了正常,經濟更是加速運轉。我梳理了一下,發現歐洲顯然已經喪失了反思的能力,因為它們的結論依舊、而且還相互矛盾:

一是中國模式無法在西方民主國家複製。《法蘭克福匯報》認為,要讓一個社會停擺,就必須像對待一個組織機構一樣對待它,但在開放社會,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中國模式就像領導一個組織機構那樣領導一個社會:對成員的角色分工有明確的定義,權威架構下的既定目標高於個人決定,有可能使用極端嚴厲的懲罰機制,同時對社會的信息流通進行全面的監控。

所以,結論就是「中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威權主導的避免多元化。而在歐洲,難度較大的更是如何以溫和引導的形式讓大眾產生忠誠。」

說來說去還是中國是專制,所以西方學不了,也不應該學。

二是成功的原因不是中國的制度,而是民眾優秀。

德國法蘭克福金融管理學院中德金融經濟中心主任勒謝爾教授就認為,起到關鍵作用的並不是政治體制,而在於民眾的行為。他還以韓國為例,韓國疫情控制的不錯,經濟也維持增長;進而指出,亞洲各國的疫情防控,整體來看都比歐美要成功,這是因為亞洲民眾對於新冠病毒的風險更加警惕,也能更自覺地遵守防疫規定,這與歐洲和美國民眾、尤其是不少對病毒掉以輕心的年輕人,形成鮮明對比。

看到勒謝爾教授的觀點我不由得笑了。第一,當中國剛發生疫情時,西方一邊倒地認為是中國的制度造成的。等到歐美疫情爆發,西方眾多學者、包括福山都立即紛紛發表看法,認為和制度無關。其實,以韓國為例,也代表不了歐美。這麼簡單的道理西方都不明白嗎?換句話說,歐美到了要靠韓國證明自己制度的時候,也只能令人搖頭嘆息了。再者,如果韓國能用來為制度辯護,那麼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等眾多國家又證明什麼呢?

第二,勒謝爾教授的觀點可是和《法蘭克福匯報》相反啊,後者可是認為中國抗疫成功是制度起的作用,只不過是專制,歐美不能用。看來病毒一再的襲擊,它們已經亂了方寸,顧不上內部協調了。

三是為什麼不對中國追責?中國應該承擔更多責任。

對中國追責是歐美第一波疫情時為了甩鍋所製造出來的議題。當然很快就煙消雲散了。因為國際法不支持,沒有法律依據。再者,英國有狂牛症,美國有愛滋病和豬流感,中東、拉美等還有中東綜合症與寨卡病毒,沒有一個國家被追責。更重要的是,此例一開,未來說不準從哪個國家又冒出一個病毒,特別是萬一再歐美這些號稱最自由、最開放的社會,到時可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過,這一回雖老調重彈,但有一個新意:開始強調中國要多做貢獻了,比如針對發展中國家、貧窮國家,中國應該提供疫苗。

看到這我不由得又笑了。中國疫情剛控制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全球援助。但西方一邊倒地指責中國是搞宣傳,是地緣政治擴張。對於中國出口的天量醫療物資橫挑鼻子豎挑眼。現在可好,又開始要求中國承擔責任了。

儘管中國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一直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承擔自己的國際責任。即便如此,西方對中國的抹黑和攻擊一直在升級。比如每當中國對外進行援助時,立即說中國是「大撒幣」。根據中國國務院2016年發表的一份發展白皮書,中國在過去60年多間共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近4000億元人民幣(約合580億美元)的援助資金。但是2015年,僅這一年,歐盟及其成員國就提供了680億歐元(合721億美元)對外援助。美國在川普領導下,「美國第一」,在它吵著要退出WHO之前,對WHO的捐款是中國的十倍。世界糧食計劃署獲得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美國提供了該機構43%的預算,是第二名德國的2.5倍。

同樣的事情,西方援助就是道德高尚,是負責任。中國儘管比西方少,但就被攻擊和抹黑。這就是所謂的西方文明和它的軟實力。

西方究竟是以什麼心態和什麼目的抹黑中國呢?這對於研究國際政治的我來說,答案顯而易見:一是中國的援助無論多少,都會威脅到西方的利益,所以西方要抹黑。就好比中國捐點口罩、呼吸機給義大利和塞爾維亞,就立即被扣上分裂歐洲、地緣擴張的帽子。它們認為援助是西方的特權,你中國憑什麼也能做?冷戰結束後,非洲的重要性喪失,立即被西方遺忘。等到中國攜手非洲展開合作,西方馬上指責中國別有用心,搞所謂「新殖民主義」。但幸好由於中國的出現,才迫使西方想起非洲。這也可能是西方惱怒中國的原因:西方既丟了面子,還要追加投入。

二是對中國援助的攻擊,可以在內部分裂中國。畢竟中國今年才能完全脫貧,還有很多家庭剛剛小康。這個話題很容易引起共鳴,引起不滿。

不過,我還是奉勸西方,把這些雕蟲小技收起來吧,這對一個源源流長的五千年文明不起作用。把精力放到解決自己的問題上,才是正道。

我的上一代人生活在「蘇聯的今天就是明天」的信念中。我這一代基本上是「歐美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的味道。但今天,如果有人說歐美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大家一定會認為是對中國惡意的詛咒吧。

當地時間28日晚,馬克龍宣布法國自30日起實施二次封城,為期一個月。

說到這,再回頭看看疫情本身,今天的法國,震撼彈一個接一個。先是斯特拉斯堡有21名警察被檢測陽性,法國的封城都是靠警察執行。我聽到這個消息還是頗為震撼。但更令人震撼的是,警察工會竟要求這些被感染的警察繼續工作!也是,又要反恐,又要治安,還要執行封城,只能用沒有辦法的辦法。

接著,封城後最新疫情數據不同尋常的比平時晚了兩個小時發布。新增感染雖然沒有破紀錄,但仍高達驚人的49215例,死亡再次創第二波新高:545例。上次封城,法國用了十八天才出現拐點。這一次封城措施比上次寬鬆很多,出現拐點的時間應該會更長。也就是說第二波的高峰還遠未到來!

今天對歐洲也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第1000萬個感染者出現,死亡則超過27.5萬人。義大利單日新增3.1萬,西班牙超過2.5萬。當然美國繼續一騎絕塵,新增超9萬。過去西方在評判一個國家出現問題的時候,總說這是制度之惡。那麼,當我們面對歐美嚴重的疫情和慘烈的後果時,是否也可以回敬一句:這是西方民主之惡呢?

歐洲不過五億人口,如果中國是第二個歐洲,將會是多大的人道災難。過去,中國數次頂著巨大的內外壓力,在歷史岔路口選擇一條正確的、適合自己的道路,並用國家的進步和防疫的成功一再驗證選擇的正確。現在看,選擇早就超出中國本身,具有世界意義:今天,幸好還有和歐美不同的中國,否則世界將是多麼黑暗!

來源|觀察者網

原標題:《宋魯鄭:歐洲對中國的看法,複雜中有了「新意」,我看了想笑》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宋魯鄭巴黎日記:西方媒體給中國狠狠上了一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 2020年4月24日 星期五 晴 早上10點,我觀察了一下,有四個鄰居去超市,都沒有戴口罩。媒體現在討論最熱烈的話題是如何解封,太迫不及待了。美國疫情這麼嚴重,多地民眾違反隔離令走向街頭要求自由。我感到歐美都不可能有第二波了,就這一波一直持續下去了。
  • 美國的錢在中國叫美金,中國的錢在國外叫什麼?看完翻譯讓人想笑
    看完翻譯讓人想笑眾所周知,現在你不管去哪裡做什麼,吃喝玩樂,都需要用到錢,如果沒有錢你就買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就是現在為什麼很多人都追求財富的原因,錢其實早在咱們中國古代就有了,只是那個時候是銀子或者是銅板,時代也在發展,錢也在變化,而且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流通貨幣,錢的叫法都不一樣,歐洲的叫歐元,日本的叫日元,英國的叫英鎊等等。
  • 我的世界:各種新手的死亡方式,看完後我除了想笑還是想笑!
    我的世界自由度很高,也很好玩。也有很多的玩家。當然玩家們都是從新手的時候一步一步上來的,那麼你還記得你以前經歷過多少次的死亡才走到今天的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各種新手的死亡方式吧,看完後我除了想笑還是想笑!
  • 再談新聞自由與知情權——兼答宋魯鄭先生
    【近日,觀察者網專欄作家鄭若麟與宋魯鄭接連在巴黎亮相,直面西方觀眾,辯論新聞自由等諸問題。新年伊始,法國外國新聞協會邀請《平凡的中國人》作者鄭若麟先生與法國社會各界進行對話,宋魯鄭先生也出席。對於小瑪麗事件,二人從不同角度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宋魯鄭先生在觀察者特約專欄文章《與法國媒體辯論新聞自由》中提到了現場對話和他當時對鄭先生的提問。
  • 宋魯鄭:拜登勝選,對中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至於盟友牌,我在《拜登贏了,歐洲也不會跟著美國跑》一文就分析過,歐洲本身就有很大的獨立性,它的利益和美國也不完全重合,而且政策經常過山車般變化的美國也實在靠不住,所以對於歐盟來說如何利用中美競爭謀取自己的最大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戰略謀劃。 當然,在某些領域盟友牌還是有用的。比如在經濟領域,貿易逆差、中國市場開放、國有企業補貼、智慧財產權保護、技術轉讓等議題。
  • 宋魯鄭:美國大選結果難阻歐美脫鉤
    根據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的說法,川普認為歐盟是為了佔美國便宜而組成的一個組織,並稱歐盟雖然規模比中國小,但是為美國帶來的壞處卻比中國還多。 因此歐洲對美國的感受和政策這四年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一是感情上發生很大的變化,從親美走向厭惡、蔑視和不信任。 歐洲對美國的感情一直比較複雜。
  • 宋魯鄭:面對「斬首恐襲」,法國政界何以如此高調?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旅法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 疫情高峰下發生的恐怖襲擊震撼了整個法國。 法國社會黨議員瓦勞表示:面對野蠻的行徑,我激憤!共和國的核心聚集在校園、教師、自由的教學中。我首先想到的是受害者和受害者的親屬。我們要維護自由、平等和博愛,一項都不能少! 極左政黨「不屈的法國」領頭人、國民議會議員梅郎雄表示:刺客把自己封為上帝,他玷汙了宗教信仰。而兇手讓我們清醒地看到,還不得不和這些敗類共存。
  • 宋魯鄭巴黎日記:法國遠遠落後於中國,卻已經獨步西方了
    拿到國會裡去討論,讓並不懂醫學的議員們去發表看法,而且不同的政黨都有自己的利益算計,比如「不屈的法蘭西」政黨主席梅朗雄昨天就已經宣布投反對票了,還沒有看到方案就已經決定投反對票,完全是立場先行嘛。 最終投票結果也證明了:在野黨多數反對(100票)或棄權(103票),只有執政黨多數議員支持(只有一票反對),所謂辯論根本沒起作用,完全以黨派立場劃線。
  • 宋魯鄭巴黎日記:中國一強硬,歐盟就退讓了
    對於這點,質疑的不僅有中國大陸,我看到的最早質疑聲音來自臺灣電視臺,而日本的一些媒體也曾對病毒來源表達過質疑。質疑的聲音怎麼能當成傳播不實消息呢?更何況質疑的還有其他地方? 但是正如我前天的日記所講,國際關係是講「力」的,不是講「理」的。
  • 宋魯鄭:兩個半因素決定中歐關係走向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 中歐,簡單講,就是北京和布魯塞爾的關係,也就是以法德為核心的歐盟。中國和歐盟都是全球最重要的政治、經濟和地緣政治實體,所以兩國之間的利益糾葛非常多。 合作的方面有:全球化、自由貿易、氣候保護、核不擴散、反恐、疫情應對等。
  • 宋魯鄭:中國強力反腐的外溢效應
    從積極的一面看,人才有了更多的選項,而更多的領域特別是商業領域也將擁有更多優秀人才。重官輕商一向是中國的傳統,在市場經濟下,人才都是跟著資源走的,這或許有助於人才的合理分配,有助於人才的縱向、橫向流動。從消極的一面看,一向以吸納了全國最優秀人才而著稱的公務員隊伍,恐怕將難再現昔日的盛景,其治理能力難免會受到影響。
  • 宋魯鄭:美國人民輸了
    正如辯論主持人華萊士對《紐約時報》所說:「我對這個國家感到失望,這本可以是一個更有助於做出選舉決擇的夜晚。」「我連做夢都沒有夢到過會如此失控。」要知道華萊士可是來自親川普的福克斯新聞電視頻道。 瑞士《新蘇黎世報》評論也認為,這場辯論是美國政治形勢的縮影:甚至無法進行一場有尊嚴的辯論。
  • 宋魯鄭巴黎日記:說中國是戰狼式外交,那西方是什麼?
    剩下的這幾天會談到大家都非常關心的中美關係,最後一篇也會有驚喜和大家分享。早上看新聞,今天外出的人相對並不多。天氣是一個原因,再就是恢復正常工作的機構應該還是沒有預想的要多。第三個就是法國民眾也擔心疫情再爆發。地鐵很多線路乘客人並不多,不少座椅上貼著禁坐的標識。人少,大家自然也都能按照標識去坐。我看了一下,前後八個座位只能坐三個人。
  • 宋魯鄭巴黎日記:被法國媒體氣笑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 2020年4月27日 星期一 晴轉陰 今天可以明確地下結論了:法國的封城已經結束或者已經失敗,民眾都已經不受約束的走向街頭,巴黎一個區的民眾都自發跳起集體舞來了。 有什麼樣的民眾就有什麼樣的政府。如果只是指責政府無能是不對的,政府官員也是來自人民嘛。
  • 亞運會中國禮服告別「西紅柿炒雞蛋」,但是大變樣後看了想笑
    但現在亞運會還沒有開始,首先引起關注的除了運動員們,就是中國運動員們的參賽禮服了,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中國的禮服樣式,在往年,不管是什麼運動會,比如奧運會、亞運會等,中國的禮服都是被大家稱為「西紅柿炒雞蛋」的紅+黃的組合,今年的大變樣了,但是為什麼看了很想笑啊。
  • 宋魯鄭:凡事遇到中國,西方就搞雙重標準
    宋魯鄭:凡事遇到中國,西方就搞雙重標準 2014年12月18日,筆者應邀在山東師範學院與山東藝術學院演講《從海外看中國制度演變及其優勢》。在山藝,「意外」就歷史與現實問題撞出激烈火花,提問和回答均激起片片掌聲。這樣的一幕過去僅在清華大學與南開大學上演過。其實這意外也是意料之中。
  • 為何老外吃不了中國臭豆腐卻最愛臭芝士?了解原因,我忍不住想笑
    為何老外吃不了中國臭豆腐卻最愛臭芝士?了解原因,我忍不住想笑每一個國家都有當地特有的飲食文化,因為地域不同,人們所生活的環境也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在飲食上也會大不相同。就比如西方國家的人喜歡吃生食,而中國人卻喜歡吃熟食。
  • 宋魯鄭:法國二度封城,我們的憤怒也爆發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 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再度封城、封國,我並不意外,早在巴黎日記第一季收官時,我就預言過。儘管如此,當法國總統馬克龍面向全國發表講話宣布再度封城時,我的第一感受卻是憤怒。 法國的第二波疫情在夏季就已經明顯抬頭。7月1日就單日新增918例,23日首度突破一千,達到1062例,這已經是法國第一次宣布封城時的程度了。
  • 宋魯鄭巴黎日記:西方積極要中國查真相,卻禁止查自己的線索
    更令人拍案驚奇的是,5月4日,中國和西方各自在疫情中的表現已經無可爭議地展現在全球時,「德國之聲」臺長林堡表示,中國如果有新聞自由的話,不但已經找到病毒來源,當初也不會有這麼多中國人病亡犧牲。那麼請問,歐美自詡有新聞自由,何以災情遠比中國嚴重?死亡遠超中國?
  • 萌娃權律二遊戲耍賴 網友:你哭了我卻忍不住想笑!
    萌娃權律二遊戲耍賴 網友:你哭了我卻忍不住想笑!說起韓國小萌娃權律二啊,我相信很多朋友都不會陌生的。她可是很多人心中最美萌娃的代表呢,小編記得一開始權律二是在一段媽媽給剪頭髮的視頻裡展現出可愛萌死人的一面從而被網友熟知,還被人親切地稱為兔子妹。其實在此之前,我們的律二在韓國就十分具有人氣了,每每在INS上po出照片都能受到一票人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