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魯鄭巴黎日記:法國遠遠落後於中國,卻已經獨步西方了

2020-12-14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

2020年4月28日 星期二 陰

從昨天下午就開始下小雨,今天氣溫也明顯下降。法國封城前一直是陰雨綿綿,封城後幾乎天天風和日麗。現在快要解封了,陰雨天又回來了。法國這國運啊。

今天法國最重要的事就是法國總理菲利普把政府的解封方案遞交國會討論和投票。這種做法當然是打著民主的名義。法國媒體也宣揚在疫情期間,民主照常運作。

法國總理菲利普在國會面對議員們,進一步說明解封計劃的實施方針。圖片來源見水印

但是在我看來,解封方案首先是一個醫學問題,需要醫學專家認可,符合安全健康原則。同時還需要政治人物的判斷力,是否可行,如何具體操作。只要這兩條就可以決定是否解封。

拿到國會裡去討論,讓並不懂醫學的議員們去發表看法,而且不同的政黨都有自己的利益算計,比如「不屈的法蘭西」政黨主席梅朗雄昨天就已經宣布投反對票了,還沒有看到方案就已經決定投反對票,完全是立場先行嘛。

最終投票結果也證明了:在野黨多數反對(100票)或棄權(103票),只有執政黨多數議員支持(只有一票反對),所謂辯論根本沒起作用,完全以黨派立場劃線。

當初馬克龍總統宣布封城的時候,就沒有經歷國會投票這一環節。那解封,為什麼還要多此一舉呢?無非是政府和執政黨對解封沒有底。

到目前為止,法國對輕症、無症狀者、密切接觸者採取四不政策:不檢測、不隔離、不收治、不追蹤,同時口罩、檢測能力現在也都不夠。在這種情況下解封出問題的可能性很高。今天法國還新增1500多例,死亡367例。

如果再看看其他西方國家,比如德國,舉國還正談論解封,感染率就又升上來了。有的州剛開學兩天就因為發現感染者而再度封門。但在國會走一下程序,哪怕出問題,這也是民主的結果,而且所有的政黨都參與討論了,責任與後果大家一起來承擔。所謂執政黨的小算盤無非就是這個。

另外根據封城的經驗,即使有11萬警察和不斷升高的罰款,相當多的民眾仍然不配合。上個周末,巴黎市的公園雖然已經關閉,但人們不顧嚴格的社交距離禁令,紛紛前往運河邊及其他海濱大道散步。巴黎東西兩端的森林公園慢跑的人隨處可見。

所以,解封的條件民眾會遵守嗎?比如要求人人外出戴口罩,以法國的民族性能做到嗎?德國這麼嚴謹的民族(當然這次疫情和中華民族比差太過了),也需要嚴格的罰款措施配套,而且還不知道結果如何。

法國尼斯市長宣布一旦解除限制性措施 公民必須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社交媒體截圖

我在日記裡多次提到:一個政策要想執行,一是要有國家機器強制,一是要有民眾發自內心的認同。缺一不可。現在整個西方只能靠國家機器強制了,這怎麼可能成功?

不過法國的解封計劃有一個重大突破:每周檢測70萬人,檢測陽性就會被隔離,同時他的密切接觸者也要檢測和隔離。這些措施是中國封城時採用的,不是解封後才使用的。雖然又是比中國慢了不知多少拍,但我仍然要肯定一下法國:因為這是整個歐美第一個這樣做的國家。如果法國比中國慢兩拍,其他歐美國家還不知道慢多少拍呢。

另外,5月11日起,學校開始分批恢復上學,要求高中生人人戴口罩,每15個人一個班。中國採取這麼嚴格的措施,很多省市清零後都不會讓學校馬上開學。山東號稱教育大省,到今天才宣布初中畢業年級5月6日到10日開學。法國現在疫情仍然在高平臺上,怎麼就這麼急著解封學校?

我對法國政府的質疑也是有民調支持的:今天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62%法國人對政府解禁表示不信任。另外一直有65%的法國人認為政府沒有有效應對新冠疫情。

最後關於解封,我還要指出中法之間的一個不同:中國封城後,是根據疫情的實際情況再確定解封時間。法國則是封城的同時就宣布多長時間,並根據這個時間安排解封。按說政府是不可能知道兩周或四周後什麼情況,所以我們無法知道政府是根據什麼來確定的。如果5月11日疫情仍然很嚴重,政府將怎麼應對?

這兩天連續討論中歐關係,引起不少網友的興趣。應該說決定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因素就三個:一是國力,二是雙方的利益需求,三是地緣政治。瑞典雖然是小國,但由於和中國利益相關性不大,它對疫情也不檢測,也不要求民眾戴口罩,不需要中國的出口。另外它和中國相隔甚遠,地緣政治上既不是對手也不是盟友,所以它也才敢對中國有這麼多不友好的措施。

不過在上述三個因素給定的情況下,領導人就是最主要的變量。從全球看,美國大選結果不僅影響中美關係,也影響中歐關係以及中美歐關係。

在我看來,川普如果連任,對中國是極大利好。我們知道美國在世界的主導地位取決於三張牌:價值觀、盟友和硬實力,包括經濟、軍事和科技。這其中,中國和美國差距最大的是價值觀和盟友牌。但川普上臺之後,就先把這兩張牌廢了,在中國最強的經濟領域去打貿易戰。能做出這種判斷,估計川普不知道中國田忌賽馬的故事。

相關焦點

  • 宋魯鄭巴黎日記:西方媒體給中國狠狠上了一課
    這不僅是我的看法,也是西方的看法。 國際法專家對路透社表示,在美國法院追究中國對新冠疫情責任的做法不太可能成功。芝加哥大學國際法教授Tom Ginsburg表示,一項名為主權豁免的法律條款為外國政府提供了廣泛的保護,使其免受美國法院的起訴。
  • 宋魯鄭巴黎日記:被法國媒體氣笑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 2020年4月27日 星期一 晴轉陰 今天可以明確地下結論了:法國的封城已經結束或者已經失敗,民眾都已經不受約束的走向街頭,巴黎一個區的民眾都自發跳起集體舞來了。 有什麼樣的民眾就有什麼樣的政府。如果只是指責政府無能是不對的,政府官員也是來自人民嘛。
  • 宋魯鄭巴黎日記:西方積極要中國查真相,卻禁止查自己的線索
    更令人拍案驚奇的是,5月4日,中國和西方各自在疫情中的表現已經無可爭議地展現在全球時,「德國之聲」臺長林堡表示,中國如果有新聞自由的話,不但已經找到病毒來源,當初也不會有這麼多中國人病亡犧牲。那麼請問,歐美自詡有新聞自由,何以災情遠比中國嚴重?死亡遠超中國?
  • 宋魯鄭巴黎日記:說中國是戰狼式外交,那西方是什麼?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陰冷、大風法國解封第一天。又是一天一夜狂風怒吼。法國解封以後,我的日記這周也要和大家說再見了,周五發表的將是最後一篇。巴黎聖馬丁運河由於人群聚集並不遵守安全距離而被執法人員驅離——就這惡劣的天氣還聚集,我的日記要跟著疫情走,這一年估計就什麼也不能幹了。今天世衛組織也發出警告,要求解封的國家保持高度警惕。中國解封時,世衛就沒有這樣的擔心。不過法國標準和中國與世衛不同,大巴黎地區主席已經歡呼這是成功的一天。
  • 宋魯鄭巴黎日記:最後一封致作家方方的公開信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 4月20日 星期一 晴轉陰 封城進入第六周。本以為隔離監漫長難捱,沒想到轉瞬間就到了現在。 雖然自稱日記,但稱之為政治觀察筆記更精確。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出發,對疫情考驗下的東西方進行制度性的分析和點評。 今天法國累計死亡人數超過兩萬。
  • 宋魯鄭巴黎日記:西方能選出領導人,卻難選出最優秀的人才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 2020年4月21日 星期二 晴 隨著5月11日的日益臨近,對是否解封的爭論也越來越多。比較主流的看法是仍然會繼續封城。在華人看來,輕症、無症狀、密切接觸者都不檢測、不收治、不隔離、不追蹤的法國,一旦解封,第二波就立即爆發。
  • 宋魯鄭巴黎日記:中國一強硬,歐盟就退讓了
    然而,即使死了十幾萬人,也不是歐洲和西方所有的國家都能覺悟。比如法國就需要4月28日議會辯論和投票,是否能過關仍是未定之數。就算28日通過了,法國數字管理的國務秘書認為5月11日解封之時要實際應用,也面臨很大的技術和安全挑戰。總之,遙遙無期。 從病毒的角度來看,民主、自由和人權的歐美是最理想的棲居之所。但如果看看民意,只有39%的法國民眾對政府應對疫情抱有信心。
  • 宋魯鄭巴黎日記最終篇:再見了,只有去中國才能看到未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 2020年5月14日 星期四 晴 終於到了和大家說再見的時候了。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對外才說感謝,所以感謝的話就不說了。 今天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期待已久的好消息:日記已經確定出版,而且還有可能預留一個彩蛋——幾篇未發表的日記也將由出版社獨家刊出,也算是保持一個神秘吧。
  • 巴黎日記:致作家方方女士的公開信
    痛惜之餘也有一份驕傲,中國政府寧可以如此之大的代價,也要換取民眾的健康和安全。二是武漢確診病例數和死亡數訂正報告發布。排查登記了初期核酸檢測和收治能力嚴重不足未能及時統計的病例。要知道,英國、德國到現在都不統計養老院死亡人數,法國也才剛剛統計。法國、英國和德國還不統計家庭死亡的病例。整個西方幾乎都對輕症不檢測。
  • 宋魯鄭:面對「斬首恐襲」,法國政界何以如此高調?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旅法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 疫情高峰下發生的恐怖襲擊震撼了整個法國。 18號周日,全國不少地方都舉行了哀悼儀式——儘管此時法國疫情已經嚴重到許多城市不得不宵禁的程度。法國總理讓·卡斯泰、教育部長讓-米歇爾·布朗凱、內政部部長級代表等內閣成員以及巴黎大區議會主席、巴黎市長、左翼社會黨第一書記,極左翼「不屈的法國」黨首等參加了巴黎共和國廣場的集會。其中教育部長布朗凱還呼籲「團結起來,與民主的敵人作鬥爭」。
  • 再談新聞自由與知情權——兼答宋魯鄭先生
    【近日,觀察者網專欄作家鄭若麟與宋魯鄭接連在巴黎亮相,直面西方觀眾,辯論新聞自由等諸問題。新年伊始,法國外國新聞協會邀請《平凡的中國人》作者鄭若麟先生與法國社會各界進行對話,宋魯鄭先生也出席。對於小瑪麗事件,二人從不同角度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宋魯鄭先生在觀察者特約專欄文章《與法國媒體辯論新聞自由》中提到了現場對話和他當時對鄭先生的提問。
  • 宋魯鄭:對法國第二次封城絕望了
    法國二封的效果遠遠無法和一封相比,一是二封非常寬鬆,基本上除了大學關閉、餐館和酒吧關閉外,其他一切照舊。 二是民眾已經不把封城當回事,到處熙熙攘攘,人山人海,包括地鐵、公交、超市。學校裡也是人擠人,家庭或私人聚會照辦不誤。據媒體報導,還有的法國人竟然跑到比利時幫朋友搬家!
  • 宋魯鄭:凡事遇到中國,西方就搞雙重標準
    宋魯鄭:凡事遇到中國,西方就搞雙重標準 2014年12月18日,筆者應邀在山東師範學院與山東藝術學院演講《從海外看中國制度演變及其優勢》。在山藝,「意外」就歷史與現實問題撞出激烈火花,提問和回答均激起片片掌聲。這樣的一幕過去僅在清華大學與南開大學上演過。其實這意外也是意料之中。
  • 宋魯鄭:封城都擋不住恐襲,法國在為否定中國經驗付出代價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 10月31日和11月1日是封城後的第一個周末,恰逢西方傳統節日「萬聖節」。 早上拿著出行條去買麵包,卻發現到處都是人、車。在華人微信群也充斥同樣的信息。第一次封城時,我曾經有過一次外出,當時街道上幾乎空無一人。顯然法國社會已經患上了嚴重的封城疲勞症。
  • 宋魯鄭:法國二度封城,我們的憤怒也爆發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 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再度封城、封國,我並不意外,早在巴黎日記第一季收官時,我就預言過。儘管如此,當法國總統馬克龍面向全國發表講話宣布再度封城時,我的第一感受卻是憤怒。 法國的第二波疫情在夏季就已經明顯抬頭。7月1日就單日新增918例,23日首度突破一千,達到1062例,這已經是法國第一次宣布封城時的程度了。
  • 宋魯鄭:市長帶頭跪求總統,這城又要白封了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 11月6日周五,法國二次封城整一周。疫情卻仍然不見放緩,新增一路突破六萬。期間周二和周五加上養老院死亡人數均突破八百。用政府的話說就是每三十秒有一人入院!美國雖然是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在大選投票日創紀錄的突破十萬,但美國人口畢竟是法國的四倍多,按比例算,並不比法國疫情嚴重。
  • 宋魯鄭:歐洲對中國的看法,複雜中有了「新意」,我看了想笑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旅法作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今天是法國第二次封城的第一天。但全天佔據媒體中心的仍然是昨天(當地時間29日)發生的尼斯教堂襲擊。早上8點半,法國新聞臺BFM就採訪了極右領導人勒龐女士。說起來法國的政治環境變化實在是巨大。過去極右都如過街老鼠般,不受社會各界待見。上世紀八十年代,勒龐家還遭到炸彈襲擊。2002年她父親進入總統大選第二輪,引發全國遊行抗議。但現在極右已經是媒體的寵兒了。今年以來,僅BFM就已經專訪過勒龐多次了,而且都是黃金時段。
  • 巴黎日記:封城十五天,我第一次出門
    這,就是疫情下的巴黎生活。當初中國為了儘量減少人員外出,開通網上問診、開處方、買藥配送、報銷。相比起來,法國的漏洞還是太多。回來的路上看到鄰居一位老太太從超市回來,買的東西不多,也沒有戴口罩。她快到家時,把東西放下歇了會,才又行走。她可是高風險人群啊。
  • 宋魯鄭:為什麼美國國會被佔領,整個西方世界都在震動?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一向自詡其制度優勢之一是能夠做到權力的和平交接。德國副總理朔爾茨在事後這樣評論:「和平移交權力是每個民主國家的基石」。由此可見它的重要性。儘管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經常因為選舉引發內戰和民變,比如東南亞、中亞等國,非洲更是常事。但因為這些國家一向被認為是落後的,是西方的壞學生,並不能反證西方這個老師有問題。
  • 為什麼中國遊客到法國巴黎旅遊之後,大多數都會對巴黎很失望?
    說起法國的首都巴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一個充滿文藝氣息的浪漫之都,應該滿大街都是精緻的摩登女郎,到處都飄著高級的法國香水味道。然而,如果你真的去過法國巴黎旅遊的話,肯定就會對這座城市「刮目相看」。巴黎,作為一個歐洲發達國家的首都,照理來說,應該是一個以歐洲白人為主的城市,可是,當你走在巴黎的街頭巷尾,或者是在巴黎的各種公共場所,都會看見大量的黑人,甚至一度讓人忍不住懷疑,自己是不是來到了一個「假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