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宋魯鄭】
2020年4月28日 星期二 陰
從昨天下午就開始下小雨,今天氣溫也明顯下降。法國封城前一直是陰雨綿綿,封城後幾乎天天風和日麗。現在快要解封了,陰雨天又回來了。法國這國運啊。
今天法國最重要的事就是法國總理菲利普把政府的解封方案遞交國會討論和投票。這種做法當然是打著民主的名義。法國媒體也宣揚在疫情期間,民主照常運作。
法國總理菲利普在國會面對議員們,進一步說明解封計劃的實施方針。圖片來源見水印
但是在我看來,解封方案首先是一個醫學問題,需要醫學專家認可,符合安全健康原則。同時還需要政治人物的判斷力,是否可行,如何具體操作。只要這兩條就可以決定是否解封。
拿到國會裡去討論,讓並不懂醫學的議員們去發表看法,而且不同的政黨都有自己的利益算計,比如「不屈的法蘭西」政黨主席梅朗雄昨天就已經宣布投反對票了,還沒有看到方案就已經決定投反對票,完全是立場先行嘛。
最終投票結果也證明了:在野黨多數反對(100票)或棄權(103票),只有執政黨多數議員支持(只有一票反對),所謂辯論根本沒起作用,完全以黨派立場劃線。
當初馬克龍總統宣布封城的時候,就沒有經歷國會投票這一環節。那解封,為什麼還要多此一舉呢?無非是政府和執政黨對解封沒有底。
到目前為止,法國對輕症、無症狀者、密切接觸者採取四不政策:不檢測、不隔離、不收治、不追蹤,同時口罩、檢測能力現在也都不夠。在這種情況下解封出問題的可能性很高。今天法國還新增1500多例,死亡367例。
如果再看看其他西方國家,比如德國,舉國還正談論解封,感染率就又升上來了。有的州剛開學兩天就因為發現感染者而再度封門。但在國會走一下程序,哪怕出問題,這也是民主的結果,而且所有的政黨都參與討論了,責任與後果大家一起來承擔。所謂執政黨的小算盤無非就是這個。
另外根據封城的經驗,即使有11萬警察和不斷升高的罰款,相當多的民眾仍然不配合。上個周末,巴黎市的公園雖然已經關閉,但人們不顧嚴格的社交距離禁令,紛紛前往運河邊及其他海濱大道散步。巴黎東西兩端的森林公園慢跑的人隨處可見。
所以,解封的條件民眾會遵守嗎?比如要求人人外出戴口罩,以法國的民族性能做到嗎?德國這麼嚴謹的民族(當然這次疫情和中華民族比差太過了),也需要嚴格的罰款措施配套,而且還不知道結果如何。
法國尼斯市長宣布一旦解除限制性措施 公民必須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社交媒體截圖
我在日記裡多次提到:一個政策要想執行,一是要有國家機器強制,一是要有民眾發自內心的認同。缺一不可。現在整個西方只能靠國家機器強制了,這怎麼可能成功?
不過法國的解封計劃有一個重大突破:每周檢測70萬人,檢測陽性就會被隔離,同時他的密切接觸者也要檢測和隔離。這些措施是中國封城時採用的,不是解封後才使用的。雖然又是比中國慢了不知多少拍,但我仍然要肯定一下法國:因為這是整個歐美第一個這樣做的國家。如果法國比中國慢兩拍,其他歐美國家還不知道慢多少拍呢。
另外,5月11日起,學校開始分批恢復上學,要求高中生人人戴口罩,每15個人一個班。中國採取這麼嚴格的措施,很多省市清零後都不會讓學校馬上開學。山東號稱教育大省,到今天才宣布初中畢業年級5月6日到10日開學。法國現在疫情仍然在高平臺上,怎麼就這麼急著解封學校?
我對法國政府的質疑也是有民調支持的:今天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62%法國人對政府解禁表示不信任。另外一直有65%的法國人認為政府沒有有效應對新冠疫情。
最後關於解封,我還要指出中法之間的一個不同:中國封城後,是根據疫情的實際情況再確定解封時間。法國則是封城的同時就宣布多長時間,並根據這個時間安排解封。按說政府是不可能知道兩周或四周後什麼情況,所以我們無法知道政府是根據什麼來確定的。如果5月11日疫情仍然很嚴重,政府將怎麼應對?
這兩天連續討論中歐關係,引起不少網友的興趣。應該說決定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因素就三個:一是國力,二是雙方的利益需求,三是地緣政治。瑞典雖然是小國,但由於和中國利益相關性不大,它對疫情也不檢測,也不要求民眾戴口罩,不需要中國的出口。另外它和中國相隔甚遠,地緣政治上既不是對手也不是盟友,所以它也才敢對中國有這麼多不友好的措施。
不過在上述三個因素給定的情況下,領導人就是最主要的變量。從全球看,美國大選結果不僅影響中美關係,也影響中歐關係以及中美歐關係。
在我看來,川普如果連任,對中國是極大利好。我們知道美國在世界的主導地位取決於三張牌:價值觀、盟友和硬實力,包括經濟、軍事和科技。這其中,中國和美國差距最大的是價值觀和盟友牌。但川普上臺之後,就先把這兩張牌廢了,在中國最強的經濟領域去打貿易戰。能做出這種判斷,估計川普不知道中國田忌賽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