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志願軍政治部文工團副團長郭介人:讓羅盛教的英勇故事家喻戶曉

2020-12-23 騰訊網

參考消息網12月2日報導(文\高爽)

「永遠活著的羅盛教,他熱愛人民像一團火,對敵人的仇恨像海一樣深。他知道人生的意義,更知道怎樣把自己交給人民。」近日,記者走進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烈士紀念館,櫥窗內,一部劇本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劇本中的主角,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而英勇犧牲的烈士羅盛教。

泛黃的書冊封面上,作者郭介人筆力遒勁地寫下:《永遠活著的羅盛教》八場歌劇草稿,1953年1月30日。即使已過去近70年,劇本裡的文字、口號,依然講述著人們對羅盛教的無限崇敬。

創作歌劇《永遠活著的羅盛教》

1952年1月2日一早,正在河邊準備練習投彈的羅盛教聽到幾名朝鮮少年急促的哭喊聲,有人落水了!他一邊奔向冰窟,一邊脫下棉衣,縱身跳進冰冷刺骨的河裡。一次,兩次,三次……羅盛教向上託舉落水兒童,由於冰窟邊緣冰面太薄,兩人一次次落入水中。體力耗盡、四肢變得麻木僵硬的羅盛教再一次沉到水底,用盡最後力氣舉起兒童。孩子得救了,羅盛教卻被冰冷的河水吞噬,獻出了年僅21歲的生命。

「羅盛教犧牲了,但他身上的國際主義精神卻長久留存,人們有必要記錄和展現這段歷史。」郭介人的兒子郭動蕩說。

「父親根據羅盛教為搶救落水兒童而犧牲的英勇事跡創作了歌劇《永遠活著的羅盛教》,宣揚了志願軍與朝鮮人民的深厚友誼。」郭動蕩說。

由於作品得到了志願軍戰士和朝鮮幹部群眾的歡迎,1952年7月末,郭介人帶隊攜歌劇從朝鮮短暫回國,赴京參加全軍文藝匯演,獲得一等獎。1953年,作品又獲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文學創作二等獎。英雄羅盛教的故事從此家喻戶曉,在中朝人民中廣為流傳。

一邊運送物資,一邊演出節目

1951年2月,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文工團副團長的郭介人隨部隊進入朝鮮。「父親是部隊裡的文藝工作者,也是戰士。」郭動蕩說,為了使部隊快速過江,志願軍在輯安(今集安)鴨綠江渡口搶修水下橋,父親也帶領文工團參與搶修。

「父親帶領文工團戰士搬料、運石塊,跳到零下20多攝氏度的冰水中構築路基。」郭動蕩說,為了鼓舞官兵士氣,在繁重工作之餘,父親還帶領戰士為大家演節目。

「天氣漸寒,到處冰天雪地,戰線又特別長,前方戰士的補給跟不上,連吃飯都成了問題。」郭動蕩說,父親帶領文工團戰士,冒著生命危險給前線運送物資。

苦中也要作樂,物資送到哪兒,郭介人就帶著文工團把節目演到哪兒。短劇、快板、小調……文工團邊行軍、邊討論、邊編排,用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傳揚戰場上的英雄事跡。

在戰場上,想完成一場完整的演出並不容易。1951年10月中旬,郭介人帶領小型演出隊赴檜倉志願軍總部。演出期間,郭介人和隊員去山上找柴,突然一架敵機飛了過來,大家立即臥倒。當時,一名隊員雙手抱著一堆木柴,沒能及時臥倒。眼看敵機就要掃射了,郭介人一個箭步衝了過去,把隊員摁倒在地。幾乎同時,幾梭子彈從他們頭上呼嘯著飛了過去。

用筆戰鬥到生命的最後

「抗美援朝戰爭停戰後,父親繼續留在朝鮮工作。」郭動蕩回憶,停戰後他隨母親到朝鮮。「那時我看過父親帶團演出,他自編自導自演『河南墜子』,演出形式和京東大鼓相似,幹部群眾都喜歡看。」

「直到現在我都記得,有時半夜醒來,父親還在書桌旁寫寫畫畫。」只是父親不時用筆頂著肚子的動作,讓年幼的郭動蕩很不解。

「後來我才意識到,父親的身體那時就已出現問題。」郭動蕩說,1954年,母親帶著他回到瀋陽,父親則留在朝鮮,後又帶團到蘇聯演出。「演出結束後,父親在北京做了身體檢查,醫生說他的身體狀態不好,需要立即住院。」郭介人堅持回瀋陽就醫,「那時我妹妹已經8個月大了,父親還沒見過她。可他只在家待了一天,就住進了醫院。」

父親在瀋陽住院期間,郭動蕩曾去探望父親。「他躺在床上,肚子鼓鼓的,大夫說那是肝腹水造成的。」郭動蕩說,父親是積勞成疾。

「父親於1940年參加革命,一直隨部隊走南闖北,很難長時間在一個地方停留。1947年我出生後,父親為我起名為『動蕩』,一方面記錄動蕩的時局,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個人及我們的家庭一直處於動蕩狀態。」郭動蕩說。

1955年,郭介人因肝癌病逝於瀋陽。「父親病逝後,母親帶著我和妹妹生活。」郭動蕩說,母親不忍提起父親,懂事的兄妹倆也很少向她問起。

但父親的精神卻一直影響著兄妹倆。「他雖然沒能陪伴我們成長,但他的精神一直和我們在一起。戰士拿槍戰鬥,父親用筆鬥爭。在我們的心裡,他也是大無畏的英雄!」郭動蕩說。

【人物簡介】

郭介人,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文工團副團長,他根據羅盛教為搶救落水兒童而犧牲的英勇事跡創作的歌劇《永遠活著的羅盛教》,不僅得到了志願軍戰士和朝鮮幹部群眾的歡迎,也使羅盛教的英雄事跡廣為流傳。1955年,郭介人因肝癌病逝於瀋陽。

韓戰停戰後,郭動蕩隨母親來到朝鮮與父親郭介人一同生活(左一為郭介人)。(照片由郭介人之子郭動蕩提供)

相關焦點

  • 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羅盛教
    新華社長沙6月30日電(記者謝櫻)67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羅盛教為救不慎落水的朝鮮兒童崔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那一年,羅盛教剛滿21歲。那個在數九寒天裡向著冰河義無反顧縱身躍下的年輕身影從未走遠,直到今天依然震撼我們的心靈。
  • 從故事中領略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這就是「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國際主義精神」。下面我們從5個故事中領略抗美援朝精神。
  • 韓紅成音樂創新班班長 當文工團團長管很多業務
    繼早前出任空政文工團副團長,在前天舉行的「2009年度北京流行音樂典禮」啟動儀式上,她被陳楚生、張靚穎、汪峰、沙寶亮等十多位歌手一致票選為「音樂創新班」的班長,樂壇大姐地位無人能敵。  儘管音樂典禮明年1月才舉行,前天十幾位樂壇中堅力量也現身啟動儀式表示支持。
  • 揭秘軍隊文工團:閻肅級別最高 對應上將待遇
    12月7日,知名歌手、空軍政治部文工團原副團長韓紅在實名認證微博上宣布退伍。「政事兒」從權威部門了解到,韓紅數月前已打報告申請退伍,日前獲得批准。   「政事兒」注意到,幾乎所有軍隊文工團的演員,都屬於軍隊文職幹部或專業技術人員,享受一定的軍隊級別待遇。韓紅享受的就是正師職技術五級待遇。
  • 誰是最可愛的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10月12日,陳伯堅從北京啟程經瀋陽前往安東(今丹東),到剛剛組建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報到。次日,《人民日報》刊登題目為《記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幾個戰士的談話》,並將這首詩編排在報紙醒目位置。報導播出後感動了無數國人,著名音樂家周巍峙當即為這首詩譜了曲,定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由於當時報導中並未提及詩的作者,也未署記者名,「戰歌」發表初期,詞作者署為「志願軍戰士」。
  • 新化傳奇:與羅盛教生死相交的那個人,後來怎麼樣了?
    冒著零下20多度的嚴寒,羅盛教縱身跳入冰窟。在水下,羅盛教找到崔瑩,用力將他推出水面。幾經周折,羅盛教用盡最後的氣力,再次把崔瑩頂出水面。最終,崔瑩成功獲救,而羅盛教卻再也沒能上來,犧牲時年僅21歲。
  • 集結號丨我軍文工團演出服沿革——最早的演出服是蘇式套頭衫
    50式軍服一開始並沒有專門的文工團演出服,文工團員服裝與普通戰士一樣:夏季均戴大簷帽;男文工團員夏服上衣為套頭式,緊袖口;女文工團員夏服為連衣裙,冬服為列寧服。佩戴三軍金屬帽徽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布質胸章。1951年後,女文工團員改戴無簷帽,但也有戴解放帽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文藝工作者在前沿坑道慰問戰士。
  • 志願軍有哪些以英雄命名的連、排、班?
    戰後,志願軍第9兵團給葉永安記特等功,授予「反坦克英雄」稱號;並給葉永安小組記集體特等功,授予「葉永安小組」榮譽稱號。郭忠田,志願軍第38軍113師337團1連2排排長。1950年11月30日,在第二次戰役龍源裡截擊逃敵的戰鬥中,他帶領全排打退美軍10餘次進攻,殲敵200餘人,繳獲火炮6門、汽車58輛,創造激戰竟日全排無一傷亡的奇蹟。
  • 抗美援朝戰場上,湖南67000多名青年報名參加志願軍,5位司令員都是...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70年前,為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與強敵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志願軍老戰士回憶烽火歲月1952年4月至7月,陳賡代理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6月奉調回國。1952年7月,鄧華由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副政委改任志願軍代理司令員兼政委。鄧華非常重視部隊實戰經驗,並及時總結出來,迅速在全軍推廣。1952年10月14日,鄧華親自部署指揮了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1954年9月至10月,鄧華正式擔任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
  • 電影《英雄兒女》王成原型或為志願軍烈士於樹昌
    最後,蔣慶泉隨6000多名志願軍戰俘回到國內。  《向我開炮》發表後,全國各媒體反響強烈,《瀋陽晚報》《洛陽晚報》《長春晚報》《老年日報》《老幹部之家》等報刊相繼轉載並組織記者採訪相關當事人。  2010年6月22日,《長春晚報》記者劉燕寧和張明輝聯繫到了《向我開炮!》一文的作者洪爐。他向記者講述了當年採寫《向我開炮!》
  • 口述|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鍾一:在後勤處的春夏秋冬
    七八月完成了我們軍隊與志願軍實戰需要相銜接的編制,這樣到朝鮮的時候方便對接。我們首長辦公室等部門已經與志願軍二十軍對口交接,完成了出國戰鬥的組織準備。但是我沒有記在日記裡,也就記不得她的名字了,只記得她唱歌唱得很好。到了前線沒有大規模的演出,就唱歌,單口相聲,只要唱歌,不管唱的好不好,大家都歡呼,因為生活太枯燥了。當時沒有什麼廣播,只有通過《人民日報》能知道祖國的情況,看到《人民日報》就聽到了祖國的聲音,它代表黨。《人民日報》一般兩三天就能送到,三五天就能看到一批。送的時候還會有飛機轟炸。
  • 「名家新秀 辭舊迎新」文工團匯演等你來!
    「名家新秀 辭舊迎新」文工團匯演等你來!05口技節目名稱:《鳥的故事》表演者:許國立、範炳強歌曲《九妹》、《一生離不開的是你》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13相聲節目名稱:《歡聲笑語》表演者:賈侖、連春建
  • 志願軍救回被俘女兵,要拿美軍俘虜出氣,一看俘虜的樣子大家樂了
    志願軍戰地照這位老兵曾任炮八師某團的參謀長,姓劉。據劉老和42軍《電訊報》一位編輯的回憶,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期間,上演了一出志願軍版的「雷霆救兵」,救回了落入敵手的志願軍女文工團員。整個行動只用了幾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