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點完餐後,情侶卻各自又玩起了自己的手機。/ 《現代餐桌「禮儀」》
文/蘇煒
幾年前,一首叫做《時間都去哪了》的歌唱遍大街小巷,也讓歌名裡這個問題久久縈繞在中國人腦海。
從小,我們都被教育:時間總是公平的,它的流駛不會被人的情感左右。但是,當網際網路的潮水包圍我們的生活時,時間在中國人手中,卻分明展示出更加多元的形態。
有時候,原本漫長的等待,打開手機,看一篇微信推送,眨眼間時間就匆匆流走;有時候,時間與時間之間的間隔被打破,下班之後,工作群的小紅點還是會亮起,坐在辦公室裡,也不能忘記給女朋友、父母的朋友圈點讚,各種時間在互相交融的過程中又被拉長了;還有的時候,忽然想起多年前的某個瞬間,打開微信相冊,滑到手機底部,曾經的笑容還安安靜靜地留存在那裡,時間被定格了。
時間去哪了?我們該如何與時間相處?這是從哲人到普通人,永遠在追問的問題。在微信時代裡,當我們打開手機上那個綠色應用的時候,一切都有了新的答案。
01
定格
用手機定格下現場美好的瞬間。/ 《我是攝影師》
一些美好的時刻,能夠用影像來定格,留待以後慢慢回味,也可以展示給那些不能到場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定格的時間變得能夠分享,再次流動起來。
光華路口,初看到CBD奇特的建築會讓人興奮,不禁拍下留念。/ 《虛實之間》
生命中的一些小瞬間,你還記得嗎?比如第一次與愛人相遇,比如孩子第一次咿呀學語,比如,第一次從家鄉小城來到大都市,看到那些高聳的樓宇。那些微妙的小情緒,總會被默默記錄下來。
父母會記錄孩子出生後的每個瞬間,並經常在朋友圈中曬他們的成長。/ 《朋友圈式成長》
子女的成長,是父母最珍惜的一段時光。用朋友圈記錄,用相冊珍藏,可以在日後久久回味。明白了這一點,也許我們能對那些用微信曬娃的父母,多一分理解和體諒。
父母記錄下了孩子踢球的瞬間。/ 《成長的瞬間》
定格的瞬間總有種神奇的屬性,尤其是家庭中的歡樂一刻:只要稍微瞥一眼,我們就能想像若干年後,全家人圍著它開懷大笑,細細玩味的模樣。
掃碼付款,就可以列印一張與天安門的合影。/ 《天安門合個影》
與天安門合一張影,幾乎是中國家庭最傳統的定格時間的方式之一。而在微信時代,它又有了新的呈現形式。
02
縮短
繁華鬧市的角落裡,等著新的訂單到來。/ 《輕鬆一刻》
等待的時間總是格外漫長,尤其是當這種等待加上了謀生的重壓。點開微信,找個人聊聊天,或者隨便看點什麼,焦慮的時間就被縮短為片刻的放鬆。
商場的一角,紅衣女子語音問閨蜜到哪了。/ 《你到哪了》
當獲得聯繫不再是一件難事,等待也許就不那麼難熬了
懷裡抱著熟睡的兒子,眼裡看著美麗的江景,媽媽默默地拍下了這一刻。/《最好的時光》
孩子靠在肩上沉沉睡去,媽媽的內心是甜蜜的,但是肩膀卻是酸楚的。打開朋友圈,忙中偷閒,記錄下美景,旅途的疲憊仿佛也被壓縮了。
男子一邊扶著電梯,一邊回朋友的微信。/ 《請抓好扶手》
如果路途漫長而乏味,手機裡五彩斑斕的世界也許可以在心理上縮短這段行程。當然,前提是要注意安全。
03
拉長
在值得紀念的日子裡,卻仍然要不停地處理各種工作。/ 《暫停的晚餐》
通信更發達了,工作的時間也被拉長,甚至侵入到了生活的時間裡。當查看手機裡工作事宜的人抬起頭,將會以怎樣的表情面對坐在對面的愛人?
人來人往的十字路口,每個人都在忙著自己的事情。/《忙碌的十字街頭》
在生活的每一幀橫切面裡,你總能找到許多正沉浸在微信裡的人。工作、戀愛的時間無限拉長,覆蓋了行走、等待、發呆這些原本瑣碎的瞬間。
在九龍的一家餐館裡,一名辦公室職員在門外等位用餐。/ 《獨自用餐》
用餐的時刻,用手機連接外面的世界,兩件不同的事在同一段時間裡共同進行,這段時間也就有了更加豐富的層次。從某個角度說,它被延長了。
凌晨三點,夫妻倆在幾平的小攤上掛起了收款二維碼,開始了早餐第一筆生意。/ 《小生意,大生活》
「請稍等,我們馬上就好了。」「沒事,慢慢來,我可以多玩一會手機。」
候機室內,商務男士正在用語音對同事進行工作細節交待。/ 《幕後人》
網際網路的加持之下,時間脫離了空間的束縛,滲透進生活的每一個瞬間。在辦公室之外,員工抱怨著工作時間的無限延展,而隨時隨地發號施令的上司,會感到疲憊嗎?
04
共享
家住上海的一位老人家正在用微信和她遠在海外的兒子視頻,老人因為實在太思念兒子而留下了眼淚。/ 《思念》
遠隔重洋,母子間可以通過網絡,共同度過一個夜晚,這是中國人對「天涯共此時」的當代解讀。在漫長的前網際網路時代,思念的淚水不會被察覺。從這一點來看,能通過微信視頻,與母親的淚眼相對,也是一種幸福。
一群好友,坐在街邊就一起組隊遊戲,開始了五黑。/ 《來一局》
微信在重構我們的社交方式,遊戲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外人也許會感慨這樣的聚會枯燥沉默,但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知道,在線上遊戲裡,大家是多麼快活自由。比遊戲性更重要的,也許就是一同分享一段遊戲時間,以及在手機和心靈間傳遞的感情。
老兩口,一個十年如一日的讀著從郵政局寄來的報紙,一個開始學著用女兒買的手機網上瀏覽新聞。/ 《各有生活》
「老太婆,你學會了嗎?學會了教一教我。」「你自己來學啊,不要只顧著看報紙。」新與舊的媒介形態,在共同的家庭時光裡,一起存在著。
在完成了一上午進度後,午休終於可以刷刷手機,放鬆放鬆了。/ 《憩》
這段難得的休息時間,他們會與誰分享呢?手機賦予了他們更自由地支配這段時間的權利。
趁著工作的間隙,用微信與家人朋友聊天。/ 《惦記》
在密不透風的生活裡,人們總在尋找機會,通過微信,把一點一滴的時光分享給最親近的人。不管隔著多遠,我們一起度過。
作家劉亮程在《一個人的村莊》裡寫道:「許多年之後你再看,騎快馬飛奔的人和坐在牛背上慢悠悠趕路的人,一樣老態龍鍾回到村莊裡,他們衰老的速度是一樣的。時間才不管誰跑得多快多慢呢。」時間依舊是公平的,每個人的時間都有著相同的終點,但是過程中有著各自不同的精彩。
每天,有數以億計的人在微信上記錄、分享自己的生活,用它瀏覽信息,完成支付,通過它聯繫到許久不見的老朋友,也結識新的夥伴。我們如何使用微信,微信怎樣改變我們?解答這個問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我們的時間都去哪了。
微信為中國人的時間提供了一種更強的可塑性,它給予我們溝通、社交、娛樂、消費的便捷和自由。當網際網路時代,中國人逐漸學會從容自若地支配時間時,微信既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
微信時代,你的時間變多了還是變少了?變快了還是變慢了?打開朋友圈,打開微信遊戲,打開聊天對話框,進入那個綠色圖標背後的多元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關於時間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