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通過世界一流學科的建設來回應我們社會人類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從組織學的角度來審視,世界一流學科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建設。
作者:宣勇,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浙江浙江外國語學院黨委委員、黨委書記。本文整理自作者在2016年麥可思春季高校管理論壇所做講座內容。標題為編輯自擬。
如何理解世界一流學科是什麼?世界一流學科首先是國際化視野,是要放在世界體系當中,按照學科評價標準來觀照中國的大學學科水平。一流就是先進,一流就是前列,是在比較中實現的。
所以,世界一流學科就意味著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創新與傳承上的國際影響力。沒有國際影響力,在同行中大家都不知道,那叫什麼世界一流?
當然,對世界一流學科而言,在思想理論、科學技術、觀念價值、制度文明等方面,要對於人類進步有貢獻度。特別重要的,我認為應該具備幫助解決人類面臨的困境、影響和改變人類社會進程的能力。現在人類面臨很多困境,世界一流學科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怎麼能稱一流呢?所以,世界一流學科要做一般學科做不了的事情,那才是高水平,才是世界一流。
既然大學學科是一個組織,那麼對學科的評價就要從組織的角度去評價。所以,我一直主張要「體用結合」。我們現在的學科評價有個問題是單方面評價論文,只看論文。我們現在的學科評價,最後就是將學者引導到把論文作為科學研究的終極目標。論文是科學研究的副產品,論文只是把研究的過程和結果記錄表達而已,最早論文產生是因為同行交流的需要。現在把論文的功能異化了,過去追求SCI,現在又來個ESI。論文發表了很多,我們國家現在已經成為SCI的大國,全世界每七篇SCI中有一篇是我們中國人的。但是我們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提升了嗎?我們現在真正有世界一流學科了嗎?這個現象是值得思考的。
其實,現在我們是被英美大學的評價體系綁架了。我曾經看到有人說,當申報課題的時候、評獎的時候,專家紛紛出現了。但是,一旦到國家需要解決重大問題的時候,專家不見了。沒有人能夠解決重大的問題,因為我們缺少戰略科學家、領袖型的科學家。
怎樣通過世界一流學科的建設來回應我們社會人類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從組織學的角度來審視,世界一流學科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建設:
第一,有一流的組織使命。學科要解決的研究問題就是世界一流的、最前沿的,世界一流的學科建設首先要去評價其使命是不是一流的。
第二,有一流的組織結構與制度安排。這個是我們最為缺失的,在當下的學科建設過程中很少有人去思考學科組織內部的制度怎麼安排,組織的結構怎麼樣更合理。
第三,當然要有一流的學者隊伍。這個大家的認識都很一致,都在搶人才。
第四,一流的組織資源支撐。我們的實驗室、裝備很多已經是世界一流的了,包括我們地方院校,買設備的錢一樣用不完。甚至有些學校出現了這種情況,因為要迎接評估,所以把重點學科的錢趕緊用到年底訂購設備。設備買來了,堆在走廊裡,用都沒用過。如何發揮資源的效益是值得重點關注的。
第五,一流的組織傳統與文化。要成為一流的組織,必須要有傳統有文化。這在我們訪談國家的很多重點學科中也感受到了。很多學科就是靠傳統,靠創始人的人格感召力,形成了學科的傳統,代代相傳。這是學科建設的軟實力。
我們曾經通過國家重點學科的研究,制定了一個成熟學科應該有的八個標準,這個也可以成為我們學科建設當中的一個導向。我把它歸納成八條:
第一,不可替代的研究領域和方向。什麼叫價值?不可替代性就是價值。所以,我們一定要從研究領域、從使命上去思考。
第二,標誌性的研究成果。
第三,可持續的知識產出。
第四,穩定的資源獲取。不愁明天無米下鍋。
第五,明晰的組織結構,嚴密的分工。
第六,規範的學科制度。
第七,良好的學科文化。
第八,較高的國際化程度。這個很重要,特別是對「雙一流」的,必須放在國際上去比較去競爭。
這是我們對學科成熟期的表徵的一個歸納,可以供大家參考。
01.
02.
03.
聲明:歡迎轉載和分享,轉載請註明來自「麥可思研究」。獲取白名單或建立長期合作請聯繫編輯部(電話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
本期責編 | 麥可思 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