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喱最早起源應該是印度,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後,咖喱融入進西餐飲食文化當中。日本在明治時期,大刀闊斧地接受西化,飲食也發生了改變,加入了很多西方飲食的元素,演變出有西餐風味的日料,咖喱就是最具要代表性。
在明治5年日本出現了兩本食譜《西洋料理通》、《西洋料理指南》,兩本書都記載了咖喱的選材和製作方法。明治10年咖喱作為高檔料理出現在了日本的西餐廳。
咖喱傳入日本後改變了原有的吃法,日本人將其澆在米飯上,又發明了咖喱塊用起來很方便,因此我們今天吃的咖喱其實源自日本。日本有兩家有百年歷史的老牌咖喱公司,一個是好侍、一個是SB金牌,是我們在超市最常見到的品牌。我做咖喱選用的是好侍家中辣的咖喱塊,口味比較柔和咖喱的味道不是太重,更適合孩子吃,如果一點辣的都不能吃可以選擇不辣的,而金牌的咖喱比較適合成人,它的味道比較重一點。對於咖喱粉我覺得沒有經驗的還是慎用,容易翻車。下面我就分享我的做法。
【原料準備】咖喱塊150克、雞肉150克、土豆120克、胡蘿蔔100克、圓蔥100克、水800克、牛奶50克、橄欖油適量
【操作步驟】
1.我選用雞胸肉然後切丁。
2.用800克水燒開加入雞丁,水開除去浮沫,小火煮5分鐘,煮好後放一旁備用。
3.土豆和胡蘿蔔切滾刀塊。
4.鍋中放橄欖油,放入圓蔥,小火炒出香味,炒到顏色金黃,加入土豆和胡蘿蔔繼續翻炒5分鐘。炒圓蔥是個好吃的竅門,這一步一定不能少,炒幹水分,炒出香味,油也變成蔥油,這樣咖喱才香。
5.加入煮好的雞肉塊和雞湯,開鍋後小火煮10分鐘。
6.10分鐘后土豆軟爛就可以關火,加入咖喱塊和牛奶,不斷攪拌直到咖喱融化,再次開小火,熬5分鐘就大功告成了。一定要關火,不然容易糊鍋。
果媽碎碎念:1.肉類的選擇上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牛肉可以事先高壓鍋壓一下。2.油的選擇上黃油、色拉油都是沒問題的。2.每個人的熬煮火候掌握不也一樣,最後的湯汁量也不同,如果覺得稀可以增加咖喱塊的量。
因為烏梅一直沒到貨,所以奉上一期咖喱飯給大家,下期更新烏梅三豆飲。
我是愛家,愛美食的大果媽,喜歡柴米油鹽中,那份平凡的幸福和一家人圍坐飯桌前享用美食的滿足。也希望將這份幸福傳遞給你。如果喜歡就關注、點讚、轉發吧謝謝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