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太空艙UFO的設計原理揭秘之三,它是如何實現星際飛行的?

2020-12-22 華龍新觀點

外星人學生:老師,我們星際旅行的太空艙是如何設計航行的呢?

外星人老師:

我們前面講到,我們的太空艙是一個很偉大的發明,是我們星際旅行的神器,它可以實現長距離、長時間飛行,而且能量消耗極少,我們曾飛到地球時,地球人把它稱為UFO,就是地球上的人類覺得我們的太空艙太神奇、不可思議,所以叫不明飛行器,即UFO。

其實,我們的太空艙是一個仿模器,就是仿製電子的圓周運動原理髮明的,我們的太空艙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能高速自轉,二是能以任一確定的半徑高速周轉,三是自轉能量和周轉能量可以互化,即實現自轉和周轉的速度變換,從而實現了太空艙在星際旅行中的能量保存。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實現人造引力,在太空中飛行時,人不會出現失重狀態。

我們前兩篇利用宇宙第一定律的圓周運動論進行了UFO太空艙的原理分析,用宇宙第二定律來分析了太空艙在太空中實現軌道變換,下面我們著重來分析如何解決太空失重問題。

我們繼續前面的講解:

首先,我們要知道,太空失重狀態不是意味擺脫了逃逸星體的控制,或者按地球人的說法不是不受引力作用了,而事實上,無論你走多遠,你永遠對你離開的星體有向心勢能,或者說引力,只是越遠越小而已,這可以用向心加速度公式來說明,在下式中,向心加速度:

g =(V0^2-VA^2)/2d (3.1)

向心加速度等於星體的核心自轉速度V0與核心外物體所在點的自轉速度的平方差除以物體與核心距離的2倍,顯然,距離核心越遠,該點的核心距離就越大,所在點的自轉速度也越大,而核心自轉速度是一個不變的常量,所以g值越變越小,那麼向心勢能E=mgd就越小,即感覺不到引力了,但不是沒有引力了。

我們知道,我們的太空艙由於具有自轉功能,根據第三定律,太空艙內就有了人造引力,如果我們能通過調節自轉速度來實現控制太空艙的引力,那麼太空人就不會失重了。

能夠實現調節自轉速度來實現控制太空艙引力的太空艙,我們把它稱為二代太空艙,這是我們實現空間旅行的必備。

這是一個仿製衛星與行星的運行規律的衛行太空艙,是一個雙層結構,最內層的太空艙是與我們居住星體的自轉速度一致的自轉艙,這樣,可以保證我們在星際旅行時與生活在地面上一樣,不會失重。

外層的太空艙是一個一代太空艙,即前面所述的,可以實現自轉和周轉動能互化功能的能量行駛艙。

太空艙進入任何星體表面,外層太空艙就可以把周轉速度逐漸變小直至變為零,此時自轉速度逐漸變大,有效進行最大化的能量貯藏,此時太空艙就可以在任何星體的空中航行或靜止停留,或降落在星體上,當需要脫離該星球時,只需要將自轉速度轉換成公轉速度,就可實現飛行和逃逸該星球。

我們的太空艙在進入另一個星球時,通過自轉動能和公轉動能互化,實現最低能量消耗變軌,不斷接近要進入的星體,高速自轉可以實現能量貯藏和能量大大降低損耗,從而實現任意起降和長距離飛行,自轉動能和公轉動能互化,很類似電源輸送的高低壓互換。

可見,我們的太空艙不是什麼反重力器,你是不是覺得很神奇呢?其實,我們的太空艙就是一種典型仿模製造,就是模仿電子的圓周運動原理,電子的變軌躍遷,激態變化等給予了設計啟示。

相關焦點

  • "太空"生活180天 綠航星際4名志願者邁出密閉艙
    綠航星際試驗密閉艙效果圖12月14日11時15分,隨著參加綠航星際4人180天試驗的4名志願者邁出密閉艙,此項我國首次主導的「人與環境」領域大型國際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李瑩輝介紹,航天環控生保技術可分為三代。一代技術的氧氣、水、食物等物資全部從地面攜帶,廢棄物不循環,主要面向短期飛行任務,應用於神舟飛船等。第二代技術以物理、化學再生為基礎,可以實現空氣、水的再生循環,但食物仍需地面供給。其面向中長期飛行任務,用於國際空間站以及未來我國空間站。
  • 昴宿二外星人訊息25:星際導航-外星飛船照片曝光 引力發動機原理
    星際種子也會傳播它。這些是我製造的,它們是用於超發光體飛行的。一種科幻的飛船。那些網絡圓環體是一個演示,我用Photoshop把它們加在一起,來說明一艘飛船被包裹在一個比光速還要快的圓環體中。使用小行星是因為它本身是一個「自由」的,而在太空中,它的形狀是完全不相干的。儘管這種形式很常見,並且完全可行,但是對於Oumauma來說,我們對此一無所知,因為這裡不僅只有一艘船,還有成千上萬的行星際和星際過境。正如我之前所說,被問到Oumauma是什麼,就好像他們是在問您,在大街上是否看到「奇怪的」金屬物體,其側面帶有門,並且有四個輪子。
  • 《流浪地球》的太空艙和太空衣是找《瘋狂的外星人》借的
    票房遙遙領先的《流浪地球》口碑爆棚,評分一路飆至9.4,觀影之後的觀眾開始熱衷分析各種細節和揭秘隱藏的彩蛋。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流浪地球》裡的太空衣和太空艙竟然《瘋狂的外星人》一模一樣!萬萬沒想到!《瘋狂的外星人》導演寧浩把劇組的道具借給了《流浪地球》拍攝。
  • 從《2001》到《星際穿越》,人類如何在電影裡探索太空
    隨後又伴隨著人類一步步太空計劃的實現,進一步豐富了電影人對太空電影現實性的深度挖掘。如果要對市面上的太空電影進行粗略劃分的話,大致可分為兩類:現實風格和科幻風格。區別於蘇聯的太空狗,美國宇航局相中的太空試驗生物是擁有更高智慧的黑猩猩(《星際探索》裡就有黑猩猩襲擊太空人的橋段)。《星際探索》1961年1月31日,墨丘利飛船帶上黑猩猩漢姆飛越大西洋700公裡,儘管飛行中出了點小差錯,但漢姆還是死裡逃生,成功著陸海上。
  • 科學家破解的幾種UFO飛行原理,說難也不難!
    不過科學家還是給出了幾種可能的飛行原理。總結起來不外以下幾種: 普拉恩博士把它稱為「電氣重力學」,希望更深入的加以研究。從1953年到1955年間,他陸續地在美國、英國、法國進行公開實驗。1950年第一次飛碟熱潮時,他就已經思考到自己的發明和飛碟的飛行原理有沒有很深的關聯。 在公開實驗時,把電容器做成直徑1公尺的圓盤,讓它能實際飛行。結果令人非常滿意。
  • 在九號宇宙化身太空人 遨遊浩瀚無垠的太空
    乘坐太空梭 星際穿越旅行2030年我們生活在阿爾法星球,在母星地球的召喚下,我們決定乘坐太空梭,穿越星際,回到地球母親的懷抱。Are you ready?Go!來到航服展示區,映入眼帘的這四身太空衣是按照真正的太空衣等比例仿製的,分別為艙內太空衣、職業高空跳傘服、艙外太空衣和登月航天服。它們分別有哪些用途呢?不用我說了,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了吧!它們除了用途不同還有其他的不同之處嗎?(留一道作業題)有興趣的小朋友們可以自己去查詢哦!穿好太空衣,搭乘載人火箭奔向外太空。
  • 為什麼外星人還沒有來訪?也許,星際旅行的成本太高了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一點是,它假設星際太空旅行對於先進的外星文明來說是可行的,甚至是實用的。但這反過來又歸結為這樣一個假設:技術進步將為星際旅行這一最大挑戰提供解決方案。簡而言之,宇宙飛船從一顆恆星旅行到另一顆恆星所需要的能量大得令人望而生畏,尤其是在有載人的大型宇宙飛船上。
  • 十部震撼太空科幻電影推薦,收藏起來慢慢看!
    凱爾文到達索拉瑞斯星附近的太空站後,對科學家奇巴瑞安博士之死進行調查,卻發現自己多年前已經去世的妻子哈莉竟突然出現。驚慌失措的凱爾文與空間站上的另三位科學家討論該如何面對怪事,卻發現每個人都深受其擾,不明就裡……2、木衛二報告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推測木衛二可能是除了地球之外,太陽系中唯一一個有大量液態水存在的地方。
  • 《星際探索》堪比好萊塢版《上海堡壘》,偽科幻,真爛片
    慢,是《星際探索》的最大問題。首先,先不必苛責這部電影本身的敘事邏輯問題。作為商業片,至少應該讓觀眾能夠跟著劇情節奏一起前行才可。這部《星際探索》節奏之慢,已經到了「開天闢地第一人」的地步。124分鐘的電影,談得上真正故事性的,沒有幾個橋段,本可以十分鐘講完的內容,被絮叨成了兩個小時。
  • 楊利偉在太空時,聽到了敲艙門的聲音,難道是外星人?心中發毛
    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百家號,這裡是「阿佳歷史故事」大家都知道楊利偉是我國第一位登上太空並且成功返航的太空人,隨著時間的流逝,關於他的航天之旅中很多不為人知的事也漸漸的被揭露出來,在楊利偉的自傳中,他曾經提到這樣一件事。
  • NASA資助「冷凍休眠」研究 星際旅行或成真(組圖)
    交通工具無法支撐、攜帶的乾糧補給不夠等都限制著人類離開「搖籃」,實現星際旅行航行,去尋找去地球「親戚」。   當然,這一切都已經在科幻電影中實現了——在一系列如《阿凡達》《星際穿越》的科幻電影中,太空人通過「冷凍休眠」技術降低身體的新陳代謝,利用更少的補給實現更長距離的星際旅遊。
  • 羅藤活動|太空科技體驗營精彩回顧
    初入場地,廣場上的太空返回艙頓時吸引了我們小營員的眼球,黑乎乎的外表掩蓋了它霸氣的內在。這個黑黑的傢伙就是1:1神州返回艙。返回艙是協助太空人返回地球時乘坐的工具。受控生態生保系統依據地球生物圈「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基本原理,在密閉空間構建「人-植物-微生物-環境」的小型人工自循環式受控生態系統,通過植物生長、微生物分解等生物過程實現系統內食物、水、氧氣等生保物資的再生循環,並輔以一定的物化手段
  • 神州十號返回艙秘密抵達廈門 航天實物穿越太空來看你
    11月18日下午,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於位於內蒙古四子王旗大草原的落區,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凱旋,順利完成了在太空中長達三十三天的工作任務,這也標誌著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COLMO子母太空艙洗衣機理性設計領先全球
    日前,「2020國際CMF設計獎」(CMF DESIGN AWARD)頒獎盛典在深圳隆重舉行。AI科技家電高端品牌COLMO旗下子母太空艙洗衣機榮獲CMF至尊金獎,成為家電類唯一獲此殊榮的產品,彰顯COLMO在產品設計方面的全球領先地位。
  • 飛船返回艙失壓,艙內航天服如何保障生命安全?
    作為有效保護航天員的措施之一,艙內航天服與環控生保分系統的供氣調壓、航天服循環等子系統配套,就構成了飛船返回艙壓力和大氣控制的安全冗餘,以防在飛行過程中一旦發生返回艙失壓的緊急情況,艙內航天服便可為航天員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
  • 世界太空成就是充滿壓力的2020年的亮點
    越來越多的小行星樣本正在運送:10月,NASA的Osiris-Rex太空船從小行星Bennu吸走了少量碎石,以在2023年返回。 同時,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在2020年引起轟動。5月份,它成為第一家將人員送入軌道的私人公司,這一成就此前僅被三個全球超級大國所宣稱。
  • 追述歷史著名的「UFO事件」,這些飛碟是真的嗎?
    從遠古神秘壁畫到近代接連外星人目擊事件,外星人入侵以及神秘ufo事件成為人們頗感興趣的話題之一,但是究竟外星人是否存在,以及UFO目擊現象哪一個是真實的,相信科學家們到目前為止仍無法準確定論。
  • 喜提太空大禮!「神十」返回艙落戶韶山,對湖南意味著什麼?
    淵源  「神十」返回艙,是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任務期間,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課開講,女航天員王亞平在聶海勝、張曉光的配合下,為全國6000多萬中小學生演示了失重環境下一些獨特的物理現象,並進行了天地互動交流。當時,許達哲有感而發,寫下了《女航天員的夢》一詩(原載於2013年6月21日《人民日報》),表達對中國航天事業的驕傲和自豪之情。
  • 月球背面拍攝到ufo飛碟女外星人圖片 科學家震驚了(圖文)
    ufo飛碟女外星人的圖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說外星人真的就在月球背面嗎?這個消息,著實把一些科學家都給震驚到了!美國人於1966年11月20日發射的「月球軌道環行器」2號,在月球表面上發現了一些像金字塔的建築物,也有點像華盛頓紀念碑。它們的建築角度明顯運用了幾何學原理。排列方式與埃及三座大金字塔頂點的排列方式完全一樣。
  • 人類能否以接近光速飛行?
    現有紀錄已岌岌可危   目前,人類的飛行速度紀錄由美國國家航空航空局(NASA)參與「阿波羅10號」探測任務的三位太空人所保持。1969年,「阿波羅10號」從發射起點抵達太空終點旅行時的速度高達39897公裡/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