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船返回艙失壓,艙內航天服如何保障生命安全?

2020-12-14 騰訊網

我們都知道,在載人太空飛行器中,為確保航天員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安全地工作和生活,必須在內部創造一個適宜的生存環境。

飛船返回艙內的大氣總壓氧分壓是對人生命安全至關重要的兩個參數,這就需要環控生保分系統進行調控。所以,飛船返回艙失壓是一種十分嚴重的故障狀態,會直接威脅到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為此,飛船內專為航天員配備了一種特殊的個人防護裝置——

艙內航天服

作為有效保護航天員的措施之一,艙內航天服與環控生保分系統的供氣調壓、航天服循環等子系統配套,就構成了飛船返回艙壓力和大氣控制的安全冗餘,以防在飛行過程中一旦發生返回艙失壓的緊急情況,艙內航天服便可為航天員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

航天服循環子系統組成圖

我國航天員使用的艙內航天服,採用頭部與軀幹肢體連為一體的「軟式」服裝結構和開放式的通風供氧方式,由壓力服、航天頭盔、航天手套、壓力調節器、壓力表、應急供氧與通風管路、生理測試與通信電纜等組成。

壓力服是艙內航天服的主體,內層是氣密層,維持壓力工作狀態下的服裝氣密性;外層為限制層,承受服裝餘壓,並保持供氧加壓狀態時航天服的擬人形態。

艙內航天服

在飛船飛行過程中相對的事故高發段(通常包括飛船入軌前的發射段、飛船進入返回程序到返回艙著陸的返回段,以及飛船實施變軌和交會對接的飛行時段),航天員應該穿著艙內航天服坐在航天座椅上,系好束縛帶,連接好通風和應急供氧管路,實現與環控生保分系統的銜接;連接好生理測試和通信電纜,實現與艙載醫監設備的銜接;帶上航天手套、關閉面窗並完成航天服的氣密性檢查,系統會自動轉入應急工作模式。

在返回艙內身著艙內航天服的神舟十號航天員乘組

聶海勝(中)張曉光(左)王亞平(右)

在軌道飛行期間,航天員穿著的是艙內工作服。而一旦出現緊急情況,航天員應迅速換上艙內航天服,並完成一系列準備工作。

身著艙內工作服的神舟十號航天員乘組

聶海勝(中)王亞平(左)張曉光(右)

舉例來說,假設飛船出現洩漏,導致返回艙失壓,艙內壓力持續下降,並出現了艙壓下限報警,航天員必須儘快轉入飛船的壓力應急工況。

從艙壓報警起,航天員就要按照「壓力應急故障處理程序」要求,迅速穿上艙內航天服,進行必要的現場撤收和管理,進入返回艙。接著,關閉軌道艙與返回艙之間的氣密艙門,就坐於航天員座椅上,在艙壓下降到54千帕之前,完成上面的一整套準備工作。

當艙壓下降到54千帕時,應急供氧管路自動接通,以每分鐘21升的流量為航天員輸送純氧,並維持航天服內部約40千帕的工作壓力。氧氣從應急供氧管路進入服裝,主要部分被導向頭盔和航天員面部,保證航天員呼吸,多餘氧氣從胸前的壓力調節器排出,同時帶走航天員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服裝內的廢熱。

此過程可以維持6小時,這6個小時足以保證飛船擇機返回地面。

航天服與環控生保分系統協同實現的壓力應急功能,應在地面「壓力應急模擬試驗艙」進行反覆的試驗驗證,並完成1:1的真人試驗;壓力應急飛行處理程序應寫入航天員的飛行手冊;航天員應熟知該程序的內容和要求,在地面經過反覆訓練,並在壓力應急模擬試驗艙進行真實工況下的演練。

儘管這樣的設計、試驗和訓練是保障航天員安全的有效措施,但在中國載人航天的歷次任務中尚未出現這種狀況,神舟飛船完備的環控生保分系統使我國航天員在太空中能夠安心地在軌開展工作。

來源/中國載人航天 《巡天神舟——揭秘載人太空飛行器》

相關焦點

  • 行走的「太空飛船」:解密航天服的前世今生
    原標題:行走的「太空飛船」:解密航天服的前世今生  從「神五」到「神十一」  從出徵到返回,從艙內到艙外……  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服裝  始終伴隨著每一名航天員  保障著航天員的人身安全和工作效率  展示著航天員隊伍的良好形象  本次讓我們走近航天員系列服裝
  • 神州十號返回艙秘密抵達廈門 航天實物穿越太空來看你
    11月18日下午,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於位於內蒙古四子王旗大草原的落區,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凱旋,順利完成了在太空中長達三十三天的工作任務,這也標誌著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
    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是任何載人太空飛行器必備的系統。是區別太空飛行器是否是載人太空飛行器的顯著標誌,是航天技術從無人航天向載人航天發展必須首先要突破的關鍵技術之一。飛船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的基本任務是在密封艙(飛船軌道艙、返回艙) 內為航天員創造一個基本的生活條件和適宜的工作環境:即對座艙大氣的環境(包括大氣的壓力、氣體成分、溫度和溼度等) 實行人工調節控制;為航天員提供生命支持,即向航天員供氧、供水和供食;對艙內航天員生理代謝等產生的廢棄物進行收集和處理;為艙內可能出現的火情實行探測和抑制。
  • 「神十」返回艙落戶韶山,看「九天攬月」的湖南貢獻
    12月18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負責運輸「神十」返回艙的平板運輸車上,工作人員用防雨布、防護網進行安全措施防護,以確保安全運到韶山市。當天中午,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從北京啟運,向湖南韶山出發。
  • 神九「開艙手」:返回艙門正常打開最多3分鐘(圖)
    本報記者 王君平攝  核心提示  神舟九號飛船按計劃將於6月29日返回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目前,主著陸場區各項準備全部就緒,只待神九歸來。  如果把載人航天比作一場天地接力,那麼,著陸場系統就是關鍵的最後一棒。如何搜救飛船?如何保證航天員安全出艙?記者在主著陸場區進行了採訪。
  • 揭秘神九返回艙:精裝修、不「怕」熱、科學減肥
    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記者 王敏)3名航天員即將結束太空之旅,乘坐神舟九號飛船的返回艙返回地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專家向記者揭秘了返回艙幾個有意思的小細節。    返回艙「精裝修」    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前,曾特別請來航天員參觀內飾裝修好後的飛船。
  • 揭秘神七設計:航天服功能完備如同"小飛船"(圖)
    1971年6月30日,前蘇聯「聯盟」11號飛船返回地球時,返回艙一個與外界連通的壓力閥門被震開,空氣迅速漏光。艙內三名航天員暴露在真空中,急性缺氧,液體沸騰(液體的沸點隨著氣壓的降低而下降,真空可導致液體迅速沸騰、汽化),在幾十秒內停止了呼吸。  為了確保首次太空行走的成功,中國不僅做了精心準備,而且將發射時間推遲了將近一年。
  • 「神十」返回艙落戶韶山,對湖南意味著什麼?
    湖南日報首席記者郭立亮攝  今天上午,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簡稱「神十」返回艙)在韶山順利完成交接,並將長期展陳於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毛澤東在《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下浪漫詞句。曾經遨遊九天的「神十」返回艙長期落戶韶山,嫦娥五號採回的月壤樣品未來也將保存在韶山,進行異地災備。
  • 如何看待長五B首飛任務,一艙返回失敗,一船成功著陸?
    分屬中國兩大航天巨頭研製,前者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旗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開發,後者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旗下的第二研究院總體研製。 一艙:全稱中國首個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這是一款新型空間運輸飛行器試驗性返回艙,未來用於裝載設備和實驗標本的貨運返回艙著陸返回。這款返回艙試驗艙整體呈錐狀,最大直徑3米,高1米。
  • 毛澤東同志誕辰127周年前一天,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
    2020年12月25日上午,在毛澤東同志誕辰127周年來臨前夕,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在韶山舉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領導、湖南省委省政府領導、航天員代表出席儀式,湖南省直有關部門及湘潭市、韶山市負責人,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幹部職工、湘潭市和韶山市幹部群眾代表、武警官兵代表、學生代表等500
  • 毛澤東誕辰127周年前一天,神舟十號返回艙正式落戶韶山!
    與會領導和嘉賓向毛澤東同志銅像敬獻花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湖南省委副書記烏蘭講話,雙方領導、航天員代表張曉光共同為紅綢包裹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揭幕。在12月25日上午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上,神舟十號航天員代表張曉光和少先隊員朗誦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告慰毛主席。50年前的1970年7月14日,毛澤東同志親自批准「曙光一號」載人航天計劃,為後續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 俄公司展示俄新型航天飛船「大帆船」內部構造(圖)
    不過,未來真正的航天飛船上不會有這種門,太空人將從同樣非常方便的艙口登上飛船。  與舊式「聯盟」飛船內空間比較擁擠、必須彎腰行走不同,「大帆船」內部非常寬敞,完全可以站直身子行走。工程師們還在研究座艙內各種設施正確擺放的問題,不過,6張座椅已有固定位置。飛船發射時,靠背會稍微升起,處於斜躺狀態,與「聯盟」飛船一樣,能減輕負荷。
  • 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紀事
    當中國航天員楊利偉完成首次太空飛行,在內蒙古預定地點安全著陸時,綠樹環抱的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一片歡騰。  35載辛勤耕耘,35年碩果纍纍。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醫學工程研究從最初的一張白紙,蹣跚起步,至今完成了飛船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和航天服、航天食品等幾百項有關產品的研製工作。
  • 航天員出艙前先在艙內適應重力
    當前位置:首頁 >> 神七飛天 2008.09.29 星期一 航天員出艙前先在艙內適應重力   28日17時37分,翟志剛、
  • 長徵5B又一重任,柔性返回艙試驗失敗,但彎道超車並非不可能
    長徵5號B運載火箭的成功升空不僅為2020年的中國航天開了個好頭,和火箭一同被發射升空的新一代載人實驗飛船和柔性充氣式實驗返回艙亦擔負著幫助中國航天驗證多項創新技術的重任。 不過,令人十分惋惜的是,新一代載人實驗飛船雖然成功進入軌道,但是在5月6日下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說,新型柔性充氣式實驗返回艙在返回回收過程中出現異常,目前有關機構已經對該實驗艙完成回收
  • 神舟九號飛船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21秒,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11時左右轉入自主控制飛行,14時左右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這是中國實施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並於2012年6月29日10點03分安全返回。神舟九號飛船已於2012年6月中旬擇機發射,這也是載人航天飛船首次在夏季發射。
  • 神九太空人艙內活動穿襪子不穿鞋
    在姿態調整的過程中,組合體向水平方向調整,形成天宮在後正飛,飛船在前倒飛的飛行模式,這是組合體的標準飛行姿態。據了解,在幾天後要進行的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主要過程是3名航天員返回神舟九號飛船,依次關閉各艙段艙門。飛船自主撤離至距目標飛行器約400米處,然後自主控制接近目標飛行器,在140米處停泊,轉由航天員手動控制。
  • 聶海勝手託費俊龍入軌道艙(組圖)
    艙內的費俊龍輕鬆地玩著手中的筆,繫著繩子的筆在他面前飛來飛去。  十分鐘後,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下達「打開返回艙平衡閥」的指令。通過北京指控大廳大屏幕看到,費俊龍在地面指令引導下,從坐椅上起身,將頭頂上方的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拉開,在聶海勝的幫助下進入軌道艙工作。
  • 帶孩子去科技館,如何不被問懵?(航天篇)
    在空間站裡面是微重力環境,航天員可以漂浮著工作,不過為了不讓食物和水飄得到處都是,太空餐都是裝在特製包裝內,喝水也需用吸管,如果不小心漏掉一滴水,失重狀態下的水珠可能會飄到艙內機器中,有可能就會引發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