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王苗苗 通訊員 魏佳琳
男子反覆發燒,即便吃了抗生素也退不了熱。醫院一查,他已經出現膽囊壞疽穿孔,且若治療不及時,命可能都保不住。
【故事】男子反覆發燒,原因竟出在膽囊上
最近一段時間,楊先生總是反覆發燒,買了抗生素吃,但燒還是沒有退下去。無奈,只好到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住院治療。
住院期間,經彩超、CT檢查,醫生發現楊先生有膽囊結石、膽囊包裹性積液。在組織專家會診的過程中,該院普外二區主任醫師張楠說,楊先生的情況顯示,其膽囊壞疽穿孔的可能性非常大,必須儘快手術。
張楠的說法引起楊先生的不解,明明自己沒有任何腹部不適症狀,為啥要立刻手術,而且病情還被說的這麼嚴重?
看到楊先生的疑惑,張楠耐心地做起解釋,「臨床上膽囊結石的漏診率非常高,這是因為很多患者是非特異症狀膽囊結石,症狀表現不明顯。」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容易延誤該病的最佳手術時機,造成膽囊壞疽穿孔,甚至形成腹腔膿腫、菌血症等急危重症,從而帶來更大的痛苦。
得到楊先生的理解和認可後,張楠通過急診給他進行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中果然如張楠推測的一樣,楊先生膽囊壞疽穿孔,腹腔膿腫已經形成。
2個小時的手術非常成功,術後,張楠坦言,幸好手術及時,要不然可能會危及生命。術後通過抗感染及對症支持治療,楊先生恢復得很快,3天後便痊癒出院。
【解釋】膽囊結石常被「誤診和漏診」 有這幾種情況就屬高發人群
據張楠介紹,得益於醫學影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等膽囊良性病變的檢出率逐漸增高,其中,膽囊結石尤其常見,而該病好發於肥胖或超重者、育齡婦女及多產次婦女、40歲以上成年人,高脂肪飲食、長期腸外營養者,糖尿病、高脂血症者,以及胃切除或胃腸吻合手術患者等人群身上。
張楠說,膽囊結石是一種臨床常見疾病,是膽石症的一種,多為膽固醇結石或以膽固醇為主的混合性結石和黑色素結石。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大多數膽囊結石患者沒有任何症狀,也就是「無症狀膽囊結石」,這種情況一般不需要治療,但如果合併有糖尿病、膽囊鈣化、膽囊無功能和反覆胰腺炎等疾病的話,那就要進行膽囊切除手術了。
當然,也因為在臨床上,非特異症狀膽囊結石沒有症狀,所以該病特別容易漏診,或被誤診為胃病等疾病,進而耽誤手術時機,造成膽囊壞疽穿孔,甚至形成腹腔膿腫、急性化膿性梗阻性膽管炎等,危及生命。
「雖然膽囊結石容易被誤診、漏診,但是仔細問診的話,還是有『蛛絲馬跡可尋的。」
張楠舉例稱,膽囊結石病的非特異症狀最常表現,就是進餐後尤其是進油膩食物後,出現上腹飽脹不適、隱痛、噯氣,而肥胖和高脂血症等人群也要考慮膽囊結石的可能,「必要的輔助檢查也可以讓膽囊結石無處可藏。」
【建議】發現膽囊結石,這3個要點別忘
要想避免膽囊結石被誤診、漏診,張楠認為,醫生和患者要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
對醫生而言,若臨床上遇到患有慢性胃炎樣症狀的老年患者,尤其是體態肥胖的,應考慮到非特異症狀膽囊結石病的可能,此時應詳細詢問病史,選擇膽囊B超檢查,以免誤診漏診。
張楠稱,膽囊結石病僅表現為飽脹不適、隱痛、噯氣等非特異腹症狀,即消化不良症狀時,極易被誤診為「胃病」。「綜合國內文獻,膽石症平均誤診率達 24.5%。」因此,他認為,如果給予治療「胃病」的藥物後依然沒有明顯療效,就要高度懷疑膽囊結石的可能。
除上述兩點外,輔助檢查也非常必要。
俗話說,「十人九胃」,慢性胃炎的發病率非常高。但是,對於反覆出現慢性胃炎樣症狀的患者,即使胃鏡榆查提示有慢性淺表性胃炎,醫務人員和有這方面問題的市民也不應該掉以輕心,「需要進一步做膽囊彩超檢查,以免漏診非特異性症狀膽囊結石病。」
張楠特別提醒,膽囊結石可通過腹腔鏡進行微創治療,手術僅需在腹部開1個10毫米、2個5毫米左右的孔即可,「手術創傷非常小,病人恢復起來也非常快,所以不用過於擔心。」
(編輯 吉倩倩 首席編輯 華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