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面試過程中,很容易冒出平時練習時很難注意到的問題!俗話說的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因此今天小編特意為大家整理了這些考場上的「潛規則」,趕緊收藏吧!
面試試講「潛規則」
01
可以適當看稿
在試講的過程中,可以適當拿起你的教案看一看,以便提醒自己試講的內容,但是不要一直在手裡拿著,小夥伴們可以將備課紙放在講臺上,自然的看一看,但是千萬不要照著讀稿,會顯得緊張、不自信,給考官留下不好的印象。
02
要儘快切入主題
試講要儘快切入主題,講解重點,也就是說導入不要過長,無關重點的內容儘量少講或不講。試講時,可先深挖重點,然後再點一下文章其它部分,勾出文章整體思路。分析重點段落時,集中落腳到關鍵句,關鍵詞。
03
注意和「學生」互動
試講是一場「表演」,需要模擬日常上課的場景。雖然在試講時,臺下坐著的都是考官,但是當我們開始試講的一刻起,要當他們不存在。把考場,想像成教室,屋子裡坐滿了學生,你需要經常跟你的「學生們」互動,叫他們站起來回答問題,要讓考官相信,你就是在給學生們講課。
04
不要講得「太細」
之前有小夥伴留言:在試講時,要不要把每一個重點都講到,讓考官明白自己的講課思路?
這個問題大家都要注意一下,雖說教學設計各個環節和要素需要要儘可能完整、完善,但是絕不可面面俱到。課堂重點要突出,有一到兩個重點就夠了,文章思路最好不要作為課堂重點。
二、寫教案,模擬試講、結構化
01
練習粉筆字
試講階段板書是佔有一定分值的,好的板書也會提高考官對你的好感。建議大家平常在練習時,一定要動手寫板書。
很多同學覺得自己會寫、字不醜,就可以了,但其實書寫的速度也非常重要。寫板書時注意速度不要太慢,切忌不要有無聲板書,也不要讓課堂出現長時間的空白。另外,在考官示意「考生可以離場」後,一定一定要記得擦黑板!
02
一定要自信
講錯了也不要緊,一定不要笑場或自行中斷,要輕鬆自然的繼續講下去。試講的內容也可以跟原來的教學設計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有知識點講錯,那麼可以在後邊讓大家一起重複一遍知識點,再重新說一遍。
試講環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最後的收尾環節。
課堂教學的結尾,如同聚光燈一樣,收攏學生紛繁的思緒,幫助他們清理思路。所以,結課技能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也是教師展現智慧的環節。
在結束一節課或一個課題時,一般需經過以下幾個環節:
五大環節
簡單回憶。對整個教學內容進行簡單回顧,整理認識的思路。
提示要點。指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關鍵點,必要時可做進一步的說明,進行鞏固和強化。
提出問題或採用其他形式檢驗學習結果。
鞏固應用。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中去,在應用中解決新的問題,鞏固知識,並進一步激發思維。
拓展延伸。有時為了拓展學生的思路,開闊學生的視野,或把前後知識聯繫起來,形成系統,需要在結課時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擴展延伸。
那麼在這些環節當中,又有哪些加分技巧可以順利幫到我們呢?小編為大家準備了5種收尾方法,快來往下看
1
歸納法
用最簡練的語言對這節課的重難點進行總結。
案例:
一位歷史老師在講《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結語是:「這節課簡單地說可以小結為一、二、三、四、五。一個原因:帝國主義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霸權的鬥爭;兩個侵略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三條戰線:西線、東線和南線;四大戰役:馬恩河、凡爾登、索姆河和日德蘭海戰;五個年頭:從1914年到1918年。」
這段利用幾個數字巧妙地進行歸納的結語,提綱挈領,概括明確,使學生在饒有興趣之中鞏固了知識,又在頭腦裡留下清晰、整體的印象。
2
懸念啟下法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引發學生產生繼續探究的強烈願望,為後續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案例:
在講完「種子的結構」和「種子的成分」後,教師根據下一課「種子的萌發」的內容,使用啟下法結尾:「同學們,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種子的結構和種子的成分。一粒很小的種子,播種到土壤中,有的竟能長成參天大樹,有的並不一定能發芽,你說怪不怪?這是為什麼呢?要知道這一點,下一節課再給同學們講解。」
3
練習法
練習法是教師通過讓學生完成練習、作業的方式結束課堂教學的方法,這是最簡單最常用的一種結課方式。
案例:
一位教師在教「最大公約數」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道趣味習題結束課堂教學:「猜電話號碼遊戲:王老師家的電話號碼是一個七位數,從高位到低位依次是:最小的合數;最小的自然數;最小的既是奇數又是素數;既是偶數又是素數;只有三個約數的偶數;既是5的倍數,又是5的約數;6和12的最大公約數。你能說出王老師家的電話號碼嗎?」
4
點題法
點題法是教學結束時,在學生對教材進行了認真研讀,對一些問題作了深入思考的基礎上,教師對教學內容直接或間接的說明、點撥,以表現、揭示主題的結課方法。
案例:
有位教師在結束課文《只有一個地球》時,就採用點題法:「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人類與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地球是我們的家園,人類只有保護好自己賴以生存和繁衍的大自然,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發展前景;反之,如果不珍惜地球上的山山水水、森林草原,比如汙染水源、毀壞樹木等,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自覺地愛護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為保護、改善、美化人類的生存環境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5
發散法
發散法是引導學生對教學過程中得出的結論、命題、定律等進行進一步的發散性思考,以拓寬知識的覆蓋面和適用面,並加深學生對已講知識理解的結課方法。
案例:
一位歷史教師在講完《洋務運動》一課後,在小結時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向外國資本主義國家購買了機器,引進近代的生產技術,卻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當學生作出回答後,教師又提出一個問題:「當前,我國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需要,也引進外國的生產技術,但為什麼卻有利於四化建設呢?」
這就使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思維又另起波瀾,發散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