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死後,揭秘大順軍餘部的歸宿,收復臺灣再現榮光

2020-12-25 竹風墨語

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後,招降吳三桂失策,吳三桂拒絕歸順並引清軍入關。李自成率大順軍徵討反被吳三桂和清軍聯合擊敗,無奈之下撤出北京,李自成節節潰敗到湖北,被逼到窮途末路。一說在通城縣九宮山被殺,一說隱姓埋名遁入空門為僧,兩種結果至今未有定論。李自成無論是死還是失蹤或歸隱,但其大順軍餘部還是頑強生存了下來,並化整為零進行流動作戰。

此時清軍入關,鐵騎肆虐中原。明朝內部的階級矛盾轉為明清矛盾,大敵當前一致對外。曾推翻明王朝的大順軍適應形勢要求聯明抗清,代表人物是李自成的侄子李過,李過後改名李錦。

南明弘光政權面對滅國之痛,當然不會輕易接受大順軍的和解,而且還想借刀殺人,利用清軍的力量剷除李闖「逆賊」。但弘光政權在南京陷落後,弘光帝也被清軍俘獲,弘光帝在位僅一年時間。

繼任南明政權的隆武帝有勵精圖治的決心,較為開明,雖然對大順軍有嫌隙,但大敵當前,將大順軍視為盟軍。改大順軍抗清部隊為忠貞營 , 改李過為 赤心 、 高一功 為必正 、 郝搖旗為永忠 。隆武帝雖然是有作為的皇帝,但處處受制於鄭芝龍,無兵無權兵微將寡。隆武二年,隆武帝與清軍作戰失利,被亂箭射殺於汀州府衙,本可以成為有為明君的隆武帝可謂生不逢時。

南明永曆政權建立後對大順軍同樣顧慮重重,李過 ( 李錦 ) 家人被作為人質 , 隨永曆而行。大順軍餘部除擔任護衛,還負責密探偵査任務。此時永曆政權的軍事核心力量是大西軍,主要將領是李定國和孫可望。

孫可望心術不正,最後眾叛親離投降清朝,引清軍進攻雲南,永曆帝身邊的奸臣馬吉翔等人趁機慫恿昏庸的永曆帝進入緬甸,將永曆帝與李定國分開,失去李定國保護的永曆帝只能寄居在緬甸苟延殘喘,而吳三桂一路追殺來到緬甸,逼迫緬甸王交出永曆帝,永曆帝隨即被吳三桂弦殺於昆明,南明政權自此徹底滅亡。跟隨永曆逃亡至緬甸者 , 少部分返回 , 大多數仍然留在中緬邊境隱居生活。而此時大順軍的領導人李過,也就是李錦去哪了呢?

《 李錦家譜 》揭示了李錦的去向,陝西省富縣太平村李姓為李過 ( 李錦 ) 之後 。 其家族保存有 《 李錦家譜 》 , 從家譜輩分字號和文物記載 ,以及口傳證實 ,李過是受李自成之命(李自成九宮山是生是死未有定論), 從雲南回歸米脂途中隱居此地。 如今雲南騰越有李自成家族人後裔; 雲南彌勒有李自行之後裔 ; 彌勒有李自剛之墓 ; 貴州畢節有李自成家族之後裔。 這些大順軍後裔顯現,可以印證大順軍西路聯明抗清是有一定依據的。

大順軍除了西路這一部,還有東路餘部。當年李自成撤出北京,抵達荊夔一帶的大順軍與從陝西撤退來之大順軍進行了整編 , 統稱荊夔十三家 , 後稱夔東十三家。

李自成在通城縣九宮山後被害後(也有人推斷李自成有意讓大順軍和南明合作抗清,而自己活著,明朝復國勢力對他恨之入骨,更不會和他合作,只有造成自己已死的假象,才可能促成這一戰略目的的實現,於是上演了一出自己被殺死的假象,而自己早已金蟬脫殼全身而退) ,不管李自成是隱居還是死亡或或是失蹤,荊夔十三家沒有了主帥,為給李自成復仇,效力南明政權抗清。

南明重臣、湖廣總督何騰蛟對大順軍心存芥蒂。這也難怪,你大順軍把人家明朝推翻了,想讓人毫不介意地接納也不現實。何騰蛟一方面利用大順軍抗清,一方面削弱大順軍的實力。將荊夔十三家軍 , 一部安置在湖北 , 一部分安置在湖南。這還不算,還將一些軍紀不良滿是貪婪之氣的官兵編入荊夔十三家軍,讓大順軍沾染了腐化享樂作風。削弱大順軍實力的同時,南明政權仍然歧視大順餘部,南明官軍與大順軍也時常發生摩擦。

大順軍首領李過 、 高一功隱退後。李過義子李來亨主持大局 , 改名為夔東十三家 ,5萬餘大順軍艱難地在鄂 、 湘 、 陝、 豫 、 川 一帶堅持抗清鬥爭。1 663 年,清軍在大順軍內奸帶路下攻入大巴山 脈茅麓山寨 ,李來亨掩護大軍後撤 ,全家慘烈而死。大順軍餘部3萬人衝出重圍,四處隱居。

南明政權滅亡後,大順軍餘部聯明抗清無望。隱身在湘、鄂 、贛幕阜山之48寨大順軍投靠鄭成功並被其收編,有些人加入江南義軍的抗清隊伍, 還有一些加入李成棟、金正桓、王得仁部反正抗清 ,還有一些仍然堅持在贛 、 浙 、 閩大山裡繼續與清軍鬥爭。

鄭成功部原本只擅長海戰,但在吸收了部分大順軍和南明官兵後 ,海陸兩棲作戰實力大漲 。鄭成功相繼三次北伐,九次南徵閩粵, 屢戰清軍 ,嚴重威脅清軍在南方的統治。

但鄭成功雖然睿智,意志堅強,但同樣存在剛愎自用的性格弱點。他本應趁大好時機收復南京,但他卻聽信南京城的郎廷佐假意投降的謊言,不去攻打南京,手下大軍無所事事,導致清軍得以喘息,調兵遣將增援南京,導致鄭軍抵擋不過全軍潰敗。清軍一路南下步步緊逼,金廈彈丸之地無法長期立足,難以解決幾十萬兵員之糧餉和物資供應。於是攻克荷蘭殖民者控制的臺灣,作為抗清的後方基地提到日程上來。

自從1642年荷蘭人趁明帝國衰微無力顧及,搶佔了臺灣並大肆經營。將臺灣城牆修得異常堅固, 把守嚴密 ,盤踞赤嵌城內荷蘭兵雖然只有千餘人,但裝備精良,火力強大。荷蘭人叫囂只要放一排槍,打中幾個中國人,其餘的就會四散奔逃,不堪一擊。

然而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攻城當日,鄭軍軍容嚴整,冒著荷軍的彈雨攻城,更沒有荷軍想當然的那樣聽到槍響就四散奔逃。反倒是荷蘭兵被鄭軍英勇頑強,無畏生死的氣概所震懾,一些荷蘭兵甚至沒有打槍就丟掉槍枝逃跑。

有荷蘭人回憶到:「 那天攻城有2000人之多 , 分三排前行,他們勇敢頑強,不怕死直攻城上,領頭人是北人。」

從中可以看出,攻城的部隊很有可能是大順軍的餘部,或者一部分是大順軍。 戰術特徵符合順軍的三堵牆戰術,前後三排橫隊攻城戰術 , 是大順軍三重攻城。攻城是大順軍的強項,有 砌磚 、 挖洞 、 爆破、 架梯 、盤梯等戰術 。

由於大順軍和部分明軍的加入,加強了鄭成功軍的陸戰攻城能力,為攻克收復臺灣立下了奇功。

後來在臺灣彰化縣秀水鄉陝西村的歷史發現與臺灣臺南新田裡李自成親族人的顯現,也印證了幾百年前大順軍餘部參與收復臺灣的歷史。

從大順軍的發展歷史來看,也極具傳奇色彩。從推翻明帝國奪取政權,到被清軍擊敗;又歸附冤家對頭南明政權,樹起扶明抗清的大旗;再到被鄭成功收編,從而為收復臺灣立下赫赫功績,完成了從揭竿起義窩裡鬥到為國家民族正義而戰的華麗轉身。

相關焦點

  • 李自成死後被埋在哪了?他所建立的大順政權後續如何?
    1645年五月,李自成率大順軍餘部到達湖北通山縣境九宮山下,當時李自成身邊還有數萬大順軍的精銳,雖然實力跟一年前已是天壤之別,但還不至於到無力回天的程度。為了確定下一步行進路線,李自成帶著二十多名親兵上九宮山觀察地形。可他萬萬沒想到,這次出行卻成了一條不歸路。當地地主武裝錯把李自成等人當成了是土匪,於是群起攻之,李自成在混戰中被擊殺。
  • 李自成被殺後,數十萬大順軍去了哪?李自成為何被草草安葬了?
    李自成的死因撲朔迷離,根據目前最廣為人知的說法是1645年5月17日,李自成在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身亡,但是也有傳說李自成未死而是出家做了和尚。為什麼李自成被草草安葬歷史上並沒有記載李自成的葬禮經過以及李自成的埋葬地,但是根據當時的情況來看李自成應該是被就地安葬。清軍入關後很多原本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將領轉而投降清朝,李自成被清軍和南明圍追阻截一敗再敗連老巢陝北都丟了,最終被逼入湖北境內,在九宮山被村民誤殺。
  • 李自成大順軍的李過和高一功加入南明軍的真相
    李自成的侄子,綽號一隻虎。)、高一功,字國勳,陝西米脂縣城北壺蘆山人,李自成妻高氏弟)原是李自成部將,李自成陣亡後,他倆率領一部約十萬人轉戰於湖北、湖南一帶,堅持抗清。當時,由於清廷施行野蠻的民族高壓政策,使國內的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漢族各階層人民在抗清的旗幟下聯合起來的新氣象。南明小朝廷雖然腐敗不堪,但任然被民眾視為正統,具有一定的抗清號召力。
  • 清滅大順之戰是清軍的經典戰爭, 最後李自成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當時李自成在北京得知到吳三桂投靠清軍之後,就立即派遣唐通率二萬騎兵去往一片石,去道關外切斷吳三桂的退路,還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去討伐吳三桂。後來清軍在接到吳三桂求救消息後前去支援,不久後便在一片石把順軍打敗了,遂進入了山海關。隔天清軍和吳三桂的軍隊在山海關前跟順軍對峙,清軍的多爾袞命令吳三桂軍先與順軍交戰。
  • 李自成的大順軍為何打不過多爾袞的清軍?
    此書 送到大順軍鎮守榆林的將領王良智手裡 時,李自成已率軍東渡黃河 向北京 進軍了,當李自成 得到王良智的報告,對清「協謀同力,並取中原」的建議不 予 理睬。在李自成於1644年率大順軍滅亡明朝後,清順之間為了爭奪天下,雙方集結重兵先後於山海關、潼關等地大戰,最終清軍擊敗大順軍,定鼎中原。
  • 李自成因腐化而失敗?學者:完全不符合事實
    開初,李自成對吳三桂、黎玉田率領的遼東官兵和山海關總兵高第的招降進行得很順利,吳三桂在大順政權「許以父子封侯」的條件下同黎玉田、高第一道歸附大順政權,吳三桂奉李自成之命率部由永平府前往北京「朝見新主」;黎玉田被委任為大順政權四川節度使。李自成在招降了遼東和關門明朝官軍後,似乎認為京東的問題已經解決,對清廷出兵幹涉的危險毫無認識。
  • 烽火山海關:李自成與吳三桂的對決
    一片石激戰後,李自成潰退北京,而吳三桂成功向多爾袞遞交」投名狀「。此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一路潰敗,退山西、敗陝西、最終亡於湖北。李自成身死國滅,天下形勢驟變,原本金、大順、大明三股大勢力的角逐,最終演變成大清和南明的對決。
  • 李自成是如何失敗的?三百年前,大順軍入京的42天裡發生了什麼?
    當天晚上,李自成的大順軍勢如破竹,一路攻到了北京的平則門、齊化門外。17日上午,大順軍擺開陣勢準備發起猛攻。攻擊行動開始前,李自成派出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 ,要求崇禎皇帝立刻「遜位」。崇禎皇帝用親信太監與杜勳談判,以拖延時間。大順軍見崇禎一拖再拖,於是發起了對北京的總攻。太監曹化淳同大順軍接應 ,大順軍佔領外城。
  • 《雪山飛狐》起因是李自成留下的寶藏,現在寶藏在哪裡呢?
    《雪山飛狐》是金庸的第四部武俠小說,這個時候金庸先生對於武俠小說的駕馭可以說非常的嫻熟,這部小說雖然只有十回,但是情節引人入勝,結局也是開放式結局,給讀者想像的空間,此時的主角還沒有那麼多的傳奇經歷,完全是通過背景和情節的描寫來吸引讀者。
  • 張獻忠的寶藏已找到,李自成的億萬寶藏,卻都落在1個人手裡
    世人皆知的張獻忠沉銀事件,在史上流傳幾百年,到如今也被證明確有其事。而李自成的佔領地區、攻取州縣數目、攻破的明朝親王府數目,都要遠遠多於張獻忠,因此他手中的財富數量會更為驚人。尤其是大順軍攻克京師後,大肆劫掠明朝士紳官吏,王公大臣,據稱僅此一地就搜羅到白銀達7000萬兩之多。
  • 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後,縱容這個人做了一件事,導致大順軍滿盤皆輸
    可以說李自成距離建立又一個百年盛世,僅一步之遙,為何在攻入北京城後不久,就敗給了入關的清軍,最終滿盤皆輸,他自己也落得一個兵敗身亡的下場?這就要從李自成攻入北京城之後說起。 然而李自成的愛將劉宗敏,卻做出了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
  • 收復臺灣的功臣姚啟聖,為什麼沒得到封賞,還欠一屁股債?
    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臺灣都還控制在延平王鄭成功長子鄭經的手裡。這時候,離清朝入關已經有37個年頭了。清朝不想收復臺灣嗎?當然不是,從順治皇帝到康熙皇帝,無不對收復臺灣夢寐以求。可如果要收復臺灣,就得跨過風高浪急的臺灣海峽。清朝軍隊戰鬥力很強,但長於陸戰,短於水戰,跨海作戰更是前所未有,因此只能「望海興嘆」。
  • 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將抵禦清軍入侵的吳三桂部兵力調往西部戰場同起義軍進行作戰。但此番策略在崇禎皇帝的優柔寡斷之下還未等到順利實施,大順軍就已經佔領了大同、宣府等所有京西重鎮,毫無疑問,明廷指望吳三桂前來勤王的計劃徹底泡湯了。同年二月,歷經一系列思想鬥爭和政治鬥爭之後的崇禎皇帝被迫放棄了最後的掙扎,選擇了在煤山上結束自己作為末代帝王的一生。至此,這一在中原地區整整維持了276年統治局面的大明帝國正式宣布滅亡。
  • 史上收復臺灣的7次戰役
    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兩位將軍率遠徵水師一萬餘人渡海到達當時的夷州(今臺灣省),遭到當時土著蠻荒的輕微抵抗。由於當時語言不通,水土不服,又有數千將士病亡,兩位將軍只得率部返回大陸。同時帶走土著數千人為以後的更好的了解和治化臺灣做好準備。
  • 堅壁清野,舍老爹也不降,細說吳三桂與李自成的山海關之戰第一日
    因為一路過來都未見吳軍主力,又加上吳三桂派來的六個當地士紳一再聲稱關遼軍「願一見東宮而降」,所以李自成對諸多鄉勇攔路的情況並不在意,從永平到山海關,大順軍又走了4天。其實大順軍的行軍速度有所延遲,還有一個原因:吳三桂進行了對通往山海關路線上的堅壁清野。
  • 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姚啟聖為何被康熙大功不賞
    姚啟聖影視形象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收復臺灣不久,康熙對負責後方作戰的姚啟聖進行批駁申飭,全面否定姚啟聖的多個建議,沒多久,這個在收復臺灣的做出重大貢獻的姚啟聖悲憤交加,猝然離世自康熙十四年至康熙二十二年,姚啟聖傾家蕩產籌措軍資共計白銀四十二萬八千兩,中間還包括修造學校、賑濟災民、營建民房,製造大小戰船100餘艘,給施琅補充士兵一萬餘人。當他病逝後,家中「肅然無儲蓄,諸子賣田以藏,貧如故。」正如他在平臺後方供應時說:「即家徒四壁,債累難堪,實所甘心。」
  • 明朝滅亡時,其實力仍超過李自成大順政權和關外清軍
    明末清初,民間流傳一首民謠「朱家面,李家磨,做得一個大饃饃,送與對巷趙大哥(代指滿清王朝,因為北宋滅亡後宋徽宗、欽宗被金人俘至東北,故明朝人戲說清朝乃趙宋的後代)」。
  • 牛人李自成死得不明不白 墳墓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李自成,牛人啊!小小驛卒起兵反明,十餘年間橫掃西北,最終打進京城,崇禎皇帝滿含怨恨地吊死在歪脖子樹上,身邊只有太監王承恩作陪——不過,朱由檢倒不是很恨李自成,他有更恨的人,那就是他手下那些文官們。坐了龍殿的李自成,遇上清軍就不行了,打不贏,只好往西跑,跑啊跑啊跑啊跑,就跑到湖北了。雖然李自成是被清軍攆著跑的,但到了湖北,可沒忘了這裡還有座明朝的皇陵呢。嘉靖皇帝父親,明睿宗朱祐杬的顯陵,被李自成搞了破壞。(顯陵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顯陵竟然顯靈了,李自成,沒命出湖北。
  • 三百三十多年前,大將軍施琅收復臺灣究竟用了多少兵力和戰船?
    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南明的「延平王」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越過臺灣海峽,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島。 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臺灣的殖民經營,明鄭政權開始對臺灣實行統治,並與大陸上的滿清王朝分庭抗禮。
  • 曇花一現的大順王朝,闖王李自成失敗的原因在哪裡?
    那一年剛到,從西安來的李自成就打算帶領那五十萬人馬攻打山西,其實西安已經支撐不起那麼多大順人民了。起初,他也只是過去打下糧倉,也沒想要統一什麼的大志。可是沒想到那邊的明末百姓和軍隊也是勉強過活,聽說闖王來了就都去投靠了。當然又為了安定這些人,又是多了一筆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