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王德威 探索文學史的邊界

2020-12-13 華西都市報

哈佛教授王德威 探索文學史的邊界

王德威在四川大學開講座。

  

/名家簡介/

  王德威,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1990年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副教授,2004年任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講座教授。作為中國文學研究的海外華人代表人物,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之深、影響之大,被公認為業界翹楚。主要著作有:《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等。
  2019年5月的初夏,哈佛大學教授、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著名學者王德威,來到川大講了一堂文學課。不僅大教室過道裡坐滿了人,連室外走廊裡也有不少學生站著聽完。受邀聽課的封面新聞記者特別觀察了一下,兩個多小時的課程,幾乎所有的聽眾都是眼神直直地盯著臺上講者,顯然處於求知的興趣之中。考慮到內容是專業文學課,就讓人不得不佩服王德威講課的魅力了。
  近些年,王德威多次來到北大、北師大、人大等高校,進行文學授課或者發表演講,與作家、學生互動。早在2006年,王德威在北大一連上了八節文學課,授課內容被結集成書,由三聯出版社以《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之名出版,影響綿延不絕。

1
王德威的研究令業界耳目一新

  從《被壓抑的現代性》到《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中對中國文學「有情」歷史的召喚和重新叩問,王德威的研究,從視野到風格,從內容到表達,都令業界耳目一新。王德威既有長期浸潤在西方學術範式中訓練得來的邏輯理性,又對中國傳統詩論古奧靈動的汲取。將中西學打通的他,對文學的考察,顯得妥帖、生動、深刻。再加上他在授課或演講時,用詞環環相扣,邏輯緊密,文採飛揚,也彰顯出「文」的魅力。
  在川大這次的講課,王德威重點介紹了一本由他本人主編、哈佛大學出版的《新編現代中國文學史》。但他不是簡單推薦一本書,而是藉著介紹書,高效傳達出一場關於「文學」、「文學史」的見識突破之旅。作為一個學院派學者,王德威對當下時代沸騰的媒介革命對文學的影響,有著敏銳、及時的察覺和深刻思考和回應。在他看來,文學的「文」,除了以文字作為最重要的媒介,還應該往聲音、影像等領域拓展。所以,文學並不僅限於慣常的小說、散文、詩歌等樣式,還可以包括音樂、電影、墓志銘、演說、報紙、黃梅調與舞蹈史詩等,甚至包括阮玲玉的臨終遺言,鄧麗君在當下的全息影像「復活」演出等。文學史的編纂,不應陷入千篇一律的枯燥的資料彙編,而是帶有文學的想像力、趣味、光彩,是真正帶有「文」的氣質的文學史。

2
思考多元媒介下﹃文﹄的多種可能

  古典文論《文心雕龍》中有這麼一段話:「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發而為辭章,神理之數也。」這段對「文」跟「形」、「聲」、「情」關係的闡述,在王德威看來,非常有現代性。他還提醒我們注意中國文學的「文」字源遠流長,中國人對文的觀念之開闊,跟當代西方很多文論是可以對話的。其中提到的「形文」「聲文」「情文」這些觀念正是21世紀媒介革命背景下,文學向外開拓的一個思想源頭。文學不該只是詩歌、戲曲、小說、散文,還可以是偉人的演講錄像,甚至一段愛情,一樁醜聞。
  在王德威主編的這部文學史中,就有一篇是北大陳平原教授寫的,關於孫中山在1924年,在他生前最後一次的演講。王德威說,歷史人物的演講,經由留聲機傳播,變成大家可以聽到、感受到,然後體會、反應的一種陳述過程。「這也是文學生產的物質性(也包括身體性)的一面。」
  除了鄧麗君《月亮代表我的心》歌詞被王德威收錄進這本文學史,他還提醒到,鄧麗君演唱的影像本身也有文學性。近些年,通過3D投射還原,鄧麗君的真人影像出現在演唱現場,讓王德威也很震撼,「那一刻我們突然理解到,文學的力量不應該是每個中文系規定考試的內容而已。在那一刻我們被感動的時候,對於聲音,對於形象,對於媒介,對於文字之間相互激蕩出來的繁複的網絡,那是觸動人心的,那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文』是不斷的生命經驗的彰顯。而這個『彰顯』,是可以用不同的媒介不斷與時俱進的。」王德威甚至還關注到電腦遊戲。電腦遊戲離我們所能夠理解的文學概念比較遠,但是王德威提醒我們,「我們思考電腦遊戲所產生的一種敘事力量,這也可以是文學的一種元素。」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哈佛大學啟動大型國家文學史系列,先後編纂出版《法國文學史》《德國文學史》和《美國文學史》。2013年,身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比較文學系教授,王德威受邀主編《新編現代中國文學史》。2017年4月,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這本《新編現代中國文學史》,英文版共1060頁。在川大的這次講課中,王德威透露,中文翻譯已經完畢,計劃在四川出版。他對此充滿期待,「這個書編寫時預設的讀者對象是英語世界的讀者。但我覺得我真正的知音應該在中文世界。」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加盟南開大學 其著作曾風靡學界
    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加盟南開大學 其著作曾風靡學界 2017-10-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中新社天津10月24日電 (張道正 郝靜秋)著名學者、哈佛大學東亞系講座教授暨比較文學系教授王德威
  • 美國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做客文學院 主講:「眾聲喧譁之後:當代小說...
    5月16日上午,美國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在人文樓為文學院師生帶來一場名為《眾聲喧譁之後:當代小說與敘事倫理》的精彩演講。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馬俊傑教授,知名作家閻連科、李洱、張悅然,《中國當代作家評論》主編林建法,北京大學出版社編輯張雅秋,文學院青年教師楊慶祥博士出席了本次演講。
  • 哈佛華裔學者王德威:談談華語語系文學的新方向
    中國僑網10月16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哈佛大學華裔學者、南京大學客座教授王德威應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的邀請,即將於在新加坡發表演講,主題為「南洋的『風』,星洲的『土』——從文學看歷史」,以新加坡為坐標點,思考南洋研究的新方向。
  • 張曉蘭:王德威·田曉菲·包弼德(在哈佛聽課之二)
    三、王德威:From history to fiction/從歷史到小說David Der-wei Wang 這門課的上課時間在周一下午一點到三點,授課地點也在哈佛燕京學社一樓一間較大的教室裡,選王德威教授課的學生很多
  • 高曉松入職哈佛大學東亞系,同事都有誰?預感他將被全面碾壓
    在哈佛,他可以和包弼德教授聊一聊。包弼德教授是著名的中國歷史專家,尤其精於對宋史的研究。,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教授之一。,一路破格成為哈佛大學副教授和教授,是哈佛大學東亞系最年輕的女教授。>王德威是著名華語文學研究者,以對中國晚清文學、現當代文學的研究而聞名。
  • 哈佛大學田曉菲教授應邀做客「胡適人文講座」
    5月31日晚,北京大學傑出校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田曉菲應邀來訪中文系,並以「宴飲與回憶:重新思考建安」為題作精彩演講。來自校內外的400餘位同學早早來到講座現場。中文系系主任陳平原教授首先致辭。隨後,田曉菲教授正式開始演講。
  • 會議︱記哈佛大學「超越邊界:文本、思想和人的跨區域運動」
    為了在比較視野下進一步探討與理解跨區域運動和跨文化研究,哈佛大學的兩位青年學者——南亞學系博士生曲洋和歷史系博士候選人吳博皓,於2月21至22日在哈佛大學政府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GIS)南樓蔡氏禮堂(Tsai Auditorium)組織、舉辦了 「超越邊界: 文本、思想和人的跨區域運動」的專題會議。
  • 【轉載】王德威:但悲不見九州同——記梁叔叔
    在我讀過極少數關於臺灣政壇的文章當中,王德威老師的《但悲不見九州同》一文,是我印象深刻之佳作。這篇文章內地知道的人並不多,蓋因是紀念臺灣政要梁肅戎先生。肅老最慷慨之舉,是當年帶頭要求開除李登輝黨籍的國民黨元老之一。此文系肅老逝世一周年之後,王德威老師應《聯合報》約稿而寫。我讀這篇文章,有別樣感情。
  •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聶石樵逝世,一生從事古代文學史教學研究
    北師大文學院教授聶石樵逝世,一生從事古代文學史教學研究 澎湃訊 2018-03-13 13:54 來源:澎湃新聞
  • 王德威:華語寫作的新境遇|天涯·新刊
    王德威、梁鴻、閻連科在人民大學創造性寫作專業研究生班上主持人梁鴻:今天特別榮幸請到王德威老師到課堂上,我們創意寫作班的學生也希望能和王老師做一些交流,希望能得到一些啟發和碰撞。孫頻:王老師好,想問一下,您覺得臺灣女作家像施叔青、李昂、黃碧雲、朱天文、朱天心等等,他們和大陸的女作家之間的根本區別在哪裡?
  • 吳宓和他的《世界文學史大綱》
    (吳宓《希臘文學史》)  據父親早年的清華弟子、原北大西語系教授李賦寧回憶:「早在(1921年任教)東南大學時期,吳宓就已制訂出『世界文學』講授提綱(英文),包括各國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國文學史。這在我國是最早的世界文學教程。有了世界文學的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從事比較文學的研究。
  • 著名文學史家溫儒敏教授到中國海洋大學作演講
    2011年11月26日下午,應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徐妍教授邀請,北京大學中文系原主任、現任山東大學一級教授、著名文學史家溫儒敏教授來到海大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為師生做精彩演講。  溫儒敏教授的演講題目是:文學史的功能和可能。
  • 【消息】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韓南昨去世
    【消息】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韓南昨去世 澎湃記者 石劍峰 2014-04-28 14:22 來源:澎湃新聞
  • 哈佛東亞系中國文學教授田曉菲精讀《金瓶梅》文學與文獻匯於一爐...
    這也從哈佛大學東亞系中國文學教授、哈佛東亞地域研究院主任田曉菲的《秋水堂論金瓶梅》,可見一斑。田曉菲(筆名宇文秋水)是學術界的一個傳奇人物。上世紀80年代中期,她是被破格錄取的一名少年大學生。被北大西語系英美文學專業錄取時,她才13歲。16歲寫的詩,曾被選入中學課本。27歲成哈佛博士,35歲成哈佛正教授。
  • 德懷特·珀金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德懷特·珀金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美國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過去在哈佛曾擔任過的職務有:哈佛東亞中心(即現在的費正清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系主任、哈佛國際發展研究所所長。他擔任現職前的職務是哈佛亞洲中心主任。
  • 文學史的另一種寫法
    文學史的另一種寫法——關於《劍橋中國文學史》和《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時間:2019年9月20日上午地點:武漢大學文學院218會議室主持人:詹福瑞(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國家圖書館原館長)因為這個話題是在下面的背景下提出的——中國文學史,是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的一個很重要的載體。從1904年林傳甲開始撰寫《中國文學史》,南有黃人,北有林傳甲,中國文學史的編纂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了。1921年胡適寫的《白話文學史》,可以說基本確定了中國古代文學史撰寫的模式。那時他們還主要以進化論作為文學史觀。
  • 跨越邊界:探索中國文化對外譯介的有效機制
    跨越符號的邊界——探索「大翻譯」模式如何成功高效地譯介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典籍近年來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翻譯研究者從各自的視角出發,提出了許多典籍譯介的策略。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中國語言文學系蕭麗玲教授(Li-ling Hsiao)教授也以《西廂記》中「鶯鶯聽琴」一節中的插畫為例,解釋了基於視覺與空間維度的符號是如何對基於聽覺與時間維度的音樂進行「翻譯」的,分析了符際翻譯的方式對意義傳遞的重要影響。
  •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劉軍
    這位曾同時拿到史丹福大學和哈佛大學終身教授offer的數學天才,憑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在生物信息學領域還處於冷門期時敲開了這個破譯生命語言密碼的大門。  劉軍,35歲便拿到哈佛大學終身教授offer,目前是美國哈佛大學統計系和生物統計系終身教授,是世界生物統計和生物信息學領域的著名專家,同時也是史丹福大學的兼職教授,清華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