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Doris媽媽說育兒」 「陪寶寶讀童書」。
在過去的中國,每一戶人家都過得非常艱難,貧困到甚至一家子連飯都吃不飽。而在這樣的家庭裡,脆弱的孩子存活下來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
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健健康康的成長,大家開始給孩子餵百家飯,穿百家衣,讓孩子能夠接受百家的祝福,平安健康地長大。
時至今日,這個習俗雖然已經漸漸消失,但還是會有一些爺爺奶奶秉持這樣的信念,用這種方式給自己疼愛的孩子送上祝福。
最近就有一個姥姥為自己剛剛出生的外孫女縫製了一個充滿著愛的百家被。外孫女是早產兒,雖然活下來了,但是體質要比別的孩子弱,這是姥姥唯一能夠想到的幫助自己小孫女的辦法。
所以,從小孫女出生的那一天起,姥姥就購買了許許多多縫製被子的布料,仔仔細細地剪裁拼接,做出了一條百家被。
這種做法雖然和過去要百家布料做被子的做法不同,但也是他們那裡流傳至今的做百家被的方式,一針一線之中都包含著姥姥對外孫女深厚的感情。
所以,在百家被製成之後,大家看著那上面花花綠綠的圖案,看著姥姥努力睜大雙眼為孫女辛苦縫製的樣子,都覺得異常感動。
很多人也想到了自己的姥姥,想到她們粗獷雙手辛苦勞作的樣子,想到了她們對我們滿滿的愛。我們都不禁感嘆,母愛真是太偉大了,偉大到可以變成一種延續,傳遞一代又一代。
偉大這兩個字本身就帶著非常深刻的力量,不能輕易被使用,但用在母愛上,我們卻不會覺得有任何違和,因為母親總是一次又一次地為我們付出,她們本來就是偉大的代名詞。
1.含辛茹苦養育子女,為子女不斷付出
生養孩子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當女性被賦予了這樣的天職之後,每個女性都會經歷從少女到母親的過程。少女時期,她們還是自由天真的,但成為母親之後,她們只能夠一次次的付出,一次次的犧牲。
每一次生育都意味著她們要付出巨大的時間和精力,甚至要傷害到自己的身體,或是犧牲自己實現夢想的機會。但她們從未抱怨,看著孩子的時候,永遠是幸福的樣子。
2.培養孩子成人還要為孩子不斷操心
當孩子年齡一天比一天大,逐漸變成大孩子、變成大人,擁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後,母親還要為孩子不斷地操心。操心他們的家庭,操心他們的生活,比任何人都期望孩子能夠擁有一個很好的未來。
尤其是那些生育了女兒的母親,更是要在女兒懷孕生子的時候,大包小包地提著東西去照顧女兒。明明一把年紀了,還要熬著夜陪女兒產子,幫著照顧外孫子。
但她們從來不會有任何怨懟,很多姥姥還會自己為自己增加工作量,為外孫女縫製衣服,縫製能夠護佑他們安康的百家被。母愛本身就是這樣一種偉大又感人的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不禁會想,到底是什麼力量支持著母親,讓母親這樣無私地為子女付出,在自己子女這一代還不夠,還延伸到孩子的孩子身上。
其實,這件事情很難說的清楚,有人說,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就是母親深深的牽絆。肚子上的臍帶雖然剪斷了,但心裡的那根線卻沒有斷,它永遠牽連在母親和孩子之間,為他們打上一輩子都難以解開的烙印。
所以,母親會為孩子揪心,為孩子的痛而痛,為孩子的苦而苦,寧願付出自己的一切,也要讓孩子過得平安快樂。
但其實,所有的原因都逃不過愛這個字,孩子本身就是母親的一部分,是母親人生的延續,亦是母親信仰的開端。他們承載著母親的希望,是母親輸送愛和關心的最終點。
這是情感的互換,也是彼此一生的依託。
當然,這種愛的互換不完全平等。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可能是平等的,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這份愛可能就會逐漸傾斜,變成母親愛孩子愛得更深。
也因為這個原因,很多孩子都會漸漸的忽視母親,不再去細心回應母親的愛。這是人之常情,也是無力改變的事,但孩子們在這個時候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儘量去回報母親一二,讓母親有一些心理安慰。
1.即便有了自己的生活,也不要忘了接母親過來坐坐
很多人在擁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後,就會忘了母親,但母親一生為孩子付出,早已習慣孩子永遠在自己身旁。所以,如果孩子想要慰藉母親,就要儘可能的多多陪伴母親,讓自己的生活有一些母親的參與。
長輩與小輩之間雖然不必過分介入彼此的生活,但還是應該在適當的時機,一起坐一坐,過過節,吃飯,聊聊家常。這樣一來,哪怕孩子不一直呆在母親的身邊,母親心中也會非常安慰和快樂。
2.對母親耐心一些,不要斥責他們的過分關心
母親和孩子之間永遠是存在著代溝的,這種代溝可能在於心理,也可能在於知識。所以,在母親表達愛的時候,孩子們可能會有一些煩惱,也可能會因為母親的無知而有一些無語。
但在這個時候,請千萬不要去指責母親,因為她們也是出於關心。尤其是在照顧外孫,她們的教育方法與子女的方法出現出入的時候,請耐心地告訴她們,為她們講解,不要對她們出來一通呵斥。
對她們多容忍一點,耐心一點,父母與孩子之間也可以良好的相處。
母親對孩子的愛,孩子一生也回報不完,所以我們要儘可能的多寬慰母親,多陪伴母親,儘量回報她們一二。
你怎麼看待母愛的偉大?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回報母親?歡迎在下面留下你的觀點。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