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洗更健康」這句廣告語簡直太洗腦了,想必所有媽媽都聽過。但寶寶身上的一些部位,可不是洗的越勤、越乾淨越好,反而過度清理可能會給寶寶帶來傷害!
1
囟門、頭垢別亂摳
容易導致皮炎、毛囊炎
很多小寶寶的媽媽,在給寶寶洗頭的時候都會發現,寶寶的頭皮上經常有一些乳白色的或咖啡色的頭垢,「手癢」的媽可能當時就忍不住摳起來。
但是,這樣做的危險非常大!
過度清理的危害:
寶寶的皮膚又薄又嬌嫩,可禁不住老母親指甲的「洗禮」。若強行把頭垢摳下來,很可能會損傷頭部皮膚和毛囊,引起毛囊炎,而且大人的指甲縫裡藏著很多細菌,如果不小心摳破了皮膚,甚至導致嚴重的感染!
尤其是1-1歲半以內,有的寶寶囟門處還沒有完全閉合,軟軟的一層皮膚,如果粗暴去摳囟門部位的頭垢,寶寶真可能會因此而生病。
難道,寶寶的頭上有頭垢,就不能清理了嗎?
當然不是,寶寶的頭垢不僅需要清理,而且要及時清理。因為寶寶的頭垢中也會滋生細菌,如果長時間沒有清理,同樣會有局部感染的危險。
如何清理寶寶的頭垢?
1.再強調一遍,一定不要用指甲摳,也不能用太粗糙的毛巾生硬擦拭!
2.先用溫水浸溼寶寶的頭部和頭髮,然後在頭垢處塗抹上一些嬰兒油,或橄欖油、山茶油,讓油分在頭垢出停留幾分鐘,軟化頭垢,加速頭垢的脫落,並修復、滋潤寶寶的頭皮。
3.然後用紗布巾或棉柔巾,或非常柔軟的小刷子(嬰幼兒專用的軟毛牙刷),輕輕擦拭或刷洗頭垢。注意,一定要確保這些物品和媽媽手部的清潔。
4.因為頭上還有殘留的油脂,最後用嬰幼兒專用的洗髮水清洗整個頭部。
5.有些寶寶的頭垢比較頑固,可能無法一次全部清理掉,沒關係,一次清理不完可以分多次清理,別太心急。
2
肚臍別用指甲摳
真的會拉肚子,還可能化膿感染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和我一樣的童年回憶,小時候,媽媽總說:
別摳肚臍眼,摳肚臍眼拉稀;
肚臍眼的泥兒,就是腸子裡滲出來的屎,可髒了;
摳肚臍,會把腸子摳出來……
聽過、記得的媽媽們,文末點個「在看」哦~
肚臍眼真的那麼髒嗎?它真的是和腸子相連嗎?肚臍眼能不能摳、怎麼清理呢?
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來講,肚臍只是胎兒出生後,臍帶自然脫落所留下來的疤痕。所以,那些說臍帶連著腸子、內臟的話,都是在騙人。
肚臍裡的髒東西更不是屎,而是皮膚表層脫落的細胞,與汗液、灰塵等雜質所形成的混合物。跟洗澡時身上搓下的泥兒成分差不多。
雖然肚臍不跟腸子相連,但不能隨便摳是真的!
過度清理的危害:
肚臍處的腹壁較薄,如果太用力摳或摩擦容易受傷感染。而且臍周有很多神經反射,摳肚臍會刺激腸蠕動,出現腸胃不適或腹瀉。
尤其是新生兒的肚臍需要格外注意,那裡是寶寶出生後剪斷臍帶的「小傷口」。
我之前在一個媽媽群就看到幾位新手寶媽問寶寶的肚臍護理問題。
從圖片看來,新生兒肚臍位置有點出血結痂,確實有點令人擔憂,對於新手寶媽來說可能對寶寶的肚臍護理更加束手無策了。所以,下面就具體說說新生兒和大寶寶的肚臍護理和清潔方法。
如何清理寶寶的肚臍?
1.新生兒要肚臍要保持乾淨、乾燥、避免摩擦。用手指輕輕撐開寶寶的臍部,露出臍帶根部。先用幹棉籤蘸幹並擦淨臍窩及臍帶根部的汙物,再用碘伏棉籤,由內向外環形消毒,不要來回擦拭。
2.大一些的寶寶,用清潔溼潤的棉籤,或沾溼的棉柔巾溫柔擦拭出肚臍裡的髒東西就可以了。不需要額外用酒精、香皂等。
3.如果肚臍長時間沒清理過,裡面的髒東西可能比較硬、不好清理。可以參考去除頭垢的方式,先用棉籤蘸嬰兒油軟化汙垢,再做清理。
4.寶寶的肚臍不用每天都清洗,隔一段時間,覺得肚臍比較髒了,清潔一次即可,平時更不能頻繁用手去摳。
3
耳屎別亂掏
當心掏出中耳炎
甚至損傷鼓膜影響寶寶聽力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新聞:6歲姐姐給3歲弟弟掏耳朵時不慎摔倒,棉籤插進耳道造成股膜穿孔。
據統計:每年美國都有大約12,500個孩子因為使用棉籤,導致耳朵受傷而被送入急診室而我國因給孩子掏耳朵而誤傷孩子鼓膜的事情也不少。
但是也有新聞曝光過:5歲男孩從不掏耳屎,最後不得不通過全麻手術,才掏乾淨!
那麼,寶寶的耳屎,到底要不要掏、能不能掏呢?
耳屎的學名叫耵聹,由外耳道內壁的皮膚腺體分泌、同時混有灰塵、皮屑等而成。作為耳朵的天然清潔劑,耳屎不僅可以粘附汙垢並減緩細菌的生長,還能阻擋汙垢,灰塵和其他顆粒進入耳道,過濾和緩衝聲波,從而保護鼓膜。
而且耳屎還有潤滑耳道的作用,不讓耳朵感到乾澀。如果沒有它,灰塵、異物、細菌等就會長驅直入,從而引發外耳道感染,刺激或傷害鼓膜。
過度清理的危害:
刺激外耳道皮膚,加劇耵聹腺分泌更多耳屎,形成惡性循環;
損傷外耳道皮膚,給細菌的侵入造成可乘之機,甚至引發中耳炎;
如果掏耳朵的時候,發生外力損傷,或掏得太深,可能傷到孩子的鼓膜,影響聽力。
所以,我們建議:
1.一般情況下,不用給寶寶掏耳屎!
只要寶寶耳朵不痛、不癢、聽力好,孩子的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會在孩子說話、吃飯、打呵欠時,隨著下頜運動,藉助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自動被排出。
2.有種耳屎必須要掏!
耳屎,有屑狀的幹耳屎和泥狀的溼耳屎兩種。如果孩子的耳內環境恰好屬於溼性、油性,這種耳屎就不容易自動清除。
當孩子耳道內被耳屎塞滿,出現大量黃色油性耳屎或堅硬的大塊耳屎,孩子感覺耳悶,聽力減退或耳痛,為防止耳屎堵塞耳道,誘發炎症,這時候就需要幫助孩子清理耳屎。
3.千萬別用棉籤給寶寶掏耳屎!
一個動圖告訴你
為什麼不能瞎給寶寶掏耳屎
從上面的動圖來看,耳屎確實被掏出了一部分,但掏耳屎的動作也把裡層的耳屎推進了更深的耳道中,讓耳屎被堵得更深。
4.不誇張的說,給寶寶掏耳屎,必須去醫院,讓醫生處理!
看到一大坨耳屎,千萬別衝動,媽媽們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能用手指、棉籤、挖耳勺,給寶寶掏耳朵!
如果發現孩子的耳朵被耳屎堵住或者有耳朵疼等症狀,記得千萬去醫院讓專業的醫生進行清理;如果寶寶耳屎又多又油,可以每隔3個月或者半年到醫院清理一次即可。
4
鼻涕不能亂擤
容易損傷鼻黏膜,或誘發中耳炎
最近的天氣有點忽冷忽熱,寒流來了氣溫驟降,寒流走了氣溫回升,一不注意,寶寶就可能著涼。小區裡、幼兒園裡鼻塞、流鼻涕的寶寶越來越多。媽媽總是想盡各種辦法給寶寶清理鼻孔。
但有時媽媽清理的方法不對,反而會損傷孩子的鼻黏膜,甚至引發中耳炎。
前兩天我一朋友跟我說,她兒子最近感冒了,鼻涕流不停,擦都擦不過來。過了幾天,鼻涕倒是不怎麼流了,孩子卻總喊耳朵有點疼。後來把孩子帶到醫院,診斷結果為中耳炎。醫生說可能是因為給孩子擤鼻涕的方式不對,才導致了中耳炎。
原來這位媽媽每次給孩子擤鼻涕都是捏住孩子的鼻梁兩側,讓孩子用力往外擤。這樣捏住寶寶鼻子擤鼻涕的方法不僅容易損傷寶寶的鼻黏膜,而且還會將一部分的鼻涕擠向咽喉管,引發中耳炎。
其實,鼻腔內有一些分泌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鼻屎」)是正常的。 正常鼻黏膜本身是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細胞組成的,平時的分泌物中含有的酶具有破壞病菌的功能,是預防感染的一道防線。
過度清理的危害:
經常給寶寶清理鼻屎,鼻黏膜在受到過度刺激後,分泌會更加旺盛。因此就會出現家長們常說的「經常清理,但鼻屎仍然很多」的情況。有時控制不好力度等,會導致鼻黏膜受損,反而容易受到進出鼻部病菌的侵襲。
現在這個季節,寶寶鼻塞、流鼻涕是再常見不過的狀況了,尤其是在秋冬季。媽媽們學會正確清理寶寶的小鼻子,勢在必行。
如何清理寶寶的鼻涕和鼻屎?
1.媽媽可以先用手電照射寶寶的鼻腔進行觀察,如果寶寶的鼻黏膜沒有紅腫,寶寶也沒有其他任何不適,那麼就很可能與鼻內分泌物過多有關。
2.流出的鼻涕、掛在鼻子下的鼻涕,別頻繁擦,要輕輕蘸。頻繁的擦拭,很容易將寶寶鼻子周圍的皮膚擦破,寶寶更疼、更難受,應該儘量選擇柔軟紙巾、綿柔巾,或者溼巾,輕輕蘸幹,不要用力來回擦拭。
3.當寶寶因為生病而產生大量鼻分泌物,影響到寶寶呼吸、睡眠時,可以使用吸鼻器,幫寶寶快速將鼻腔清理乾淨。但不要有一點鼻涕就用,吸得越乾淨,對鼻黏膜的刺激越大,反而會分泌更多的分泌物!
4.大一點的孩子教會他自己擤鼻涕。可以媽媽用面巾紙先按住寶寶的一側鼻孔,擤另一邊,再交換著擤。大一些的孩子,媽媽都可以通過示範動作,讓寶寶模仿著做。
5.如果鼻涕太粘稠,可以使用浸滿橄欖油的棉籤塗抹寶寶鼻黏膜,清理分泌物的同時,還可以起到隔離鼻黏膜的作用,從而減少分泌物的產生;
6.乾燥結痂的鼻屎,別直接摳要先溼潤,再清理。可以先滴入少許海鹽水,待分泌物軟化後,再用上述方法清理;
7.如果寶寶鼻塞嚴重,可以先用溫溼的毛巾給寶寶敷鼻,或者讓寶寶在蒸汽比較多的浴室裡待一會兒,引導寶寶打噴嚏,排出過多的鼻腔分泌物;
5
私處洗得越乾淨
反而更容易感染細菌
「洗洗更健康」這句廣告語,當初就是某私處洗劑廠家宣傳倡導出來的,現在很多知名專家已經站出來「闢謠」了。
之前,我們專門寫的關於清洗寶寶私處的文章中也說過:
據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統計,今年,他們科室的門診量已經突破兩萬人次,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約六成的小病人是來看外陰陰道炎的,有些嚴重的炎症造成了陰唇粘連。絕大部分女寶寶的外陰陰道炎與家長的清潔方法錯誤有關。
過度清理的危害:
強翻男寶寶的包皮清洗,可能造成包皮損傷,引發感染;
強行扒開女寶寶的小陰唇清洗,或者非要把外陰分泌物全擦掉,反而會讓女寶外陰處失去應有的保護,造成寶寶局部黏膜損傷和感染。
所以,不管是男寶寶還是女寶寶,都不能過分清洗私處!
寶寶的私處怎麼清理?
男寶寶要這樣洗:
1.一般情況下,用清水衝衝就好。只需要每天給寶寶洗澡,或洗屁屁的時候,用溫水衝洗私處就好了,需要注意的是,水溫最好控制在37度以內,一定不要過熱。
2.洗的時候,不要強翻包皮。絕大多數男寶3歲前,包皮和龜頭「生理性粘連」,這恰恰是對陰莖的保護。但如果強翻包皮,人為過早造成寶寶的包皮和龜頭之間出現縫隙,細菌也會乘虛而入,加上強翻包皮可能損傷寶寶皮膚,就更容易感染了。
3.汙垢太多時,可以用點橄欖油輕擦。可能有的男寶寶小JJ上會有一些乳白色的物質不容易洗掉,這是「包皮垢」(包皮下積存的廢物,寶寶有這些也很正常)。可以在包皮和龜頭上給寶寶塗一些橄欖油,待1-2分鐘,再用浸滿油的棉籤輕輕擦拭,就可以很輕鬆的去掉包皮垢了。
女寶寶要這樣洗:
1.每次換尿布,都要用溫水衝洗。女寶寶的尿道短,離肛門近,更容易受到細菌的「攻擊」,感染、發炎。所以每次給在寶寶換尿布的時候,都要用溫水衝洗。
2.清洗時,輕扒大陰唇,別扒小陰唇。約有三分之一的3個月-6歲的女寶寶,小陰唇可能會有「生理性粘連」,隨著寶寶長大,會自行消除。如果每次洗私處的時候都扒小陰唇,可能增加感染機率。可以用溫水,從前往後衝洗女寶會陰部,衝掉表面的汙物就可以了。
「桃心部分」是大陰唇,可以輕輕扒開,衝水
3.即使有分泌物,也不要過度清潔。有些女寶的陰道內有時會有透明或白色的物質,甚至是血性分泌物排出。這是因為剛出生後女寶體內來自於媽媽的雌性激素造成的,慢慢的激素消退了,分泌物也會慢慢消失。不必緊張,更不用過度清潔。即便是大一些的女寶,陰道內可能也會有一些分泌物,這是有殺菌、抑菌、保持酸性環境等保護作用的,把這些分泌物都清洗掉,反而給了細菌侵犯的機會。
4.儘量用流動水洗,不要用盆洗。用盆洗的話,肛門周圍的大腸桿菌進入到水中,增加了私處的感染機率。
5.無論是給女寶擦屁屁,還是洗屁屁,擦洗順序很重要:從前往後,一定不要弄反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