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4 16:11 |通訊員 林子婧 繆鎖
空中看蕭江鎮,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城區簇擁著桔坡山,格外醒目。高高聳立在山頂的鼓樓與奔騰的鰲江相對,聞鼓而聽濤。「中國塑料編織城」「中國塑料編織第一鎮」「中國紡織材料包裝名鎮」「中國塑編之都」,蕭江鎮在40年的塑編產業發展中,摘取了四張響噹噹的國字號產業金名片。這四張金名片,生動地記錄著蕭江塑包產業創新發展的歷程。
圖存求變,
小村莊織出第一條編織袋
毛傳臻老人今年79歲高齡,就是他,從田頭走進了車間,成為平陽塑編業的「開山鼻祖」。
問及當時是怎麼想到做塑編的,毛傳臻老人回憶道,在當時那個年代,老百姓的思想都很純單,只覺得農村比較落後,不甘於貧寒,想要脫離農村的生活,於是萌發了出去闖闖天下念頭,夢想著能賺些錢。「我記得那是1978年的夏初,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出差到南通,第一次接觸到編織袋。」毛傳臻告訴記者,當時,他在馬路上看到有輛車裝載著一些袋子,當時並不知道是編織袋,只知道這袋子與麻袋不同。而過去,裝金剛砂都是用麻袋,所以當時他便對這些包裝品很好奇,就打聽袋子是在哪裡生產的。得知是南通塘閘碼頭邊後,他立刻跑到了這個廠,說自己要買袋子,並詳細諮詢產品的原料和質量等問題。
「在廠家的生產車間參觀時,我得知這種袋子是用1511型織布機生產的,技術含量不高,每條袋價格只有2元左右。」毛傳臻說,當時的場景現在依然歷歷在目,當時,生產醬油的一種原料甘露素就是用麻袋裝的,一個麻袋的成本要5-6元,相比之下,編織袋便宜不少。毛傳臻嘴裡說想購買,心裡想的卻是能否自己也生產。他盤算著,如果自己能生產編織袋,那好處就多了:第一,可以解決更多的剩餘勞動力;第二,這種生產技術容易學;第三,銷路可能會很好。因為麻袋的成本遠遠高於編織袋,細想之下,毛傳臻覺得自己生產的想法靠譜。於是,他便花了6元買了3條編織袋帶回了平陽。
蕭江和塑編自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回村後,毛傳臻組織了10個村民,每人出資100元,購置木料,並請木匠製作了10臺手拉木機,又從福州購買了塑料編絲500公斤。設備完工,原料到位後,村民們又從宜山請來織布機修理師傅,經過4天的調試,成功織出了第一條編織袋。「編織袋織好了,但是不知道如何銷售,我只好再到南通,了解市場情況。」毛傳臻說,他來到南通某廠家,憑藉記憶,把袋子上印的某單位名字記下,又多方打聽到這個有需求的用戶,詳細了解他們對產品的質量、規格、交貨期以及需求量,取得了用戶需求的第一手資料。「我到現在都記得籤到第一張合同時的心情,淚水都下來了,激動啊!」說到這裡,毛傳臻依然百感交集。
當年8月,平陽首家村辦企業——蕭江青龍塑料編織廠誕生,開啟了第一代手工編織生產作業。很快,其他塑編廠應運而生,整個村莊都開始興辦企業。這一年,蕭江工業總產值121.3萬元,1984年達到4873萬元,而到1999年達到18.86億元,2004年工業總產值達到30.5億元。
革新提質,
「蕭江製造」打下「經緯天下」
有了市場,夢想就會照進現實。改革開放40年,也是蕭江塑編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全的40年。1985年,隨著鐵輪機替代了木織機,塑編業出現了第一次質的飛躍,生產效率大大提高;1990年,家庭作坊發展成股份合作企業,塑編業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湧現出了一批塑編企業生產集團和有限公司;1995年,隨著現代科技的應用,傳統塑編業向現代塑包業轉變,產業鏈拉長,規模擴大,產值迅速增加。2000年後,蕭江鎮又相繼開發建設了佔地350畝的一期工業園區和1000多畝的二期工業園區,塑編產業開始走上了集團化、規模化、高新化發展之路,迎來了新的發展高潮。
在蕭江毛家處文化禮堂塑編館的牆壁上,記錄了蕭江編織袋的故事。「這裡記錄我爺爺、父親那一代人的創業故事,他們的創新創業精神,是我們整個產業發展到今天的根脈。」勝龍機械董事長毛芳勝告訴記者,他經常會帶客商來這裡,向客商展現當地塑編的產業特色,為進一步合作打基礎,同時也希望自己能以父輩們為榜樣,傳承發揚他們的創新創業精神。
「父輩們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從原始手拉木織機到半自動鐵輪機,再到四梭、六梭全自動圓織機,蕭江塑包產業機械設備就是這樣在不斷創新中更迭的,這些是他們的血汗,也是他們的期盼。」說起淵源,毛芳勝說,爺爺過去就從事編織袋生產,這讓他更有體會,製造更優良的生產設備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事實上,蕭江的塑編產業的發展史,一直就是產品和織造工具同步創新的歷史。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塑編產業機械化,當地許多設備都要從常州、煙臺等地進口。遇到設備損壞、零件更換,都要跑到廠家去,非常不方便。毛芳勝這些創業者感觸最深的就是,他們不忘初心,對本地製造更優的生產設備情有獨鍾,並獲得成功。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當地生產的編織袋設備,從過去每小時數百公斤的生產量,上升到如今每小時10多噸,單位產量耗電量卻顯著減少,更加節能環保。
目前,蕭江鎮有塑包企業300餘家,其中,從事塑編生產的200餘家、無紡布包裝的20餘家、棉紗生產的6家、紙包裝生產的60餘家、軟包裝生產的50餘家。經銷點遍布全國2126個縣(市、區),覆蓋全國縣級以上75.8%的行政區域。全鎮塑包從業人員近3萬人,在外蕭江人從事相關企業有1000多家,形成了區域經濟的大產業大集群格局,成為全國最大的編織和非織造包裝材料及製品生產集聚地。這一組華麗數據的背後,是蕭江人不斷進取求新而求得的「經緯天下」。
科技創新,
塑包紡織產業迎來新時代
從小規模作坊式、家庭式、聯戶式的生產規模發展成為擁有「中國塑編城」「中國塑編之都」「中國縣域產業群競爭力百強」等國字號金名片的蕭江,其塑包產業的飛速發展很大一部分歸功於「科技創新」。
在溫州國宏包裝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排排整齊的六梭全自動圓織機正在飛快作業,從高耗低產到主動技術改造,企業車間生產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目前,企業能耗與原來相比下降約25%,生產效率提升20%以上。去年,企業實現產值2億多元,畝均產值1000多萬元。」國宏包裝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提高企業「畝產」,蕭江鎮積極鼓勵企業招才引智、科技創新。「在政府引導下,通過人才引進組建研發團隊,我們獨立研發的套、縫、切一體機,不但提高了30%以上的生產效率,更使人工成本降低了40%。」據介紹,這臺由國家高新企業溫州辰邦塑業有限公司研發的設備目前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並成功投產。
走進溫州匯川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技術研發中心,280平方米的場地內包括了技術部、綜合辦公室及試製測試車間。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高度重視對設備自動化的提升,2017年投資的立體袋自動生產線,使得公司工人成本下降了15%。僅在2017年,該公司高新技術新產品累計實現收入6954.23萬元,佔公司總收入的85.8%,為公司發展帶來了持續的動力。
9月29日至10月2日,2018中國塑包紡織產業峰會暨首屆中國袋類包裝科技博覽會在蕭江鎮隆重舉行。會上,來自國內外的塑包紡織業界精英歡聚一堂,共同研討當前塑包紡織產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預測未來塑包智能織造、數字經濟帶給中國塑包紡織產業轉型提質的發展趨勢……這些,都是果敢的蕭江人民用勤勞的雙手打造出的一個個驚喜。
一葉輕舟穿峽越谷過萬山,涓涓溪流已然匯成浩瀚大海,蕭江人民未曾辜負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也不會辜負這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
毛傳臻老人說,現在日子好了,本該享享清福,但他還是不肯歇歇。老人說,回首自己走過的路,童年苦難,少年艱辛,青年壓抑,壯年彷徨,中年拼搏,老年幸福。在有生之年,他還想再為社會多做點貢獻,看看更加美好的蕭江明天。
15421830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