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微不至地陪孩子到3歲,她終於後悔了……

2020-09-19 李中瑩

前段時間,我認識的一個全職媽媽跟我吐槽說:

「我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思陪孩子,包括陪他玩遊戲,陪他讀書,陪他畫畫,可是我兒子發展並不好。

同樣是3歲,跟他同齡的小孩,專注力特別好,畫畫像模像樣的,可是我家孩子讀個繪本都夠嗆,要麼就隨意翻兩頁,要麼就是粗暴地在上頭隨意塗抹。你要說他他就哭。這到底是怎麼了?難道是我陪伴的質量還不夠嗎?」

我當時就反問她:你一直陪孩子,一直陪,孩子現在有了這樣的狀況,你有沒有想過,不是你陪得不夠,而是你陪得太多了呢?

凡事過猶不及。

所以,結合這個媽媽的問題,我今天想說說陪伴這個事。

首先來說說,上面這個3歲的小孩兒,為什麼在媽媽無微不至的陪伴下,反倒出現了專注力差、缺乏耐心等問題?

很多父母以為,陪伴就是花大量時間去關注孩子,去跟孩子互動。以至於,很多父母借陪伴之名,佔滿了孩子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空間。這就像是一個孩子,成天都是吃飯吃到十成飽。結果會怎樣?當然很容易消化不良。

很多父母不了解這一點。他們對孩子保持了過度的關注。特別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比孩子懂得多,理應去看著孩子、指導孩子,一旦孩子做錯了,他們傾向於立刻糾正孩子。

但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正是自己的隨時介入,在無聲中告訴孩子:你不對,你做的不好,你不行,你離開不我。

就像我們需要給孩子的胃消化食物的時間和空間一樣,我們也需要在孩子的生活中留出一些空白的、沒有被安排的,沒有父母在場的時間和空間。

當父母給孩子留出這個空白,即在孩子獨自專心鼓搗的時候不介入、不打擾,才會給孩子傳遞出一種接納。那意思是說,孩子,你所做的是沒有問題的。

孩子的專注力跟自信心,就是在這樣的空隙中成長起來的。

當然不止孩子的專注力。父母「無微不至」的陪伴,還可能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說個鄰居家的例子吧。

這個媽媽自打女兒出生,就一直很用心地去陪伴她長大。

從沒見過她衝女兒大聲說過話。每回在小區裡碰見母女倆,都是相依相偎,手拉手。

如今,她女兒已經7歲多了,小學二年級在讀。

據說女孩在家裡一切都挺好,就是一出門就特別拘謹放不開。

至今她不敢一個人到小區裡和小朋友玩,哪怕她其實很想去。最後非得拉著媽媽一起去才行。

有一次,女孩班上組織集體活動,每個同學去報個道領一個帽子,同學們都一窩蜂似地跑到老師面前領,可小女孩就是不敢去,幾次都回來了。最後還是拉著媽媽去領的。

這個媽媽說:我都快愁死了,她到底害怕什麼,我覺得我的孩子應該安全感很足才對啊,可是她為什麼總是不敢這個,不敢那個?

那我們先來聊聊安全感吧。

我們知道,當一個孩子哭泣或者受到挫折時,媽媽出現,給以幫助,那麼這個孩子就會對媽媽、對這個世界產生好感,建立起信賴感,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靠譜的。這就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內涵。

但是,這一部分,其實只是安全感的一半內容。

安全感其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做基本的信任,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可還有另外一部分,叫做基本的不信任。

什麼意思呢?是說等到孩子稍微大一點,比如幾個月以後,媽媽可能就會有短暫離開孩子的情況。在孩子需要媽媽的時候,媽媽無法那麼及時地趕到。這時,孩子需要獨自去面對現實世界,她會發現,原來媽媽不是時時刻刻都能陪伴自己的。

我們之前,隨著育兒自媒體的各種科普,對於基本的信任的建立都很強調,越來越多父母都知道了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但是也因此有不少父母,他們幾乎無時無刻不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這樣一來,孩子就沒有機會體驗到短暫的分離,沒有機會構建基本的不信任。

說得再直白一點,那個時時刻刻都跟媽媽在一起,隨時能夠得到媽媽陪伴和支持的7歲女孩,她心理上的「臍帶」其實還沒間斷。

因為媽媽隨時都能夠提供幫助,那麼孩子就習慣了去依賴媽媽的支持和幫助,她根本不曾有機會去發展出,脫離媽媽的羽翼,獨自去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就是原因所在。

當我們越陪,孩子問題越多,該怎麼辦?可能就需要我們覺察一下:到底是孩子需要陪伴,還是你需要孩子。

我就親眼見過一個媽媽,一邊抱怨她4歲的兒子不獨立、吃飯總要大人喂,一邊在孩子吃飯的全程叨叨個不停:要麼就責怪孩子把米飯灑出來了,要麼就責怪孩子左顧右盼……直到孩子不耐煩地放下勺子,然後媽媽屁顛屁顛跟在後頭去餵飯,臉上是一派慈祥的滿足感。

我們曾經講過,假如做父母的特別操心、陪伴孩子特別用力,那麼很可能就是這麼一個原因:即父母有掌控孩子的需要;父母離不開孩子。

只要這個孩子一直是不省心的,就會一直需要父母。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的」不省心」,幾乎就是為了父母才保留著的。

不僅僅是吃飯問題,孩子生活和學習的很多方面,我們都能夠窺見父母們的潛意識裡的這個傾向。

穿衣服的時候,孩子經常會爭著說,我來我來。然後大人就會說不行不行。

吃飯的時候,孩子要自己吃,或者用手吃,然後大人就說不行不行。

還比如,很多孩子學習的時候,父母就時不時去問,喝水嗎?吃點水果嗎?有的直接給學習上的指導,反正沒事就在邊上晃。

所有這些無微不至的行為就在表達一句話,那就是:我不承認你長大了。我不承認我沒用了。

假如父母一直如此陪伴和照顧孩子,會怎樣呢?那孩子就會真的一直待在那個小寶寶的位置,持續地被父母照顧和各種操心。

傳說中的「巨嬰」就是這麼養出來的。

真愛孩子的父母,不會願意親手廢掉自己的孩子吧?

我當然也可以理解這些父母。

照顧孩子原本很辛苦,但是這個辛苦對父母而言又很迷人。它會讓我們覺得自己重要。所以,比較起來,很多父母更願意承受那個陪伴和照顧的苦,而不願意忍受孩子不需要自己的現實。

說句實話,我們做早期教育的其實也會有這樣不太能夠耐受的時刻。

比如當我看到孩子進了幼兒園以後,開開心心去學校頭也不回的時候,內心就會瀰漫起失落感。

但是我知道,那個難受是我們必經的。

我們得去耐受,同時,我們也不能去報復。

所謂不報復,就是不因為孩子這方面不需要我,就在孩子別的方面需要我們的時候也不給與,甚至對孩子冷嘲熱諷。

比如有的家長就會衝孩子說:你不是翅膀硬了、不要媽媽了嗎,怎麼又回來了?

這就是在報復孩子。所以這種話我們最好不要說。

一個孩子哪怕他長到十幾歲看起來特別有想法了,其實他也還會時不時需要回到父母身邊求安撫的。

隨著孩子長大,很多父母都需要做到的功課,就是耐受不被孩子那麼需要了。

所以,允許TA有單獨的時間跟空間,可以去探索,去遊戲,去生活。

邀請他人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適當隔在你和孩子中間;讓你和孩子,變得親密,但是有間隙。

覺察自己的那份失落,該放手的就得要去放手,然後試著去找回自己的生活吧。

別讓你的陪伴,成為對孩子的打擾。

「關注」我,讓你更懂孩子的心意!

相關焦點

  • 67歲產婦終於後悔了?網友:想不到的還在後面
    前段時間,山東67歲高齡產婦自然懷孕產女的消息,震驚到了很多人,即便是消息鋪天蓋地而來,還是有人不太相信。 其實67歲的田女士是婦幼保健院的退休醫生,對於高齡孕婦的危險,她不是不知道,她起先也猶豫過,單位的同事也都勸她放棄,但是丈夫黃先生比較堅決,一心想要生下這個孩子。
  • 養廢一個孩子有多容易?就是無微不至的照顧他
    同樣是3歲,跟他同齡的小孩,專注力特別好,畫畫像模像樣的,可是我家孩子讀個繪本都夠嗆,要麼就隨意翻兩頁,要麼就是粗暴地在上頭隨意塗抹。你要說他他就哭。這到底是怎麼了?難道是我陪伴的質量還不夠嗎?」我當時就反問她:你一直陪孩子,一直陪,孩子現在有了這樣的狀況,你有沒有想過,不是你陪得不夠,而是你陪得太多了呢?凡事過猶不及。
  • 你的無微不至,坑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可是,父母的無微不至,對孩子來說真的是一件好事嗎?對孩子過於無微不至,最直接的影響是孩子在獨立生活方面表現得很糟糕。當你一邊念叨著孩子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一邊又挽起袖子都替孩子做了,孩子對你依賴性就會越來越強。一旦孩子習慣了父母的無微不至,到了幼兒園、學校的集體生活,各種問題就會集中爆發。
  • 陪讀媽媽日記:把孩子教育好,是為了自己到60歲的時候不後悔
    5月20日 星期三 晴這場疫情打亂了原來的生活,我選擇了放棄店裡的生意,在家陪孩子學習了三個多月。這期間,因為店裡已停止營業,所以好多想租店面的人,不時地打來電話詢問,讓我有些心煩意亂。這兩天我忙著在店裡收拾衛生,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回家,常常忙到很晚,躺下又有些失眠。其實心裡是糾結的:不知這樣做值不值?但幸好有老公的安慰,他也認為應該以孩子為重,如果不願做全職媽媽,可以找個時間短一些的工作,有精力照顧孩子的學習。昨晚又失眠了,卻不知為什麼看見悅悅半夜也起來。
  • 無微不至就好嗎
    閒時與朋友聊天兒,偶然聊到了孩子,朋友則幽幽地說,孩子不在身邊,我時刻都想知道她去了哪裡在做什麼,總是剛打完電話就又想再打電話,不能忍受她離開視線。   我真誠地對朋友說,你對孩子的關懷堪稱無微不至了 ,可是,你肯定沒有想過,這樣做,既讓孩子覺得麻煩又會讓孩子覺得你不夠信任她,從而慢慢地會妨礙她的正常生活,更不利於讓她建立自信心。也就是說,有時候,無微不至是傷害。
  • 3歲之前不好好帶,長大後悔也來不及?我:才不會後悔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標題為「3歲之前不好好帶,長大後悔也來不及!」每次看到這種標題,總是莫名的反感,不管這話是哪位專家說的,都不喜歡。為什麼不好好帶孩子後長大就會後悔。難道一個孩子的前途就在3歲之前嗎?難道過了這個年齡段,孩子就註定一事無成嗎?那是怎麼個「後悔也來不及?」
  • 40歲廣末涼子:14歲出道,3個孩子的媽,她終於也老了!
    曾經的廣末涼子是日本最炙手可熱的優質偶像,14歲出道一炮而紅;16歲出專輯拍電影,獲獎無數;18歲考入日本頂尖學府「早稻田大學」。隨後急流勇退,奉子成婚,經歷了兩段婚姻,擁有3個孩子。今年廣末涼子迎來了40歲的人生,在近日一檔訪談節目中,涼子現身講述了一路的身心歷程,讓我們看到明星光環之外真實的她。
  • 3歲前媽媽不陪孩子做好這件事,將後悔終生!
    文 | 洛 奇都說「寶寶的智商,3分天註定,7分靠打拼...」但是那剩下的7分各位爸媽們卻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古話說,三歲看老。那麼寶寶出生的前三年到底有多重要?0到3歲是奠定孩子一生智力、性格、習慣和能力的關鍵期,神經學家發現,0-3歲是寶貝們腦部發育的關鍵時期,後天培養和先天遺傳應該相輔相成。
  • 孩子3歲前你不陪她睡,別怪她和你不親,成為你婆婆的孩子
    在身邊,有一些奇怪的現象,明明媽媽也在帶孩子,為什麼就是和奶奶親,最後,我問她孩子現在和誰誰呢?她說白天晚上都是和她奶奶,但是白天她帶的多,婆婆出去一會沒回來,閨女就開始找奶奶,奇了怪了。 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寶寶一般都偏向於帶她睡覺的親人,不管是媽媽還是奶奶,誰陪誰她喜歡誰。
  • 培養孩子的生存和生活能力,我們只能陪孩子長大,不能陪她到老!
    昨天晚上和同學一起吃飯,她帶著女兒,我帶著小孫女,兩個孩子從小一起長大,感情很深,經常念著彼此,一見面就難捨難分。因為我想鍛鍊孩子的溝通能力,讓她參加一點社會實踐,晚上吃完飯,就從開店的朋友那裡拿了四個凳子,讓兩個孩子擺攤賣
  • 3歲前媽媽不陪孩子做好這件事,將後悔終生!
    不信的話,咱們先來看一組數據——孩子剛出生時大腦的重量是390克,佔成人腦重的25%;6個月時,腦的重量為出生時的2倍,佔成人腦重的50%;2歲時,腦的重量為出生時的3倍,佔成人腦重的75%;3歲時,腦的重量接近成人的1500克,發展開始減慢並停止。
  • 一個現實的二婚家庭:現任老公想念前妻,她後悔早早生下孩子
    她的經歷處處都是現實,「愛情」兩個字既讓人感慨,又讓人無奈。痴情的時候死心塌地,絕情的時候翻臉不認人!這位女士暫且叫她小吳,37歲,二婚不滿3年。小吳和第二任老公有一個孩子,如今才8個月大。雖然還是同一個地方,但是這一次小吳一個人孤身在外,她漸漸感覺生活過得很孤單。小吳說:我一個人很苦悶,在電話裡一次次呼喚老公早點出來。他說走不開,我心裡更孤單了。遠離家鄉,人生地不熟,我每天都期待老公能回來陪我,可是公公那邊情況很不好,老公確實走不開。
  • 父母真正能陪孩子多少年?不是一生,原來如此短暫!家長可別後悔
    龍應臺在描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這樣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所以說陪伴孩子成長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想想尚在襁褓中,全身依附自己的小傢伙,會突然有一天長大了,成為家中的主心骨、頂梁柱,在為父母遮風擋雨的同時,還能開闢屬於自己的疆土,我們究竟能陪伴孩子多少年呢?
  • 孩子3歲前由誰來陪睡覺,未來性格大不同?父母需要了解清楚
    等到寶寶長大了快上幼兒園了,小月發現,只要自己和老公親密一點,她家寶貝就會搶媽媽,說「媽媽是我的」。雖然很好玩,孩子這麼喜歡自己也感覺很欣慰,但小月害怕是寶寶太依賴自己了,所以想要寶寶自己獨立一點,打算上幼兒園之後讓他自己一個人睡。
  • 無微不至的傷害(深度好文)
    有一種愛叫「無微不至」,這種一味營造舒適安逸的愛,其實就是一種「陷阱」。人一旦陷入進去,便會逐漸形成依賴和惰性,到最後一事無成。其實,這樣的愛,根本就不能稱之為愛,而是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慢慢的讓人陷入不復之地。1這種無微不至的愛,最典型性的,就是體現在家長對待孩子的過程當中。
  • 模範老公陪產,1年後堅決要離婚,寶媽:最後悔的是讓老公陪產
    3年了,夫妻倆感情一直很好。劉先生是一個體貼細心的人,從談戀愛到結婚,尤其是懷孕的時候,對妻子都是細心照顧,體貼入微。身邊的人都說劉太太上輩子修了福,今生遇到這麼好的老公。劉太太每每想到這嘴角都會不自覺得上揚,更加期待腹中孩子的到來。終於到了預產期了,劉先生為了讓妻子放心生產,主動提出要進產房陪產,劉太太為此很感動。
  • 模範老公陪產,1年後堅決要離婚,寶媽:最後悔的是讓老公陪產
    暖心丈夫陪產後提出離婚劉先生和妻子結婚3年了,夫妻倆感情一直很好。劉先生是一個體貼細心的人,從談戀愛到結婚,尤其是懷孕的時候,對妻子都是細心照顧,體貼入微。身邊的人都說劉太太上輩子修了福,今生遇到這麼好的老公。
  • 當年堅持不生二胎的夫妻,如今後悔了嗎?3對夫妻的想法各有不同
    而孫寧卻與長輩們有著不同的意見,她認為二胎政策的出現,並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眼下自己已經有了一個兒子了,她想把自己全部的愛都奉獻給這個孩子,如果再要一個二胎,勢必會分散自己的精力。李哲夫婦李哲今年已經38歲了,他的兒子也已經7歲了,回想起當年自己沒有堅持要二胎,不禁後悔不已。原來,當年儘管自己和老婆非常想要二胎,當迫於生活的壓力,只好暫時打消了這個念頭,想著以後生活條件好了再要。幸運的是,幾年以後,李哲的生意越做越大,一路順風順水,終於再次把二胎的事提上了日程。
  • 「為孩子忍受12年,今天終於離了」看到前夫朋友圈,她後悔萬分
    女孩子如果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之後一般處境都比較的艱難,因為父母會要求她們早早地輟學打工掙錢,然後供養家裡的弟弟,就算是結婚之後也不會停止,這樣就容易給自己的婚姻生活帶來很不好的影響,到時候可能連丈夫都會忍受不了,所以說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選擇自己的人生應該怎麼過
  • 想要開發孩子智力,3歲前這幾種做法不能少,錯過準後悔
    作為父母,如果想要開發孩子的智力,在孩子3歲之前,這幾種做法不能少,錯過了可是會後悔的。相反,如果父母都用心做到了,那孩子的智力絕對會提高一個臺階。開闊孩子視野,帶孩子見世面3歲之前,父母多帶孩子見見世面,這對開發孩子的智力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