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認識的一個全職媽媽跟我吐槽說:
「我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思陪孩子,包括陪他玩遊戲,陪他讀書,陪他畫畫,可是我兒子發展並不好。
同樣是3歲,跟他同齡的小孩,專注力特別好,畫畫像模像樣的,可是我家孩子讀個繪本都夠嗆,要麼就隨意翻兩頁,要麼就是粗暴地在上頭隨意塗抹。你要說他他就哭。這到底是怎麼了?難道是我陪伴的質量還不夠嗎?」
我當時就反問她:你一直陪孩子,一直陪,孩子現在有了這樣的狀況,你有沒有想過,不是你陪得不夠,而是你陪得太多了呢?
凡事過猶不及。
所以,結合這個媽媽的問題,我今天想說說陪伴這個事。
首先來說說,上面這個3歲的小孩兒,為什麼在媽媽無微不至的陪伴下,反倒出現了專注力差、缺乏耐心等問題?
很多父母以為,陪伴就是花大量時間去關注孩子,去跟孩子互動。以至於,很多父母借陪伴之名,佔滿了孩子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空間。這就像是一個孩子,成天都是吃飯吃到十成飽。結果會怎樣?當然很容易消化不良。
很多父母不了解這一點。他們對孩子保持了過度的關注。特別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比孩子懂得多,理應去看著孩子、指導孩子,一旦孩子做錯了,他們傾向於立刻糾正孩子。
但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正是自己的隨時介入,在無聲中告訴孩子:你不對,你做的不好,你不行,你離開不我。
就像我們需要給孩子的胃消化食物的時間和空間一樣,我們也需要在孩子的生活中留出一些空白的、沒有被安排的,沒有父母在場的時間和空間。
當父母給孩子留出這個空白,即在孩子獨自專心鼓搗的時候不介入、不打擾,才會給孩子傳遞出一種接納。那意思是說,孩子,你所做的是沒有問題的。
孩子的專注力跟自信心,就是在這樣的空隙中成長起來的。
當然不止孩子的專注力。父母「無微不至」的陪伴,還可能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說個鄰居家的例子吧。
這個媽媽自打女兒出生,就一直很用心地去陪伴她長大。
從沒見過她衝女兒大聲說過話。每回在小區裡碰見母女倆,都是相依相偎,手拉手。
如今,她女兒已經7歲多了,小學二年級在讀。
據說女孩在家裡一切都挺好,就是一出門就特別拘謹放不開。
至今她不敢一個人到小區裡和小朋友玩,哪怕她其實很想去。最後非得拉著媽媽一起去才行。
有一次,女孩班上組織集體活動,每個同學去報個道領一個帽子,同學們都一窩蜂似地跑到老師面前領,可小女孩就是不敢去,幾次都回來了。最後還是拉著媽媽去領的。
這個媽媽說:我都快愁死了,她到底害怕什麼,我覺得我的孩子應該安全感很足才對啊,可是她為什麼總是不敢這個,不敢那個?
那我們先來聊聊安全感吧。
我們知道,當一個孩子哭泣或者受到挫折時,媽媽出現,給以幫助,那麼這個孩子就會對媽媽、對這個世界產生好感,建立起信賴感,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靠譜的。這就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內涵。
但是,這一部分,其實只是安全感的一半內容。
安全感其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做基本的信任,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可還有另外一部分,叫做基本的不信任。
什麼意思呢?是說等到孩子稍微大一點,比如幾個月以後,媽媽可能就會有短暫離開孩子的情況。在孩子需要媽媽的時候,媽媽無法那麼及時地趕到。這時,孩子需要獨自去面對現實世界,她會發現,原來媽媽不是時時刻刻都能陪伴自己的。
我們之前,隨著育兒自媒體的各種科普,對於基本的信任的建立都很強調,越來越多父母都知道了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但是也因此有不少父母,他們幾乎無時無刻不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這樣一來,孩子就沒有機會體驗到短暫的分離,沒有機會構建基本的不信任。
說得再直白一點,那個時時刻刻都跟媽媽在一起,隨時能夠得到媽媽陪伴和支持的7歲女孩,她心理上的「臍帶」其實還沒間斷。
因為媽媽隨時都能夠提供幫助,那麼孩子就習慣了去依賴媽媽的支持和幫助,她根本不曾有機會去發展出,脫離媽媽的羽翼,獨自去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就是原因所在。
當我們越陪,孩子問題越多,該怎麼辦?可能就需要我們覺察一下:到底是孩子需要陪伴,還是你需要孩子。
我就親眼見過一個媽媽,一邊抱怨她4歲的兒子不獨立、吃飯總要大人喂,一邊在孩子吃飯的全程叨叨個不停:要麼就責怪孩子把米飯灑出來了,要麼就責怪孩子左顧右盼……直到孩子不耐煩地放下勺子,然後媽媽屁顛屁顛跟在後頭去餵飯,臉上是一派慈祥的滿足感。
我們曾經講過,假如做父母的特別操心、陪伴孩子特別用力,那麼很可能就是這麼一個原因:即父母有掌控孩子的需要;父母離不開孩子。
只要這個孩子一直是不省心的,就會一直需要父母。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的」不省心」,幾乎就是為了父母才保留著的。
不僅僅是吃飯問題,孩子生活和學習的很多方面,我們都能夠窺見父母們的潛意識裡的這個傾向。
穿衣服的時候,孩子經常會爭著說,我來我來。然後大人就會說不行不行。
吃飯的時候,孩子要自己吃,或者用手吃,然後大人就說不行不行。
還比如,很多孩子學習的時候,父母就時不時去問,喝水嗎?吃點水果嗎?有的直接給學習上的指導,反正沒事就在邊上晃。
所有這些無微不至的行為就在表達一句話,那就是:我不承認你長大了。我不承認我沒用了。
假如父母一直如此陪伴和照顧孩子,會怎樣呢?那孩子就會真的一直待在那個小寶寶的位置,持續地被父母照顧和各種操心。
傳說中的「巨嬰」就是這麼養出來的。
真愛孩子的父母,不會願意親手廢掉自己的孩子吧?
我當然也可以理解這些父母。
照顧孩子原本很辛苦,但是這個辛苦對父母而言又很迷人。它會讓我們覺得自己重要。所以,比較起來,很多父母更願意承受那個陪伴和照顧的苦,而不願意忍受孩子不需要自己的現實。
說句實話,我們做早期教育的其實也會有這樣不太能夠耐受的時刻。
比如當我看到孩子進了幼兒園以後,開開心心去學校頭也不回的時候,內心就會瀰漫起失落感。
但是我知道,那個難受是我們必經的。
我們得去耐受,同時,我們也不能去報復。
所謂不報復,就是不因為孩子這方面不需要我,就在孩子別的方面需要我們的時候也不給與,甚至對孩子冷嘲熱諷。
比如有的家長就會衝孩子說:你不是翅膀硬了、不要媽媽了嗎,怎麼又回來了?
這就是在報復孩子。所以這種話我們最好不要說。
一個孩子哪怕他長到十幾歲看起來特別有想法了,其實他也還會時不時需要回到父母身邊求安撫的。
隨著孩子長大,很多父母都需要做到的功課,就是耐受不被孩子那麼需要了。
所以,允許TA有單獨的時間跟空間,可以去探索,去遊戲,去生活。
邀請他人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適當隔在你和孩子中間;讓你和孩子,變得親密,但是有間隙。
覺察自己的那份失落,該放手的就得要去放手,然後試著去找回自己的生活吧。
別讓你的陪伴,成為對孩子的打擾。
「關注」我,讓你更懂孩子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