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日本政府吃足了苦頭。
安倍在位時,下令給全體國民,也包括在日外國人,不管男女老少,一律發放10萬日元(約6500元人民幣)的生活補助金。
這一喜訊傳來,人人歡喜。但是這一筆錢,發了整整3個月。原因是許多人沒有身份證,即使有的話,也沒有和自己的銀行帳號掛鈎。
也就是說,政府想給你發錢,但不知道往哪裡發。
發錢一事,讓日本政府與日本國民都發現了一個問題:日本社會的IT化,是不是已經很落後?
來看看聯合國發表的一份2020年的調查統計,「電子政府」做得最好的,第一位是丹麥,第二位是韓國,第三位是愛沙尼亞。而美國排在第九位,日本排在第十四位。
中國從1984年開始建立身份證制度,剛開始是一張塑封卡片,現在的第三代身份證,已經完全高度信息化。
日本建立國民身份證制度,比中國晚了28年。直到2012年,國會才通過一部法律,要實施國民身份證制度,給每一位國民,包括在日外國人一個身份編號。
但是,日本沒敢說是「身份證」,而是小心翼翼地把它叫做「マイナンバーカード」(我的編號卡)。
結果編號卡制度一經推出,立即遭到了國民抵制,因為大家都擔心,個人隱私被政府控制,或被洩露。
日本政府為了推行這張「身份證」,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後想出了一個誘餌——領取「我的編號卡」的人,可以獲得政府5000日元的購物券(約人民幣325元)。
但是直到2020年4月,8年間,領取「我的編號卡」的人,還不到20%。絕大多數的人,不願意領取。
那麼,日本社會迄今為止,作為個人身份證件的東西,究竟有什麼呢?第一是駕照,第二是國民健康保險卡。外國人則使用「外國人在留卡」。
為什麼在日本社會,「我的編號卡」這種全民身份證無法得到廣泛的使用?
解讀很簡單,就是因為日本有一部法律,叫《個人隱私保護法》,個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家庭住址、電話號碼、銀行帳號等均屬於個人隱私,任何機構與個人未得到本人同意,不得擅自要求提供,更不得洩露。
正因為有這部法律,政府就無法搜集和掌握國民個人的隱私資料,除了最基本的戶籍資料之外,像個人資產、銀行存款等信息,除了持有法院搜查令之外,銀行不得向包括政府、警察在內的任何機構擅自提供。
這部法律就像一堵圍牆,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日本國民的隱私,但也給日本政府和日本社會的電子化,帶來了重重障礙。
假如日本政府已經實現了國民管理的電子化,這一次發放10萬日元的補助金,政府根據個人信息資料,分分秒秒可以立即匯入每一位國民的個人或家庭帳號。但是,日本政府這一次的發錢,還是用了最原始的信函郵寄通知的方式。1.26億人口,加上320萬外國人,每個人都要寄一份厚厚的發錢資料,所花費的人工費,就浪費了300多億日元。
所以,這一次菅義偉當首相,他實施的行政改革的第一大目標,就是要成立一個「數碼廳」,作為全國管理IT化的中央機構。
那麼,菅義偉首相眼中的數碼社會,到底應該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第一,政府機關的辦公和信息管理,全部實現電子化。要逐步消滅紙頭和印章。
第二,通過「我的編號卡」的全面使用,建立起政府機構與國民之間的服務電子化系統。譬如,你要取一份自己的戶籍資料,不再需要親自跑到市政府去,在家附近的24小時便利店的專用終端機上,輸入個人號碼,就可以列印出來。
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政府對於國民基本信息的掌握,特別是遇到地震、海嘯、颱風等自然災害時,政府隨時可以向災民提供救濟。而只要有「我的編號卡」身份證,災民就可以用其代表銀行卡取錢,或接受醫療。政府或醫療機構可以從你的「身份證」上獲取你個人信息。
但是,一聽說「我的編號卡」要與銀行帳號掛鈎,許多日本人就不幹了——堅決不能讓政府知道我有多少錢。政府解釋說,我只綁定你一個銀行帳號,其他帳號我不管。但是一直到9月初,全國「我的編號卡」領取率還不到40%,這是最令日本政府感到頭疼的事情。
日本研究AI問題的東京大學教授松尾豐說,日本政府與日本社會電子化、數碼化、AI化的落後,不是日本沒有這方面技術,而是因為整個政府與社會,還沒有建立起統一的規則,並對電子化、數碼化存在輕視,認為網際網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我用現金也可以,幹嘛一定要用電子支付?日本與中國、韓國已經在這些領域拉開了很大的距離,不趕緊追趕,將會影響產業發展。
當了7年零8個月內閣大管家的菅義偉首相,雖然已經71歲,但是深知整個社會實現電子化、數碼化的重要性。設立「數碼化廳」,推進全社會與全民生活的數碼化,不只是為了提高社會管理的效率,更重要的還是想把「電子化、數碼化」作為新經濟的增長源,攪動數碼AI產業的發展,儘快讓日本社會邁入AI時代。
但是,就不知保守的日本社會,許多國民的腦筋能否轉過彎來,去熱烈擁抱數碼生活與AI時代的到來?
(作者系亞洲通訊社社長)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說日本」,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