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家斌
與前些年相比,現在的科普知識越來越豐富,百姓愛看也看得懂了。我是退休後從1998年開始寫氣象科普圖書的,空閒時間常到中小學校做科普講座。現在我已經75歲,儘管年紀大了,但做科普的熱情依然很高。
以前寫科普圖書時我很苦惱,因為當時缺少專門的部門來組織氣象科普圖書編寫。所以,我一直希望能有一個專門的部門來組織這項工作。現在中國氣象局成立了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可以組織專業人員編寫好看的科普圖書。這很好。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氣象科普圖書,雖然看著很花哨,但嚴格地來說,有些書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氣象科普圖書。因為這些科普書多是一些專業人士編寫,其通俗性不夠,有些問題講得也不夠透徹,所以普通百姓大多看不明白,只有專業人士才能看得懂。科普文章、圖書一定要讓普通百姓看得懂。這就要求我們編寫氣象科普書籍時多聽聽普通百姓的意見和建議,儘量讓那些對氣象知識幾乎不了解的人也看得懂。聽說一些地方在編寫氣象科普書籍時邀請農民朋友參與,這種做法值得提倡。
同時,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也很多。我認為,這類節目的時間如果能夠再長一點,就可以將更多的氣象科普知識融入其中。因為,當天氣預報中說即將出現「中雨」時,很多觀眾並不清楚「中雨」到底有多大。如果能夠告訴觀眾出現中雨時24小時的降雨量是多少,他們就能夠有一個較為清楚的判斷與理解。
這就好比每一瓶藥都配有詳細又實用的說明書。即使公眾並沒有吃過這瓶藥,但是只要他們看到這個說明書就知道生病時該怎麼吃、什麼時間吃、該吃多少、吃了有什麼用。所以,如果老百姓在接觸天氣預報或者與氣象有關的知識時,都能有一個類似的「說明書」,也許對於他們理解氣象知識會有很大的幫助。
科普工作的科學性與準確性也十分重要。比如有時遇到天氣連續大幅降溫或連續升溫的情況,有些媒體解釋說「這是因為氣候變暖停止了或者變暖加速了」。其實,造成複雜天氣過程的原因也很複雜,將其簡單歸結為氣候變暖的說法很不科學,也容易誤導公眾。因此,氣象科普工作一定要講求科學性。對於百姓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們在做答疑解惑時一定要把科學實質講出來,並且講得透徹明白。同時,我們有必要將大氣科學領域的基礎知識寫成科普文章、編成科普圖書讓讀者閱讀,尤其應該針對孩子與青年人,讓他們更多地了解氣象科普知識。
以前有很多人認為,科學研究做得不好的人才去做科普工作。現在,科普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做科普的專家也越來越多。這就需要完善科普專家的考評機制,如建立專門的科普專家職稱評審機制,設置專門的崗位組織科普活動等。
百姓與科普之間應該是零距離。如果氣象科普工作能夠做得深入人心,那麼老百姓對天氣預報和氣象工作就會多幾分理解和關愛。
(作者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科普著作有《趣談天氣》、《需要精心呵護的氣候》等。《趣談天氣》一書入選從2003年開始的文化部、財政部送書下鄉工程,已重印5次,並獲2006年科學文化與科學普及優秀圖書佳作獎。)
(責任編輯:葉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