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洋政府為何去籤訂這樣一個協約呢?據一份文書記錄:我國經法國之邀請並承認荒島主權本系國際間一種事實。如我國加入該約,則僑民前往該島經營各種事業即取得條約保障而享有均等權利。
1925年,段祺瑞臨時執政期間,曾經派人參加了《斯瓦爾巴條約》的協約籤字。本次籤字的有中國、蘇聯、德國、芬蘭、西班牙等33個國家。這個條約於1920年2月9日,由英國、美國、丹麥、挪威、瑞典、法國、義大利、荷蘭及日本等18個國家在巴黎籤訂。該條約是迄今為止北極地區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具有國際性的政府間的非軍事條約。儘管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權」,但該條約規定,斯瓦爾巴群島「永遠不得為戰爭的目的所利用」,各個締約國、協約國公民,可以自由進入和逗留,只要不與挪威法律相牴觸,就可以在這裡從事生產、商業、科考等一切活動。
北洋政府為何在戰事混亂中去籤訂這樣一個協約呢?據一份文書記錄:我國經法國之邀請並承認荒島主權本系國際間一種事實。如我國加入該約,則僑民前往該島經營各種事業即取得條約保障而享有均等權利。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和外國籤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大多喪權辱國,至今令國人心頭陰影不散,遺害無窮。但這個《斯瓦爾巴條約》則完全不同,為中國後來進入北極,鋪平了國際法理之路。因此,斯瓦爾巴群島成為中國公民可以自由出入、逗留的海外唯一的地方。
耐人尋味的是,斯瓦爾巴群島仿佛跟中國有緣,它的發現也和中國分不開。據冰島史料記載,北歐海盜早在1194年發現斯瓦爾巴群島時,以為是格陵蘭島的一部分。1596年,為了打通北極到達中國的東北航線,荷蘭人威廉·巴倫支率船隊抵達該島。他將其命名為「斯匹次卑爾根」,意思是「尖峭的山地」。所以,《斯瓦爾巴條約》又叫《斯匹次卑爾根條約》。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人陸續抵達北極。1993年,香港科技協進會理事李樂詩乘飛機到達北極點,插上了中國的五星紅旗;1993年,中國科協批准成立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籌備組;2002年夏天,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在北極斯瓦爾巴群島的朗伊爾賓建立了「中國伊立特·沐林北極科學探險考察站」;2004年夏天,中國政府在北極斯瓦爾巴群島的新奧爾松建立了「中國黃河科學考察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秋天,中國探險家高登義應挪威卑爾根大學Y·葉新教授的邀請,參加了挪威、蘇聯、中國和冰島四國科學家聯合的北極綜合科學考察。開啟了長達10年的中國民間北極考察之路,從而為中國政府的北極考察奠定了基礎。按照高登義的話來說,這次探險考察的最大收穫,是在Y·葉新教授贈送的《北極指南》中看到了《斯瓦爾巴德條約》的英文版。不過也許是由於年久原因,高登義將《斯瓦爾巴條約》帶回國時,知道這一條約的實在是不多。高登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這樣說:「我們進行北極科學考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更主要的是使國家下決心來支持北極科考。中國北極黃河站的建立,實際上是由中國科學家通過非政府組織來促進的。而其中的一個根本依據是《斯瓦爾巴條約》。」(包光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