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童,身心共謀的錯

2022-01-03 精神心理之光

近期電影《嘉年華》的上映以及近年來猥褻性侵兒童案件的曝光,伴隨著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使一個陌生的詞也頻頻出現在大家的視線裡,那就是「孌童」。據《「女童保護」2016年性侵兒童案件統計及兒童防性侵教育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全年媒體公開報導的性侵兒童(14歲以下)案件433起,受害人778人(表述為多人受害但沒寫具體人數的,按3人計算),平均每天曝光1.21起;2015年這一數據是340起,每天曝光0.95起,同比增長27.35%。2014年全年數據為503起,每天曝光1.38起;2013年全年數據為125起,平均2.92天曝光1起。熟人作案佔總案件的69.28%;陌生人作案佔比為29.33%;其中明確表述的熟人關係的案件中:佔比依次為師生(含輔導班等)27.33% —> 鄰裡24.33% —> 親戚(含父母朋友)12% —> 家庭成員10%。

 

在法律上,孌童屬於猥褻兒童罪,我國刑法規定,犯該罪者依照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的規定從重處罰,可以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在醫學上,則將其稱之為「戀童癖」,屬於性偏好障礙(國際精神與行為障礙診斷標準,ICD-10),是一種性慾倒錯。

根據世界性學方面的研究,「孌童」現象自古有之,據說蘇格拉底就有此癖好。在古希臘,成年男子與少年結交也是盛行於貴族中的一個風俗。我國也久有此風,在馮夢龍的《三言》和曹雪芹的《紅樓夢》裡都有這方面的描寫,稱之為「龍陽之興」。

究竟是什麼原因會使人產生如此倒錯的性慾?「戀童」究竟是文學作品裡的描述還是現實中的醜惡,讓我們先來作一番回顧。

 

影視連結:洛麗塔(又名《一樹梨花壓海棠》)

只要提到戀童,就不能不想到納博科夫著名的小說《洛麗塔》,它講述的是一個中年男子對十二歲女孩的戀情故事。在大學裡靠教授法文為生的沒落貴族亨勃特,自從年幼時的初戀女孩死去後,對十幾歲的青春少女們總有難以釋懷的莫名情結。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成為夏洛特(洛麗塔的媽媽)的房客,被夏洛特12歲的女兒——充滿童稚性感的「小妖精」洛麗塔深深吸引,為了接近洛麗塔,甚至不惜與夏洛特結婚。在夏洛特遭遇車禍去世之後,亨勃特終於得償心願,帶著洛麗塔流浪於美國高速公路上,開始了一段畸戀……因為書中近乎瘋狂的情慾描寫和取材的大膽,該書很長時間內被視為離經叛道的色情小說。1962年,導演庫布裡克將它改編黑白電影,97年亞德裡安·林恩將這本書再次搬上屏幕。影片中,洛麗塔沐浴著陽光趴在草坪上,皮膚上微濺水滴的出場成為情色電影的經典。

經典段落: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洛一麗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

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隻襪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寬鬆褲時,她是洛拉。在學校裡她是多麗。正式籤名時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懷裡,她永遠是洛麗塔。」

 

新聞連結:民進黨臺北縣蔡茂雄少年案

2005年6月,臺灣民進黨爆出大醜聞,擔任民進黨汐止市黨部主委的蔡茂雄,多次在黨部二樓辦公室性侵男童,不但利用毒品控制男童,甚至凌虐毒打恐嚇受害人,目前已知有3名受害人,其中兩人13歲,一人15歲,至於是否還有其他男童受害,警方正進一步追查中。據調查,蔡茂雄性癖好怪異,對被害少年灌酒餵毒,讓少年有毒癮後再控制其身心,大逞獸慾,甚至有少年被性侵半年,次數多達80次。根據汐止市黨部附近的鄰居指出,其實早在蔡茂雄惡行被揭發前,不少民眾都曾聽聞蔡茂雄有「戀童癖」的行為,黨部附近許多小男生都曾經被蔡茂雄性騷擾,害得很多小朋友因此不敢靠近汐止市黨部。蔡茂雄驚爆性醜聞後已經遭到警方羈押。

 

新聞連結:紅豆猥褻少年案

紅豆是上個世紀末一度很火的流行歌手,1987年曾獲得「群星杯」歌唱比賽冠軍,1995年榮獲香港TVB第一季度十大金曲新人獎冠軍,還出任過中國兒童基金會「安康計劃」的形象大使。據檢察機關指控,2000年4月至2001年6月間,紅豆多次將北京舞蹈學院附中芭蕾班的多名男學生以玩遊戲「釣魚」的名義引誘至朝陽區香河園其家中及朝陽區某賓館客房內,對多名兒童進行流氓猥褻行為。檢察院認為,紅豆為滿足個人淫慾,竟多次猥褻兒童,其行為嚴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利,已構成猥褻兒童罪。2002年6月紅豆因猥褻多名男童被判處三年零六個月的徒刑。

 

專業連結——名詞解釋

據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戀童癖佔性變態總數的13%,在戀童癖中61%是同性戀者,33%是異性戀者,6%是兩性戀者。戀童癖者的性對象多數熟悉的兒童,對完全陌生的兒童施行性行為者僅佔10%,而亂倫性戀童癖者佔15%。就年齡上看,受害兒童中3歲以下者佔4%,4~7歲者佔18%,8~17歲者佔40%。

 

戀童癖的類型

按照性行為對象的不同,戀童癖分為同性戀童癖和異性戀童癖;

按照交往方式,戀童癖又可分為

1固定型:這種類型的戀童癖者從未與同年齡的成人建立一種性關係,只有兒童才能引起他的性興奮。

獵取對象:熟悉的兒童,如鄰居家、朋友乃至親戚的孩子。

行為特徵:首先是與孩子們玩耍,用玩具和食品引誘兒童,獲得兒童的信任和友誼,然後借玩遊戲之名與兒童發生性方面的接觸。

2退化型:此類戀童癖者早年生活尚正常,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過正常的異性戀史,有的甚至已結婚成家。但是當家庭、學習、工作等方面出現壓力或遇到重大精神刺激後,由於自我人格的不成熟,又回復了不成熟的性表達方式。這種戀童癖者多數會為自己行為自責內疚。

獵取對象:不熟悉的兒童居多。

行為特徵:對兒童的性行為帶有衝動性並且常常是把它當做緩解某種生活壓力的手段,不少人還同時伴有酗酒現象。

3攻擊型:此類戀童癖者是最危險的「惡魔」,不僅性對象異常,性行為的方式也有問題,具有暴力和虐待的特徵,對兒童造成不可想像的摧殘。

獵取對象:多數是不熟悉的兒童,尤其是流浪兒等弱勢群體。

行為特徵:行為殘忍變態,經常會故意傷害兒童的性器官,甚至殺死兒童。他們的行為經常是固定的,會多次犯罪並怙惡不悛。

 

戀童癖=超級自戀?

目前社會上已經逐漸接受了同性愛,也認同「性有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的觀點。但因戀童癖的對象是未成人的兒童,所以格外受到社會倫理和法律的制裁。如果拋開法律不談,單從精神病學上理解,其實戀童癖與其他的性變態(偏離)一樣,都是退化的象徵。

評價性行為是否變態,一般是評價它是否以生殖為目的。常態的性是發生在男女性器官之間的、可以繁殖後代的。可以說,除此之外的性行為都是「非正常的」。但這種評價只針對成年人,並不適用於兒童。而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兒童也是具有性生活的。只不過,兒童的「性」是廣泛意義上的,更多地與安全、舒適和溫暖有關,而與生殖無關。兒童的性快感多數也來源於口唇和肛門,與生殖器沒什麼關係。因此如果一定要評價的話,兒童的「性」可以說都是「變態」的。

對於個性特徵不成熟的人,在性心理的發育上也往往不成熟。由於某種原因,他們的性發育「停留」在兒童期的某個階段,表現出兒童「非常態性」的特徵。對於他們來說,「性」也許只是媽媽的撫摸、甜滋滋的奶嘴、肛門用力大便的感覺。如果終身不能從這個階段走出來,就會出現形形色色,我們所不能理解的各種性變態:如「戀老癖」、「戀物癖」、「戀糞尿癖」等。

對於戀童癖來說,他們性對象之所以選擇兒童,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走出兒童期「自戀」的階段,所以在性愛對象的選擇上以自我為模型,喜歡童氣十足的「小不點」。而他們在與兒童的接觸當中,將未長大的自我投射到兒童身上,獲得一種替代的滿足。只是他們未成熟的心理與已成熟的生理結合起來,所以並不單單只是兒童分享食物、遊戲,還會侵害兒童的性器官。可以說,這是不成熟的性心理與已成熟的性生理之間攜手共謀的「罪惡」。

因此,我們能理解為什麼戀童癖者多數是性格怯弱、自卑的人;為什麼他們多數對自己性能力感到自卑,甚至經常陽萎——缺乏成熟的性能力;也能理解為什麼在遭遇挫折、被成年人群體邊緣化後,這些人尤其會轉向「戀童」——壓力下容易出現幼稚化的行為方式。實際上,這些戀童癖者在對兒童進行性侵擾的過程中,不只是身體的性慾得到滿足,更多滿足的是心理上的需求,比如幼年時父母對自己的忽略。

所以,讓我們記住弗洛伊德的一句話——「變態的性生活即嬰兒的性生活」。

 

識別和防範

不管我們如何從心理學上去理解戀童癖者,但他們的確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莫大傷害。在這麼多戀童事件曝光以後,識別和防範戀童癖者,保護自己的孩子,成為家長們最急需補上的一課

一、識別:戀童癖者不會在自己的臉上貼標籤,相反,他們往往看上去還是正常的不得了的人。但是他們會找各種機會接近兒童,有人還會偽裝成籃球教練、紅豆不是還擔任了兒童基金會的形象大使嗎?所以,這一點暴露了他們,那就是:對孩子有異乎尋常的興趣,花大量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過分關心和體貼。如果您身邊有這樣的人,如果按照普通人的正常思維不能理解他「對孩子們的奇怪喜愛」,那麼提高警惕不是壞事。

 

二、規範兒童的活動範圍:小時候,家長總是叮囑我們:不要拿陌生人的東西、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到陌生人家裡去……看上去老生常談,其實都是保護孩子的真知灼見。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他可以自由活動範圍,不要去酒吧、遊戲廳這些容易出問題的地方,也不要單獨去「認識的叔叔」的家裡——除非您已知情同意。

 

三、兒童的教育:教育總是最重要的。雖然不至於用狼外婆來嚇唬孩子,但必須讓孩子明白外面的世界有哪些危險,讓他/她對主動接近他/她的大人有所防備。另外要詢問孩子每天主要的去向和活動。很多時候,「壞人」都會威嚇或誘騙孩子不許他同家長講,這時,細心觀察孩子的言行變化,檢視他/她無故多出來的物品(過分焦慮父母應有所控制,不要以此作為您成為克格勃的理由),裝作不經意地詢問,都有助您發現蛛絲馬跡。

 

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防範猥褻性侵兒童事件的發生,除需要加強對兒童及家長相關知識的宣教外,也需要整個社會共同的努力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強有力支撐。同時對戀童癖人群,也應讓其知曉自身的病態需求及如何獲得正規專業的幫助。


相關焦點

  • 戀童既不是病態也不是罪惡 但性侵絕對不可饒恕
    性取向很難改變,但會發生流動 迄今為止,戀童在界定上爭議不少。通常上說,戀童是一種對青春期或未發育的兒童的一種性傾向。 戀童癖是一種個體無法選擇的性慾倒錯 從精神病學角度,戀童癖本身被視為一種異常的性變態,是性慾倒錯的一種。
  • 「必讀」有小孩和將來有小孩的,進,揭秘戀童成癮者的行為密碼
    我們永遠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厄運會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我們在祈禱的同時,也應該了解戀童成癮的心理根源?並學會識別身邊的戀童成癮者?練就火眼金睛!>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追根溯源,戀童成癮者為什麼會戀童呢
  • 戀童!猥褻!性侵!戀童癖惡魔般的存在
    是犯罪戀童癖屬於嚴重的性犯罪,法律上為保障兒童身心健康,一般都根據受害兒童的年齡和性別給罪犯不同程度的法紀懲處治療預防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其中,厭惡療法較為有效;當患者接觸兒童或兒童模型時給予能造成身心痛苦的刺激,經過多次反覆,形成條件反射。
  • 姦淫不滿10歲幼女最高判死刑,「戀童癖」們的末日已然來臨
    這就涉及到心理學的一個問題叫做戀童障礙,那麼什麼是戀童障礙?戀童障礙又稱戀童癖,是以未成年為對象獲得性滿足的一種病理性性偏好,戀童癖性慾指向的範圍一般是青春期以前或未發育的兒童。那麼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為戀童障礙,我們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點。(一)對至少有六個月和青春期兒童(小於等於13歲),有性幻想、性行為或性衝動。
  • 鮑某事件:戀童的心理原因是什麼?家長如何保護孩子遠離戀童癖?
    二、戀童的心理原因是什麼?有心理治療師表示:戀童的行為一旦存在,就會伴隨其一生。影片《頭疼欲裂》中的男主角,有非常溫暖的家庭,但他卻是一位戀童癖,他自己深知自己的行為是不齒的,所以,對自己的行為總是隱藏很深,可惜註定他的人生是悲劇的,不想成為犯罪者,只能毀滅自己。
  • 戀童心理的根源是什麼?教你怎麼辨別「戀童癖」以及如何保護孩子
    近年來,兒童被侵害的事情引起大家廣泛的關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戀童障礙」群體。戀童障礙人群患病率未知。在男性人群中,戀童障礙最高可能的患病率約為3%~5%,這意味著,在孩子周圍的男性,一百個人中,就有3~5個人可能存在著戀童障礙,可能會對自己的孩子造成傷害。什麼是戀童障礙?
  • 美國籍鮑毓明案:戀童的心理根源是什麼?教你怎麼辨別和保護孩子
    近年來,兒童被侵害的事情引起大家廣泛的關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戀童障礙」群體。戀童障礙人群患病率未知。在男性人群中,戀童障礙最高可能的患病率約為3%~5%,這意味著,在孩子周圍的男性,一百個人中,就有3~5個人可能存在著戀童障礙,可能會對自己的孩子造成傷害。什麼是戀童障礙?
  • 是的,迪士尼還在包庇戀童性侵犯
    身心受到嚴重打擊的 Garcia 決定反抗。2018年3月28日,Garcia忐忑地向Joby的前助理Alli Bohl說出了真相。2018年3月30日,在 Alli 的鼓勵下,Garcia 與Joby 當面對質,告訴他計劃將一切都告訴母親,Joby 變得臉色蒼白。
  • 這些情況下,有可能發展成戀童癖!
    戀童心理和行為可謂歷史悠久,幾乎可以說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演變。「戀童癖」主要是精神醫學或精神病學上的專業概念。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著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是目前最權威的診斷體系之一。
  • 「大V」舉報哈爾濱戀童微博博主,警方已介入
    14日起,一個認證地址為哈爾濱的戀童微博在網上迅速熱傳開來。該微博內有多張不堪入目的戀童圖片。該微博被有正義感的網友艾特了多個大V@馬克叔叔@黑客凱文等以求擴散,並艾特平安哈爾濱和哈爾濱發布進行舉報。14日中午,大V「馬克叔叔」發博稱,自己「實名舉報」黑龍江哈爾濱億童幼兒園李某某,涉嫌以招募淘寶童裝模特為由長期猥褻兒童。
  • 馬茨涅夫事件:法國出版集團伽利瑪停止出版「戀童」作家日記
    今年1月2日,47歲的作家凡妮莎·斯普林莫拉(Vanessa Springora)出版新書《兩廂「情願」》(Le Consentement)重提他的戀童行為,在文壇引發軒然大波。 圖為斯普林莫拉的新書《兩廂「情願」》。
  • 復盤鮑毓明案527天:解析戀童心理的根源,父母該如何保護孩子
    戀童癖是一種性心理障礙,在美國精神醫院學學會編著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將這種現象修訂為「戀童障礙」,主要是以兒童為對象獲得滿足的一種性變態。戀童癖多半是中年或者老年人,男性居多,女性很罕見。
  • 「戀童癖遇到詐騙犯」全網瘋傳:鮑毓明,到底算不算戀童癖?
    從這一點上來看,鮑毓明確實很有可能存在戀童傾向。性侵兒童的「惡魔」=戀童癖?其實,有性侵、猥褻兒童等行為的犯罪分子,在一開始可能並不都是戀童癖。有以下幾種情況,都可能會發生兒童性侵。戀童癖都該「死」嗎?不管成因如何,戀童癖這個群體比我們想像中的要龐大。
  • 老婆花2萬購物,我要離婚錯了嗎?|婚姻問題是兩個人的共謀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因果關係,而是夫妻共謀造就了這樣一個循環,所以,不能簡單地稱為誰對誰錯。一個巴掌拍不響,也許小林和妻子可以增進交流溝通,找到彼此的閃光點,用知識和智慧,共同面對解決婚姻問題。當然,還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來駕馭幸福,經營好婚姻。
  • 英戀童癖性侵馬來西亞200名兒童 最小的僅六個月大
    英戀童癖性侵馬來西亞200名兒童 最小的僅六個月大 2016-06-03 13:20:41來源:參考消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 家、園攜手共謀培養「祖國花朵」大計
    金安區馬頭鎮中心幼兒園中班家長會紀實為了向家長展示孩子在園的一日生活及教育教學活動,加強家園合作,更好地促進幼兒在體智德美勞等方面的全面和諧發展,馬頭中心幼兒園於2020年9月24日下午,在中二班教室,召開了有中班幼兒全體家長參加的家長會,共謀培養「祖國花朵」的大計。
  • 「戀童癖遇到假幼女」全網瘋傳:鮑毓明,到底算不算戀童癖?
    從這一點上來看,鮑毓明確實很有可能存在戀童傾向。 性侵兒童的「惡魔」=戀童癖? 其實,有性侵、猥褻兒童等行為的犯罪分子,在一開始可能並不都是戀童癖。有以下幾種情況,都可能會發生兒童性侵。 戀童癖都該「死」嗎?不管成因如何,戀童癖這個群體比我們想像中的要龐大。也許有終其一生都沒有對兒童實行性行為的戀童癖,但是這個傾向會帶給戀童癖本人自身許多衝突和矛盾。
  • 英戀童癖性侵馬來西亞200名兒童 或判終身監禁
    英國警方在赫克爾的電腦、相機和手機發現超過二萬張不雅照,還發現他將自己的性侵過程記錄起來並寫成一本名為《戀童癖和貧困:戀童指南》的手冊。  據報,赫克爾2006年曾赴柬埔寨,與當地一個家庭同住,期間拍攝了這個家庭3歲孩子的猥褻照。調查人員相信,可能有更多的受害者。  報導稱,案件在倫敦中央刑事法院開審時,其猥褻兒童的圖像也首次曝光。
  • 荷蘭虛擬女童網絡性表演引2萬戀童癖者 盤點明星戀童癖
    原標題:荷蘭虛擬女童網絡性表演引2萬戀童癖者 盤點明星戀童癖 虛擬女童以假亂真全球戀童癖「落網」  據外媒報導,荷蘭的兒童人權團體「人類之地」利用電腦軟體創造出一名虛擬女童「甜心」(Sweetie),並讓她透過視頻鏡頭,在網絡聊天室中做出露骨的性表演
  • 7歲的人間天使秀蘭·鄧波兒:遭戀童導演惦記,揭露好萊塢的黑暗
    但在當時,這樣赤裸裸的戀童傾向卻披著兒童電影的外皮,光明正大的在大眾眼前展現。秀蘭·鄧波兒自己沒有意識到,她的母親沒有意識到,觀眾將自己代入到了監護人的身份中更是沒有意識到。直到言辭犀利的影評家格雷厄姆說出了這個事實,他在雜誌上明晃晃地指出這是戀童癖的「精神食糧」。但最終他卻被福克斯電影公司控告誹謗,只能出國避風頭。但已經有部分人,自格雷厄姆的話語中清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