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首兒歌非常火,叫《愛我,你就抱抱我》,不僅好聽,而且直接表達了孩子們的心聲。說到「抱抱」,每當孩子傷心、害怕的時候,經常會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要抱抱。此時,你會怎麼做?是去抱抱,還是說「抱什麼抱!一邊待著去!」你可能都做過。
但是,你知道「抱抱」這件事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嗎?你可能不知道,「抱抱」這件事重要到:可能改變孩子一生的命運!
這就要從1958年的一群小猴子說起:
01 一個神奇的發現
心理學家哈洛在實驗室裡養育了一群小猴子(沒有猴媽媽),它們受到了人工精心的照料,物質環境非常好。按道理,他們應該茁壯成長,各方面正常。
但是,哈洛卻發現:小猴子們都特別喜歡待在一張棉花墊子上。如果墊子被拿走洗了,這群小猴子就會很煩躁、生氣(是的,他們會生氣)。
進一步研究發現:如果在小猴子生活環境中,沒有這個墊子,即便是同樣的物質環境,小猴子也沒有辦法茁壯成長,在身體和情緒上都會有問題。
這就讓心理學家很感興趣:難道這一張墊子對猴子這麼重要嗎?因此,一項改變心理學(甚至是全人類)的實驗就開始了。
02 有奶真不一定是娘
心理學家哈洛將八隻小猴子分成了兩撥,給他們分別分配了一個人工做的「猴媽媽」餵奶。不同的是:一個猴媽媽身體是用絨布做的(絨布猴媽媽),而另一隻猴媽媽身體是用鐵絲做的(鐵絲猴媽媽)。
然後,心理學家們把猴媽媽分到了兩個與小猴籠子相連,但是相互獨立房間裡。現在,你猜測一下:這八隻小猴子願意和誰待著?
也許,你已經猜出來答案了:小猴子願意和絨布猴媽媽待在一起。
不過,讓心理學家都驚訝的是:鐵絲猴媽媽餵養的那群小猴子們,只有餓到不行的時候,才會去鐵絲猴媽媽那裡吃奶,但是,吃完立刻回到絨布猴媽媽那裡。
更深入的結果是:那些被安排由鐵絲猴媽媽餵養的小猴子,雖然體重上和另一組相同,但是卻對牛奶消化不良,經常腹瀉。這是內心緊張的身體表現。
實驗到這裡,你可能會發現:原來,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有奶便是娘!
是的,小猴子和哪個媽媽產生依戀關係,並不取決於是否有吃的,而是是否有舒服的身體上的撫慰,心理學家哈洛稱之為「接觸安慰」。我們的小朋友們也是一樣。
這個實驗,還沒有結束。
03 「擁抱」才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心理學家給小猴子們的房間裡放了一個和他們一樣高,可以發出怪響的玩具。顯然,小猴子是非常害怕這玩意的。當玩具出現,並發出怪響的時候,這些小猴子會有什麼反應?
出奇一致的反應是:小猴子們都跑到絨布猴媽媽那裡。
如果第一組實驗還不太能說明這個「接觸安慰」對小猴子的心理安全感有多重要,這個實驗,就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對小猴子來說,有身體上的「接觸安慰」才會讓自己感覺到安全,這就是安全感。小朋友也是一樣。
說到這裡,這個實驗還沒結束!
心理學家又把小猴子帶到了一個陌生環境,在裡面擺放各種小猴子喜歡玩的玩具。但是,你會發現,在陌生環境,這些小猴子異常煩躁不安,也不再去接觸那些本來喜歡的玩具。然後,心理學家分別他們提供「絨布猴媽媽」和「鐵絲猴媽媽」。
神奇的一幕出現了:
當「絨布猴媽媽」出現的時候,小猴子立刻跑過去抱著猴媽媽,用身體蹭「絨布猴媽媽」,擺弄她的身體和臉(像不像個孩子?),然後心滿意足去玩玩具,過一會兒再回來蹭一會兒,接著再去玩。
而「鐵絲猴媽媽」出現的時候,一切就和沒出現一樣。這說明:有身體上的「接觸安慰」才會讓孩子更有勇氣去探索(因為有安全感)。
好了,說回我們人類,我們和小猴子是一樣的。
你給孩子什麼樣的物質不重要,想讓孩子感受安全感,必須有「接觸安慰」。這是一切安全感的開始。
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最直接的「接觸安慰」就是:抱抱。
孩子需要這個「抱抱(接觸安慰)」來讓自己告別緊張、焦慮、恐懼等等負面情緒,這就是安全感,這讓他們敢於挑戰和探索。
看完上面的內容,你可能明白了,抱抱對於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但是,這到底有沒有更科學的依據呢?有,而且是強有力的證據。
腦科學研究:擁抱能夠讓人體產生催產素。
是的,你沒看錯,是「催產素」。所有人身體裡都會產生催產素,包括剛出生的嬰兒。腦科學研究表明,催產素能夠降低人體內腎上腺酮等壓力激素的水平,讓人感覺到放鬆。(這是對哈洛的實驗研究強有力的支持。)
現在,你明白為何孩子喜歡抱抱了吧?你也一定能理解,為何有孩子睡覺為何喜歡抱著毛絨玩具了吧?
但是,擁抱僅僅是讓人感覺到放鬆,有安全感嗎?如果你是這樣想,那就耽誤大事了。
01 抱抱能夠讓孩子身體更好
還記得上面說到的,由「鐵絲猴媽媽」餵養的小猴子經常腹瀉嗎?這是因為緊張焦慮造成的腸道問題,而「絨布猴媽媽」餵養的小猴子就不會,這說明抱抱對生理的影響(雖然是間接的)。在我們人類身上,這種影響更加直接,更加突出。
在哈洛上面的研究影響下,育兒專家們發明了一種符合這一心理學規律的育兒方法:袋鼠式育兒法。就是將孩子放在養育著赤裸的胸膛上(不僅是媽媽,爸爸也可以),像袋鼠媽媽把小袋鼠放在育兒袋裡一樣。(你會發現,孩子這時候往往會非常乖)
這種育兒方法就發明之後,奇蹟發生了:研究發現,這種育兒法下的嬰兒體重增長更快,睡眠更深。這不僅是對正常嬰兒,甚至對早產兒,這種育兒法會讓他們體重增加更快,醫學併發症更少。如果,這還不是一個奇蹟,下面一個一定是:有研究表明,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將袋鼠式育兒與其他方法並用,嬰兒的死亡率降低了20%-40%。
這就是抱抱的力量!
02 抱抱能夠讓孩子心理更健康,也更優秀
其實,抱抱對孩子影響不僅僅是能夠放鬆下來,從而感覺到安全感這麼簡單。這背後的意義非常重大。
這就要從壓力對兒童大腦的影響說起: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嬰兒從小遭遇過大壓力時候,會導致大腦產生過多的應激激素,使兒童及長大後的成人過度警覺。
這是什麼意思?我們看生活中的例子。
你在生活中,總會發現這種人,他們特別敏感,容易暴怒。特別是有些孩子如果是這樣,我們通常會說:這就是因為他們被寵壞了或者品質問題。但是,其實更可能的原因是:從小他們遭遇過很多壓力,比如父母衝突不斷,自己被虐打等等。
因為,這些孩子當面對衝突、被虐打,而且是持續的這種巨大壓力,大腦中產生過多的應激激素(大腦中負責情緒的結構也發生了一定變化),讓他警覺度不斷提升,一件小事都能夠讓大腦負責情緒的結構,比如杏仁核立刻被激活,從而產生各種情緒,包括憤怒。所以,你會發現,他們經常會有情緒,而且那個情緒點讓大家很不理解。
現在,你能理解這些孩子的行為了嗎?(其實,我們成人在壓力下,容易情緒失控的邏輯也是相似的。那麼,此時,你也需要一個抱抱。)
但是,你以為,影響就是這些嗎?還沒有。已經被過多應激激素所控制的大腦,很容易焦慮。為了擺脫這種焦慮,大腦就不可能再有精力去學習,注意力也會受到影響(想想你心煩氣躁的時候,能夠幹什麼?啥也幹不了),從而成績更糟糕。糟糕的成績又帶來更大的壓力(比如被嘲笑、批評、指責甚至是體罰),惡性循環就開始了。
現在,你能理解這些孩子的困境了嗎?
但是,我們反過來講:那些從小被經常抱抱的孩子,即便是遇到了威脅、壓力,通過抱抱產生的催產素,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應激激素水平下降,從而保證了大腦不會過度警覺。再說了,當你時不時地抱抱孩子,你自身的催產素也會提升,這讓你更加放鬆,你打孩子、對孩子發火的概率也會下降。良性循環就開始了。
那麼,這些經常被抱抱的孩子,在未來生活中,更加的輕鬆、平靜、不焦慮,這就讓孩子有「心思」放在學習上,注意力更加集中,他們也更勇於探索……學習表現也就更好。
當然,抱抱的效果還不止於此,比如現代研究表明:催產素會促進大腦的記憶力,還對於人的共情能力(簡單說就是理解他人)有促進作用……
身體好,注意力、記憶力好,擅長理解別人,勇於探索……這樣的孩子難道不就是我們一直要培養的優秀孩子嗎?
說到這裡,讓我們再次回到那首歌謠: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親親我……
所長說
六一兒童節,馬上到了。
「抱抱」是給孩子的最好禮物。你準備好了嗎?
願所有的孩子們都能夠得到足夠的愛,都能夠得到足夠的抱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