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一張嘴就是「吼」,這樣做才能教育出好孩子

2020-08-28 家和用典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讚賞,這是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動物的地方。」缺乏讚賞的人往往是缺乏自信心、缺乏成功動力的人,這種人的一生往往也會灰暗無光。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經常地對孩子予以讚賞。


有這樣一個案例:有位父親是一個連鎖超市的老闆,他與兒子之間的溝通基本上是批評,兒子也不願意與父親溝通。


後來,兒子負責主管其中的一家超市。有一天,父親去兒子店裡視察,發現這家店竟然在兒子的管理下扭虧為盈,越來越多的顧客喜歡到這家店來買東西,大家也很喜歡他的兒子。


父親非常佩服兒子的能力,把他叫到一邊,說:「你做得太好了,你能取得現在的成就我感到很自豪。」


沒想到,高大的兒子聽了父親的稱讚後,竟然流下了眼淚。他對父親說:「爸爸,您從來沒有這樣稱讚過我,我很高興您對我說這些話。」


後來,這位父親對別人說:「這是兒子長大後,我與他第一次真正的溝通。」


日本教育家谷口雅春說:「人都有生就的天賦,而父母不懂真相才沒有把他當成天才。孩子身上的天賦是未經加工的鑽石,所以不能因為表面上沒有天賦的閃光而失望。這種天賦要靠表揚來磨製,誇獎,能讓的孩子發揮出他所有的能量。」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善於激勵和賞識孩子,這樣做能對孩子的進步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激發他們的上進心。


孩子都是有上進心的,包括那些缺點、毛病比較多的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揚、肯定和激勵。當他們由於進步或是做了好事而受到父母的讚賞和激勵時,會在情緒上得到滿足,在思想上產生快感。這樣,孩子積極的內心體驗就會逐步豐富和加深,從而更增加自信心、自尊心和上進心,產生再進步或做好事的欲望。如果孩子總是受批評,總是產生不愉快的內心體驗,他們的情緒就會越來越低沉,並逐漸喪失自信心、自尊心和上進心。


其實,缺點再多的孩子身上也總有閃光點,總有長處,只不過是不太明顯而已。如果父母不抱有成見的話,肯定能發現他們的優點。


明智的父母,應該多給孩子一些讚賞。



中國的父母大都扮演一種嚴父慈母的形象,不輕易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喜歡把愛埋在心裡,比較含蓄。但是如果父母不說出來,又怎麼能讓孩子理解和體會到愛呢?別把愛只埋在心裡,應該把它說出來,告訴孩子,你愛他。

一位父親曾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歷:


一天,當他回到家時,和往常一樣,他坐在沙發上休息。12歲的兒子突然對他說:「爸爸,我愛你!」


在隨後漫長的幾秒內,他只能坐在那裡,不知道怎樣回答,是點點頭,還是語氣和善地嗯一聲呢?他竟然有些遲鈍得不知所措。最後他問孩子:「你想說什麼?有什麼事兒嗎?」

兒子笑了起來,向屋外跑去。他把兒子叫回來,問兒子怎麼回事兒。兒子笑著說這是他們老師要求他們回家做的一個實驗,讓他明天去問問老師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第二天,這位父親真的去問孩子的老師。老師告訴他,只是想通過這個實驗了解一下父母在對孩子情感表達方面的一些情況,而大多數的父親和他的反應一樣。


這位父親忽然發現,他們這些在生活中打拼的人,太少花精力去發現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情感了。他明白了,孩子不僅需要桌上的食物和衣櫃裡的衣服,還需要父母對他說一聲愛啊!

就在那天晚上,當他走進孩子的房間,準備向兒子說晚安時,他用一種深沉的聲音對兒子說:「喂,兒子,我也愛你!」

孩子臉上出現的驚訝和感動的表情讓他心裡一酸。他暗自想,早知道如此,他會天天這樣對兒子說的。

可見,愛,真的需要說出來。只有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才能喚起孩子對父母的愛,情感的溝通才能真正的實現。

父母本身必須要充滿愛心,才能把愛擴散出去。事實上,向孩子表達愛意並不像想像的那麼難,只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就行了。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臉蛋兒,微笑地看孩子,當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時說一句「你真是一個善良的好孩子。」甚至,父母可以給孩子寫信來表達對他的愛,隨時向孩子傳遞父母的愛,讓孩子感受愛的溫暖。

父母對孩子的首要任務是給他愛,並全心全意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讓孩子明白父母是愛他的,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基於對他的愛。他也就能設身處地為父母著想了。

父母給予孩子的愛要讓孩子感受到,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孩子要面對全然陌生的環境,會感到無助,如果周圍的事物都可以令他信賴時,他便能放鬆地集中精力成長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傳遞愛的方式俯拾即是,例如一個溫柔的擁抱、一個柔和的眼神、一臉慈祥的微笑、一句適時的稱讚、一句信任的話語......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

有愛才有順從,父母給孩子真心誠意的愛,他才會喜歡你、愛你,為了繼續得到父母的愛,他會按照你喜歡他做的事而行,父母日後和孩子溝通也就容易得多了。


古人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如今人們又常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還有人提倡「挫折教育」。哪一個才是我們現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秉持的理念呢?其實,從古至今根本沒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方式。但對孩子值得表揚的地方多表揚,該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愛的時候勇於表達出來,這總是沒錯的,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被吼大的孩子和沒被吼過的孩子有什麼區別?長大後,差距不是一點
    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費盡心細、絞盡腦汁,都想培養出一個全能娃。孩子溫順聽話時,皆大歡喜;可當孩子犯錯或是未達到父母要求時,有的父母忍無可忍,就會對孩子大吼大叫。吼過後效果如何呢?孩子會變成父母所期望的那樣嗎?真實的情況是完全相反,父母再不控制自己,停止吼叫,將後悔一生。一、大吼大叫對孩子成長有哪些影響?
  • 拒絕大吼大叫,正確的方法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那些還沒有長大的孩子亦是如此,畢竟他們的人生閱歷有限,所以各位父母一定要清楚一點,孩子犯錯是很正常的事情,千萬不能因為孩子犯了錯誤,就對他們大吼大叫,或者用更過激的方法來處理,這樣只會對孩子帶來諸多傷害。
  • 吼孩子會影響孩子的智力,這樣做比吼100次都有效!
    每次輔導作業後都會這樣想,明天我一定耐心輔導孩子作業,不吼不罵,可是……這樣的場景熟悉嗎?很多家長都有吼孩子的經歷。許多人認為,吼兩句嘛很正常嘛,誰小時候沒有被家長和老師吼過呢,日子不是照樣過嗎?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常被父母吼、被父母罵的孩子的大腦會真的受傷害,而且他們的語言能力和記憶會受到影響,你還會再吼孩子嗎?
  • 教育不是徵服,父母吼孩子之餘更該反思,別傷了孩子還不自知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教育不是徵服,很多時候你的不以為然,對孩子幼小的心靈而言都是很沉重的打擊。若父母不重視,孩子的成長之路也是早晚會出問題的。也許父母會說自己只是一時沒忍住,或者說是因孩子太淘氣或者自己那會兒有心事沒忍住才吼了孩子,卻不知你的每一次吼,對孩子而言傷害都是很深的。他們的安全感會受到威脅,幼小的心靈甚至會感覺父母是不是不愛自己了,次數多了孩子會感覺自己就是很糟糕的,做什麼都做不好以至於父母對自己失望,他們才會生氣地大吼。總之,孩子會把一切糟糕的負面的情緒都留給自己。
  • 缺乏情緒控制力的家長,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別再吼孩子了
    但事實上,父母吼孩子,有一半的原因出在自己的身上。比方說,在公司受了氣心情不好,回到家看見孩子的表現更加心煩,於是心頭火氣旺,情緒一下子就上來了;或者是缺乏耐心,脾氣比較著急,看見孩子做不好事情總是忍不住想替他完成,但是原則上又不行,無奈又著急,脾氣也就上來了。
  • 別再吼孩子了,低聲教育才能事半功倍解決問題
    每個家庭都出現過這樣的場景:不寫作業,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嗚嗷喊叫。當然,除了寫作業,很多家長在平時也會大聲呵斥孩子,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與其大聲嘶吼到精疲力盡,不如試試低聲教育,你可能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
  • 「吼媽」式的陪伴,請別傷孩子太深
    1、前幾天,朋友跟我通話,哭著說感覺自己做媽媽失敗極了。她說以前忙於工作沒時間好好管孩子,現在有機會了,便想著好好陪陪孩子。可是發現一輔導孩子寫作業,馬上就急不過對著孩子開吼了。她立馬怒不可遏的吼了一句「你這個小孩怎麼回事啊,這麼小的事都做不好,以後還能幹什麼」。孩子很委屈地哭著說:「求你別吼我了,我不喜歡這麼兇的媽媽」,孩子的話像針一樣刺痛了她。相信這樣的情形絕不是個例,在很多家庭裡,大人經常會對孩子大吼大叫。
  • 哈佛醫學院:被吼的孩子大腦易受傷變形,這樣做比吼一萬次有效
    家長經常吼孩子,能使孩子的膽子逐漸減小,甚至喪失交際能力。父母這樣做,比你吼一萬次都有效!1、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有句話說的好「好孩子是誇耀出來的」,沒見過什麼名人被父母罵,所以父母要多與孩子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把負面的話變成正面的引導,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越來越優秀。
  • 吼孩子,你真的會嗎?這樣吼孩子才有效,原來以前都吼錯了
    寶媽來西說:孩子從小基本沒吼過,現在孩子大學畢業了,在輔導機構上班,一直很優秀,可惜我慣的她太懶了,有時候說她,看著挺明白,就是不幹,鬧這疫情在家,呆的,我看著懶的這麼大了,不幹點麼,我實在忍不住,就吼的特別厲害,我也忍過,有時,一看見看小說,我就忍不住又去吼她......
  • 教育好孩子,從媽媽停止大吼大叫開始……
    很多媽媽在面對自己懷胎十月生下的寶貝時甚是沒轍,習慣了大吼大叫~儘管事後小有後悔,但當時卻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效的教育應該是以身作則,不吼不叫。媽媽即是孩子的朋友又是孩子的老師更是他的指路人,想要教育好孩子需要先從自己停止大吼大叫開始。
  • 家庭教育吼孩子不如這樣做,孩子成績都上來了
    孩子看出父母生氣的情緒,然後再加上聲音也大了起來,就知道事情不妙啊,又開始了「混合雙打」了。當孩子一犯錯時,家長就憤怒地對著孩子大聲吼,結果兩種情況出現:孩子被父母嚇得不敢吱聲,也不會去思考哪錯了,只盼著父母別說了;孩子憋了一肚子氣,跟父母大吵一架,鬧得一家人不愉快。跟孩子吵一頓,說一頓之後也·一點用都沒有。
  • 這樣「吼」孩子,太爽了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科學「吼」娃三大式!01科學吼娃第一式分門別類科學吼娃不是一生氣就怒吼,它也是分場合、分類型、分級別的。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分清吼叫的「 觸發器」在哪裡,才能一招制敵,百發百中。你每次都是這樣!你就是讓人操心!
  • 想管教好孩子請別「大吼大叫」,只要這2招,孩子懂事又聽話
    3歲以後才能上,而孩子在三歲之前就已經有自己的性格了。,這種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是導致孩子重度自卑的罪魁禍首。叛逆因為有人對你進行管束,逼迫你做一些你不願意做的事情,然後你的逆反心理被激發做出的一系列反抗行為。那麼大吼大叫的父母就是正好激發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因為你們的性格就屬於極端的性格,孩子的性格也容易極端化,要麼自卑要麼暴躁。
  • 你吼孩子,他卻站在原地不動不說話,可怕的教育方式別再錯下去了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家長學會了去吼孩子。您覺得您吼了孩子,他沒有對你做任何回應。你會理所應當的覺著管制住了他。其實不是這樣的,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和壓制孩子天生活潑的性格。這樣的方式斷斷不可取,您還在用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嗎?千萬不要再錯下去了,否則將來後悔的就是我們自己。
  • 娃犯錯不要吼,引導孩子學會分析行為,懂因果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娃犯錯不要吼,引導孩子學會分析行為,懂因果才能把孩子教育好文 | 【夢雨幼兒教育】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歡迎轉發分享孩子學會了考慮和承擔,那麼孩子的責任感也就有了!教育孩子在行為前首先要用,假如和將會,這兩個因果關係的單詞。思考一下事情應該怎樣做才合適。假如我這樣做了那將會怎樣?如果我選擇那樣做了,結果又將會是什麼?這就是很好的用因果思維方式,讓孩子在做事前,提前先思考後果,然後選擇出正確的做事方法。引導孩子學會分析事件,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的教育方法。
  • 家長若總是對娃大吼大叫,會養出這三種孩子,將來可別瞧不上他!
    甚至,有些爸媽會誤認為,只要在教育孩子時,不打孩子就可以,罵孩子幾句沒關係。他們不知道,這種吼叫的言語暴力,使孩子處於「高壓」之下,沒幾個孩子能扛得住!最終,爸媽吼來吼去,只會養出這三種娃,很可能讓人瞧不起,耽誤孩子的未來。「吃飯不許剩飯粒子」,「吃完飯也不知道撿碗」,「幹完活能不能自覺寫作業」?
  • 經常被吼的孩子會有什麼後果?答案讓人意外,快停止別再吼孩子了
    經常是很多家長沒有控制住情緒就吼孩子一頓,事後又覺得自己做的不對,其實每個家長都是很心疼孩子的。因為一開始他們內心也是不滿的,認為自己並沒有做錯,就被父母罵很無辜,那乾脆真的做錯事,反正怎麼做家長都不認為是正確的,就這樣很多孩子的心態變得越來越極端,最後和家長反抗頂嘴。
  • 哈佛醫學院:被吼的孩子大腦易受傷變形,這樣做比吼叫有用
    相信很多家長都這樣吼過孩子,迫切的想讓孩子明白這麼做是不對的,得按照我的方法來,但奈何孩子就是聽不進去,不僅如此這麼一說還會哭鬧不止,著實令人生煩。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家長不能只是一味地去吼孩子,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同時還改正不了,這樣其實是無濟於事的,更有甚者還會氣急攻心,動手打孩子,事後又悔恨不已,但事情已經發生。
  • 教育孩子不能總是用吼,選擇更正確的辦法,孩子才能變得聽話
    而每當王先生看到這一點的時候,都會對孩子大吼大叫道:「你以後要是再跟同學打架,以後就再也別進這個家門了!」每一次王先生說出這樣的話時,都會把孩子給嚇到。不過王先生卻發現這樣的教育方式根本就沒有起到絕對性的改變,孩子只是會害怕,但是從來都沒有改正過這樣的問題。難道吼叫對於孩子來說真的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嗎?
  • 哈佛醫學院:被吼的孩子大腦易受傷變形,這樣做比吼10000次有用
    父母也可能把這種不良情緒傳遞給孩子,影響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我們都知道吼叫對孩子有弊無利,那究竟要怎麼樣才能戒吼呢?比如:孩子太拖拉的時候,把「怎麼又磨磨蹭蹭,太慢了,快一點!」換成「現在有點慢,動作快一點就是好孩子!」孩子吵鬧的時候,把「吵死了!能不能安靜一點?」換成「媽媽知道你很開心,但是媽媽現在有事情,可以小一點聲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