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讚賞,這是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動物的地方。」缺乏讚賞的人往往是缺乏自信心、缺乏成功動力的人,這種人的一生往往也會灰暗無光。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經常地對孩子予以讚賞。
有這樣一個案例:有位父親是一個連鎖超市的老闆,他與兒子之間的溝通基本上是批評,兒子也不願意與父親溝通。
後來,兒子負責主管其中的一家超市。有一天,父親去兒子店裡視察,發現這家店竟然在兒子的管理下扭虧為盈,越來越多的顧客喜歡到這家店來買東西,大家也很喜歡他的兒子。
父親非常佩服兒子的能力,把他叫到一邊,說:「你做得太好了,你能取得現在的成就我感到很自豪。」
沒想到,高大的兒子聽了父親的稱讚後,竟然流下了眼淚。他對父親說:「爸爸,您從來沒有這樣稱讚過我,我很高興您對我說這些話。」
後來,這位父親對別人說:「這是兒子長大後,我與他第一次真正的溝通。」
日本教育家谷口雅春說:「人都有生就的天賦,而父母不懂真相才沒有把他當成天才。孩子身上的天賦是未經加工的鑽石,所以不能因為表面上沒有天賦的閃光而失望。這種天賦要靠表揚來磨製,誇獎,能讓的孩子發揮出他所有的能量。」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善於激勵和賞識孩子,這樣做能對孩子的進步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激發他們的上進心。
孩子都是有上進心的,包括那些缺點、毛病比較多的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揚、肯定和激勵。當他們由於進步或是做了好事而受到父母的讚賞和激勵時,會在情緒上得到滿足,在思想上產生快感。這樣,孩子積極的內心體驗就會逐步豐富和加深,從而更增加自信心、自尊心和上進心,產生再進步或做好事的欲望。如果孩子總是受批評,總是產生不愉快的內心體驗,他們的情緒就會越來越低沉,並逐漸喪失自信心、自尊心和上進心。
其實,缺點再多的孩子身上也總有閃光點,總有長處,只不過是不太明顯而已。如果父母不抱有成見的話,肯定能發現他們的優點。
明智的父母,應該多給孩子一些讚賞。
中國的父母大都扮演一種嚴父慈母的形象,不輕易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喜歡把愛埋在心裡,比較含蓄。但是如果父母不說出來,又怎麼能讓孩子理解和體會到愛呢?別把愛只埋在心裡,應該把它說出來,告訴孩子,你愛他。
一位父親曾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歷:
一天,當他回到家時,和往常一樣,他坐在沙發上休息。12歲的兒子突然對他說:「爸爸,我愛你!」
在隨後漫長的幾秒內,他只能坐在那裡,不知道怎樣回答,是點點頭,還是語氣和善地嗯一聲呢?他竟然有些遲鈍得不知所措。最後他問孩子:「你想說什麼?有什麼事兒嗎?」
兒子笑了起來,向屋外跑去。他把兒子叫回來,問兒子怎麼回事兒。兒子笑著說這是他們老師要求他們回家做的一個實驗,讓他明天去問問老師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第二天,這位父親真的去問孩子的老師。老師告訴他,只是想通過這個實驗了解一下父母在對孩子情感表達方面的一些情況,而大多數的父親和他的反應一樣。
這位父親忽然發現,他們這些在生活中打拼的人,太少花精力去發現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情感了。他明白了,孩子不僅需要桌上的食物和衣櫃裡的衣服,還需要父母對他說一聲愛啊!
就在那天晚上,當他走進孩子的房間,準備向兒子說晚安時,他用一種深沉的聲音對兒子說:「喂,兒子,我也愛你!」
孩子臉上出現的驚訝和感動的表情讓他心裡一酸。他暗自想,早知道如此,他會天天這樣對兒子說的。
可見,愛,真的需要說出來。只有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才能喚起孩子對父母的愛,情感的溝通才能真正的實現。
父母本身必須要充滿愛心,才能把愛擴散出去。事實上,向孩子表達愛意並不像想像的那麼難,只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就行了。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臉蛋兒,微笑地看孩子,當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時說一句「你真是一個善良的好孩子。」甚至,父母可以給孩子寫信來表達對他的愛,隨時向孩子傳遞父母的愛,讓孩子感受愛的溫暖。
父母對孩子的首要任務是給他愛,並全心全意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讓孩子明白父母是愛他的,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基於對他的愛。他也就能設身處地為父母著想了。
父母給予孩子的愛要讓孩子感受到,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孩子要面對全然陌生的環境,會感到無助,如果周圍的事物都可以令他信賴時,他便能放鬆地集中精力成長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傳遞愛的方式俯拾即是,例如一個溫柔的擁抱、一個柔和的眼神、一臉慈祥的微笑、一句適時的稱讚、一句信任的話語......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
有愛才有順從,父母給孩子真心誠意的愛,他才會喜歡你、愛你,為了繼續得到父母的愛,他會按照你喜歡他做的事而行,父母日後和孩子溝通也就容易得多了。
古人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如今人們又常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還有人提倡「挫折教育」。哪一個才是我們現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秉持的理念呢?其實,從古至今根本沒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方式。但對孩子值得表揚的地方多表揚,該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愛的時候勇於表達出來,這總是沒錯的,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