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上的人們如何吃飯?

2020-12-16 智科組培

被譽為中國第一部硬核科幻片的《流浪地球》熱度漸漸散去,票房也達到了令同行甚至整個影視圈嫉妒到無話可說的高度。片中的許多「知識點」被人們拿來仔細的研究討論,甚至有學者教授從科學的角度來評判影片中的種種技術細節。一部科幻電影激起了科幻迷心中無數的漣漪,從這個角度來看《流浪地球》是相當成功的。今天小編也來湊個熱鬧,大膽猜想下在地球流浪的路上,人們如何解決吃飯的問題。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農業生產便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石。沒有農業生產,人類就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發展出人類文明。但是當地球帶著35億人口,在1萬多座行星發動機的幫助下去流浪的時候,影片中並沒有交代人們將如何在剩下的幾千年時間裡有充足的食物供給而不餓肚子。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巨大的。單從農業角度來說,太陽為地球帶來了光和熱。光可以滿足地球上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熱可以為動植物提供一個舒適的生產環境。在正常的農業生產中合適的溫度、恰當的光照、必要的空氣、適用的水量、肥沃的土壤、健壯的種苗被譽為農業生產必備的六要素且缺一不可。在這六要素中,太陽以能量輻射的方式為地球上的農業生產提供合適的溫度和恰當的光照。大氣層為動植物提供可供呼吸和「食用」(對植物而言)的空氣,大氣的運動會帶來合適的降水,地表的土壤層為動植物提供自由生長的空間,植物以各種繁殖方式產生健壯的後代。地球上的一切看上去是那麼的自然,那麼的美好,但是這一切的美好被聯合政府的「流浪地球」計劃所打亂!

既然片中沒有交代,那麼小編就大膽猜測一下流浪地球上人們的吃飯問題,前面講到了農業生產的六要素,那麼我們就分析一下流浪地球上的人們還能否進行農業生產活動。

燒石頭就可以為行星發動機提供能量時代(重核聚變發動機技術),能源供應對人類來講已經不是問題了。片中講到每個行星發動機下面有一個地下城,地下城的能源供給就是來自行星發動機。既然有了能源,那麼光和熱就不是事兒了。這就搞定了農業生產中溫度和光照的問題。

關於空氣的問題,首先在地球流浪的過程中,大氣層並沒有消失。記得有位大神曾經計算過隨著溫度的降低地球上的大氣會凝結,即便是2500年後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大氣層也不會損失多少。其次是地下城的生態系統自適應,早在20世紀80年代,人類就建起了生物圈2號開始研究生態系統的問題,此時的生態系統應該是可以自給自足循環使用的。最後是在重核聚變時代也許有著更先進的技術解決空氣的問題,因此必要的空氣是不存在問題的。

水是最不需要擔心的問題,且不論地下城生態系統的水循環利用技術,就是整個星球表面被冰封的水也足夠人們生活的了。

關於土壤的問題,雖然地球表面被冰封,但是土壤仍然在那裡。人們只要將它們運回地下城無論是種植作物還是飼養蚯蚓都是沒問題的。另外作物的生長也不一定使用土壤,在無土栽培日漸成熟的今天來看,未來的人們沒有理由不使用無土栽培這種高效率的栽培方式。除非那時候還流行所謂的「有機」。

關於種苗的問題,在地下城高效率的生態系統中,種苗幾乎可以肯定會採用克隆技術進行生產。到時候植物組培技術這個「古老的」技術將擔負起為生態系統提供種苗的重任。在那個時代由植物組培技術生產的人工種子將比傳統的種子更加優質,生產的種苗也將更加健壯。在那個時代基因編輯技術會全面應用到植物的育種當中,並且人們早已忘卻了曾經激烈的轉基因之爭。在那個時代也許仍然會有科學家繼續進行傳統的作物培育苗。在那個時代……無論如何,在那個時代種苗供應沒有什麼問題。

另外就是關於動物蛋白的獲取,可能一開始會像影片中那樣蚯蚓幹會是大家的主要動物蛋白的來源,但是隨著生態系統的不斷完善,技術的不斷進步(畢竟要流浪2500年,人們有足夠的時間去解決問題),每個地下城多養幾萬頭豬也不是什麼大問題的。

總之小編認為在重核聚變技術時代地球流浪的過程中,人們填飽肚子甚至恢復到流浪之前的農產品供應水平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你說呢?歡迎留言探討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的地下城裡如何解決吃飯問題
    今年春節期間,相信不少朋友已經看過了《流浪地球》這一部精彩的電影。電影畫面特效驚豔,情節生動離奇,開創了我們我國科幻電影的一個裡程碑。作者劉慈欣不愧是我國著名的科幻作家,他的構思嚴謹,想像力實在是豐富,講述了一個氣壯山河的故事,激動人心。同名電影給大家提供了一場精美的視覺盛宴。
  • 電影《流浪地球》當下心理分析之:流浪地球兩千五百年
    《流浪地球》於2019年2月5日(農曆大年初一)在中國內地上映。內地總票房46.55億人民幣,是一部引發全民觀影熱潮的電影。由此可見,《流浪地球》滿足了中國內地廣大觀眾的某些心理需求,才導致了它的高票房,因此通過對電影的分析就可以看見中國集體無意識心理的當下狀態。
  • 看了電影《流浪地球》,怎麼評價流浪地球計劃
    為什麼不叫遷徙地球計劃、轉移地球計劃、新家園計劃、光年之旅計劃、重生地球計劃,為什麼偏偏叫流浪,電影名字可以這樣叫,但作為電影裡的聯合政府,讓地球流浪,這就太消極了。對比一下火種計劃,聽聽火種這個名字,充滿了重生的希望。流浪地球裡最缺的是什麼,是希望。為什麼流浪地球的名字讓人失去希望,人類失去希望,聯合政府起名字的能力要擔一半責任,誰起的。
  • 流浪的地球下,又是怎樣的藝術?《流浪地球》影評淺析
    流浪仍在,希望依舊--淺析影片 《流浪地球》之視聽語言璀璨的群星,照耀著流浪的地球,蒼茫莫測的宇宙中,它在向著希望前行。郭帆導演的科幻巨製《流浪地球》《流浪地球》海報更是冠以「中國科幻元年」之稱。而在其背後,導演細膩動人的鏡頭拍攝,以及意蘊深刻的色彩描繪,更是闡釋出在流浪的地球中,人們所堅守的信仰與希望。
  • 《經濟學人》是如何報導《流浪地球》的?(上)
    下面看一下今天的精讀內容:   2019年2月16日的《經濟學人》China版塊中有篇文章講到了春節新上映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我準備從中選取前兩段進行精講,其中第一段介紹了這部電影的主要情節,第二段講了這部電影的重要意義。
  • 《流浪地球》中地球真的「流浪」得起來嗎?
    那麼《流浪地球》的科幻內核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它的硬傷又是什麼。流浪地球不考慮各種飛行因素,就單純以現代人常識來講,它能「流浪」起來嗎?首先講下劉欣慈《流浪地球》的文化內核,劉欣慈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說「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讓人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 外國網友是如何評價《流浪地球》的?
    大年初一上映的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目前已經在中國國內成為了「現象級」的影片,不僅全網好評如潮,更是票房大賣,目前票房更是突破了20億,那麼外國網友是如何評價《流浪地球》的呢?不吹不黑,客觀評價。首先流浪地球在國外的版本是中文配音,英文字幕,這其實對老外來說非常不習慣,因為老外要一直讀著字幕,同時還要觀影,難度挺大。可能很多國人表示無壓力,因為你們平時看美劇看美國大片看慣了。何況通常美國原版電影電影院上映基本上都是沒有字幕的,這也是考慮到老外這一點,一是本身就聽得懂,二是不能一心二用。
  • 《流浪地球》世界上也就只有中國人會帶著地球去流浪吧
    《流浪地球》是根據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講述的是,太陽極度膨脹,當威脅地球人類的生存空間的時候,人類是怎樣自我拯救自己的故事。   西方式科幻片的傳統價值觀和《流浪地球》中的核心價值觀是對立的,這一點在原著中是有對比的,就是「地球派」和「飛船派」的兩種想法。在電影中變成了,「流浪地球計劃」和「火種計劃」。
  • 《流浪地球》到底能不能實現,讓地球母親還是不要流浪吧,觀影感
    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刷爆了銀屏,作為一個中年偽大劉迷,筆者趕緊進了影院,回來又找出《流浪地球》小說補了點課,觀後對於內容本身有幾點小小地感慨:一、讓地球流浪是愚公移山的科幻加強版大劉是純男性頭腦,他的作品似乎只是以客觀態度告訴人們未來有可能是什麼樣子
  • 淺析《流浪地球》劇情
    在小編看來主要有兩點:第一,現在社會人們對於中國精彩的科幻電影充滿期待,這個時候《流浪地球》的劇情,特效足以打動中國觀眾,足以喚起觀眾們對於中國科幻片的期待,所以《流浪地球》的口碑才會如此之高。第二,《流浪地球》開創了一種中國式末日拯救地球的方法,不再像是美國科幻大片中靠著幾個人去拯救地球。
  • 外國人如何評價《流浪地球》?
    本文是Polygon編輯對《流浪地球》作出的點評。Netflix《流浪地球》宣傳片:  如果一場電影事關兩起太空災難、無數視死如歸的犧牲、以及一位軍人舉起機槍,對著碩大無朋的木星天象開火嘶吼,發洩心中悲憤 ……這些描述聽起來正對你胃口的話,那我有一部合適的電影想要推薦給你。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
    自流浪地球上映以來無論是朋友圈,豆瓣,還是熱門新聞都充斥著對這部電影的大加讚美,簡直可以用狂轟濫炸來形容這種場面。不得不說,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確實不錯,但也沒必要這麼過譽。對於一部國產科幻電影來說,其中的視覺效果可以稱得上是頂峰了。
  • 王躍:全球抗疫,想起《流浪地球》
    首先是不屈的戰鬥《流浪地球》中,太陽即將燃盡,人類不是在悲觀等死,而是制訂攜地球流浪的共同計劃,製造行星發動機,毅然踏上星際遠徵;地球將被木星俘獲,人們最終沒有放棄,而是盡最大努力去阻止災難,不惜將木星點燃,抗爭到底。「硬核」的中國風格顛覆了以往的科幻想像,現實中的中國人民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同樣「硬核」。
  • 地球還在的人沒了?別讓流浪地球的算術漏洞成真
    所以流浪地球不可能施行這樣的生育政策。流浪地球其實需要鼓勵生育那麼流浪地球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生育政策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看原著中另一段有意思的情節:人們在悲劇心理的籠罩下,及時行樂,對待婚姻的觀念變得淡薄,甚至婚外戀也司空見慣。
  • 現實版流浪地球,銀河系中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非常受歡迎,它還被拍成電影在春節檔放映。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太陽進入快速膨脹期,為了逃離被吞噬的命運,科學家在地球上安裝了行星發動機,推動著地球逃離太陽系。此後,地球不再繞任何恆星旋轉,成了所謂的流浪地球。
  • 《流浪地球》:在科學技術的指引下,讓我們對地球有一個新的認識
    中國太空人劉培強在兒子小時候之後去了領航員空間站,他的兒子劉啟長大跑到水面上,經歷了汽車盜竊和全球發動機熄火,最後,他被迫加入流浪地球項目,與時間賽跑,為人類寶貴時間而戰。成功的前身是個打擊,在《流浪地球》宣傳階段,一直不被看好的科幻電影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在《流浪地球》過程中,所需資金非常巨大,最初吳京最初是一個來賓角色,但最後變成了「帶資進組」,如果《流浪地球》製作了中國科幻電影,那麼吳京實現了《流浪地球》,這是最難保存的《流浪地球》。
  • 流浪地球有彩蛋嗎?流浪地球結局什麼意思
    流浪地球彩蛋有嗎流浪地球是科幻片,很多觀眾雖然覺得特效做得好,但是對劇情是一臉懵逼,也許你們還沒發現其中的彩蛋吧,下面就來做個詳細解析。1.製作團隊《流浪地球》的製作團隊雖然不是很有名,但是作品證明了實力確實是頂尖的水平,之所以值得我們驕傲,歸根結底,它是一個中國故事,它由中國的團隊完成。落地生根,結出了自己的東西,在同級別的戰場上對抗,片中劉培強指給俄羅斯看的艙門上,有我們熟悉的一句英文。這是過去中國製造的承接,也是未來中國製造的宣告。
  • 以色列科學家真的把「流浪地球計劃」實現了!
    隨著電影《流浪地球》的熱映,近日,一位名為Leah Gal-Or的以色列科學家奶奶也走入我們的視野,在觀看了電影《流浪地球》之後,Leah Gal-Or分享了關於「把地球推離太陽系」的科學設想,還論證了這些想法在科學上的可能性,被譽為「流浪地球最硬核粉絲」。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我們還有希望!
    當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球,失去了我們的家園,會是怎樣的感受?曾經繁華的城市現在變成了一座空城,地表溫度極低,已不適合人類居住,人們只能生活在陰暗的地下城。為了活下去,人類開始了漫長的計劃,帶著地球去流浪,史稱「流浪地球」計劃。
  • 流浪地球可行性分析
    而我們離流浪地球又有多遠呢?為了更好地闡述理解流浪地球的可行性,也讓沒有看過電影或小說的讀者感同身受,在此交代一下小說的劇情(本人並沒有去電影院真切的看過《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根據原著簡介,根據個人理解,並非按順序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