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國第一部硬核科幻片的《流浪地球》熱度漸漸散去,票房也達到了令同行甚至整個影視圈嫉妒到無話可說的高度。片中的許多「知識點」被人們拿來仔細的研究討論,甚至有學者教授從科學的角度來評判影片中的種種技術細節。一部科幻電影激起了科幻迷心中無數的漣漪,從這個角度來看《流浪地球》是相當成功的。今天小編也來湊個熱鬧,大膽猜想下在地球流浪的路上,人們如何解決吃飯的問題。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農業生產便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石。沒有農業生產,人類就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發展出人類文明。但是當地球帶著35億人口,在1萬多座行星發動機的幫助下去流浪的時候,影片中並沒有交代人們將如何在剩下的幾千年時間裡有充足的食物供給而不餓肚子。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巨大的。單從農業角度來說,太陽為地球帶來了光和熱。光可以滿足地球上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熱可以為動植物提供一個舒適的生產環境。在正常的農業生產中合適的溫度、恰當的光照、必要的空氣、適用的水量、肥沃的土壤、健壯的種苗被譽為農業生產必備的六要素且缺一不可。在這六要素中,太陽以能量輻射的方式為地球上的農業生產提供合適的溫度和恰當的光照。大氣層為動植物提供可供呼吸和「食用」(對植物而言)的空氣,大氣的運動會帶來合適的降水,地表的土壤層為動植物提供自由生長的空間,植物以各種繁殖方式產生健壯的後代。地球上的一切看上去是那麼的自然,那麼的美好,但是這一切的美好被聯合政府的「流浪地球」計劃所打亂!
既然片中沒有交代,那麼小編就大膽猜測一下流浪地球上人們的吃飯問題,前面講到了農業生產的六要素,那麼我們就分析一下流浪地球上的人們還能否進行農業生產活動。
燒石頭就可以為行星發動機提供能量時代(重核聚變發動機技術),能源供應對人類來講已經不是問題了。片中講到每個行星發動機下面有一個地下城,地下城的能源供給就是來自行星發動機。既然有了能源,那麼光和熱就不是事兒了。這就搞定了農業生產中溫度和光照的問題。
關於空氣的問題,首先在地球流浪的過程中,大氣層並沒有消失。記得有位大神曾經計算過隨著溫度的降低地球上的大氣會凝結,即便是2500年後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大氣層也不會損失多少。其次是地下城的生態系統自適應,早在20世紀80年代,人類就建起了生物圈2號開始研究生態系統的問題,此時的生態系統應該是可以自給自足循環使用的。最後是在重核聚變時代也許有著更先進的技術解決空氣的問題,因此必要的空氣是不存在問題的。
水是最不需要擔心的問題,且不論地下城生態系統的水循環利用技術,就是整個星球表面被冰封的水也足夠人們生活的了。
關於土壤的問題,雖然地球表面被冰封,但是土壤仍然在那裡。人們只要將它們運回地下城無論是種植作物還是飼養蚯蚓都是沒問題的。另外作物的生長也不一定使用土壤,在無土栽培日漸成熟的今天來看,未來的人們沒有理由不使用無土栽培這種高效率的栽培方式。除非那時候還流行所謂的「有機」。
關於種苗的問題,在地下城高效率的生態系統中,種苗幾乎可以肯定會採用克隆技術進行生產。到時候植物組培技術這個「古老的」技術將擔負起為生態系統提供種苗的重任。在那個時代由植物組培技術生產的人工種子將比傳統的種子更加優質,生產的種苗也將更加健壯。在那個時代基因編輯技術會全面應用到植物的育種當中,並且人們早已忘卻了曾經激烈的轉基因之爭。在那個時代也許仍然會有科學家繼續進行傳統的作物培育苗。在那個時代……無論如何,在那個時代種苗供應沒有什麼問題。
另外就是關於動物蛋白的獲取,可能一開始會像影片中那樣蚯蚓幹會是大家的主要動物蛋白的來源,但是隨著生態系統的不斷完善,技術的不斷進步(畢竟要流浪2500年,人們有足夠的時間去解決問題),每個地下城多養幾萬頭豬也不是什麼大問題的。
總之小編認為在重核聚變技術時代地球流浪的過程中,人們填飽肚子甚至恢復到流浪之前的農產品供應水平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你說呢?歡迎留言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