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於2019年2月5日(農曆大年初一)在中國內地上映。內地總票房46.55億人民幣,是一部引發全民觀影熱潮的電影。由此可見,《流浪地球》滿足了中國內地廣大觀眾的某些心理需求,才導致了它的高票房,因此通過對電影的分析就可以看見中國集體無意識心理的當下狀態。
無意識心理像夢一樣,每天晚上都存在,白天也存在,只是很少被人準確地識別並上升為大腦意識,也不明白它們的內涵,因而才被命名為:無意識心理。也就是說,【無意識心理】並不是沒有心理活動,而是有心理活動只是不被人們的大腦意識覺察到並準確理解。因此,了解個人及集體的無意識心理是更全面、準確、深刻地了解自己及當前社會的一種心理學方法。
既然我們是通過電影分析觀眾當下的集體無意識心理,那麼在分析開始之前,我們首先要放空大腦,不要太把電影的故事、邏輯及情節太當一回事,因為那些都是眾所周知的事了,我們直接去分析電影所表達的無意識心理。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電影中第一個出現的城市畫面:北京市
地球的植被完全沒有了,北京市已經被冰雪凍僵,氣溫零下八十三℃,這當然不是真實的,這畫面表達的是人們內心的一種集體僵化、固化、模式化心理狀態。
比如:一個小孩要吃飯他直接就吃了,當他吃飽他就不吃了,這是自然的心理、意識及行為狀態;但大人不一定是這樣,大人在吃飯之前他可能會考慮很多:這些食物會讓人發胖嗎!會不會糖分太高、膽固醇太高或者太油膩,吃太飽會不會不太好,這麼晚了喝酒不太好,但不喝酒怎麼做好業務,搞好氣氛……
又比如人們的呼吸:今天空氣是否汙染指數太高了,要不要戴口罩,要戴哪個品牌哪一種類型的口罩,家裡是不是要買個空氣淨化器了,每天呼吸這些被汙染的空氣會不會得病……
也就是說,人們的心理在各種科學定義的構建的現實及其指引下變得越來越複雜矛盾,人們每天呼吸的空氣、喝的水都需要用機器來過濾一遍,我們每天生活在機器運轉的帶領之中,沒有了機器,似乎人類就活不了。這種狀態就像是電影裡的描述: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使地球開始流浪。
在這裡【流浪地球】是人類集體心理的一個象徵:人類的集體心理一直在流浪,常常找不到心靈的家園,人類的大腦意識追隨人類各種科學的定義,脫離本心一直在流浪,使人類的心理飛起來飄起來,已經2500多年了。
於是形成了現在的人類現實:科學已經很發達了,人類似乎可以飛離地球了,但同時人們的生活不再是純粹的自然生活,比如最起碼的水與空氣,都需要機器的過濾。
人類這種追求科學又脫離本心的狀態大約起源於2500多年前的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現代科學的起源年代;當時的中國處於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時代,那是一個充滿戰爭與精神學術分裂、各執一詞都有道理的年代。
這個2500年也是電影裡人類及地球在太空流浪尋找新家園的年數,也就是說電影裡長達2500年的「流浪地球」計劃在人類集體的心理之中實際上2500年前就開始了,到現在已經流浪2500多年了。目前,人類進入近現代以來,人類科學感覺到了分裂危機,人類的心理學、人類的精神集體在尋找呼喚一種具有全球普適意義的心理健康棲息地:一種人類心靈健康、寧靜、舒適的自然之道。
這就是電影《流浪地球》所隱藏的中國觀眾、甚至是全人類集體無意識心理的需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