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位於銀河系獵戶旋臂,佔有太陽系總質量的99.68%。如今,太陽內核極度老化,持續膨脹,地球將被吞沒。為了生存,人類制定了前所未有的恢弘計劃,驅使整個地球逃離至4.2光年外的新家園。計劃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人類傾盡所有,建造一萬座驅使地球前進的「行星發動機」和一萬座庇護人類生息的地下城。第二階段,圍繞赤道一周的「轉向發動機」相續開啟,驅使地球停止自轉,地球停轉導致滔天海嘯席捲全球,全球人口銳減近半。第三階段,地球將利用太陽和木星完成最後的加速衝刺,正式踏上流浪之旅。第四階段,地球脫離太陽系後,「行星發動機」全功率開啟,將用五百年的時間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並滑行一千三百年,隨後掉轉發動機的方向,再用七百年,進行減速。第五階段,地球泊入目標恆星系,抵達新家園,成為目標恆星系的新行星。本計劃將持續一百代人,儘管我們不知道4.2光年外的新太陽會帶來什麼樣的家園。但從今天開始,人類的勇氣與堅毅,將永刻於星空之下,這一絕望與希望並存持續兩千五百年的漫長宇宙之旅史稱「流浪地球」計劃。
其實看完電影,讓我一直掛心的問題就是:以Moss為代表的,絕對理性的人工智慧是不是真的錯了?而以吳京為代表的,人類的浪漫主義情懷又是否真的值得我們熱淚盈眶。
當Moss把領航員計劃切換成火種計劃的時候,我其實就意識到了,可能「流浪地球」只是一個Plan B,真正的主角應該是這座,保有人類所有文明數據和基礎農作物種子的空間站。自然在我看來火種計劃是更優的選項,低耗能的休眠模式,充足的燃料,優中選優的人員結構。都在帳面上完勝所謂的點燃木星的瘋狂設想,也好過漫無目的長達2500年的流浪。
而浪漫主義和人性又讓我們這般的感動,並且願意去相應那些前途未卜和艱難困苦,哪怕是用唯一一座空間站做賭注。但是這樣的孤注一擲真的值得我們熱淚盈眶嗎?最為人類最後的火種和逃生的孤舟。
我認為一部好的科幻片,是能讓我們認識到人類的渺小,和對世界以及宇宙的敬畏。誠然火種計劃能讓人類更大概率的延續下去,但是拋棄同袍,遠離故土,這樣的一群碳基生命體,飄零在宇宙中,意義又是什麼呢?
直到電影尾聲,我們才從旁白中,得知了整個流浪地球計劃的全景,2500的年的距離,近100代人時間,地球都會這樣,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流浪在宇宙中。我們不得而知前方有什麼在等待著這顆蔚藍的星球,但是就如電影所說:從今天開始,人類的勇氣與堅毅,將永刻於星空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