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VS中國節要消費刺激還是精神傳承?

2020-12-22 每日甘肅網

  一夜花銷近1萬聖誕節成「狂歡節」

  提起去年的聖誕節,就讀於山西財經大學的研究生小萍現在仍滿懷興奮,她與男朋友逛商場從下午5點一直逛到晚上9點,在一家西餐廳吃過聖誕大餐後,又加入了通宵娛樂購物大潮。一直到凌晨3點,他們才拎著大包小包心滿意足地回去。

  回家後細算帳,一個晚上花銷近1萬。「自己當時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既買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又放縱狂歡了一把,還是挺值的。」小萍說,今年應該還會去購物,和朋友一起吃飯、唱歌。

  早在半個月前,聖誕的氛圍已經在中國各大城市蔓延,就連二線城市太原也不例外。在太原王府井百貨大樓前面,一座聖誕主題宮殿充滿著異域風情,不時有人在前面駐足拍照。商場裡面,幾乎每個櫃檯都已打出了聖誕折扣,滿200減40、滿1000送200等活動極為誘人。

  某家居用品店的服務員告訴記者,聖誕節是一年活動打得最多的時候,銷量也是平時的好幾倍。太原市貴都百貨有限公司營銷部部長康偉說,聖誕節是一整年中銷售業績最好的一天。

  超市內,聖誕樹、雪花、星星、彩燈等各類聖誕產品佔據了顯眼位置,滿滿幾個貨架連成一片;KTV、迪廳等場所舉辦各種狂歡活動招徠顧客;酒店、餐廳也紛紛推出聖誕大餐;就連路邊的水果攤也不願放過這一大好商機,紛紛擺出了「蘋果禮盒」。

  中國人為何愛過聖誕節?

  雖然小萍對聖誕節充滿了期盼,但就連她自己都有些不解,「為何人們如此瘋狂地愛過聖誕節?」

  「上世紀80年代初的時候,聖誕節還不被中國普通民眾接受。一直到了90年代,聖誕節才開始被接受,人們開始互送賀卡。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文化興起,聖誕節在商家的炒作下逐漸成了一個商業活動。」山西省社科院山西人文資源開發研究中心主任馬志超說。

  馬志超認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過聖誕節,這是中國與世界接軌的表現。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與外界的交流日益加強,中國人也能以一種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看待國外的節日;另外,由於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加大,人們對休閒娛樂的追求也越來越強烈,因此,一些「洋節」或「人造節」開始被人們改造成了購物節、狂歡節。當然,在這其中,商家的炒作「功不可沒」。

  對此,某事業單位30歲的員工袁鈞深有感觸,每天滿負荷工作的他最想「藉機放鬆一下。」他約好平安夜與朋友們一起出去吃飯,唱歌,盡情釋放平日壓力。

  28歲的廈門外企白領田豔則說,聖誕節是一個非常浪漫的節日,小時候就總盼著能得到聖誕老人的禮物,童年的幻想現在讓自己對聖誕節仍充滿期待。

  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朱小健教授說,聖誕節發展到現在,已失去或淡化了它原有的宗教性質,即使在西方也有這樣的變化。

  「節日的意義古今中外都是相通的,寄託了人們對未來對生活的一種期許,或自己的某種感情。現在年輕人將聖誕節看作可以享受玩樂、改善自己生活的機會,這是很自然的。」朱小健說。

  能否為傳統節日投去一瞥

  再過一個多月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了,然而,與聖誕節的熱鬧狂歡相比,有些年輕人對傳統節日的興致卻不太高,這令人注意和反思。

  「每年的模式都一樣,在家看電視、吃餃子、放鞭炮,然後過夜睡覺。春節聯歡晚會每年也差不多,沒意思。」小萍說。

  專家表示,我國很多傳統節日大都含有與親人團聚的意義,傳統節日更多注重精神層面,相對缺乏商業活動和表現形式的依託,年輕人參與熱情不高。

  中國民協節慶研究會主任李漢秋說,不能把過節當成小事。「洋節」被商家炒作得沸沸揚揚,主要是看中了年輕人的消費力。他認為,商家應該增加民族感情和文化自覺,把對「洋節」的熱情分一些給傳統節日。

  但也有專家認為,大可不必為了年輕人熱衷於過「洋節」而太過多慮。中國人過聖誕節、外國人過春節已成為一種中西文化交流的社會現象。世界是由多元文化組成的,文化間的交流、溝通和互動,可以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繁榮。

  朱小健建議,可以借鑑一些「洋節」的做法,開發相關的電影、圖書、歌曲等,這既是節日的符號,也是一種傳播介質。這方面要做的還很多,希望全社會共同努力讓傳統文化得以回歸和完善。

相關焦點

  • 中國七夕節VS西方情人節!為何中國傳統節日氣氛越來越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雖然還是許多中國人仍然在慶祝七夕節,但大多數商店的氣氛並不像2月14日那麼熱烈。每到西方情人節,大小商店、商場中都堆滿了各種鮮花、巧克力、心形裝飾物,一派浪漫氣氛。七夕節起源於漢朝,現已被中國政府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要不要過聖誕節?洋節遭遇空前清冷 年輕人說「中國節」更有意思
    要不要過聖誕節?洋節遭遇空前清冷 年輕人說「中國節」更有意思時間:2020-12-24 15:2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要不要過聖誕節?洋節遭遇空前清冷 年輕人說中國節更有意思 聖誕節最初起源於宗教,是西方最盛大的節日之一,其重要程度類似於我國的春節。
  • 端午節 以紀念形式傳承民族精神
    (中國文明網)    從端午節的緣起看,絕大多數人認同該節是為了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這也讓端午節一開始就體現著愛國主義內涵。無論賽龍舟、包粽子、插艾葉這些節日形式,還是農曆五月初五這天的時間設置,都被更多賦予特殊含義。其實,這些紀念活動中更流露著對中華「民族精魂」的傳承。    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憂國憂民的情懷、上下求索的執著感召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 五四青年節演講稿:傳承「五四」精神
    那種先鋒觀念、那種心繫天下的「五四」精神,難道不復存在了嗎?  青年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那種朝氣,那種銳氣,那種潛力,那種生命力,不可阻擋。  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年輕人尤其如此。  人都需要有社會責任感,大學生們尤其如此。  今天有活動嗎?有報告嗎?你們是不是在看《青春萬歲》?你們必須保持一股昂揚向上的活力。
  • 今年聖誕節,「洋節」遭遇空前清冷,年輕人說「中國節」更有意思
    不知從何時起,聖誕節在我國也變成了盛大的節日,進入12月後,年輕人們就開始期待聖誕節的到來,為聖誕節的狂歡做足準備,待節日到來之際,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贈送聖誕果、聖誕賀卡等有明顯「中國味」的聖誕禮物來表達美好的祝願。
  • 埃菲社:聖誕節在中國不過是消費的同義詞
    埃菲社:聖誕節在中國不過是消費的同義詞 ,但對他們而言其不過就是聚會或消費的同義詞。  在中國的經濟之都上海,12月初「聖誕」一詞就早早出現在各個餐館的菜單上,用各種顏色的彩紙製作的聖誕老人形象被商家用來裝點櫥窗玻璃,等待迎接12月24日至27日的節日狂歡活動。  一個月前,一些餐館和娛樂場所就紛紛推出了專為「萬聖節」準備的菜單或各種娛樂項目。現在,一些最受歡迎的餐館和歌舞廳又開始為即將到來的聖誕節忙碌起來。
  • 這個聖誕節,咱中國人應不應該過?
    現在的年輕人都去過洋節了,棄中國傳統節日於不顧,國家的未來堪憂啊!」「不要再稀裡糊塗的過洋節了!你們大肆慶祝的聖誕節,是八國聯軍慶祝丹東屠城的紀念日!」出於種種考慮,全國各大高校、社區也紛紛發布通知,禁止舉辦以「洋節」為主題的活動。
  • 環球社評:聖誕節在中國被改造已似「狂歡節」
    原標題:社評:聖誕節在中國被改造已似「狂歡節」   昨天是平安夜,北京從下午開始大堵車,很多年輕人忙著會友,也忙著消費。平安夜是很多中國大城市消費最強勁的日子之一,餐館、酒吧紛紛賺得缽滿盆盈。   聖誕節已在中國流行開來,這是既成事實。
  • 平安夜聖誕節狂歡節來歷是什麼 平安夜聖誕節狂歡節來歷和習俗
    平安夜聖誕節狂歡節來歷是什麼耶穌誕生的那一晚,一在曠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聽見有聲音自天上傳來,向他們報耶穌降生的好消息。根據聖經記載,耶穌來是要作世人的王,因此天使便透過這些牧羊人把消息傳給更多的人知道。後來,人們相互通知慶祝,在聖誕節的前一天晚上就是現在平安夜。
  • 「聖誕節」已漢化成中國商業節日
    「聖誕節」背後的消費邏輯「聖誕節」的瘋狂購物,並不是虛無縹緲的拍腦袋想像,而是經得起數據驗證的真實存在。背後的邏輯亦是很簡單直接的,畢竟為了迎接甜蜜的聖誕節,節日消費的力量總是巨大的,銷售額的增長自然是情理之中。
  • 聖誕節vs萬聖節,一字之差卻有神鬼之別
    作者丨張育聖誕節眾多周知,聖誕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誕生的重要節日,公元336年羅馬教會開始在12月25日過此節。耶穌誕生日其實並沒有記載,12月25日原是羅馬帝國規定的太陽神誕辰。聖誕節在世俗社會也被廣泛接受,通常是互贈禮物,聖誕賀卡作為禮物在歐美地區較為流行,以聖誕老人、聖誕樹來增添節日氣氛。萬聖節萬聖節(Halloween)是每年的11月1日舉行,但現在都在前一夜10月31號慶祝,稱為萬聖夜,也叫萬聖節前夜,主要流行於盎格魯撒克遜人後裔。
  • 2020高考作文熱點模擬 | 中國精神永傳承;踐行「中國精神」
    【佳作賞析】中國精神永傳承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上午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國精神永傳承》。        浩浩華夏,文明流長!泱泱中國,精神永繼!        懷著這份自信與驕傲,我從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追尋你精神的源頭;從卷帙浩繁的古籍中接受你精神的濡養;從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感受你精神的內涵;從日益噴薄的現在展望你光輝的未來。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像一首古老的詩篇,也像一幅長長的畫卷,每一節每一段都書寫著中華精神。
  • 聖誕節在中國的歷史
    宋朝也有聖誕節,不過和基督教沒一毛錢關係,宋朝的皇帝喜歡以「聖人」自居,所以宋朝的聖誕其實就是皇帝過生日,一般都是叫上朝中大臣吃一頓,偶爾大赦一下天下。而且宋朝的十幾個皇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聖誕節」。比如,宋太祖趙匡胤將自己的生日定為長春節,宋太宗趙光義生日是壽寧節,宋真宗趙恆的生日是承天節。這個優秀創意被半島的金氏王朝完美傳承下來,比如金大生日是「太陽節」。
  • 2020年名校模擬高考作文:中國精神永傳承
    請結合材料內容,寫一篇關於「中國精神」的演講稿。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佳作賞析】:中國精神永傳承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上午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國精神永傳承》。  浩浩華夏,文明流長!泱泱中國,精神永繼!
  • 掏空靈魂的聖誕狂歡註定是場精神裸奔
    說白了,聖誕節藉以宗教儀式、贈送禮物、家庭團聚、裝飾聖誕樹、吃火雞等風俗,意在紀念耶穌出生和弘揚基督教義。    搞笑的是,中國人對聖誕節的迷戀狂歡庶幾與聖誕節本意南轅北轍甚或毫無干係。在西方,此節乃基督教文化的商業化遺產;而在中國,聖誕節與歷史、傳統、親人或者禮物轉送無關,實則是赤裸裸的金錢狂歡節日,抑或完全淪為商品消費產物。
  • 北京消費季之親子節火熱來襲
    6月6日,由北京市商務局主辦的「北京消費季之親子節」在北京愛琴海購物公園拉開序幕。國安金冠足球秀、小米果輪滑運動館花式輪滑、國人拳道功夫會館中國功夫表演、23鋒鍍《最強大腦親子記憶》秀等親子表演精彩紛呈;今年重磅推出的LOVE MORE市集活動也豐富多彩,水晶石「冰雪奇緣」VR模擬滑雪體驗,優肯籃球、樂融兒童之家、多樂小熊日託、學而思輕課等親子互動體驗;同時,圍繞老字號文化傳承,盒馬聯合隆慶祥、動力星球聯合盛錫福打造親子手工定製活動,營造出親子節火熱的消費氛圍
  • 北京消費季親子節拉開序幕 首次推出親子節地圖
    據了解,活動將持續至7月5日,聯袂近200家品牌企業、2000 品牌門店開展系列親子主題促銷活動,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商品、有趣味的體驗、有溫度的服務和更便利的消費渠道,滿足親子家庭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需求,同時助力提振消費,加快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進程。北京消費季親子節活動現場。
  • 連帽毯子、定製咖啡杯 政府補貼助澳人聖誕節消費更多
    隨著零售商準備迎接富裕的消費者的聖誕節採購,毛茸茸的連帽毯子、個人定製的咖啡杯以及電子產品成為澳人節日禮物的首選。《時代報》21日報導,由於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聖誕節以及節禮日折扣(Boxing Day)的密集集中,11月與12月是一年中店主最繁忙的時期。
  • 2020年聖誕節優秀作文:漫話聖誕節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聖誕節優秀作文:漫話聖誕節,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隨著一年一度的聖誕節的來臨,無論是現實中還是網絡上,到處都瀰漫著濃濃的聖誕氣氛,隨便坐在家裡搜索一下「聖誕節」,網上就有14000000,更不要說大街上炫耀的聖誕圖案,大幅的聖誕老人像了。
  • 傳承德藝雙馨精神 「好演員公益行」端午節慰問老藝術家
    原標題:傳承德藝雙馨精神 「好演員公益行」端午節慰問老藝術家端午節前夕,中國視協演員工作委員會與青年演員代表黃渤、萬茜、劉濤、王凱、關曉彤,向于洋、楊靜、於藍、秦怡、田華、謝芳、張目、藍天野、焦晃、宋春麗、奚美娟等各位老藝術家們表達節日的問候,開啟「好演員公益行」,傳承「德藝雙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