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花銷近1萬聖誕節成「狂歡節」
提起去年的聖誕節,就讀於山西財經大學的研究生小萍現在仍滿懷興奮,她與男朋友逛商場從下午5點一直逛到晚上9點,在一家西餐廳吃過聖誕大餐後,又加入了通宵娛樂購物大潮。一直到凌晨3點,他們才拎著大包小包心滿意足地回去。
回家後細算帳,一個晚上花銷近1萬。「自己當時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既買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又放縱狂歡了一把,還是挺值的。」小萍說,今年應該還會去購物,和朋友一起吃飯、唱歌。
早在半個月前,聖誕的氛圍已經在中國各大城市蔓延,就連二線城市太原也不例外。在太原王府井百貨大樓前面,一座聖誕主題宮殿充滿著異域風情,不時有人在前面駐足拍照。商場裡面,幾乎每個櫃檯都已打出了聖誕折扣,滿200減40、滿1000送200等活動極為誘人。
某家居用品店的服務員告訴記者,聖誕節是一年活動打得最多的時候,銷量也是平時的好幾倍。太原市貴都百貨有限公司營銷部部長康偉說,聖誕節是一整年中銷售業績最好的一天。
超市內,聖誕樹、雪花、星星、彩燈等各類聖誕產品佔據了顯眼位置,滿滿幾個貨架連成一片;KTV、迪廳等場所舉辦各種狂歡活動招徠顧客;酒店、餐廳也紛紛推出聖誕大餐;就連路邊的水果攤也不願放過這一大好商機,紛紛擺出了「蘋果禮盒」。
中國人為何愛過聖誕節?
雖然小萍對聖誕節充滿了期盼,但就連她自己都有些不解,「為何人們如此瘋狂地愛過聖誕節?」
「上世紀80年代初的時候,聖誕節還不被中國普通民眾接受。一直到了90年代,聖誕節才開始被接受,人們開始互送賀卡。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文化興起,聖誕節在商家的炒作下逐漸成了一個商業活動。」山西省社科院山西人文資源開發研究中心主任馬志超說。
馬志超認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過聖誕節,這是中國與世界接軌的表現。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與外界的交流日益加強,中國人也能以一種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看待國外的節日;另外,由於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加大,人們對休閒娛樂的追求也越來越強烈,因此,一些「洋節」或「人造節」開始被人們改造成了購物節、狂歡節。當然,在這其中,商家的炒作「功不可沒」。
對此,某事業單位30歲的員工袁鈞深有感觸,每天滿負荷工作的他最想「藉機放鬆一下。」他約好平安夜與朋友們一起出去吃飯,唱歌,盡情釋放平日壓力。
28歲的廈門外企白領田豔則說,聖誕節是一個非常浪漫的節日,小時候就總盼著能得到聖誕老人的禮物,童年的幻想現在讓自己對聖誕節仍充滿期待。
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朱小健教授說,聖誕節發展到現在,已失去或淡化了它原有的宗教性質,即使在西方也有這樣的變化。
「節日的意義古今中外都是相通的,寄託了人們對未來對生活的一種期許,或自己的某種感情。現在年輕人將聖誕節看作可以享受玩樂、改善自己生活的機會,這是很自然的。」朱小健說。
能否為傳統節日投去一瞥
再過一個多月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了,然而,與聖誕節的熱鬧狂歡相比,有些年輕人對傳統節日的興致卻不太高,這令人注意和反思。
「每年的模式都一樣,在家看電視、吃餃子、放鞭炮,然後過夜睡覺。春節聯歡晚會每年也差不多,沒意思。」小萍說。
專家表示,我國很多傳統節日大都含有與親人團聚的意義,傳統節日更多注重精神層面,相對缺乏商業活動和表現形式的依託,年輕人參與熱情不高。
中國民協節慶研究會主任李漢秋說,不能把過節當成小事。「洋節」被商家炒作得沸沸揚揚,主要是看中了年輕人的消費力。他認為,商家應該增加民族感情和文化自覺,把對「洋節」的熱情分一些給傳統節日。
但也有專家認為,大可不必為了年輕人熱衷於過「洋節」而太過多慮。中國人過聖誕節、外國人過春節已成為一種中西文化交流的社會現象。世界是由多元文化組成的,文化間的交流、溝通和互動,可以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繁榮。
朱小健建議,可以借鑑一些「洋節」的做法,開發相關的電影、圖書、歌曲等,這既是節日的符號,也是一種傳播介質。這方面要做的還很多,希望全社會共同努力讓傳統文化得以回歸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