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最初起源於宗教,是西方最盛大的節日之一,其重要程度類似於我國的春節。每年聖誕節之際,西方的大街小巷燈火通明,街角頌歌,用白、綠、紅聖誕三色來裝飾,紅色的聖誕帽、綠色的聖誕樹、及五顏六色的彩燈、禮物遍布每個角落,人們也會準備一頓豐盛的聖誕大餐和盛大的聖誕聚會,在享受美食、美酒的狂歡中過聖誕。
不知從何時起,聖誕節在我國也變成了盛大的節日,進入12月後,年輕人們就開始期待聖誕節的到來,為聖誕節的狂歡做足準備,待節日到來之際,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贈送聖誕果、聖誕賀卡等有明顯「中國味」的聖誕禮物來表達美好的祝願。
到了平安夜時,市區商業圈附近燈火通明、熱鬧非凡,商場通宵營業、打折促銷,大街上人山人海,比過年趕廟會還熱鬧,就連商業圈附近的路都被「封」了,除了公交車以外,其他私家車一律要繞行,「洋節」過的甚至比中國傳統節日還熱鬧,徹底變成了「購物節」、「狂歡夜」。
但這幾年,聖誕節開始突然「降溫」,今年更是空前的清冷。往年如我們本地的商場,早在半個月前就開始布置聖誕氣氛、宣傳打折促銷活動,但現在已經臨近聖誕節,商場、街頭並沒有聖誕節的氛圍,拉出來前幾年的聖誕樹草草裝飾一下了事,聖誕的促銷活動更是少之又少,超市裡也不見了「平安果」的蹤跡,年輕人們熱鬧了許多年後,終於對聖誕節這種「洋節」不再趨之若鶩,開始穿漢服、學國學,逐漸喜歡上了傳統文化。
其實這種情況也很正常,聖誕節本來在我國就沒有任何傳統文化基礎,是實實在在的「舶來品」,聖誕節的火雞改成了蘋果,聖誕樹變成了新衣服,年輕人喜歡熱鬧新鮮,商家們順勢做促銷,布置聖誕場景無非就是為了想賺錢,這些沒有「根基」的洋節日,新鮮過後,註定很難在中國的土地上持久。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延續上千年,無論從內涵還是形式上,都能秒殺這些「洋節」。在接軌新時代,容納大千世界,追求更多的潮流與文化的同時,這些弘揚與傳承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顯得尤為重要。看看中國的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和中秋節這四大傳統節日,我們是如何度過的吧。
春節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全國各地都會舉辦各種帶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慶賀新春活動,像舞獅、舞龍、廟會、祈福、踩高蹺等,形式豐富多彩,除了各種活動外,更有令人眼花繚亂的節令美味佳餚。
年貨早早的就開始籌備,整個臘月和正月都有吃不盡的美味,到了除夕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精心籌備一桌年夜飯,一家人歡聚一堂,共度農曆新年,雞鴨魚肉、餃子、年糕、湯圓各自都有美好的寓意,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這才是中國人最期待的節日。
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燈節」等,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足以說明元宵佳節之際的喜慶熱鬧程度,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等各種活動讓人應接不暇,足以堪稱是中國的「狂歡節」。
元宵佳節吃元宵,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雖同為元宵節的食俗,但是做法和食材都有所不同,元宵通常用餡料蘸水後在糯米粉中反覆滾至大小合適的圓球,而湯圓的則用糯米麵團將餡料包裹後,再揉成圓球。不管是北方的元宵還是南方的湯圓,都象徵著全家團圓、幸福,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願望。
端午節
端午節又被稱為「端陽節」、「龍舟節」等,過端午節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民俗習慣,各地民俗也不盡相同,賽龍舟、食粽、插艾草、放紙鳶、拜神祭祖,總之這是一個歡快祥和的節日。
中秋節
中秋時節銀盤高掛,又是一個闔家團圓的節日,民俗活動依然眾多,並有祭月、賞月、扎燈籠等一系列民俗活動,流傳至今、經久不衰。
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各種時令鮮果乾果及螃蟹也是中秋夜的美味,正所謂「西風響、蟹腳癢」,每年中秋之際,螃蟹肥美,是最佳的吃蟹時機,而且蟹與「謝」同音,遊子歸來、走親訪友,表達心意,這一個「蟹」字再好不過了。
——老井說——
過「洋節」也不能一味地認為是崇洋媚外,或許只是年輕人圖個熱鬧罷了。但沒有根基的事情是不能長久的,萬聖節、聖誕節這些節日的逐漸清冷是不可避免的。而我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年輕人的喜愛,對傳統節日、傳統服飾等也越發重視,比如近些年來「漢服」就受到眾多年輕人的喜愛,也衍生出各種「漢服節」、「漢服走秀」等活動,身著漢服走在街頭巷尾早已不是什麼稀奇的事,這也說明我國的傳統文化正在逐漸回歸。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喜歡專注吃喝玩樂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譜和美食趣聞,關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