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聖誕節,「洋節」遭遇空前清冷,年輕人說「中國節」更有意思

2020-12-24 市井覓食記

聖誕節最初起源於宗教,是西方最盛大的節日之一,其重要程度類似於我國的春節。每年聖誕節之際,西方的大街小巷燈火通明,街角頌歌,用白、綠、紅聖誕三色來裝飾,紅色的聖誕帽、綠色的聖誕樹、及五顏六色的彩燈、禮物遍布每個角落,人們也會準備一頓豐盛的聖誕大餐和盛大的聖誕聚會,在享受美食、美酒的狂歡中過聖誕。

不知從何時起,聖誕節在我國也變成了盛大的節日,進入12月後,年輕人們就開始期待聖誕節的到來,為聖誕節的狂歡做足準備,待節日到來之際,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贈送聖誕果、聖誕賀卡等有明顯「中國味」的聖誕禮物來表達美好的祝願。

到了平安夜時,市區商業圈附近燈火通明、熱鬧非凡,商場通宵營業、打折促銷,大街上人山人海,比過年趕廟會還熱鬧,就連商業圈附近的路都被「封」了,除了公交車以外,其他私家車一律要繞行,「洋節」過的甚至比中國傳統節日還熱鬧,徹底變成了「購物節」、「狂歡夜」。

但這幾年,聖誕節開始突然「降溫」,今年更是空前的清冷。往年如我們本地的商場,早在半個月前就開始布置聖誕氣氛、宣傳打折促銷活動,但現在已經臨近聖誕節,商場、街頭並沒有聖誕節的氛圍,拉出來前幾年的聖誕樹草草裝飾一下了事,聖誕的促銷活動更是少之又少,超市裡也不見了「平安果」的蹤跡,年輕人們熱鬧了許多年後,終於對聖誕節這種「洋節」不再趨之若鶩,開始穿漢服、學國學,逐漸喜歡上了傳統文化。

其實這種情況也很正常,聖誕節本來在我國就沒有任何傳統文化基礎,是實實在在的「舶來品」,聖誕節的火雞改成了蘋果,聖誕樹變成了新衣服,年輕人喜歡熱鬧新鮮,商家們順勢做促銷,布置聖誕場景無非就是為了想賺錢,這些沒有「根基」的洋節日,新鮮過後,註定很難在中國的土地上持久。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延續上千年,無論從內涵還是形式上,都能秒殺這些「洋節」。在接軌新時代,容納大千世界,追求更多的潮流與文化的同時,這些弘揚與傳承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顯得尤為重要。看看中國的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和中秋節這四大傳統節日,我們是如何度過的吧。

春節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全國各地都會舉辦各種帶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慶賀新春活動,像舞獅、舞龍、廟會、祈福、踩高蹺等,形式豐富多彩,除了各種活動外,更有令人眼花繚亂的節令美味佳餚。

年貨早早的就開始籌備,整個臘月和正月都有吃不盡的美味,到了除夕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精心籌備一桌年夜飯,一家人歡聚一堂,共度農曆新年,雞鴨魚肉、餃子、年糕、湯圓各自都有美好的寓意,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這才是中國人最期待的節日。

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燈節」等,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足以說明元宵佳節之際的喜慶熱鬧程度,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等各種活動讓人應接不暇,足以堪稱是中國的「狂歡節」。

元宵佳節吃元宵,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雖同為元宵節的食俗,但是做法和食材都有所不同,元宵通常用餡料蘸水後在糯米粉中反覆滾至大小合適的圓球,而湯圓的則用糯米麵團將餡料包裹後,再揉成圓球。不管是北方的元宵還是南方的湯圓,都象徵著全家團圓、幸福,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願望。

端午節

端午節又被稱為「端陽節」、「龍舟節」等,過端午節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民俗習慣,各地民俗也不盡相同,賽龍舟、食粽、插艾草、放紙鳶、拜神祭祖,總之這是一個歡快祥和的節日。

中秋節

中秋時節銀盤高掛,又是一個闔家團圓的節日,民俗活動依然眾多,並有祭月、賞月、扎燈籠等一系列民俗活動,流傳至今、經久不衰。

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各種時令鮮果乾果及螃蟹也是中秋夜的美味,正所謂「西風響、蟹腳癢」,每年中秋之際,螃蟹肥美,是最佳的吃蟹時機,而且蟹與「謝」同音,遊子歸來、走親訪友,表達心意,這一個「蟹」字再好不過了。

——老井說——

過「洋節」也不能一味地認為是崇洋媚外,或許只是年輕人圖個熱鬧罷了。但沒有根基的事情是不能長久的,萬聖節、聖誕節這些節日的逐漸清冷是不可避免的。而我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年輕人的喜愛,對傳統節日、傳統服飾等也越發重視,比如近些年來「漢服」就受到眾多年輕人的喜愛,也衍生出各種「漢服節」、「漢服走秀」等活動,身著漢服走在街頭巷尾早已不是什麼稀奇的事,這也說明我國的傳統文化正在逐漸回歸。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喜歡專注吃喝玩樂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譜和美食趣聞,關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相關焦點

  • 要不要過聖誕節?洋節遭遇空前清冷 年輕人說「中國節」更有意思
    要不要過聖誕節?洋節遭遇空前清冷 年輕人說「中國節」更有意思時間:2020-12-24 15:2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要不要過聖誕節?洋節遭遇空前清冷 年輕人說中國節更有意思 聖誕節最初起源於宗教,是西方最盛大的節日之一,其重要程度類似於我國的春節。
  • 年輕人愛過洋節,忘記中國節日,是喜是憂
    十多天前,是西方的洋節——聖誕節,丫頭給孫子買了各種聖誕禮物:平安果,禮包。萬聖節買了面具之類的。情人節,女婿給丫頭髮288塊的紅包,朋友圈全是曬情人節禮物的。端午節,除了早上吃一個別人送的粽子,意思一下,再也沒有其他了。
  • 為什麼中國年輕人喜歡過「洋節」,老年人卻嗤之以鼻?原因很簡單
    為什麼中國年輕人喜歡過「洋節」,老年人卻嗤之以鼻?原因很簡單平安夜、聖誕節馬上就要來了,身邊的年輕人早已摩拳擦掌,約朋友、訂餐廳、定禮物、有對象的叫上對象過二人世界,沒對象的叫上一群朋友來個單身狂歡。近年來這些洋節在中國可謂是風靡一時,年輕人愛的不行,有些老年人卻嗤之以鼻,中國人的節日都過不完,為什麼外國節日這麼上心?為什麼中國年輕人這麼喜歡過洋節呢?中國傳統文化是長幼有序、長尊幼卑多年媳婦熬成婆,傳統節日講究一家人團聚,其中的規矩和氛圍就是晚輩對長輩的迎合。
  • 今年的聖誕節,遭遇空前的冷清,年輕人表示還是喜歡中國傳統節日
    今年的聖誕節,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寒冷,年輕人說他們仍然喜歡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家聖誕節快樂!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今年的聖誕節比以前越來越安靜了,甚至有些購物中心也只是簡單地裝飾一下,你可能會認為,臨近新年假期,每個人都忙著完成他們的工作,會比一個放鬆的假期更好,但我問了我周圍的幾個人,他們都說自己對聖誕節不感興趣,更喜歡中國的傳統節日,首先,我們的節日有完善的文化遺產,二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所以聖誕節比較平淡,看我周圍剩下的相對小學的小朋友比較熱情。
  • 聖誕節在我國大受歡迎,今年卻被冷落了,網友:中國人不過洋節!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以及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我們開始參與越來越多的西方節日,就說前後最近的聖誕節吧,它其實只是西方一個傳統的宗教性節日,但是它在我國已經傳播得非常廣泛了。但是就在今年,竟然出現了轉折,大家對聖誕節的熱情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突然被澆滅了。就說杭州最受遊客喜愛也最熱鬧的河坊街,往年聖誕的時候聖誕氣氛可是非常濃鬱的,甚至有很多商販會穿著聖誕服戴著聖誕帽來迎接這裡的遊客,但是今天聖誕卻異常平常,那些備好貨擺攤賣蘋果的商販,今年賣出的蘋果卻寥寥無幾。
  • 聖誕節VS中國節要消費刺激還是精神傳承?
    小萍說,今年應該還會去購物,和朋友一起吃飯、唱歌。  早在半個月前,聖誕的氛圍已經在中國各大城市蔓延,就連二線城市太原也不例外。在太原王府井百貨大樓前面,一座聖誕主題宮殿充滿著異域風情,不時有人在前面駐足拍照。商場裡面,幾乎每個櫃檯都已打出了聖誕折扣,滿200減40、滿1000送200等活動極為誘人。
  • 「洋節」這天,到底應該怎麼過?
    還有一個月就是聖誕節了,凜冽的寒風絲毫沒有減退人們過節的熱情,準備好平安果、聖誕飾品的小販早已蠢蠢欲動,許多高校學生已經開始籌劃平安夜的活動,聚會、吃大餐、購物、唱歌、送蘋果……這些年輕人對那天的到來充滿期待。 愚人節搞怪、萬聖節製作南瓜燈、聖誕節裝點聖誕樹……過「洋節」已經走進越來越多國人的生活,或為談資,或付諸行動。
  • 聖誕節要來了:可以過洋節,但請不要有洋心
    文/阿呆爸  聖誕節(12月25日)馬上就要到了。  有朋友問我:要不要給孩子過聖誕節?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現實,也很尖銳的問題。  我理解他的心情。因為聖誕節是洋節,這兩年國內總體上不提倡。
  • 在中國過洋節,可以嗎
    前幾日聖誕節,有粉絲在互動群中發了「聖誕快樂」,沒料到引起一場不小的爭論。有的人說,這是外國侵略中國的日子,不該過聖誕節。有的人說,我們只是當一個普通節日,和中秋端午沒啥區別,用不著那麼上綱上線。有的人說,學校老師都禁止學生過洋節了,應該從自身做起。
  • 中國人不過洋節,我們只過中國傳統節日
    黃圩鎮中心學校利用周一升旗儀式對學生進行了「抵制洋節從我做起」為主題的思想教育。對於這個學校的做法我是贊成的,因為我們發現現在年輕人過於西方化,有崇洋媚外的心態,這對我們樹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是不利的。
  • 為何中國越來越多的人熱衷過西方「洋節」?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但是就算是這麼貴,還是有不少的年起人去買,其實無論是平安夜、聖誕節以及是情節人,中國有很多的人都喜歡過,特別是年輕人,那麼為何中國越來越多的人熱衷過西方「洋節?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早在很久之前,中國人一般就喜歡過中國的傳統節日,可是到了如今,感覺西方的節日比中國的傳統節日更加受中國人的歡迎,無論是小孩還是年輕人,他們相對來說喜歡過西方的節日,對於傳統節日好像變得冷淡一點,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主要原因有一下幾點,看完之後讓人深思!
  • 宿管感恩節發糖遭學生舉報:不過「洋節」,中國人就硬氣起來了嗎?
    隨著時代發展,很多西方節日的確越來越深入人心,有些年輕人甚至喜歡洋節多於中國傳統節日,但我們就能以此為理由,號召「抵制洋節」,以保護中華文化的「純正」麼?首先,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文化傳播和交流的步伐,是不可能被人為制止的。
  • 我是中國人,我不過洋節!
    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中西方文化在時代大背景下碰撞交融,在中國這片古老莊重的土地上,洋節蜂擁而至,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搶佔了流行市場,相較而言,中國傳統節日卻被日漸淡化。
  • 中國不讓過聖誕「吃喝玩樂節」了嗎?
    西方節日在中國城市大體火到頭了。25日是聖誕節,很多中國商家藉機促銷,不少商店或者餐館的服務人員穿上紅色的聖誕老人裝,使得中國各地的商業街飄出或濃或淡的「聖誕味」。這種情形應當說已是中國每年年底城市商業街風貌的常態。
  • 這個聖誕節,咱中國人應不應該過?
    現在的年輕人都去過洋節了,棄中國傳統節日於不顧,國家的未來堪憂啊!」「不要再稀裡糊塗的過洋節了!你們大肆慶祝的聖誕節,是八國聯軍慶祝丹東屠城的紀念日!」出於種種考慮,全國各大高校、社區也紛紛發布通知,禁止舉辦以「洋節」為主題的活動。
  • 外媒:對西方文化發警告 聖誕節被"趕出"中國校園
    據路透社12月25日報導,北京一家媒體說,坐落於西安的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在校園內掛出了宣傳標語,寫著「爭做華夏優秀兒女,反對媚俗西方洋節」以及「抵禦西方文化擴張」。一名學生對該報記者說,如果他們不觀看強制性觀看的長達3小時的宣傳片,將會受到處分。其他學生說,這些宣傳片中有一部是關於孔子的,老師在一旁把守,防止學生離開。
  • 中國人為什麼不能過「洋節」
    某地又發通告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不過「洋節」成為自覺行動,云云。 每年到了12月,都會聽到一些人大聲疾呼,拒絕過「洋節」的聲音,似乎是說得振振有詞。 我是中國人,拒絕過「洋節」,這話,粗看起來,蠻有道理的樣子。是呀,不就是過個節嗎?
  • 「聖誕節」在中國大行其道,你怎麼看?
    「洋節」在中國大行其道,你怎麼看?@君問歸期未有期呀:連上班的禮拜天(周末)也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更不要說用的電腦,開的汽車,用的手機,連抽水馬桶都是都是外國人發明的國人享受的文明成果,偏偏揪一個聖誕節不放。真要較真,看看中國最早的大學,最早的醫院都是外國的傳教士建立的,早就世界大同地球村了,坐享受全球化的文明天天擔心這個入侵哪個入侵。
  • 中國抵制聖誕節?不該讓中國背這個鍋!
    而且近幾年國內抵制國外洋節的文化也是越演越烈,去年也曾有數個城市禁止布置聖誕節裝飾。於是每年都會有國外的媒體懷揣著某些政治動機不斷地報導著中國排斥國外的節日文化、禁止聖誕節的相關產品銷售。那麼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 感恩節來了,中國人過洋節,這個真的可以有!您說呢?
    作為一個中國人,也能感受到這個洋節的強大魅力。朋友同事間相互祝福,超市裡感恩節主題特賣,淘寶、京東上的感恩節活動.....自90年代以來,忽然一夜間,洋節就開始在中國盛行起來,什麼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到後來的萬聖節、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