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有20萬孩子凌晨5點去香港上學

2020-12-11 早安蝸牛

過去20年用以,澳門和內地的界線變得愈來愈難橫跨,因而於這界限間,依舊坐落著一個名為「雙非兒童」的特定族群。

這群生于于澳門、生存於珠海的小孩,具有澳門戶籍、享用澳門匹的一切社會保險,一生於就遭打上了獨特的時期烙印。

因而隨著年紀的下降,因為這些小孩的大家庭絕不願退出澳門戶籍及其造成的教育資源,許多雙非學生起了艱難的跨境求學路。

皇崗港口排著支等候長途讀書的小孩們

他們每天來往在深港中港,清晨通關去澳門讀書,下午亦通關返回珠海的位,宋六晚六、一周雙休,淪為中港緊密溝通的標誌之一。

城鎮樣貌的轉化,廣州話與普通話的切換…是每天爆發於這些小孩身上的事。

路途的艱難、中港的文化差異、自我的身分尊重而且是大家庭對立的降級…一切均讓這些小孩的就學之巷十分易於。但是因為種種特定的因素,他們依舊如遭保障於玻璃罩之內的玫瑰花,離真正的澳門社會制度隔著一層看絕不見的阻隔。

影片《過春天》之中的女主人公佩佩便是一位 定居於珠海反而於澳門讀書的大學生

於港難融、重返無扇,雙非兒童面對的難堪與窘境具體並且絕不為大多數匹知道。

但是最為讓匹擔憂的,是隨著這群小孩的長大成人,一次亦一波的社會制度風潮也許正在把他們刻畫成一個寂寞、斷裂因而沒歸屬感的族群。

假如時間段可衰退,那些藉以節約20萬超生罰金,將小孩生於澳門的「雙非爸爸」,也會堅決一樣的選取嗎?

雙城隊記:跨境學生的一天

清晨5點,如果珠海大多數匹也於睡夢時,大男孩文菡的雙親已過早睡覺,作為全新的一天做預備。

6時20分,文太太的iPhone鬧鈴響起,她旋即走進房間睡覺預備去澳門讀書的兒子。文菡揉著睡眼到洗澡棟梳洗並且換糟糕制服,接著坐於臥室的大凳子之上,等爸爸幫她梳鬍鬚。

「護照是至關重要的,忘帶便過絕不了圍!」出門前,文太太作為兒子打點糟糕一切,帶上護照、鞋子、課外活動道具等,預備一起啟程來到「校巴」車站。

早晨6:30,於珠海深圳市隨處可見送小孩到邊檢大廈的雙親們

7時05分,長途「校巴」按時進站,約7時半到達羅湖港口,邊檢員工下車替小孩們一一受理過關登記,約15分鐘,就完工對於車上所有師生的檢驗。

作為確保學生的安全性與入境的治安,深圳灣多個港口在長途學生過關的尖峰周六闢出「跨境學生專屬通道」,並且設「學生候檢地區」。

於珠海,有20萬小孩凌晨5點去澳門讀書......

於皇崗港口,大男孩一個匹站於隔絕護欄旁邊,望著眼前的出入境窗口,等候起通關。

對這些每天穿行在珠海與澳門間的小孩來說,小小年紀要協會「獨立國家」。

作為便於長途學生的出入境,澳門港口與深圳邊檢終點站,均透過資料技術與就攜式設備,改進學生通關時所需受理的出入境手續,每名學生的過關時間段只需幾秒銅鐘。

此刻,跨境讀書的旅途走了大半,車上大部分小孩已經呼呼睡覺,原先熱鬧的駕駛室變得平靜。

早晨6:40與7:40,是長途學生入關的高峰,

沒碰上卡車的小孩,要改由雙親抱著送到邊上檢處。

當初,「長途幼兒」的雙親透過了澳門懷孕歸化方針,有的是藉以逃避內地計生方針的超生處分,有的亦是讓兒女能取得澳門優質教育資源,其行徑具有非常弱的投機性。

僅是如今來說,眼見小孩去澳門念書不僅艱辛亦絕不划算,但是這些大家庭反而難以回去。

無論家長們與否難過,中央政府與否變更決策者,小孩們是無辜的。與文菡一樣,每天仍然有上萬名這樣的小孩於港口兩邊奔波往返,花於讀書路上的時間段難亦兩個分鐘,餘則五個分鐘。

如果他們起早貪黑深夜來往於港陸間,排洩著雙親極大的希望,反而無法找尋到自己需的身分尊重。

3萬跨境學生未曾生於,生存已經遭特定

香港青年協會對於中學四班到之中三跨境學生的報告表明,將近兩成半專訪學生每日花費3分鐘至5分鐘來往住所與中學,少於四成兒童藉以碰上入境回去,沒參加課外活動,少於兩成兒童相信自己的研習機遇高於其他同學難。

因為於來往中學的運輸上花去了較長時間,這些小孩沒方法享用完備的校園生活,越來越欠缺老師、同學等一般師生所能於中學裡面產生的交友網際網路,無法帶入澳門社會制度。

早上7:30,奶奶已帶著大侄女到了皇崗港口,

等著傭人子公司的姊姊們帶小孩通關。大男孩困得邊上打哈欠邊上伸懶腿。

香港中文大學曾經詳盡考察過港深家庭的長途社會活動,他們找到這些小孩對於澳門的認識只局限中學和位間的來往途中,因為社會活動區域局限,基本上無法參加澳門的社區活動,亦缺乏同一澳門本地匹共處的機遇。

於中學,他們需用普通話急速帶入澳門社會制度的藝術與觀念;回到家中,亦於內地藝術自然環境之中以此廣州話起另一種生存,看上去進退兩難。

這些具有內地人與澳門匹雙重身份的小孩,另一方面欠缺於內地的老師圈與中學經驗體制,與此同時亦欠缺於澳門的社會制度生存知識。種種差別之下有報告表明,將近8成的學生大家庭均適用有所不同水平的難題,如兒童互動難題、教誨難題等,衝擊學生的升學與焦慮。

加之大多數小孩的學生身於內地,難以和中學同學產生不錯的互動,越來越激化了這種惡性循環。

跨境學生最為糟糕的好友一般均是每天一起讀書下課的朋友

如果小孩歷經著身分尊重的窮困,他們的雙親一樣易於。藉以接載小孩長途,雙親兩匹之中必需大約付出一個匹的職業生涯,這使得不斷的大家庭經濟損失。許多大家庭均是以此付出自己的時間段、心力而且業餘,來獲取小孩眼下具有的一切。

2013年,香港中文大學曾經做過一個報告,報告表明,定居於珠海的長途大家庭「少於四成專訪大家庭由於情感或是兒女照顧難題造成紛爭,曾跟親友談及離婚者佔到近四分之一」。

影片《過春天》的編劇冰雪於和各年紀段的長途學生交談之中,認識到了一群16歲左右的少年。

於珠海,有20萬小孩凌晨5點去澳門讀書......

她們的媽媽均是澳門匹,爸爸亦是內地人,每天自珠海啟程來到澳門讀小學,「她們臉上的膠原蛋白蛋白質也很多,不過難了青春少女該有的輝煌與飄揚。」

認識長了,男孩們逐漸對於冰雪打開心扉,冰雪找到男孩之中基本上每個大家庭均有各自的難題,每個匹內心深處均藏著一些暗中,「深到她們自己均絕不想去碰觸」。

當遭談及「你相信自己是哪裡人」時,男孩們的表情躲躲閃閃,只不過問:我有澳門身分。

「她們於珠海說著福建方言的廣州話,一扭臉上便可變為戰壕的港式普通話,接起爸爸簡訊的時亦可操一口通曉的湖南話。」

冰雪回想這些男孩,「她們的身分於絕不停地轉換。」

赴港分娩的狂熱中期

深圳灣跨境學生自之上世紀末90中期起發生。

香港回歸以前,這一族群只有數百匹,但是隨著港人的對外開放,深港中港員工、經貿來往日益頻繁,非澳門匹於澳門所生的小孩總數亦日漸減少。

2001年時,於澳門生於的雙非嬰孩只為620名,這一年澳門上訴法庭裁決「雙非」幼兒(註:雙親各方均為內地村民的幼兒)莊豐源具有澳門永久國籍。

2003年,澳門往內地觀光客對外開放自由行。內地赴港生子態勢急速降溫,至2010年與2011年頂峰,出生人數已躍升到每年3萬多名,佔當年九龍區生於嬰孩數目的37%。

受此衝擊,自從2013年1月開始,香港政府全面實施「零雙非」方針,「雙非」幼兒總數自此暫停下降。

但是於過去十多年棟,少於20萬於澳門生於的「雙非」嬰孩已經漸漸增長到學齡輪。這些拿著澳門身分的小孩,大多數均沒有於澳門增長。

由於絕不願退出澳門戶籍及其造成的教育資源,許多長途學生起了艱難的跨境求學路。

於珠海皇崗港口,每天早上均會有許多小孩子於傭人的陪同之下等候通關,淪為港口棟的一道獨有的景色。

2003年9月,深圳邊檢總站於羅湖口岸首次通車了「深圳灣跨境學生專屬通道」,把學生和其他乘客分隔驗放。稅務資料表明,2018年深圳灣跨境學生總數史無前例地達了3萬餘匹。

於珠海,有20萬小孩凌晨5點去澳門讀書......

這些背著鞋子,穿著制服,額頭之上掛著通關護照的小孩子們,等候等候通關,去前往澳門,起全新一天的科目。這樣的奔走,於兒童來說均甚是艱辛,但是小孩們反而相信非常有意思,每天可與老師一起等候坐專車,往返地通關,刷胸後的卡牌。

2017年珠海頒布了應對於方針,雙非幼兒自2017年秋季學年可憑藉積分入讀珠海的民辦中學,全新方針的頒布克服了雙非兒童學生於高等教育之上的艱難,但是包含社會福利確保在內的一系列難題,依然存疑克服與完備。

僅是對於許多於窘境中的雙非大家庭來說,這讓他們看見了一絲全新的期望。

暑往秋用以,過了這夏天,全新的一個學年將要起,靠近3萬匹的長途學生亦均步入了全新的起。

一年亦一年,這群小孩走於珠海江兩端閘機的歲月,也許會預示著他們自中學、幼稚園、初中…始終到他們找尋到屬自己的日月。

相關焦點

  • 在深圳,有20萬孩子凌晨5點去香港上學
    而隨著年歲的增長,由於這些孩子的家庭不願意放棄香港戶口以及其帶來的教育資源,許多雙非學童開始了漫長的跨境求學路。福田口岸排著隊等待跨境上學的孩子們圖片來源:看客他們每天往返於深港兩地,清晨過關去香港上學,下午又過關回到深圳的家,朝六晚六、一周雙休,成為兩地密切交流的象徵之一。
  • 在深圳,有20萬孩子凌晨5點去香港上學...
    6時20分,文太太的手機鬧鈴響起,她隨即走進臥室叫醒準備去香港上學的女兒。文菡揉著睡眼到洗手間梳洗並換好校服,然後坐在客廳的小凳子上,等媽媽幫她梳辮子。 但在過去十多年間,超過20萬在香港出生的「雙非」嬰兒已逐漸成長到學齡階段。這些拿著香港身份的孩子,大多數都沒在香港成長。
  • 20萬跨境學童,每天凌晨5點從深圳去香港上學,睡眠不足7小時
    一、20萬跨境學童,每天凌晨5點從深圳去香港上學當今社會的教育現狀,基本從幼童抓起,很多小孩子不滿4歲就開始上各種培訓班和特長班,父母大有培養精英人才的架勢。畢竟,現在的年輕夫妻多隻生育一個孩子,所以全心精力放在獨生子身上也再正常不過。
  • 在深圳,20萬孩子每天凌晨5點去香港上學,只因父母太自私
    清晨6點,深圳,10歲的媛媛已經起床了,她睡眼惺忪地走進洗手間,洗臉刷牙,做完這些事,媽媽已經幫她做好了早餐,吃完早餐大約6點半,媛媛就出門了,她要去往離家很近的文錦渡口岸,過關去香港上學。,他們的父母都是內地人,他們卻出生在香港,擁有香港身份,在深圳,有大約20萬名雙非兒童,他們大多數都像媛媛一樣,每天從深圳的各個口岸出關,去香港讀書,因為路上需要花費大約3-5個小時,所以早起是他們的常態。
  • 3萬跨境學童,凌晨5點從深圳到香港上學,如今怎樣了?
    疫情前的生活:重複而有序清晨5:30起床,一路驅車送孩子到達深圳灣口岸,將孩子交由校車後再返回家中。臨近5點半,準時來到口岸等候,再把孩子接回家...擔心孩子專注力被分散,南南媽會在孩子上課的時間全程「陪讀」。「我稍微出去一下,他可能就去玩遊戲了。」網課的另一端,香港老師在教室的講臺上授課,語言在英文和粵語間切換,臺下稀稀拉拉坐著香港本地同學。不同於南南媽,橘子媽為了縮短孩子上學時間,幾年前,乾脆在福田口岸附近的小區買了房。
  • 3萬跨境學童,每天凌晨5點從深圳到香港上學,如今怎樣了?
    臨近5點半,準時來到口岸等候,再把孩子接回家...這樣的生活,南南媽堅持了三年。在升五年級後,孩子有足夠能力自己搭乘公交往返港口,南南媽終於得以「解放」。而在更早以前,孩子還在讀幼兒園時,從深圳到香港,南南媽一路過關,親自將孩子送到學校。
  • 凌晨四點,去香港上學
    到了要讀書的年紀,康康非大陸戶籍,深圳沒有公立幼兒園願意接收,國際幼兒園收費昂貴,去香港讀書幾乎是唯一選擇。 雖在香港生活了幾年,可未曾婚嫁,我對幼兒園行情,其實一無所知。想起以前聽同事提起過她家孩子的幼兒園——「哦呦,可了不起了,全英文授課,英法德美加的老師遍地都是,在我們香港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人家都有足球場那麼大的戶外場地哦,孩子進去了,以後肯定就是哈佛牛津的人啦!」
  • 在深圳,每天上萬名孩子往返香港去上學,這樣「拼教育」值得嗎?
    (文|歪媽)你見過凌晨6點的深圳麼?10歲的小宇每個上學日都5點半就起床了。每天,他眼睛半睜半閉地走向洗手間開始洗漱,同時小宇媽媽在準備早餐。6點,小宇就得出門了,他要去文錦渡口岸過關,到香港上幼兒園。像小宇這樣,父母都是內地人,孩子出生在香港的家庭被香港人稱為「雙非家庭」。
  • 現在三萬多個跨境學生,早上5點從深圳去香港上學,怎麼樣?
    這幅畫來自春天朝六晚六,從一個港口到另一個港口,這是電影《春去秋來》中的畫面,也是數以千計「學童」的圖為「春天過去」究竟是繼續「堅守」香港教育,還是回流到深圳上學,受政策、資源、經濟能力的制約,時代洪流下,不同家庭做出了或暴發之前的生活:重複且有序早上五點半起床,一路送孩子到深圳灣口岸,先把孩子交給校車,再回到家裡。
  • 我為什麼要讓孩子去香港上學:給孩子一個自己的世界
    為什麼給孩子選擇香港有不少人看不起我送孩子去香港上學,認為這是庸人自擾。過幾年,深圳就要超越香港了,到時候,你孩子會責怪你的,有些人這樣說。其實我也承認經濟層面上深圳很快將超過香港,在未來城市競爭力上面,深圳可能會讓全世界側目。香港不過是一個700萬人口的本土城市,而深圳在汲納全中國最優秀的人才。未來香港可能沒有辦法在綜合實力上與深圳競爭。然而,這與選擇小孩在香港上學沒有邏輯聯繫,在我看來,只是給孩子找一個真正的學校而已。
  • 凌晨4點!這裡是長春!
    很多人都不知道 1.5萬名環衛工人 就是每天凌晨4點 為長春梳妝打扮 零下20幾度的凌晨 他常常流汗,敞開懷幹活 凌晨三點半,陳志生的鬧鐘準時響起來。
  • 誤將電話鈴聲當鬧鈴初一學生凌晨1點去上學
    本報訊(記者 丁瑜)「老師,我孫子約一小時前離家,不知道哪裡去了,快麻煩您到校園裡找一下,看是否來了學校。」12月14日凌晨1點,平江縣十二中初一137班班主任何迎映突然接到該班吳同學的爺爺打來的電話稱,孫子不見了,電話裡吳同學的爺爺語氣十分焦急。
  • 香港20萬「雙非」如今處境如何?
    根據《基本法》第二十四條,「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或以後在香港出生的中國公民」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因此,「雙非」兒童在香港享有包括受教育在內的一切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權利。據了解,截至2019年「雙非」兒童數量已經超過20萬。
  • 劉德華為了女兒有多拼?你見過凌晨三點的香港嗎?他見過
    劉德華為了女兒有多拼?你見過凌晨三點的香港嗎?他見過劉德華是個女兒奴,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不過劉德華為了女兒有多拼?恐怕大家就不太了解了,不過還是有人知道的,劉德華的好友周潤發就曾經吐槽,劉德華每天三點鐘就會起床給女兒做早餐,五點鐘的時候就要送女兒去上學,你見過凌晨三點的香港嗎?他見過。
  • 跨境上學苦了孩子?這裡有一份香港寄宿學校的名單
    他們每天清晨過關去香港上學,下午又過關回到深圳的家,風雨不改。路途的艱苦和兩地文化差異,讓他們的求學過程十分不易,也讓家長滿滿的心疼。而住校不僅僅可以擺脫每天清晨起床、長途跋涉的艱辛,孩子課餘時間可以待在香港,也幫助孩子們更快地適應香港的文化與習慣,更好地適應香港的教育方式。今天小編就為各位跨境學童家長整理一部分香港寄宿學校的名單。
  • 「實力坑娃」,爸爸凌晨2點半送兒上學!
    視頻中,爸爸凌晨2點半醒來看錯了時間, 還以為是5點半, 心急火燎把孩子送到了學校。 爺倆兒一路還在納悶兒街上為啥沒人, 孩子進了教室才發現剛凌晨2點多, 趕緊讓門衛大爺給家裡打電話。
  • 孩子寫完作業,洗漱完畢凌晨兩點睡覺,早上六點起床去上學。
    現在是凌晨2點半,我開始寫這篇文章剛剛睡夢中聽到衣架碰撞的聲音醒來,家裡晾衣架上的衣架都是金屬的,兒子在晾衣服,晾衣服的過程中」兒子,現在馬上2點了」「我知道,我晾完衣服就睡覺了」昨天他也是凌晨睡覺的,比今天應該稍微早一點點,我因為陪睡的2歲女兒夢中哼哼醒來,去兒子房間看見他趴著睡著在書桌上了今天老師(班主任)在班級家長群裡發微信說,我兒子作業有一項沒有寫完,我淡淡的回覆了一句:收到了,謝謝老師
  • 為了孩子上學辦落戶 有人凌晨搭帳篷排隊
    遼瀋晚報首席記者查金輝攝  「凌晨兩點,爬起來給孩子落戶。不過對不起,你排在第31名。」  昨日,有瀋陽網友稱,凌晨2點去派出所辦戶口,已經排在第31名。而排隊在前3名的群眾,竟然是前一天晚上就來的,還在派出所門口搭起了帳篷。
  • 港媒:更多中國內地父母希望孩子到香港上學
    香港《南華早報》10月28日文章,原題:更多中國內地父母希望孩子到香港上學一個由子女出生在海外的內地父母組建的網絡論壇發現,越來越多內地父母希望子女長途跋涉到香港上學。該論壇創始人威廉·周說,他感到會員的態度已發生重要變化,「兩年前我們的調查發現,約2000個會員家庭打算送孩子到香港接受教育,他們大多生活在珠三角。如今這個數字要大得多。我們的會員已從當時的2萬增至4.3萬。」他估計兩三成會員有此打算,即便這意味著每天來回奔波甚或冒著與子女分離的風險。這種變化是兩地生活費用差距迅速縮小,以及內地中產家庭又一輪尋求更好教育、更清潔空氣和更自由社會的移民潮所致。
  • 男子凌晨將前妻勒死後照常送孩子去上學,晚上埋屍至自家老宅化糞池,隨後轉出前妻微信裡的15萬去旅遊
    7月13日,梧州市楊某蘭去找前夫給孩子過生日後就失聯了,前夫陳某某卻說自己當晚並沒有回家,也並不知道楊某蘭來到家裡給孩子過生日8月25日下午,華商報的記者獲悉,陳某某在7月15日凌晨殺害前妻楊某某後將其埋屍自己老家的化糞池中,隨後又將前妻微信裡的15萬轉出去旅遊,警方將陳某某抓獲時,這15萬已經所剩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