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有20萬孩子凌晨5點去香港上學...

2020-09-02 精英說

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過去20年來,香港與內地的界限變得越來越容易跨越,而在這界限間,始終橫亙著一個名為「雙非兒童」的特殊群體。

這群出生在香港、生活在深圳的孩子,擁有香港戶口、享受香港人的一切福利,一出生便被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

而隨著年歲的增長,由於這些孩子的家庭不願意放棄香港戶口以及其帶來的教育資源,許多雙非學童開始了漫長的跨境求學路。

福田口岸排著隊等待跨境上學的孩子們

圖片來源:看客

他們每天往返於深港兩地,清晨過關去香港上學,下午又過關回到深圳的家,朝六晚六、一周雙休,成為兩地密切交流的象徵之一。

城市面貌的轉換,普通話和粵語的切換…是每天發生在這些孩子身上的事情。

路途的艱苦、兩地的文化差異、自我的身份認同甚至是家庭矛盾的升級…一切都讓這些孩子的求學之路十分不易。但由於種種特殊的原因,他們始終如被保護在玻璃罩內的鮮花,離真正的香港社會隔著一層看不見的屏障。

電影《過春天》中的女主角佩佩就是一位 居住在深圳卻在香港上學的中學生

圖片來源:豆瓣

在港難融、回歸無門,雙非兒童面臨的尷尬和困境實際並不為大多數人知曉。

但最讓人擔心的,是隨著這群孩子的長大,一波又一波的社會潮流可能正將他們塑造成一個孤獨、撕裂而沒有認同感的群體。

如果時間可以倒退,那些為了節省20萬超生罰款,把孩子生在香港的「雙非媽媽」,還會堅持一樣的選擇嗎?


雙城記:跨境學童的一天


清晨5點,當深圳大多數人還在熟睡時,小女孩文菡的父母已經早早起床,為新的一天做準備。

6時20分,文太太的手機鬧鈴響起,她隨即走進臥室叫醒準備去香港上學的女兒。文菡揉著睡眼到洗手間梳洗並換好校服,然後坐在客廳的小凳子上,等媽媽幫她梳辮子。

證件是至關重要的,忘帶就過不了關!」出門前,文太太為女兒打點好一切,帶上證件、書包、課外活動物品等,準備一同出發前往「校巴」站。

早晨6:30,在深圳福田區隨處可見送孩子到邊檢大樓的父母們

圖片來源:新浪網

7時05分,跨境「校巴」準時發車,大約7時半抵達皇崗口岸,邊檢人員上車替孩子們逐一辦理通關手續,大約15分鐘,便完成對車上所有學生的檢查。

為保障學童的安全和過境的秩序,深港多個口岸於跨境學童通關的繁忙時段闢出「跨境學童專用通道」,並設有「學童候檢區域」。

在福田口岸,小女孩一個人站在隔離欄杆旁,望著眼前的邊檢窗口,等待開始過關。

對於這些每天穿梭於深圳和香港之間的孩子來說,小小年紀就要學會「獨立」。

圖片來源:新浪網

為方便跨境學童的出入境,香港口岸和深圳邊檢總站,都利用信息科技和可攜式裝置,優化學童過關時所需辦理的出入境手續,每名學童的通關時間僅需幾秒鐘。

此刻,跨境上學的旅程走了大半,車上大部分孩子已呼呼入睡,原本喧鬧的車廂變得安靜。

早晨6:40和7:40,是跨境學童入關的高峰期,

沒有趕上小車的孩子,就要由父母抱著送到邊檢處。

圖片來源:新浪網

當初,「跨境兒童」的父母利用了香港生育入籍政策,有的是為了躲避內地計生政策的超生處罰,有的則是讓子女能夠獲得香港優質教育資源,其行為帶有很強的投機性。


只是如今看來,眼看孩子去香港讀書既辛苦又不划算,但這些家庭卻無法回頭。


圖片來源:新京報

無論家長們是否後悔,政府是否調整決策,孩子們是無辜的。和文菡一樣,每天仍有上萬名這樣的孩子在口岸兩側奔波往返,花在上學路上的時間少則兩個小時,多則五個小時。

當他們起早貪黑深夜往返在港陸之間,消化著父母巨大的期望,卻難以尋找到自己需要的身份認同。


3萬跨境學童未出生

生活已被預設


香港青年協會針對小學四年級至中三跨境學童的調查顯示,近兩成半受訪學童每日耗費3小時至5小時往返住所與學校;超過四成孩童為了趕上過境回家,沒有參與課外活動;超過兩成孩童覺得自己的學習機會比其他同學少

由於在往返學校的交通上花去了較長時間,這些孩子沒有辦法享受完整的校園生活,更缺乏同學、老師等普通學生所能在學校裡形成的社交網絡,難以融入香港社會。

早上7:30,爺爺已經帶著小孫女到了福田口岸,

等著保姆公司的阿姨們帶孩子過關。小女孩困得邊打哈欠邊伸懶腰。

圖片來源:新京報

香港中文大學曾深入調研過港深家庭的跨境活動,他們發現這些孩子對香港的了解僅限於學校與家之間的往返途中,由於活動範圍受限,幾乎難以參與香港的社區活動,也缺少同香港本地人相處的機會。

在學校,他們需要用粵語不斷融入香港社會的文化和價值觀;回到家中,則在內地文化環境中以普通話開始另一種生活,顯得進退兩難。

這些擁有內地人和香港人雙重身份的孩子,一方面缺乏在內地的同學圈和學校知識體系,另一方面又缺乏在香港的社會生活經驗。種種差異下有調查顯示,近8成的學童家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如親子溝通問題、教導問題等,影響學童的學業和情緒。

加上大多數孩子的家長身在內地,無法與學校老師形成良好的溝通,更加劇了這種惡性循環。

跨境學童最好的朋友通常都是每天一起上學放學的同伴

圖片來源:博客天下

當孩子經歷著身份認同的困苦,他們的父母同樣不易。為了接送孩子通勤,父母兩人中必須至少犧牲一個人的職業生涯,這意味著持續的家庭經濟損失。許多家庭都是以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甚至職業,來換取孩子眼下擁有的一切。

2013年,香港中文大學曾做過一個調查,調查顯示,居住在深圳的跨境家庭「超過四成受訪家庭因感情或子女管教問題產生衝突,曾經跟親友談論離婚者佔到近四分之一」。

電影《過春天》的導演白雪在與各年齡段的跨境學童聊天中,接觸到了一群16歲左右的少女。

圖片來源:豆瓣

她們的爸爸都是香港人,媽媽則是內地人,每天從深圳出發前往香港讀中學,「她們臉上的膠原蛋白還很多,但是少了青春少女該有的光彩和飛揚。」

接觸久了,女孩們漸漸對白雪敞開心扉,白雪發現女孩中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問題,每個人內心深處都藏著一些秘密,「深到她們自己都不想去觸碰」。

圖片來源:豆瓣

當被問及「你覺得自己是哪裡人」時,女孩們的眼神躲躲閃閃,只是回答:我有香港身份。

她們在深圳說著廣東口音的普通話,一扭臉就可以變成地道的港式粵語,接起媽媽電話的時候也可以操一口流利的湖南話。」

白雪回憶這些女孩,「她們的身份在不停地切換。

圖片來源:豆瓣

赴港產子的瘋狂年代


深港跨境學童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

香港回歸之前,這一群體僅有數百人,但隨著自由行的開放,深港兩地人員、經貿往來日益頻繁,非香港人在香港所生的孩子人數也日益增加。

圖片來源:新浪

2001年時,在香港出生的雙非嬰兒僅為620名,這一年香港終審法院判決「雙非」兒童(註:父母雙方皆為內地居民的兒童)莊豐源擁有香港永久居留權。

2003年,香港向內地遊客開放自由行。內地赴港生子趨勢迅速升溫,到2010年和2011年高峰,出生人數已經躍升到每年3萬多名,佔當年全港出生嬰兒總數的37%。

2012年有香港人在《蘋果日報》刊登反蝗言論

圖片來源:明報

受此影響,自2013年1月起,香港政府全面實施「零雙非」政策,「雙非」兒童人數從此停止增長。

但在過去十多年間,超過20萬在香港出生的「雙非」嬰兒已逐漸成長到學齡階段。這些拿著香港身份的孩子,大多數都沒在香港成長。

因為不願意放棄香港戶口以及其帶來的教育資源,許多跨境學童開始了漫長的跨境求學路。

圖片來源:新浪

在深圳福田口岸,每天早上都會有許多小朋友在保姆的陪伴下排隊過關,成為口岸間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2003年9月,深圳邊檢總站在羅湖口岸首次開通了「深港跨境學童專用通道」,將學童與其他旅客分開驗放。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深港跨境學童人數創紀錄地達到了3萬餘人

這些背著書包,穿著校服,脖子上掛著過關證件的小朋友們,排隊等待過關,去往香港,開始新一天的課程。這樣的奔波,在成人看來都甚是辛苦,但孩子們卻覺得很有意思,每天可以和同學一起排隊坐校車,來回地過關,刷胸前的卡片。

圖片來源:Google

2017年深圳出臺了應對政策,雙非兒童從2017年秋季學期可憑積分入讀深圳的公辦學校,新政策的出臺解決了雙非兒童家長在教育上的困難,但包括社會福利保障在內的一系列問題,仍然有待解決和完善。

只是對許多在困境之中的雙非家庭來說,這讓他們看到了一絲新的希望。



暑往秋來,馬上就迎來新的學期,接近3萬人的跨境學童也都迎來了新的開始。

一年又一年,這群孩子走在深圳河兩端閘口的日子,可能會伴隨著他們從小學、幼兒園、初中…一直到他們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

圖片來源:Google

參考資料:

新華社 雙城記:跨境學童的一天

新京報 深圳「雙非」兒童的「夾心」生活

博客天下 深圳居住,香港上學:這3萬跨境學童未出生,生活已被預設

每天幾十萬無辜孩子在深港夾縫中輾轉奔波,到底是誰的錯?

鳳凰衛視 深港跨境學童 小小年紀為何如此辛苦?

在香港讀書還是重返內地?20萬雙非家庭的艱難抉擇

去香港生孩子,後悔死了!看看這些孩子被折騰得多麼慘……

凌晨四點,去香港上學

家在深圳,而學校在香港 ——《過春天》背後的跨境學童與雙城故事

知乎 港深跨境學童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作者: 小林君,精英說作者,英國文化研究領域海歸小碩,用心碼字。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

相關焦點

  • 在深圳,有20萬孩子凌晨5點去香港上學
    而隨著年歲的增長,由於這些孩子的家庭不願意放棄香港戶口以及其帶來的教育資源,許多雙非學童開始了漫長的跨境求學路。福田口岸排著隊等待跨境上學的孩子們圖片來源:看客他們每天往返於深港兩地,清晨過關去香港上學,下午又過關回到深圳的家,朝六晚六、一周雙休,成為兩地密切交流的象徵之一。
  • 20萬跨境學童,每天凌晨5點從深圳去香港上學,睡眠不足7小時
    一、20萬跨境學童,每天凌晨5點從深圳去香港上學當今社會的教育現狀,基本從幼童抓起,很多小孩子不滿4歲就開始上各種培訓班和特長班,父母大有培養精英人才的架勢。畢竟,現在的年輕夫妻多隻生育一個孩子,所以全心精力放在獨生子身上也再正常不過。
  • 在深圳,20萬孩子每天凌晨5點去香港上學,只因父母太自私
    清晨6點,深圳,10歲的媛媛已經起床了,她睡眼惺忪地走進洗手間,洗臉刷牙,做完這些事,媽媽已經幫她做好了早餐,吃完早餐大約6點半,媛媛就出門了,她要去往離家很近的文錦渡口岸,過關去香港上學。,他們的父母都是內地人,他們卻出生在香港,擁有香港身份,在深圳,有大約20萬名雙非兒童,他們大多數都像媛媛一樣,每天從深圳的各個口岸出關,去香港讀書,因為路上需要花費大約3-5個小時,所以早起是他們的常態。
  • 在這裡,有20萬孩子凌晨5點去香港上學
    雙城隊記:跨境學生的一天清晨5點,如果珠海大多數匹也於睡夢時,大男孩文菡的雙親已過早睡覺,作為全新的一天做預備。6時20分,文太太的iPhone鬧鈴響起,她旋即走進房間睡覺預備去澳門讀書的兒子。文菡揉著睡眼到洗澡棟梳洗並且換糟糕制服,接著坐於臥室的大凳子之上,等爸爸幫她梳鬍鬚。
  • 3萬跨境學童,凌晨5點從深圳到香港上學,如今怎樣了?
    疫情前的生活:重複而有序清晨5:30起床,一路驅車送孩子到達深圳灣口岸,將孩子交由校車後再返回家中。臨近5點半,準時來到口岸等候,再把孩子接回家...擔心孩子專注力被分散,南南媽會在孩子上課的時間全程「陪讀」。「我稍微出去一下,他可能就去玩遊戲了。」網課的另一端,香港老師在教室的講臺上授課,語言在英文和粵語間切換,臺下稀稀拉拉坐著香港本地同學。不同於南南媽,橘子媽為了縮短孩子上學時間,幾年前,乾脆在福田口岸附近的小區買了房。
  • 3萬跨境學童,每天凌晨5點從深圳到香港上學,如今怎樣了?
    臨近5點半,準時來到口岸等候,再把孩子接回家...這樣的生活,南南媽堅持了三年。在升五年級後,孩子有足夠能力自己搭乘公交往返港口,南南媽終於得以「解放」。而在更早以前,孩子還在讀幼兒園時,從深圳到香港,南南媽一路過關,親自將孩子送到學校。
  • 在深圳,每天上萬名孩子往返香港去上學,這樣「拼教育」值得嗎?
    (文|歪媽)你見過凌晨6點的深圳麼?10歲的小宇每個上學日都5點半就起床了。每天,他眼睛半睜半閉地走向洗手間開始洗漱,同時小宇媽媽在準備早餐。6點,小宇就得出門了,他要去文錦渡口岸過關,到香港上幼兒園。像小宇這樣,父母都是內地人,孩子出生在香港的家庭被香港人稱為「雙非家庭」。
  • 現在三萬多個跨境學生,早上5點從深圳去香港上學,怎麼樣?
    這幅畫來自春天朝六晚六,從一個港口到另一個港口,這是電影《春去秋來》中的畫面,也是數以千計「學童」的圖為「春天過去」究竟是繼續「堅守」香港教育,還是回流到深圳上學,受政策、資源、經濟能力的制約,時代洪流下,不同家庭做出了或暴發之前的生活:重複且有序早上五點半起床,一路送孩子到深圳灣口岸,先把孩子交給校車,再回到家裡。
  • 凌晨四點,去香港上學
    2013年6月25日,深圳,父母們把孩子送上去邊檢大樓的校車後,小朋友們就要開始自己一天的跨境上學生活了。到了要讀書的年紀,康康非大陸戶籍,深圳沒有公立幼兒園願意接收,國際幼兒園收費昂貴,去香港讀書幾乎是唯一選擇。 雖在香港生活了幾年,可未曾婚嫁,我對幼兒園行情,其實一無所知。想起以前聽同事提起過她家孩子的幼兒園——「哦呦,可了不起了,全英文授課,英法德美加的老師遍地都是,在我們香港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人家都有足球場那麼大的戶外場地哦,孩子進去了,以後肯定就是哈佛牛津的人啦!」
  • 我為什麼要讓孩子去香港上學:給孩子一個自己的世界
    若你剛到深圳,立於岸邊,定會分不清海的哪邊才是國際化大都市。歷史,早已在停滯的香港神話中,悄然翻頁。面對海對岸的那個資本主義城市,很多人心裡,它,已然是一段城南舊事。只是,每天7點的太陽下,口岸依舊會不斷增多跨境學童,不辭辛苦,來回奔波,赴港上學。這時你才會感覺到,對於文明的嚮往,不能僅僅局限在GDP上面。
  • 香港20萬「雙非」如今處境如何?
    根據《基本法》第二十四條,「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或以後在香港出生的中國公民」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因此,「雙非」兒童在香港享有包括受教育在內的一切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權利。據了解,截至2019年「雙非」兒童數量已經超過20萬。
  • 深圳赴港生子家長很後悔:跨境上學崩潰到想哭
    學習:兩地大不同久久難融入  考慮到孩子跨境上學太辛苦,去年兒子上小一時,肖女士一家也討論過讓孩子回來上學的問題,「但我們住的附近沒有私立學校,南山的學校學費又太貴」。加上幼兒園三年都堅持了下來,肖女士最後狠狠心,讓孩子繼續留在香港念小學。不到7歲的兒子已習慣天天5點多起床,趕到學校上8點的早課。
  • 在香港讀書還是重返內地?20萬雙非家庭的艱難抉擇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據統計,香港雙非兒童數量在2016年已經突破20萬。芥末堆 阿飛醬 9月25日深圳報導2018年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通車。此後,香港和內地多個城市的聯繫將會更為密切。圖片來源:圖蟲創意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內地還未放開生育政策,許多孕婦為了「拼二胎」,香港成為她們避開生育政策性價比最高的城市。據統計,香港雙非兒童數量在2016年已經突破20萬。
  • 深圳香港跨境學童的拼「命」:身份,與努力
    有的則叫「單非」家庭,是香港人和內地人的結合。 那麼在深圳本地上學的孩子有多少?翻閱深圳市政府2019年最新披露的資料,我發現,從幼兒園到高中,這類人群加起來剛剛超過200萬。 3萬對200萬,同一座城市,截然不同的方向。
  • 「雙非」兒童跨境上學 部分被迫上半日制小學
    隨著「雙非」嬰兒的逐漸長大,給香港造成的壓力從母嬰護理傳遞到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在深圳各關口,每天有1.3萬兒童跨境上學,香港公平、有序的社會環境給家長留下了深刻印象。比深圳幼兒園學童早起兩小時,5歲的婷婷凌晨5點就起床上學。她胸前掛了一個小包,裡面裝有香港發出的回港證,廣東省公安廳發出的邊境特別通行證、跨境學童證,還有香港天水圍可瑞幼稚園的班級信息。
  • 港媒:更多中國內地父母希望孩子到香港上學
    香港《南華早報》10月28日文章,原題:更多中國內地父母希望孩子到香港上學一個由子女出生在海外的內地父母組建的網絡論壇發現,越來越多內地父母希望子女長途跋涉到香港上學。該論壇創始人威廉·周說,他感到會員的態度已發生重要變化,「兩年前我們的調查發現,約2000個會員家庭打算送孩子到香港接受教育,他們大多生活在珠三角。如今這個數字要大得多。我們的會員已從當時的2萬增至4.3萬。」他估計兩三成會員有此打算,即便這意味著每天來回奔波甚或冒著與子女分離的風險。這種變化是兩地生活費用差距迅速縮小,以及內地中產家庭又一輪尋求更好教育、更清潔空氣和更自由社會的移民潮所致。
  • 凌晨3點,這裡才是深圳最忙「加班樓」
    凌晨3點,深圳最忙的地方是哪裡?不是加班的寫字樓,而是燈火通明的兒童醫院。孩子的咳嗽聲、哭喊聲和廣播的就診提醒聲重疊,牆上的電視機反覆播放著《超級飛俠》,家長抱著孩子或來回奔忙或輕聲安撫,不同的方言在此交織。
  • 誤將電話鈴聲當鬧鈴初一學生凌晨1點去上學
    本報訊(記者 丁瑜)「老師,我孫子約一小時前離家,不知道哪裡去了,快麻煩您到校園裡找一下,看是否來了學校。」12月14日凌晨1點,平江縣十二中初一137班班主任何迎映突然接到該班吳同學的爺爺打來的電話稱,孫子不見了,電話裡吳同學的爺爺語氣十分焦急。
  • 香港在深圳建學校不被看好 學童父母:香港氛圍好
    >  「孩子要做真正港人,讀書非在香港不可」  馬上就要開學了,在深圳的各個口岸又將看到跨境小朋友往返於深港兩地間上學。  港校入深:  可按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管理  記者了解到田北辰在今年全國「兩會」提交的《興建香港官校,幫助兩地學童原區就讀》的建議,引用了香港教育局的統計,指出2012-2013年深圳有超過1.64萬的學童跨境到香港上學,其中大多數入讀香港北區校網的學校。
  • 跨境上學苦了孩子?這裡有一份香港寄宿學校的名單
    分隔兩地的深圳河上,有一支獨一無二的跨境學童大軍,每天為數近三萬人之多。這些孩子從三四歲的幼兒,到十來歲的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