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後,蔣介石用兩個多月時間就打敗了桂系,他是怎麼做到的?

2020-12-22 吊蘭書苑

我們知道,民國時期的北伐戰爭,分為兩個階段。1926年至1927年間的北伐戰爭,為第一階段,其主要對象是北洋軍閥,包括吳佩孚、張作霖和孫傳芳。

北伐軍從1926年7月開始北伐,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先後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北伐軍也由10萬人增加到25萬人。

1927年4月26日發生寧漢分流,北伐一度中斷。同年8月,在桂系的「逼宮」下,蔣介石辭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一職。

1928年1月,蔣介石復出。支持北伐的馮玉祥國民軍聯軍,還有閻錫山的北方國民革命軍,一併加入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開始進行第二次北伐。

二次北伐時,國軍編為第1、第2、第3、第4四個集團軍,分別由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任司令。蔣介石為總司令,而其兼任司令的第一集團軍又稱中央軍。

在四個集團軍的合力進擊下,同年12月29日,奉軍總司令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

這時,屬於國民革命軍名下的軍隊,有84個軍約300個師,共220萬人,其中尚未包括東北、四川、新疆及雲南等地的軍隊。這些形形色色的軍隊,相差極大,魚龍混雜,日耗萬金,民不堪負,因之,裁軍勢在必行。

其實,早在1928年7月中旬,蔣介石在北平召開軍事善後會議時,就提出了裁軍一事。只是蔣的所謂裁軍,僅是裁減地方實力派的軍隊,而不是他的中央軍。參加這次會議的有國民黨第2集團軍司令馮玉祥,第3集團軍司令閻錫山,第4集團軍司令李宗仁及第4集團軍前敵總指揮白崇禧等地方實力派要員。

對於裁軍一事,一開始,馮玉祥、閻錫山等人在會上均不表態;接著,便設法予以抵制。蔣介石也知道,他沒有宋太祖匡胤那種「杯酒釋兵權」的權威,但又不能不「削藩」——收拾其他三個集團軍,否則,他就沒有安全感。

那麼,下一步,尤其是完成北伐後,蔣介石將如何「削藩」呢?

8月8日至15日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召開,會上,蔣介石任命馮玉祥為行政院副院長兼軍政部部長、閻錫山為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兼內政部部長、李宗仁為軍事參議院院長。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蔣介石欲用升官的方式剝奪他們的兵權。

假如這三個人如蔣介石所願,能長住南京「共商國是」,不再回到他們的部隊去,那麼「削藩」之策就成功了一半。問題是這3人升職後,仍然是集團軍司令,仍然手據軍權。

1929年初春,蔣介石召開編遣會議,再欲裁兵。會上,各地方實力派在裁兵問題上互不相讓,爭論不休,都不願裁減自己手中的兵員;有的軍頭稱病請假,消極對抗。裁兵問題再一次拖了下來。

同年3月底,蔣介石決定首先用軍事手段消滅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

當時,桂系勢力盤踞著從廣西、廣東經兩湖直到山海關等廣大地區,李宗仁、白崇禧都是從基層小軍官一步一步打到今天的位置,可以說久經沙場,智勇雙全。硬碰硬,顯然不是上策。蔣介石準備以武力進攻和政治分化相結合,來個雙管齊下。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3月15日,蔣介石以夥同李宗仁、白崇禧「分頭髮難,謀反黨國」的罪名,將李濟深扣押,軟禁於南京湯山。當時李濟深任中央政治會議廣州分會主席、廣東省政府主席和第八路軍總指揮等職。李濟深與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關係密切。

蔣介石剝奪了李濟深在廣東的軍政大權後,接著,重新起用湖南籍北伐軍將領唐生智,派其攜帶巨款赴唐山,策反不久前才被李宗仁、白崇禧改編的湘軍李品仙部。

李品仙是唐生智的舊部,時任第4集團軍第12路軍總指揮兼第8軍軍長。第12路軍中下級軍官都是唐生智一手提拔起來的三湘子弟,在唐生智「脫離桂系,回湖南去」的號召下,欣然響應。李品仙等人發表通電,討伐白崇禧,擁護蔣介石。

接著,蔣介石統率大軍直逼武漢的同時,派楊永泰(蔣介石身邊的「諸葛亮」)秘密來到香港,與受桂系排擠的俞作柏接洽。

廣西北流人俞作柏,早年曾跟著李宗仁等發起統一廣西的戰爭。1926年任廣西省政府農工廳廳長,並任黃埔軍校南寧分校校長。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曾與表弟李明瑞支持工農運動。後桂系以俞作柏同情和支持工農運動為由,開除他的國民黨黨籍。俞作柏此後避居香港。

楊永泰巧舌如簧,一番說辭打動了俞作柏,另許諾:若俞作柏能策反李明瑞倒戈反桂,中央就委任他為廣西省主席。

李明瑞時任桂系第四集團軍第七師師長,駐軍湖北漢口。

在楊永泰的陪伴下,俞作柏很快來到了南京。蔣介石親切接見,並立即委任俞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上將參議」。接著,俞作柏趕去漢口,遊說表弟李明瑞。

4月2日,蔣介石的中央軍與桂軍對陣,前鋒發生交火時,桂軍前敵總指揮李明瑞陣前脫崗,桂軍立刻大潰,遂於3日晚放棄武漢。

李宗仁、白崇禧聞得武漢失守,覺大勢已去,便輾轉退守廣西。蔣介石率各路大軍直下廣西,桂軍大敗。

6月24日,白崇禧逃往越南,隨後,李宗仁通電下野。不久,李、白先後逃往香港。蔣桂戰爭結束。

就這樣,蔣介石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就平定了桂系。

相關焦點

  • 從1925到1949,桂系憑什麼抗衡蔣介石24年
    陸榮廷兵敗後,流放上海,於1928年病死於上海。以陸榮廷為代表的舊桂系徹底告別了民國的歷史,以李宗仁和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走上了歷史的舞臺。新桂系誕生後,主動服從孫中山的廣州國民政府。新桂系的部隊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1926年7月,北伐開始後,桂系的第七軍作為主力部隊北上湖南,湖北。
  • 民國軍閥靠一張嘴數次挽救蔣介石,跟隨蔣介石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何成浚為蔣介石立下的第一大功就是成功遊說閻錫山。閻錫山從辛亥革命後開始執掌山西軍政大權,被稱為「山西王」,在當時有很強的實力與影響力。蔣介石北伐時,閻錫山並沒有第一時間響應。在何成浚的遊說下,閻錫山覺得自己必須要跟蔣介石合作才有出路,在這之後閻錫山才響應了蔣介石的北伐,成為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
  • 蔣介石的五虎將誰為第一?不是衛立煌,也不是陳誠,而是這位猛將
    ……歷史學家研究歷史事件時,則必須研究人們是在怎麼想的。劉峙字子由,江西吉安人,畢業於保定軍校,在黃埔軍校當教官,他之所以能得到蔣介石重用,全憑北伐、中原大戰立下的戰功。北伐中的龍潭之戰,北伐軍與孫傳芳主力作戰,由於奠定了國民黨的地位,這場戰役非常重要,孫傳芳不再是蔣介石的對手。
  • 他曾是國民黨二號人物,白崇禧逼蔣介石下野,他一聲不吭遭蔣痛恨
    1927年8月蔣介石和汪精衛鬧分家,南京和武漢同時出現了兩個所謂的「國民政府」,蔣介石聲稱必須先定武漢再北伐,但是卻遭到了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強烈反對。於是蔣介石便以下也來相威脅,沒想到白崇禧竟順勢答應了,這讓蔣介石一時尷尬萬分。當時唯一能為蔣介石說話的只有手握重權的何應欽,但是他卻一聲不吭,蔣介石無奈只得下野,這件事直接導致了蔣介石對何應欽的不滿。
  • 在蔣介石結拜兄弟中,為他統一大業作出貢獻的異姓兄弟,是哪四位
    蔣介石 幫助蔣介石民國奠定基礎的李宗仁就是蔣介石結拜兄弟之一。可能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李宗仁的大名,他是民國時期桂系軍閥大佬,也是一位很有實力地方軍閥。在蔣介石率軍北伐時,李宗仁的桂軍編成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一同參加北伐戰爭。而在第一次北伐戰爭中,最重要的當屬是龍潭戰役,因為這一戰的勝利,從而奠定了南京政權的基業。而參戰部隊就是桂系軍閥的第七軍,指揮官李宗仁,白崇禧。
  • 民國最有權力的人:蔣介石三次下野,為何每次都能成功的復出?
    此時的蔣介石政治立場不穩定,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和蔣介石成立的南京國民政府勢如水火,第二點,以李宗仁為首的桂系日以壯大,在北伐和建立南京政府時履歷戰功,隨後蔣介石命令何應欽,打擊削弱桂系,這件事被桂系得知後,以自身雄厚的實力,聯繫反蔣勢力準備趕蔣下臺,第三點,徐州敗退,津浦前線作戰失利。
  • 此人官至國防部長,為了監視他,蔣介石特意在其家門口設一個派出所
    此人官至國防部長,為了監視他,蔣介石特意在其家門口設一個派出所 白崇禧是國民黨桂系二號人物,因用兵足智多謀,在軍中有常勝將軍、小諸葛、今諸葛、當代張良、現代第一俊敏軍人等稱號,他與「桂系」首領李宗仁合稱「李白」。
  •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在日記中寫道,三人是他失敗的罪魁禍首
    945年,在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戰鬥,以及中國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得到了暫時的和平。然而,此時心懷野心的蔣介石則假借停戰的名義,邀請中共領導人商談和平事宜。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蔣介石要打是真,和談是假,只不過是他的一個幌子。
  •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在日記中寫道,此三人是他失敗的罪魁禍首
    945年,在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戰鬥,以及中國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得到了暫時的和平。然而,此時心懷野心的蔣介石則假借停戰的名義,邀請中共領導人商談和平事宜。 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蔣介石要打是真,和談是假,只不過是他的一個幌子。
  • 白崇禧得意忘形下吹了句牛,說完沒多久,桂系10萬大軍就全軍覆沒
    二,胡、陶統治湖北 佔據兩湖後,白崇禧率降軍繼續北伐,李宗仁去首都南京搞政治活動,武漢的軍政大權則交給第19軍軍長胡宗鐸、師長陶鈞掌握。胡宗鐸和陶鈞都是畢業於保定軍校的湖北人,在待業一段時間後跑到廣西為新桂系效力,並結為莫逆之交。
  • 馮玉祥和蔣介石的恩恩怨怨,從拜把兄弟到決裂,究竟經歷了什麼?
    蔣介石有一個特點,喜歡拜把子,他和馮玉祥也是結拜兄弟。倆人交往幾十年,蔣介石在馮玉祥眼裡是什麼樣的呢?1948年初由馮玉祥口述,夫人李德全筆錄,前後用兩個月的時間寫出了《我所認識的蔣介石》一書,1949年3月出版。書裡面馮玉祥對蔣介石表現了很大的義憤和不滿,意味著兩個人關係的徹底決裂。
  • 白崇禧在淮海戰役為啥作壁上觀,坐視蔣介石精銳被全殲?
    白崇禧素有小諸葛之稱,早早就成為桂系軍隊的中堅領導人,北伐時期,蔣介石率領的北伐軍所向披靡,但對於桂軍,他總是無法戰勝,桂系軍隊人少,嚴重缺乏武器,但在白崇禧的指揮下居然可以和蔣介石分庭抗禮。
  • 他傳奇的一生救了蔣介石的命,當了我軍大將,打敗法國人和美國人
    1903年,2月27日,陳賡出生在湖南省湘鄉市。從此開啟了他傳奇的一生。北伐戰爭期間,作為黃埔一期生的陳賡在北伐軍中擔任連長,在面對林虎叛軍的戰鬥中,由於北伐第三師的臨陣潰敗,蔣介石陷入了險地。關鍵時刻,陳賡在亂軍中背起蔣介石,度過一條小河跑到了安全地帶。並且連夜步行160裡,找到了北伐軍第一師裡的周恩來,送去了關鍵信息。為北伐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 蔣介石與馮玉祥二十年之分合
    現有的資料顯示,蔣介石與馮玉祥之間最早的聯繫始於1926年6月3日,當時廣東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和軍事委員會主席蔣介石電邀人在蘇聯的馮玉祥赴廣東共籌「北伐」大計。其後更於1928年2月18日,「互換蘭譜,結為異姓兄弟」 。
  • 《大公報》眼中的蔣介石第一次下野與復職
    蔣介石下野,正值寧漢對立,徐州慘敗,時人多以軍事失利為他下野的主因。《大公報》則指出,這僅是表面現象,「自軍事責任上言,蔣氏已應有引咎自劾之道」,然而「寧滬兩地,均無事變,可見蔣之去也,係為國民黨內部關係,非軍事上有何意外」。它更注重從國民黨內爭鬥的脈絡來尋找蔣介石下野的原因。
  • 蔣介石去世,葬禮上「古稀老人」張學良留下16個字揚長而去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病逝於臺北陽明山官邸,時年88歲。四天後,一位老人前來弔唁,宋美齡特意安排秘書將他引至蔣介石的遺體前,做最後的道別。
  • 蔣介石是如何用兩年的時間掌握國民黨大權的
    民國時期,風雲人物雲集,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是蔣介石。1925年蔣介石只是黃埔軍校的校長,到1927年建立南京國民政府,掌握了國民黨的軍政大權,那麼他如何用兩年的時間掌握國民黨大權的呢?汪精衛走在前面,他首先找到粵軍總司令許崇智,希望對方支持自己,沒想到許崇智不買他的帳,沒有搭理他。汪精衛碰了一鼻子灰,他不甘心,向許的手下粵軍參謀長兼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拋出了橄欖枝。蔣介石在國民黨內資歷很淺,連國民黨的候補中央委員都不是,當這個粵軍參謀長和黃埔軍校校長才一年多的時間,但是很有政治手腕和心計,善於籠絡人心,在黃埔軍校已經培養了很多軍官骨幹,屬於後起之秀。
  • 他是最狡猾的軍閥,「白色恐怖」「白匪」代名詞,最後暴斃於臺灣
    1923年5月,李宗仁、白崇禧等歸附了孫中山領導的廣州革命政府 。1925年1月,由李、白率領的「定桂討賊軍」東徵西討、浴血苦戰,在柳州、桂林、全州等幾場規模較大的惡戰中,白崇禧運籌帷幄、指揮出色,「小諸葛」的美譽從此揚名天下。李、白佔了廣西,新桂系取代舊桂系。1926年初,廣東革命政府與新桂系談判,兩廣實現統一。北伐開始後,蔣介石任命白崇禧為參謀部次長,代行總司令部參謀長要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