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要說我們現代人給後輩人取個名字,現在動不動就是雙姓加個名稱而已。而且你知道嗎?這些早就是古人玩剩下的。我這樣說你肯定不信,但說起姓氏一詞你應該清楚吧!所謂姓,過去肯定是指夫家。而氏確實是指妻家的。雖然歷史上姓氏一起運用到後代名字或號中的並不多見。但也並不是沒有,這主要就是在氏強姓弱家族相結合聯姻後,一般會很大程度地出現。不但出現,還有可能出現姓氏次序顛倒的情況。
其實任何個例的出現,都有其外部之因的。雖然我們國家古代儀禮早就對姓氏名字及號作了一定的規範。但許多時候現實的權勢,肯定會很大程度改變那些既定的規矩。在此,我們不如先來看看古代儀禮文化中,是如何對姓氏名字及號進行規範的。大家了解後,肯定會對你取姓氏名字及號有很大幫助的。在此你也許要說我暫時用不上勿需了解。其實你這樣想是錯的,因為古代人的號就與我們現代人的網名差不多。你不信哈!讓我慢慢說給你聽。
我們首先來說姓,有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說:「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另還有班固的《白虎通德論》載:「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 還有《左傳·隱公八年》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之說。以上文獻均共同說明「姓」的本義是「生」。所以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只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稱號,而且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所以我們每個人的代號,姓都是排在首位的。
我們來說氏,有《通志·氏族略序》載:「姓」起著「別婚姻」的作用,而婚姻則產生裂化眾多不同的氏。也就是說氏一直都是婚姻的產物。當然並不是說氏沒有姓重要,姓氏誰重要都是相對人為的觀點。總之兩者離了誰都不行,因為沒了兩者的結合,也就沒了傳宗接代。所以缺一不可。
我們再來說名,名是每個人的代號。這相對於每個人來說,肯定都是十分重要的。有《說文》對名這樣解釋:「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為,黃昏後,天暗黑不能相認識,各以代號稱。這便是名的由來。這雖然多少有些傳說意味。但至少說明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下來,就被父母賜予了姓氏名稱,而且這個姓氏名稱不管好壞,是終身都不可更改的。不是有句話叫「坐不改姓行不改名」嗎?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的所有父母在給後代取名時,一定要慎重再慎重,因為這個姓氏名稱從某種程度上講,將影響其一生。有《周禮》載「婚生三月而加名」,也就是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當然現在在時間要求上已大幅縮短了,不過本質的傳統沒變。
現在我們來說字,有《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其實這一點文化傳統,我們現代人就應該傳承:可以說,我們現代的許多人,極大多數都是對父母當年給自己取的姓氏名稱,大多都是不滿意。
當然這一點從古至今的人都有不滿意這個毛病。所以古代人才誕生了成年後,父母長輩會根據初長成人的各方條件,有些長輩會徵求你自己意見的情況下,為你取字。此時這個字就代表著你今生要努力的方向。這也一定程度上,給了初成年的你,給自己取一個字的機會。而且這個字在古代也是你後來人生的主要代號。假如現在也給你這樣一個機會,你喜歡嗎?
在此還得說一下字和字輩的關係:字輩肯定是由字而來,但字輩是家族共興觀點的產物。古時任何家族都是強調共興,要共興就得所有家族成員努力方向一致。於是幾乎所有家族,都為後代的每一代人制定了努力的方向。而這個方向的實施直接剝奪了後代個性發展的權利。而字輩最終的作用,只是起到標誌族中輩分而已。所以現在我們取姓氏名稱時,那個字輩要不要其意義都不是特別重大了。
最後來說號,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有《周禮·春官·大祝》載:「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名、字是由尊長而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說起自號,古代人有以居住地環境為號的;也有以興趣志向抱負為號的;更有以生辰年齡、文學意境及形貌特徵,甚至驚人之語為自號的。而別人送的號主要以其軼事特徵贈號,其次是以官職、任所或出生地為號,最後一種可能就是以封爵、諡號為號。
就比如我們現在每個人在各個網媒平臺的網名,就是我們的號,也叫網名號。而像我們現在的眾多明星,他(她)們不但像我們一樣,擁有各自獨具風格的網絡名號,還另外獲得了我們眾多人給他(她)們取的尊號。本文作者李中財說文史最後有話說:歷史數千年,還是這樣的驚人相似,只不過我們將其中,認為不必要的放棄了。其實你不知道:我們放棄的,恰好是我們現在需要的,你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