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青年報的報導,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近日推出《男生女生學數學》系列教輔材料,引發了輿論場上的爭議。
這一系列教輔分為「藍色版」和「紅色版」,號稱是針對男生、女生對各知識點的學習特點,做了「差異化調整」。
但是從教輔詳情頁和各方家長反饋不難看出,實際上是「女生版」的題型更簡單、所涉及的知識內容也更少。
一位使用者的媽媽就這樣說:「我女兒數學不錯,就買『男生版』吧。」
有人說,由此可見這套教輔並非以性別區分,而是以知識水平、學科了解程度區分,只是因為市面上「基礎版」、「進階版」的教輔太多,出版社才打了一個「擦邊球」。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擦邊球」這樣打,一定程度上其實意味著公眾對於這類事件是非常縱容的。
社會輿論確實存在不同性別的孩子更適合哪一學科的爭議,比如女生更適合文科,男生更適合理科,因為男生「邏輯思維」比較好之類。
但是,這些都並無實際的科學依據。
一些研究的結果也似是而非,很多為出版社爭辯的家長就說,女生在高端數學研究中確實處於劣勢,你看看女數學家有多少,男數學家又有多少?
從數量看,這個研究結果似乎是成立的,但是,真是女性就不適合做數學研究嗎?
造成這種結果是性別差異,還是社會的偏見呢?
我們聽到過多少「女生嘛,低年級成績好是正常,高年級自然就趕不上了」;
「女生早熟,現在看起來是學習成績好,男生將來會後來居上的」;
「女生就學文科好了,理科學到高年級你是學不懂的」;
更有甚者,還有聲稱「女生學習成績好有什麼用?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的。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反覆提及,心理暗示對孩子的性格形成是極為重要的,更不用說表面上的學習成績了。
如果誰都認為女生不適合學數學,連教輔資料也「男女有別」,對一部分天生熱愛數學的女生來說,無疑是不公平的。
也正因為如此,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最終針對此事發布聲明稱,該套書即日起終止出版,不再發行。
著名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指出:「暗示是人類最簡化、最經典的條件反射。」
沒錯,這位心理學家設計的最著名的實驗就是「巴甫洛夫的狗」:
只要每次給狗送食物以前打開紅燈、響起鈴聲,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鈴聲一響或紅燈一亮,狗就會開始分泌唾液。
這是條件反射的經典案例,而話語對於孩子的暗示效應似乎應該用另一個實驗表明,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於某學校做了一次IQ測試,然後在每個班中隨機抽取了十名學生,告訴教師這些是在測試中成績排名前十的學生。
學年結束時,羅森塔爾再次對全體學生進行了一次IQ測驗,並且統計每位學生IQ的變化程度。
計算結果顯示,羅森塔爾提過的這「前十名的學生」IQ的提高程度明顯比其他學生高得多,而他們不過是被隨機選擇的孩子。
這些學生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唯一的解釋就是教師以為這些隨機抽取的學生智商比較高,因此對這些學生有了更多的期望。
這些期望無意識地表現出來並且被學生知覺到,而使這部分學生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
由此可見:積極的自我暗示可推動個人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極大地誘發人的潛能。
看到這些實驗,不得不感嘆一句:封面上印著「男生女生」而用以題型、難度的教輔資料,其實並不是「差異化調整」,而是藉助大眾對男女生的刻板印象,不斷對孩子們進行心理暗示啊!
就算我們躲過了「男女有別」的教輔,這個社會難道就沒有對男女生進行刻板印象的規訓了嗎?
「男孩子不可以哭……」
「男孩子不就該保護女孩子嗎?」
「女生就該文文靜靜,大大咧咧的像什麼樣子?」
……
其實不只數學界,在很多領域的尖端人才中也鮮少女性的出現,難道說女生天生就不如男生傑出嗎?
中國圍棋名將李喆就曾經說到,圍棋界女生很少,不如說是從棋童開始就鮮有女生,為什麼會這樣呢?
他舉了一個例子說,如果一個少兒圍棋教師說「輸給女生很丟人」,就可能導致男孩們對女棋童的集體霸凌,導致女棋童的退出競爭和男孩的「勝利」。
這並不是圍棋界的專利,在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裡,三個女生組成的福祿壽樂隊等待對手挑戰,但是沒有一個人選擇她們。
在臺下採訪中,一名男樂手就說:「三個小妹妹,贏了吧也不好,輸了吧也不好。」
是的,在一般觀眾的眼中,如果挑戰女生樂隊贏了會被理解為「禮讓」,輸了更是「丟不起這個臉」。
在《脫口秀大會》上,女藝人楊笠說,自己在接受採訪時候,總被問起「為什麼脫口秀界的女生這麼少」,她開玩笑說:「問我幹什麼呀?又不是我把她們的工作機會搶走的。」
其實觀眾也很容易想像,站在臺上表演喜劇的女生,走出每一步都比男生艱難許多,小時候就被教導要文靜,長大後更面臨男生居多的圈子。
在美國做脫口秀的黃阿麗就說,女生一個人出去演出,坐到租來的車裡,司機是個彪形大漢,車裡瀰漫著煙味,邋裡邋遢。
這時候男生就會覺得「很髒,但也還好,我家裡不就這樣嗎?」,但女生會下意識想到——「他是不是要謀殺我?」
很多家長會覺得,確實男女有別,天花板確實存在,難道我們要在家裡去建造一個桃源一樣的小世界,讓女兒們忽視這些不公平嗎?
這樣的話,不就是讓她們去成年人的世界撞得頭破血流嗎?
但別忘了,組成成年人世界的人們,曾經也是小孩子。
從拋棄「男女有別」的教輔資料開始,也許我們就將會有一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