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走走,如果你發現有一家店門口排了長長的隊伍,大家都不急不慢悠閒地韶著家常,這一定是鴨子店。
我可不是在說笑,家裡來客人了「斬個鴨子」,端午節了「斬個鴨子」,中秋節更不消說了必須「斬個鴨子」。從店門口經過,隔著玻璃就能看見,案板上堆滿了各種熟食,最受歡迎的非鴨子莫屬,這時候你會聽到「老闆,斬個前脯,不要頸子,再搭個鴨頭噢」。
除了老字號韓復行興、馬祥興,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幾乎都有網紅店,像水西門瘦型鴨、徐家鴨子店等,太多了。
南京人吃鴨子已經成了日常,有事沒事「斬個鴨子」。據說,南京人一年吃掉的鴨子在一億隻以上,真的是當之無愧的「鴨都」了,除了鹽水鴨還有板鴨、櫻桃鴨、烤鴨、醬鴨……。
不過,南京人最愛吃的還是鹽水鴨。因為南京地處長江中下遊,湖泊、水道眾多,為鴨子的養殖提供了天然的有利因素,而鴨子在桂花盛開的中秋時節最為肥美,這個時候稻穀顆粒飽滿,餵養長大的鴨子肉質細膩,醃製的鹽水鴨柔軟而有彈性,口感也極鮮美的,所以,鹽水鴨又叫桂花鴨。南京的江寧湖熟鴨,聽說不僅在稻田飼養還是聽著音樂長大。
民國時期的張通之在《白門食譜》中有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
南京人和鴨子的關係就像蒙古人和牛羊肉的關係一樣。為此南京還成立了鴨業協會,鹽水鴨的製作技藝更是被列入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說起吃鴨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屈原的《楚辭》裡就有記載了,六朝時期對用鴨子和大米犒勞軍士的景象也有過記載,到了清朝更是已經聲譽斐然,可想而知,作為有著七千多年歷史的金陵城,吃鴨史居然就有兩千多年。
很多文學作品裡都有關於南京桂花鴨的描寫,朱自清也在《南京》這篇散文中寫道:「南京人都說鹽水鴨好,大約取其嫩,取其鮮」。
千百年來,雖然人們的飲食風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過在南京城,逢年過節,看望親朋,斬鴨子或者拎兩盒桂花鴨似乎已經是約定俗成的禮儀風俗了。南京人愛吃鴨除了因為桂花鴨「清而旨,久食不厭」之外,我覺得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原因,就是鴨子性涼,食鴨肉可以消暑,而南京自古有火爐城之稱,可想而知到了盛夏暑熱天吃鴨子便成了南京人不可或缺的習俗了。難怪網友調侃:沒有一隻鴨子能遊過長江!
如今,鹽水鴨已是南京美食文化,對於這樣的非遺產品,曉憶覺得如果想要走得更遠,必須要結合文創做衍生產品,只有這樣才能用中國文化符號來傳播自己的品牌形象,讓鹽水鴨在南京的飲食文化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