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與自殺

2020-11-04 可可說可說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阿斯伯格症候群,奧蒂斯症,大多是先天形成,常見於兒童。

為什麼很少見成年人自閉?很簡單,大多數自閉症患者,沒有迎來自己的成年。

一月前,我曾做過一期關於孤獨症患者極端男性腦的整理報告,也是從那篇文獻中得知,原來孤獨,不僅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行為表現。

重複機械行為(如走路步數計算、跳格子標準化、裝飾只選對稱的),系統化(關注食物的運行機制而不是功能)等,孤獨症的患者總沉浸在自得其樂的世界中,而與外界溝通不暢,促使他們遠離塵世也許只有這時,快樂沒辦法分享給更多人時,他們才會感到孤獨。

「從童年起,我便獨自一人,照顧著歷代星辰「每個自閉症患者,都是星星的孩子。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有這樣的表述:人生其實就是在無聊和痛苦之間權衡,並努力靠近幸福的過程。

孤獨是什麼?本質來說,是有話,有想法,卻不知道對誰傾訴。

人是社交性動物,但不是每個人都天生擅長社交。

孤獨是一種很奢侈的東西,對現代人來說,但孤獨又是一種很廉價的東西,對大部分人來說。

工作的人,忙碌的人,有所求的人,很難孤獨,也很少孤獨,因為時間被佔滿了,有孤獨,也來不及細究。那些網紅、名人、企業家、富豪、高管以至於社會精英,是沒有孤獨的,因為太忙,他們擁有社會資源的大多數,卻少有孤獨。

孤獨垂青那些時間彈性大,多是清閒的個體。比如正在看屏幕的你,正在遊戲的好友,還有無所事事刷手機的大多數。孤獨是面對手機時怔怔的神情,是有話不想說,不知道很誰說的迷茫,是看著別人生活分享的快樂。

孤獨從不曾離開底層人民,尤其是孩童。

他們沒有忙碌的生活,也沒有足夠的社會資源,他們的大多數曾經在河邊、野地還有種種戶外留下生活,而今都躲在屏幕下,盡力模仿著他人充實的生活。

我其實不夠孤獨,我總是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說話傾訴。

我大多數時候是孤獨,我看書,我娛樂,看視頻,我做飯吃東西,我鍛鍊,我寫作,我思考,我解決問題,都是我,我一個。

孤獨深處,是絕望,而絕望,是自殺的充分條件。

杜爾凱姆在《自殺論》說:「自殺者通常似乎是因為收到某種不正常激情的影響,而這種激情是突然爆發或逐步發展起來的;人們甚至有明顯的理由可以認為,有一點,這類力量來抵消基本的本能始終是必要的「

這種力量,就是孤獨。孤獨是很多負面情緒的來源,自卑、羞恥、憤怒、難過、悲傷、失落,所有情緒又會在個體的催動、臆想中升華,最終成為絕望,而絕望的下一步,就是自殺。

自殺是什麼?

單純的通過自我傷害方式終止自我生命並不能很好的涵蓋所有自殺。自殺不只是即時、突然的,更有慢性、漠然的。熬夜、透支身體、嘗試突破極限,尋求危險係數高的刺激等等,一切人類忽視風險的行為,都是自殺。

也因此可以理解有些孩童吞食異物的反常,理解默不作聲哭泣背後蘊藏的自殺機率大增,也理解了,有些孩童青少年瘋狂的自殘、放縱和叛逆。

孤獨不會導致自殺,因為每個人都有孤獨。無法排解孤獨也不會導致自殺,很多人孤獨,但很少人自殺。只有孤獨無法排解和孩子一起存在時,孤獨才會成為一種病。

經歷過孤獨的人,尤其是走出孤獨的人,一定見過大風大浪,再不濟也見識過不一樣的風景。而孤獨症兒童,離開父母的經驗和敘述之外,沒有任何經歷,對他們來說,孤獨,才是人生常態。

孤獨與自殺,形影不離,而背後,是家庭關懷的缺失。

家庭是什麼?難道不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組建的共同體?

那為什麼,生活所迫,為了工作,可以成為忽視孩子成長的理由?

孩子,工作,金錢,哪個本,誰末?

我不是大言不慚,我確實沒經歷過。但我知道,更好的生活+悶悶不樂的家庭和溫飽的家庭+歡聲笑語的家庭,去選哪一個。

2020年9月5日,現在是12點40,開始寫作前,我感到孤獨,寫完,很疲倦。

相關焦點

  • 孩子確診孤獨症2年,今天第9次忍住自殺的衝動
    根據美國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孤獨症患者父母所承受的壓力和美國特種部隊的軍人在執行任務時所呈現的壓力指數是一樣的。直至撐不過精神和生活雙重壓力的抑鬱症星爸投江自殺可是等到3周歲了還是不會說話,我就按捺不住了,帶著孩子去北京檢查,一紙定論是「孤獨症」。
  • 孤獨症人士的未來會怎樣?
    我是成年後在美國留學時被診斷的高功能孤獨症譜系障礙(asd)人士,dsm4的阿斯伯格症候群人士。自診和專業診斷對我人生和社交等能力進步有主要影響。我也希望因為我的經歷,相似的人能夠少走彎路。 我從2015年末開始科普孤獨症譜系障礙,從17年開始管理成年asd人士的互助群孤獨者聯盟,並因為家長求助多開了相應的家長群。
  • 兒童孤獨症的表現
    兒童孤獨症的表現 時間:2020-12-08 10:16成都西南兒童醫院 孤獨症的存在,對於孩子來說,對於孩子的父母來說,甚至對於社會來說,都是一種悲劇,所以孤獨症孩子有必要得到更多的愛心以及關愛,那麼,兒童孤獨症的表現有哪些?
  • 中國孤獨症患者可能超千萬 孤獨症怎麼治療
    2019年4月2日是第12個世界孤獨症日,據《中國孤獨症(自閉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推算,目前中國的孤獨症患者可能超過1000萬,0~14歲患者或超200萬,並以每年近20萬的速度增長。孤獨症兒童家長對於孩子未來就業生存問題表示擔心:她不長大,我不敢老。
  • 孤獨症「大爆發」是個謊言?
    目前,中國有8500萬殘疾人,其中就包含了孤獨症譜系障礙患者。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予齒去角先生想探討的是謎一般的孤獨症人數,以及到底存不存在所謂的孤獨症「大爆發」,它是一個謊言嗎?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 孤獨症能預防嗎?
    以下文章來源於孤獨症資訊 ,作者郭德華孤獨症資訊《孤獨症資訊》是中國精協孤獨症工作委員會信息發布平臺,致力於推動建立中國孤獨症社會支持體系,是孤獨症研究者、家長、教師和社會公眾全面客觀了解中國孤獨症事業發展的平臺,提供資訊、科普知識、分享智慧、倡導全納、傳遞正能量。
  • 孤獨症的重要病因找到了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探究孤獨症的發病機制與腸道菌群的關聯。這是由於,多數孤獨症患兒都存在消化道疾病,並且很多研究也發現了孤獨症兒童腸道菌群失調,比如雙歧桿菌豐度降低,梭菌屬豐度上升。但腸道菌群如何參與孤獨症的發病機制尚未被闡明。
  • 孤獨症診斷方法
    孤獨症,是『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簡稱。約有半數的孤獨症病人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正常人的智商(IQ)範圍大多在85~110。一項研究發現,55.2%的自閉症兒童IQ低於70,屬於智力落後!家長誤以為孩子只是性格內向,完全未聯想到孩子或許有孤獨症的傾向,從而錯過孤獨症的最佳治療時間。
  • 目前孤獨症終生無法治癒
    這些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孤獨症患者,往往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懂「外界」的行為規則,「外界」也因為不了解而無法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需求。看似「怪異」,甚至帶有攻擊性和破壞力的行為,也常常讓孤獨症患者被人們疏遠、歧視。目前,尚無藥物可對其進行有效治療,是一種無法治癒且伴隨終身的疾病。
  • 孤獨症患兒到底為何「孤獨」?父母警惕孩子五大表現,早防早治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孤獨症關注日」,這是聯合國為了提高人們對孤獨症和相關研究與診斷以及孤獨症患者的關注而設立的節日。 近十幾年孤獨症患病率呈急劇上升趨勢,2016年美國CDC報告孤獨症的患病率達到1/59,已成為需要緊急關注的全球公共健康問題。 發病原因 (1)遺傳因素: 是孤獨症主要的發病因素。
  • 孤獨症可能來自遺傳
    如果能將其修復,孤獨症病例可能會減少15%。 過去也有一些研究發現與孤獨症相關的基因變異,但都是一些比較罕見的變異。 該項研究由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資助。該研究院的Raynard Kington博士說,「這些結果表明,遺傳因素在孤獨譜系障礙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孤獨症和自閉症的區別?
    孤獨症就是自閉症,孤獨症即為自閉症學名兒童發展性精神障礙。 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以嚴重的、廣泛的社會相互影響和溝通技能的損害以及刻板的行為、興趣和活動為特徵的精神疾病。
  • 腸道菌群與「孤獨症」的關係
    腸道菌群與孤獨症的神秘關聯孤獨症的孩子出現便秘等其他胃腸道症狀真的不需要特別注意嗎?其他正常的孩子也都有便秘等情況難道都需要做腸道菌群檢測嗎?很多研究都表明,孤獨症患者的腸道菌群發生了改變,而胃腸道症狀與孤獨症的嚴重程度似乎存在很強的相關性。飲食或腸道細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可能是引發孤獨症的環境因素。目前,研究人員已經鑑定出了幾種與孤獨症相關的腸道微生物,包括梭菌屬,普氏菌屬,糞球菌屬,脫硫弧菌屬和薩特菌屬。這些菌在自閉症患者體內與正常對照組都存在顯著差異。
  • 孤獨症診斷標準有了遺傳學依據
    孤獨症譜系障礙是一類複雜的神經精神發育障礙性疾病,在0~8歲兒童中,發病率高達1%以上。「孤獨症的典型症狀是持續的社會交流與互動缺失,重複刻板行為與狹隘的興趣。但同時,這一疾病具有極高的臨床異質性,患者常伴隨有多種其他臨床症狀,給臨床準確診斷帶來巨大挑戰。」
  • 小兒孤獨症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對於孤獨症我們並不是很熟悉,那麼孤獨症的另一個名字自閉症,我們應該都聽說過,有許多的人從很小就患上孤獨症,那麼其原因肯定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脫不了關係,那麼此病發作會影響我們的語言能力,逐漸會讓我們行為非常的孤僻,不愛與人交流。那麼對於小兒孤獨症,它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 孤獨症語言交流訓練
    主要分孤獨症篩查評定、診斷評定、語言發育水平評定和語言行為評定。孤獨症篩查評定主要有簡易嬰兒孤獨症篩查量表,適合於 1 歲半以上的兒童;診斷評定量表有克氏行為量表、ABC 孤獨的行為量表和 CARS 兒童孤獨症評定量表,這三個量表均通過治療師詢問父母或對患兒非常熟悉的人員對患兒行為進行判斷,適用於 2~5 歲左右兒童;語言發育水平評定在語言發育遲緩章節有詳細敘述;語言行為評定可利用語言行為評估量表,通過治療師詢問父母或對患兒的觀察填寫,適用於 2 歲以上的兒童,
  • 《蝸牛不放棄》解密「孤獨症」
    早在1943年,美國醫生首次描述了孤獨症患者的特徵。孤獨症被命名至今已有70多年,病因未有確切解釋,它有可能落入任何一個家庭。  在中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孩子」是個柔軟但帶著僵化規訓意味的詞。當它和「孤獨症」碰撞在一起,母性、社會公義、私人利益以及教育理念隨之交疊,並由此引發孤獨症家長們夾雜艱難與希望、反思與超越的抗爭。
  • 兒童孤獨症患者最常出現的表現
    在我國,孤獨症的患者並不少見,而孤獨症的患者中以兒童居多。對於兒童孤獨症患者最常出現的表現,我們最好也是能有所了解。 1:孤獨離群,沉迷自我,交際困難 孤獨症患兒往往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裡,不喜歡與人交往,缺乏交往能力
  • 什麼是孤獨症,怎麼辨別它?
    ● 2013年美國DSM-V將典型孤獨症、Asperger症候群等以社交和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徵的兒童發展性障礙兒童合併命名為孤獨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民間簡稱為孤獨症或自閉症。關於發病率,1980年以前,一直認為孤獨症是一種罕見病,發病率大約為2--3/萬,2018年美國的統計學數據已經達到驚人的1/59。
  • 2015′廣州孤獨症康復教育培訓班通知
    此外,還長期致力於愛爾蘭政府開展的孤獨症及其家庭服務項目,他本人臨床診斷的孤獨症、阿斯伯格綜合症人數高達2600人。自1973年進入孤獨症領域,麥可·菲茨傑拉德教授與全球18個國家的科研人員開展孤獨症研究,在國內和國際孤獨症及相關障礙期刊上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單獨編寫和合著專業書籍25本。他所編寫的《孤獨症與創造力:孤獨症與特殊能力是否有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