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又稱孤獨症,阿斯伯格症候群,奧蒂斯症,大多是先天形成,常見於兒童。
為什麼很少見成年人自閉?很簡單,大多數自閉症患者,沒有迎來自己的成年。
一月前,我曾做過一期關於孤獨症患者極端男性腦的整理報告,也是從那篇文獻中得知,原來孤獨,不僅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行為表現。
重複機械行為(如走路步數計算、跳格子標準化、裝飾只選對稱的),系統化(關注食物的運行機制而不是功能)等,孤獨症的患者總沉浸在自得其樂的世界中,而與外界溝通不暢,促使他們遠離塵世也許只有這時,快樂沒辦法分享給更多人時,他們才會感到孤獨。
「從童年起,我便獨自一人,照顧著歷代星辰「每個自閉症患者,都是星星的孩子。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有這樣的表述:人生其實就是在無聊和痛苦之間權衡,並努力靠近幸福的過程。
孤獨是什麼?本質來說,是有話,有想法,卻不知道對誰傾訴。
人是社交性動物,但不是每個人都天生擅長社交。
孤獨是一種很奢侈的東西,對現代人來說,但孤獨又是一種很廉價的東西,對大部分人來說。
工作的人,忙碌的人,有所求的人,很難孤獨,也很少孤獨,因為時間被佔滿了,有孤獨,也來不及細究。那些網紅、名人、企業家、富豪、高管以至於社會精英,是沒有孤獨的,因為太忙,他們擁有社會資源的大多數,卻少有孤獨。
孤獨垂青那些時間彈性大,多是清閒的個體。比如正在看屏幕的你,正在遊戲的好友,還有無所事事刷手機的大多數。孤獨是面對手機時怔怔的神情,是有話不想說,不知道很誰說的迷茫,是看著別人生活分享的快樂。
孤獨從不曾離開底層人民,尤其是孩童。
他們沒有忙碌的生活,也沒有足夠的社會資源,他們的大多數曾經在河邊、野地還有種種戶外留下生活,而今都躲在屏幕下,盡力模仿著他人充實的生活。
我其實不夠孤獨,我總是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說話傾訴。
我大多數時候是孤獨,我看書,我娛樂,看視頻,我做飯吃東西,我鍛鍊,我寫作,我思考,我解決問題,都是我,我一個。
孤獨深處,是絕望,而絕望,是自殺的充分條件。
杜爾凱姆在《自殺論》說:「自殺者通常似乎是因為收到某種不正常激情的影響,而這種激情是突然爆發或逐步發展起來的;人們甚至有明顯的理由可以認為,有一點,這類力量來抵消基本的本能始終是必要的「
這種力量,就是孤獨。孤獨是很多負面情緒的來源,自卑、羞恥、憤怒、難過、悲傷、失落,所有情緒又會在個體的催動、臆想中升華,最終成為絕望,而絕望的下一步,就是自殺。
自殺是什麼?
單純的通過自我傷害方式終止自我生命並不能很好的涵蓋所有自殺。自殺不只是即時、突然的,更有慢性、漠然的。熬夜、透支身體、嘗試突破極限,尋求危險係數高的刺激等等,一切人類忽視風險的行為,都是自殺。
也因此可以理解有些孩童吞食異物的反常,理解默不作聲哭泣背後蘊藏的自殺機率大增,也理解了,有些孩童青少年瘋狂的自殘、放縱和叛逆。
孤獨不會導致自殺,因為每個人都有孤獨。無法排解孤獨也不會導致自殺,很多人孤獨,但很少人自殺。只有孤獨無法排解和孩子一起存在時,孤獨才會成為一種病。
經歷過孤獨的人,尤其是走出孤獨的人,一定見過大風大浪,再不濟也見識過不一樣的風景。而孤獨症兒童,離開父母的經驗和敘述之外,沒有任何經歷,對他們來說,孤獨,才是人生常態。
孤獨與自殺,形影不離,而背後,是家庭關懷的缺失。
家庭是什麼?難道不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組建的共同體?
那為什麼,生活所迫,為了工作,可以成為忽視孩子成長的理由?
孩子,工作,金錢,哪個本,誰末?
我不是大言不慚,我確實沒經歷過。但我知道,更好的生活+悶悶不樂的家庭和溫飽的家庭+歡聲笑語的家庭,去選哪一個。
2020年9月5日,現在是12點40,開始寫作前,我感到孤獨,寫完,很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