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診斷方法

2020-08-26 兒科醫生熊莉娜

孤獨症,是『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簡稱。

約有半數的孤獨症病人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

正常人的智商(IQ)範圍大多在85~110。

一項研究發現,55.2%的自閉症兒童IQ低於70,屬於智力落後!僅僅有2.7%的孤獨症兒童IQ超過115

孤獨症孩子智力低下率86%

有17.2%的仍不會說話,其中7歲以上的兒童仍有14.9%不會說話,僅僅0.8%有接近正常的語言交流功

運動能力評價上,35.6%的被認為明顯低於同齡兒童

71.2%的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比同齡兒童差

只有7.1%的孤獨症孩子能獨立外出購物

雖然有些孤獨症孩子在繪畫、聲樂等方面有過人表現,但是,他們卻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各種普通孩子輕易就能學會的東西;

如何說話,如何認知世界,如何溝通交流等等。

有些孩子平時很少說話,不會與人交流溝通,喜歡獨自玩而不願意與其他小朋友湊在一起。

家長誤以為孩子只是性格內向,完全未聯想到孩子或許有孤獨症的傾向,從而錯過孤獨症的最佳治療時間。

如何意識到孩子有自閉症傾向?

一般孤獨症患兒在1歲左右就會有明顯不同於其他孩子的表現,敏感的家長應該不難注意到。

以下這些表現,提示孩子的行為發展可能偏離了軌道,特別是1歲後有「四不」(不看、不指、不說、不應),應該儘早到兒童發育行為專科進行評估。

1、說話遲、說話少

沉默不語是孤獨症孩子常有的表現,比如兩三歲還不會說話。

其實,個別患兒也可能表現為語言發育的退化,比如2~3歲以前有表達性語言,但逐漸減少,甚至完全喪失。

2、社會交往障礙

不少孩子在年幼時就表現出了孤獨症的跡象。比如不喜歡與其他小朋友玩,或者與小朋友相處時容易發生衝突。

3個月大時被逗弄很少微笑,哺乳時也很少注視媽媽和旁人;

到了4~6個月,通常開始懂得分辨熟悉與陌生的階段,卻對親人比較冷淡,不會索取、回應擁抱。

對父母離家、回家沒有明顯的情感應答,甚至叫名字仿佛沒聽到一樣;

7~9個月正是寶寶喜歡遊戲、互動的階段,卻對無生命的物品比對人更有興趣,無法理解鬼臉、笑容等面部表情;

將近1歲還不會運用手勢語言,不會玩裝扮遊戲;

1歲~1歲半,模仿、學習的最佳時期,卻很少模仿,不會用手指指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將近2歲,喜歡獨自玩耍、不聽從指令,對小朋友愛玩的「假裝遊戲」沒興趣或不會玩;

到了3歲,仍然不會看人臉色,不會正確使用你、我、他等人稱代詞,不懂與他人分享興趣、體會,也很少參加過家家、躲貓貓等合作性遊戲。

3、興趣局限

局限興趣是孤獨症孩子的重要表現之一,比如對廣告、天氣預報特定某一類異常感興趣,並且持續數十分鐘、幾個小時都不厭倦。

臨床上就遇過對國家國旗特別感興趣的小孩,記憶深刻,還喜歡反覆觀察。

4、刻板行為

刻板行為的最典型表現為重複某些動作。比如反覆開關門,喜歡轉圈跑,喜歡轉蓋子等。

孤獨症的治療幹預是漫長負責的,需要家長與醫生齊心協力,同時針對不同的孩子,對應的康復治療方式也不同!

想了解更多孤獨症和兒童健康方面的知識嗎?可以關注公號「醫教寶育兒助手」,回復【星訓】獲取星娃家庭訓練資料,

如果你有兒童健康方面的問題,可以私信我,我都會詳細給大家解答

也可點擊下方「了解更多」,給我留言喔~

↓↓↓

相關焦點

  • 孤獨症診斷標準有了遺傳學依據
    近日,溫州醫科大學基因組醫學研究院與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生命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等合作,首次從遺傳學角度分析孤獨症不同亞型的相似性與差異性,為第5版孤獨症分型與診斷標準提供了證據。該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分子精神病學》上。
  • 對孤獨症譜系障礙的解讀及廣泛接受的評估方法
    國際上將孤獨症、阿斯伯格症候群、雷特綜合症、未分為的廣泛性發育障礙統稱為孤獨症譜系障礙(ASD),以社會交流障礙、語言溝通障礙和重複刻板行為和狹隘興趣愛好為特徵,患兒的語言發育遲緩或語言倒退現象往往作為最早的臨床症狀而被發現。
  • 孤獨症的重要病因找到了
    他們研究發現,由於孤獨症兒童微生物組的失衡,出現了微生物解毒功能受損,進而導致孤獨症個體中毒素蓄積以及線粒體功能受損,這可能是微生物參與孤獨症發病的重要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上。「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孤獨症兒童為何對環境毒素暴露更為敏感,探索制定孤獨症醫學治療的相關策略,並獲得更有針對性的產品或方法。」王娟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
  • 孤獨症的治療方法滿天飛,哪一個才是真的? | 拒絕謠言
    1982年,我國確診了第一例孤獨症,此後發現的病例不斷增加,但仍有許多漏診的患兒,因為失去了最佳的治療幹預時機,而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找到一種能夠治癒孤獨症的藥物。早期診斷和早期幹預可以最大限度發展患兒的潛在能力,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適應的能力。
  • 孤獨症症狀一般出現在什麼時期?為什麼不能在孩子出生時診斷出患有孤獨症?
    為什麼不能在孩子出生時診斷出患有孤獨症?主要有以下原因:(1)在兒童1歲以前,可以展現的行為範圍有限,對其行為類型和發育狀況進行決定性的診斷依據不足,也沒有有效的儀器測查。(2)孤獨症兒童中,有很大一部分智力也有問題,許多家長因為對智力障礙的擔心而將孤獨症忽略了。
  • 孤獨症能預防嗎?
    孤獨症病因未明,機制不清,所以沒有特效藥物可以治癒,主要採取特殊教育方法幹預,由於是神經系統發育障礙,嬰幼兒時期神經系統可塑性強,早期兒童行為容易改變,所以,孤獨症越早幹預效果越好,孤獨症的最佳防治策略就是
  • 孤獨症「大爆發」是個謊言?
    ——引自張文亮《牽一隻蝸牛去散步》小胖被診斷為孤獨症譜系障礙之後,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一個主要的變化是,我們不僅需要做好本職工作,做好父母,更要做好星娃的強大後援。那麼,按照五彩鹿自閉症研究院的推測,中國兒童孤獨症患病率約為0.74%,遠低於美國和其他東亞國家。這個數據與王馨等學者在廣州公立幼兒園的調查研究結果相一致,他們抽取了7500個兒童,使用克氏孤獨症行為量表、兒童生長發育問卷和教師提名策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初篩,繼而對可疑者進行現場觀察、評估和診斷,最終得出樣本患病率為0.75%。
  • 安徽省孤獨症研究會成立 致力於孤獨症育療方法研究
    2017年1月15日,安徽省孤獨症研究會正式宣告成立。據介紹,該研究會成立後將主要開展孤獨症育療方法和康復實踐的研究,為全省孤獨症患者提供更科學有效的服務,解決孤獨症患者家庭的實際困難。  內向的他原來是孤獨症  今年6歲的曉峰(化名)是一名孤獨症兒童。
  • 什麼是孤獨症?怎麼就得了這種病?
    當孩子被診斷為孤獨症後,很多父母會有自責的情緒,總懷疑是因為自己在對孩子的陪伴少,教養方式上犯了什麼錯誤,比如把孩子交給長輩撫養,而長輩性格又很保守、內向;其實孤獨症是神經發育障礙所致的疾病,與父母的教育方式並無直接關係。
  • 孤獨症可能來自遺傳
    費城兒童醫院,用於診斷人類DNA的晶片 科學家們給出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證明遺傳基因對孤獨症的成因起著關鍵的作用 「對這些基因作進一步的分析,了解它們如何影響大腦的發育,有可能幫助我們找到更好的方法來診斷和治療孤獨症患兒。」 孤獨譜系障礙的患者――包括孤獨症患者和阿斯伯格綜合症患者――都有社會交往和交流的問題,並具有重複行為的傾向。
  • 4周診斷評估定向,看見孤獨症少年閃光
    為期4周專業的診斷評估與定向,4周的對話與觀察,讓我們看見了孤獨症孩子的閃光,也讓孤獨症家庭看見了孩子的進步與可能。我們相信,每一個孤獨症孩子都不同,個性是差異化的,需求是差異化的,而幹預的方法也不存在通版,也不能夠被複製。
  • 4周診斷評估定向,看見孤獨症少年閃光
    為期4周專業的診斷評估與定向我們相信,每一個孤獨症孩子都不同,個性是差異化的,需求是差異化的,而幹預的方法也不存在通版給予孩子時間表現出完整的自己;我們選擇和家長站在一起,讓家長全程參與其中,保持交流,幫助對方更了解孤獨症孩子的閃光之處;我們建立一支經過國際化認證的醫療及多學科專業團隊,他們通過協同合作,為孤獨症孩子進行全面的診斷評估和定向
  • 2015′廣州孤獨症康復教育培訓班通知
    此外,還長期致力於愛爾蘭政府開展的孤獨症及其家庭服務項目,他本人臨床診斷的孤獨症、阿斯伯格綜合症人數高達2600人。自1973年進入孤獨症領域,麥可·菲茨傑拉德教授與全球18個國家的科研人員開展孤獨症研究,在國內和國際孤獨症及相關障礙期刊上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單獨編寫和合著專業書籍25本。他所編寫的《孤獨症與創造力:孤獨症與特殊能力是否有聯繫?》
  • 孤獨症語言交流訓練
    主要分孤獨症篩查評定、診斷評定、語言發育水平評定和語言行為評定。孤獨症篩查評定主要有簡易嬰兒孤獨症篩查量表,適合於 1 歲半以上的兒童;診斷評定量表有克氏行為量表、ABC 孤獨的行為量表和 CARS 兒童孤獨症評定量表,這三個量表均通過治療師詢問父母或對患兒非常熟悉的人員對患兒行為進行判斷,適用於 2~5 歲左右兒童;語言發育水平評定在語言發育遲緩章節有詳細敘述;語言行為評定可利用語言行為評估量表,通過治療師詢問父母或對患兒的觀察填寫,適用於 2 歲以上的兒童,
  • 孤獨症科普:輕度、中度、重度孤獨症,如何判斷?
    按照現行的DSM-5診斷標準,孤獨症譜系障礙按照社交、溝通、行為的障礙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這三級。 而由於孤獨症的症狀個體差異很大,每個孤獨症人士的特點都不一樣;因此,孤獨症的診斷,目前主要依賴於醫生的經驗。
  • 衛生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兒童孤獨症診療康復指南》的通知
    ,提高醫療質量,使兒童孤獨症患者得到及時診斷和有效的康復治療,我部制定了《兒童孤獨症診療康復指南》。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殘疾標準中將兒童孤獨症納入精神殘疾範疇。為及時發現、規範診斷兒童孤獨症,為其治療和康復贏得時間,衛生部委託中華醫學會制定了《兒童孤獨症診療康復指南》,並在全國徵求了部分醫學專家的意見,以使醫務人員掌握科學、規範的診斷方法和康復治療原則,並能指導相關康復機構、學校和家庭對患兒進行正確幹預,改善患兒預後,促進患兒康復。
  • 孩子出現哪些情況,可能是患上了孤獨症?
    劉女士的兒子星星(化名)今年3歲多,上幼兒園之後,老師發現星星和其他小朋友融不到一起,老師用盡了各種方法,但星星依然不和其他孩子玩耍、交流。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建議劉女士帶著孩子去醫院就診,最終孩子被診斷為孤獨症。許昌市建安醫院副院長寇建華表示,孤獨症又被稱為自閉症或孤獨性障礙,男孩的發病率高於女孩。
  • 目前孤獨症終生無法治癒
    那位孤獨症患者在被請離會場的時候,另一位孤獨症患者的媽媽正在臺上發言,她說:「從孤獨症患者的生命全程來看,在嬰幼兒時機,他們會因為正規康復機構的缺乏,貽誤最佳康復的時期;到學齡期則會因融合教育學校的缺失,被學校拒絕或者是勸退。」
  • 孤獨症患者康復的3個目標
    什麼方法是最合適的?有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癒呢?自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從零星的個案被診斷開始,經歷20多年的時間,孤獨症譜系患者的群體已經發展成上百萬的龐大數字,怎麼讓這些孩子回歸家庭、回歸社會,成了家長乃至這個社會共同努力的方向。
  • 二炮總醫院李芳:幹細胞移植治孤獨症
    以前,專家們普遍認為這是一種精神疾病,與父母的情感冷漠和教養方式有關,但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證實了小兒自閉症的發生與教養方式無關,並且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生物學因素、神經細胞的結構與功能在孤獨症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新華軍事:在治療方面有沒有什麼好方法?  李芳:「幹細胞移植」這種新方法可以大大改善小兒孤獨症的症狀。